6510楼#
发布于:2016-04-22 23:5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张亮荧申请签到2016-4-22《皇帝内经》第77课心得
1、 少阳之气有余与不足 有余:会筋痹,胁部满闷 不足:会发生肝痹 少阳脉呈滑脉表示肝风内动,涩脉则有积,常感到筋脉拘急和眼痛。 阳气,春季聚在经脉,夏季在孙络,长夏在肌肉,秋季在皮肤,冬季在骨髓中。 2、春天,天气始生,地气开始泄,冰寒渐解,水行各经,此时人之气对应天地,故气在脉中。 夏天,经脉充满气血,会流入孙络,四肢末梢充血,皮肤因而充实。 长夏,经与络呈盛大状,故溢出渗入肌肉。 秋天开始收敛,人身的腠理闭塞。 冬天主闭藏,人血气收藏在内,内入骨髓,贯通着五脏。 3、逆四季而刺引起气血紊乱症状 春天应刺经脉,刺了络脉,是不及,血气会外溢,会伤到气,无力且短息。 若刺在肌肉,是太过,血气回流加速,胸满气胀, 刺到筋骨,是太过,血气会内停积瘀,腹胀满。 夏天应剌络,现剌在筋上,会血气枯竭,四肢倦怠。 刺肌肉,血气会内行,阳气不通,易惊恐。 4、针刺五脏不慎刺中心脏一日死,会噫气。 刺中肝脏五日死,多语。 刺中肺三日死,嚏欠不止。 刺中脾脏十日死,有吞咽不止动作。 刺伤五脏,必死。 5、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病有标,有本,刺法有順逆,本是最早发病处,标是本传经,在刺法里,要区分阴阳。例:七天不大便很危险,下药通便,大便一通,高烧就退。这里便秘是本,高烧是标,因阳明燥热会发高热。如果高烧,无便秘,高烧为本本。当急缓发生时先治急。 6、病机会转变,如心脏病,心会痛,先会咳嗽,因火克金。没好胸肋部疼痛,因金克木。继而大小便不通,全身痛且沉重,木克土,若三天没好,此病发在冬天,半夜就死。夏季正午死 7、肺病咳嗽不止,一段时间造成胸肋满痛,金克木。不好进而身体沉重,全身疼痛会(木克土)。没好会全身肿胀危险,十天沒好,必死。冬季死在日落的时,夏季死在日出时。 8、肝病会头晕目眩,胁肋满痛,一段时间会身重,全身疼痛(木克土),不好则腰椎小腹疼痛,脾主少腹,足胫酸痛,再不好,三天会死。冬季死在日落,夏季死在早餐前。 9、脾病,体重无力,身体痛,没治好,会引起腰脊痛,腿胫发酸(土克水),不好会传到膀胱,发生背脊筋挛痛,小便不通,十日没好,冬季在临睡时死,夏季晚餐时死。 10、胃病会腹部胀满,少腹牵引腰脊疼痛,足膝酸痛,因土克水,没好,则背脊部神经抽筋,小便不通,再不好,会身体沉重,六日不好,冬季下半夜死,夏季下午未时死。 11、膀胱病小便不通,天时间,五日不通则少腹胀满,腰背酸痛,足膝酸痛,再而腹部胀满,进而全身痛,再过两天不好,则死,冬季鸡鸣死,夏季黄昏死。 所有病都是相传,若传一个脏就停,把病固定在一个脏上,病不传,则生。 |
|
6511楼#
发布于:2016-04-23 00:2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佘勇辉申请签到,2016年4月22日《黄帝内经》第78课心得: 在出针时采不按针孔之方式。提针缓而进针快,能令气实,此时出针则须针快而进起针后只须看因后果,与漓实确的掌也。泻时,必须使针下有千万紧深浅是取穴皆缓慢,起针后立按针孔,不令气泻。提针缓,能令气虚,此时出针则须快速,且不按针孔,使气漓出。所谓实与虚之分,寒热与气之盛衰即可知。若是似有似无不易区分的,即不易察知病所。察病时,须审明前方可知病情之进展如何。确实的施予辅虚的手法,是医师不可忘却的法则。无法正握辅泻之时机与方法,此已离医术之正遒施予补虚泻实的方法,惟九针术可达到最简妙的阶段,吾人当各得其宜,不可太过与施予补泻的时机,须配合气血流注开阖的九针其名有九,即其针形各有不同,施予捕需选用适当的针来做凡刺实症,必须使其盛气衰弱,其法是采用留针,待气聚至针下,方出针。刺虚症,其气盛起来,其法是针入体后待气聚至,热感时,方去针也。一旦经脉之气到时,守不可失去,不随便作变更的手法。针的视病在内在外而适时决定的。近取穴、远能治病,是因能知深浅适中,得气至而动之时也。
|
|
6512楼#
发布于:2016-04-23 09:1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 深圳 蔡彩婵申请签到
2016年04月22日《黄帝内经》78课心得 素问·标本病传论 1.病有标本,刺有逆从 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有时病在表症较重而治其标位,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本病自愈,有取本而表病自愈,有逆取而治好本病的,有从取而治好本病的。故知逆与从,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2.阴阳增长的相互关系,是分标本之道,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治反为逆,治得为从。 先病(本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重病者治其本(重病之所),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再治其寒,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再治寒,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再去热,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中焦)再去热,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则泄必止,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泄),必且谨慎调之,愈后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 人有客气,有同气(五脏生同一病)。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病发机能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机能不足者,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轻症标本同治,重症标本分开治。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3.病传 病传,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常发生于冬夜半,夏日中。 肺病喘咳,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常发于冬日入,夏日出。 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三日不已,死常发生于冬日入,夏早食。 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部筋挛疼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常发生于冬人定(临睡时),夏晏食。 肾病少腹腰脊痛,膝酸痛,三日背部筋挛疼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黄昏)。 胃病胀满,五日少腹腰脊痛,足膝酸痛;三日背部筋挛疼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昳(未时)。 膀胱病小便闭,五日少腹胀,腰脊酸痛,足膝酸痛;一日腹胀;一日身体痛;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夕阳下山后)。 诸病可依次相传,如是者,皆可预知死期,不可刺。间一脏止,及至三四藏者,可针刺治之。 |
|
6513楼#
发布于:2016-04-23 09:1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 深圳 蔡彩婵申请签到
2016年04月22日《黄帝内经》78课心得 素问·标本病传论 1.病有标本,刺有逆从 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有时病在表症较重而治其标位,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本病自愈,有取本而表病自愈,有逆取而治好本病的,有从取而治好本病的。故知逆与从,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2.阴阳增长的相互关系,是分标本之道,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治反为逆,治得为从。 先病(本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重病者治其本(重病之所),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再治其寒,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再治寒,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再去热,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中焦)再去热,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则泄必止,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泄),必且谨慎调之,愈后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 人有客气,有同气(五脏生同一病)。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病发机能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机能不足者,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轻症标本同治,重症标本分开治。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3.病传 病传,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常发生于冬夜半,夏日中。 肺病喘咳,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常发于冬日入,夏日出。 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三日不已,死常发生于冬日入,夏早食。 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部筋挛疼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常发生于冬人定(临睡时),夏晏食。 肾病少腹腰脊痛,膝酸痛,三日背部筋挛疼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黄昏)。 胃病胀满,五日少腹腰脊痛,足膝酸痛;三日背部筋挛疼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昳(未时)。 膀胱病小便闭,五日少腹胀,腰脊酸痛,足膝酸痛;一日腹胀;一日身体痛;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夕阳下山后)。 诸病可依次相传,如是者,皆可预知死期,不可刺。间一脏止,及至三四藏者,可针刺治之。 |
|
6514楼#
发布于:2016-04-23 10:4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张莉申请签到, 2016年4月23日《黄帝内经》第80课心得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五过:第一、诊病前先问病人过去之贵贱,因有的病是因情志引起。病人先贵后贱易失血,即“脱营”。先富后贫易丧失精气,即“失精”。五脏之气阻滞会发生许多并发症。医生若不先问清楚就不知病自何来,可能让病愈来愈重,此为第一过。 第二、诊病时必问病人饮食起居之习惯,大喜、苦闷或先乐后苦都会伤人精气。一旦精气耗损,形体也会消耗,令人心情沮丧。大怒伤阴精,过喜伤阳气,这些不正之气都能令人形体瘦弱。医生若不知病因,又不懂补泻,造成病人精神日衰,病势渐盛,此为第二过。 第三、诊病时不望、闻、问,仅凭切脉断病,以此显示其医术高超,此为第三过。 第四、诊断三常规:首问贵贱。若先贵后贱,精神必受损,身体愈差。先富后贫,此时即不中外邪,人也会皮干焦而筋软,两足无力且萎缩。医生若不留心注意,必无法养病人之精神,使病人外表虚弱,内脏紊乱,病就治不好,此为第四过。 第五、诊病必须了解病人得病的前因后果,再切脉问诊。医生若不明了其发病始因及发展过程,只做根据诊断结果推断病人的死期,此乃庸医,为第五过。 高明的医生治病,必先明了天地阴阳和四季节气的变化,人体五脏六腑和阴阳表里的关系,由此决定是用针灸、热熨还是汤药去治疗。同时详细了解病人的发病背景、过程,贵贱贫富的变化,年龄、性格等,然后细查三部九候之脉,知病的初始和演进,这才是正确的诊断方法。 治病之要法,必令病人精气内守,不致外泄。大汗不止或下痢不止,开刀都是气泄。 精气不守必因表里失和而成。此时须先固守其精气,再通过各经脉阴阳气交流之俞穴与背部五脏六腑的俞穴进行调治。不从此着手治疗必导致五脏过热,腑中生脓痈。 诊病时谨慎遵守医道,把医理和临床相结合,熟知医学知识,全面了解身体经脉与疾病始终,诊病时望闻问切,这才是上等的医生。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治疗失败的四个原因: 1、医生诊断时精神不集中,意志不够果决,对病人内外病机不能全面掌握,对病情有疑虑。 2、跟医术不精的老师学习,没学到正确的医治方法。 3、医者不知道贫富贵贱之人居处和生活习惯有别,环境对人的不同影响,不了解患者饮食及性格等情况。 4、医者诊病不详问病情,不考虑病人饮食和生活起居是否失常,是否突然受伤,马上诊脉立出病名,此为医者治疗失败的第四个原因。 |
|
6515楼#
发布于:2016-04-23 10:5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7班何丽苹申请签到,2016年4月23日《黄帝内经》第79课心得
第七十五篇 著至教论 黄帝召见雷公问道:“你学过医术吗?” 雷公回答道,我能读诵且也算明了一些,但尚未全部透澈了解明白,未能表彰我的医术,实力可以治疗手下幕僚,但不敢为君王看病。希望能请皇上赐教天地之大道,与四季阴阳变化的道理,分别出日月星辰与医道之关系,以之来表彰经典的医术,令后世之子孙传习而光大之,能上知神农之术,将至好之教学记录于此,拟能上比伏羲,神农二皇的功业。 黄帝答道,好。希望不可失却此精神。天地之间不离阴阳表里关系,上下对流,雌雄互交之相应法则。真正的医道必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此医之道方可以长久相传,可以教给百姓,是绝无疑虑的学问,此类医道的著作论文,才可以传给后世,可以成为人间至宝。 雷公说,请皇上赐教医术之奥秘,臣当日夜习诵来求理解。 黄帝说,你知道阴阳相传吗? 雷公答,不知道。 黄帝说,三阳之气在人体上端如天一样,如果天气上下变化无常轨,则一旦合起来成为盛大之变,必令病生,使阴阳和谐偏离常轨。 雷公问,三阳合在一起而成盛大之病势无可阻挡,可以详细为臣说明其意吗? 黄帝说,三阳之气会独自行走,是因三阳气合在一起产生的,一旦三阳相合,其盛势如风雨之迅疾,上入头则生癫病,下入腹则生下痢或尿失禁。因病势来得很快,故早先从外形看不出。察体内又无法正确知道,其又不发生在经脉上,诊断时也无法从上下脉诊上分析如经书之记载。 雷公说,微臣对这种病很少治疗的,希望能教导我。 黄帝说,三阳是阳中的至阳,一旦相并则产生易惊之症,病势发如疾风,漫延很快,如雷似的急剧,会令全身九窍闭塞不通,阳气不在正经上而向外四散,咽喉干燥,阻塞不通。一旦阳进入阴,就会使阴阳升降失其常态,迫令下焦发生下痢。三阳盛时会内迫心脏,令人坐着无法平躺,病邪会贯通舍全身上下。要知道天下各种病如何治疗,就必须先知道如何区别阴阳及对应于四季,人体合乎五行相生相克之道理。 雷公说,臣无法将阳加以分别,对阴的道理也未尽知,恳请圣君为我点明,使我医术臻于至高。 现在为你说医道之至要,希望注意听明。凡有病邪伤及五脏,人的筋骨必会日益消耗,依你刚才说的,连阴阳也无法区别,也不明白四时的法则,五行的变化,医学会就此沦亡了。就好像肾脏之气将绝灭时,精神意志就日渐衰退,如果无法很透澈了解“从容篇”的方法去治疗,就无法救人之疾病于危难中了。 第七十六篇 示从容论 黄帝道,请把你的长处说给我听听。像五脏六腑中,胆胃小肠大肠,脾脏子胞膀胱,脑骨髓涕,唾液,及哭泣悲哀所诞生的泪水,所在水的代谢系统,这都是人体中必要知晓的。水的平衡发生偏差,病乃生也。你如果完全明了,则可以万全。如果不明了,则必生误治,招臻世人的抱怨。 雷公答道,臣学过脉经上下篇,已重复研究很多次了,但无法区分,且无法模拟其差异,无法尽知全部,所以无法回答皇上的问题。 黄帝说,你试着说明五脏的异常,六腑之间不协调在何处。针灸的缺失,何时可用毒药治病,汤液的使用与药的区分,全都具体的说来听听。若有不明处,可以问我。 雷公答,凡肝虚,肾虚,脾虚的患者,都会使人身体倦怠烦躁,吾人当给子强烈的药,针刺,热熨,或汤剂等的治疗,但有的会好有的不好,此时要如何区分呢? 黄帝道,脾虚时其躯浮,如同肺之浮脉,肾服细小微浮,却像脾之缓脉,肝脉呈急数且沉下,接之则散,好像肾脉,这都是时下的声师所发生误差的处所。若能了解“从容篇”的内容,必可分别出来。此肝肾脾三脏乃土木火三者所居之处。 雷公道,因为有患者,其头痛又常抽筋,骨节沉重,神情害怕,呼吸浅短常打嗝噫气,腹部胀满,常易受惊,无法入眠,这是何脏所引发的病?按其脉又弦,重按之如石之坚硬,我不知其意,又想再问脾、肝、肾的关系,来作比分类也。 黄帝说,从容篇谈论的就在此。凡为年长之人治病,必从腑部消化系统着手,年轻的人则从主经脉上着手,壮年之人则从内脏下手。现在你所说的,都是由于外在八风变化,造成随热,而使五脏衰弱,精气消耗,病邪相传造成的。 凡人的脉出现浮而且弦,这是肾不足的表现,脉沉而如石之坚的,是表示肾气沉滞不通。人会害怕,呼吸浅短,这是三焦水道不利,造成肉体与精气消耗而无滋养。有咳嗽且烦躁的症状,是肾气不下行反逆上肺造成的。 此患者的病,只在此一肾脏中,若是误会为肝脾肾三脏俱病,这大错特错了。完全不知医之法也。 雷公说,有的患者,四肢怠惰无力,气喘咳嗽下利带血,我为其诊断,以为是伤到肺脏,但按其脉却呈浮大且紧绷之状,我不敢为他治疗。可是有个愚笨的医师为他下针,结果放出很多的血,血止后身体变轻,这是为什么呢? 黄帝说,你能治很多的病,了解医学也很多,但于此却诊断错误了。就好像小鸟一样,也可如大鸟般的飞上天突。圣人治病,必有依循的法度准则,依照实例来作比较。但须明了,病的变化万千,不可一成不变的死守规则,须考虑上下全身关系才行。 |
|
6516楼#
发布于:2016-04-23 11:0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罗红梅申请签到
2016年04月21日 《黄帝内经》第76课心得 六十三篇 缪刺论篇 病邪入手阳明大肠经络脉的症状:耳聋时好时坏;耳鸣像风吹的声音取商阳中冲穴。 耳聋听力全无,则不是外邪入侵造成的耳聋,是身体内部损伤引起,不可以针刺。 病邪入肌肉之间到处流窜的症状:行痹、疼痛游走不定;在疼痛部位进针,刺到肌肉之间。初一到十五分别扎对应初几扎几针,到十六时扎十四针,以后依次递减。 病邪入足阳明胃经络脉的症状:流鼻涕或鼻出血、上齿寒冷。取内庭。 病邪入足少阳胆经络脉的症状:胁胁部疼痛、呼吸不畅、咳嗽、汗出。取侠溪。病人咳嗽需要加衣服,保持身上暖和吃温的。 病邪入足太阳膀胱经络脉的症状:背部痉挛拘急,牵连到胁肋部位发生疼痛。从颈后数脊椎,用手按脊柱两侧向下,按到病人感到疼痛的地方,针刺夹脊。 病邪入足少阳胆经络脉的症状:环跳穴处持久性疼痛,髋关节活动受限、大腿不能抬高。用长毫环跳。 主经没有生病就是络病,就可以缪刺。 初发病的耳聋: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商阳穴。如果没有疗效在耳朵前找压痛点。 龋齿(足阳明是下牙的门牙,旁边的上牙痛是手阳明在管):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商阳穴。如果没有疗效针刺两齿中间牙龈放血。 病邪在五脏之间的病证:经脉和络脉互相牵引而疼痛,有时痛有时不痛。病人能吃能喝能拉能睡、手脚温热、头面生冷,气色也很好,就是身体里面痛,这种痛是五脏之间的痛。细诊察病变所以部位,用缪刺针刺病人手足的井穴,并在手脚针刺青筋出血,隔一天一次,五次可愈。 手阳明大肠经病邪返流入足阳明胃经的经脉中的症状:口唇牙齿寒冷疼痛。针刺手背青筋出血,再针刺商阳,内庭合谷。 尸厥(因邪气入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能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中,由于这五条经脉都聚到耳内、并向上着左额角部位)的症状:病人全身经脉都受到振动,感觉到全身肌肉都在跳动,形体失去知觉,状态象死尸一样。针刺足太阴脾经隐白再针刺足少阴肾经涌泉,再针刺足阳明胃经历兑,再针刺手太阴肺经少商,再针刺手少阴心经神门,如果不好,用竹管向病人两耳中吹并剃下病人左额角(阳气汇在此处)约一寸见方的头发,用艾草烤、烫,用好酒一杯冲后给病人饮服。其病情可立刻好转。 凡针刺治病,一定要先诊察病人的经脉,用手仔细按摸,审察疾病是虚是实证,补虚泻实,然后再给予适当的治疗。 如果病人经脉气血不调,可用巨刺法治疗;如果病人感到疼痛,但病变部位不在经脉上,用缪刺法治疗;如果病人皮下有表青筋,应当全部针刺出血。 六十四 四时刺逆从论篇 厥阴经经气有余时会腿内侧麻;经气不足时出现热痹病。脉滑产生在深狐疝风病;脉涩则少腹积气。 少阴经经气有余时出现皮痹和皮下出疹;经气不足时会出现肺痹病。脉滑会出现风疝病;脉涩会出现小便带血的现象。 太阴经经气有余时会出现肉痹病和寒;经气不足会出现脾痹病;脉滑即脾风疝病;脉涩则积有腹满之症。 阳明经经气有余时会出现脉痹(全是热症:经热,饮百杯不解渴,高烧白虎汤解;腑热,大便不通);经气不足时会出现心痹;脉滑即心风疝病;脉涩则有积并且容易受到惊吓。 太阳经经气有余时会出现骨痹、身体沉重之症;经气不足时会出现肾痹肾;脉滑则风疝病;脉涩则有积并且头顶容易会问题。 少阳经经气有余时会出现筋痹和胁肋胀满之症;经气不足时会出现肝痹;脉滑则肝风疝病;脉涩则积,经常会有筋急,眼睛痛的问题。 |
|
6517楼#
发布于:2016-04-23 11:07
中医经典特训17班罗红梅申请签到2016年4月22日《黄帝内经》第77课学习心得:
少阳之气有余,会发生筋痹,胁部满闷,不足则会发生肝痹,见滑脉就要患肝风疝,而见涩脉则积聚,使人时常感到筋脉拘急和眼痛,一般来说,病一累积,都是不足,血脉的力量不够。所以,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夏气因为热,邪进来都在脉上)。长夏气在肌內,因为长夏是脾脏的季节。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春天,天气开始,地气开始泄,冻土也解,冰也融化,水流行而河道通,所以与这相应,人身之气也在经脉。夏天,经脉满,气充盛,孙络得到了血的滋养,皮肤也驮充实了。长夏,经脉与络脉都很旺盛,能够充分地润泽着肌肉。秋天天气开始收敛,人身的腠理闭塞,皮肤也随着收宿。冬天主闭藏,人身的血气收藏在内,附着于骨髓,贯通着五脏,所以邪气常常随着四时气血的不同情况而入侵人体,在治疗方面,所有的病都必须顺着四时的经气来排除病邪,这样逆乱之气就不会产生了。 春天的时候,应该刺他的经脉,结果,刺他的络脉,是不及,这时血气会外溢,这样会伤到气,少气。春刺肌肉,春天应刺在经上面,却刺在肌肉上面,结果是太过,血气会循环逆乱,使人发生气喘,如果春天刺到筋骨,也是太过,血气会内着,使人发生腹胀。夏天病在终上,我们应剌络,现剌在筋上,造成气哀,会令人倦惰无力。所以夏天刺肌肉,血气会内闭,阳气不通,使人容易惊恐。 在针刺五脏时,绝对不能刺到脏,所以,我们在背上的俞穴上下针时,不能扎的太深,也不能扎得太浅。在扎督脉的时候,要斜刺,不要直剌。刺伤了五脏必死。 标本病传论篇 第六十五 病有标,有本,刺法有順逆,本就是病来至原来的地方,就是最早发病的地方。标是他传经,传到表面上来的,在刺的方法里,一定要区分他的阴阳。该补就补,该泻就泻,我们按着经络的虚实,补泻来做。例: 有个病人发高烧,便秘7天,这7天不大便很危险,这时,就不管他高不高烧了,下药通便,大便一通,高烧就退了。所以,便秘是本,高烧是标,因阳明燥热会发高热。如果有高烧,没有便秘,这时,高烧才是本。当急缓发生时,很急的先治急。 病如果先传,第一个是传到心脏里去,心会先痛,大约一天会咳嗽,因火克金。三天时,传到肝,金克本,这时,肋部会撑痛,到了五天,木会克土,造成大便闭塞不通,身体会痛且沉重,如果三天没好,这病发在冬天,半夜就死了。夏天是中午就死了。 肺病,是脏病的相传,如果肺病有喘咳,短气,咳嗽,三天造成肋络苦满,这是金克木,肺有问题会影响到肝脏。如果沒好在传,就是木克土,土就是脾脏,就会生重体痛。如果十天沒好,就会死。冬天死在日落的时候,夏天死在日出的时候。 肝有病时,头目眩晕,胁肋撑胀,三天时,病转到脾,脾主少腹,肚子就会胀起来,三天就传到肾,就产生腰脊少腹疼痛,腿胫发酸,如再不好,三天会死。 脾有病时,肚子胀,所以,体重皆痛,身体关节痛,很沉重,少腹也痛胀,因土克水,如果沒好,就会引起腰脊痛,腿胫发酸,三天时会传到膀胱,发生背脊筋痛,小便不通,如在不好,会死。 胃胀满时,土克水,病传到肾,发生少腹腰脊疼痛,胫部发酸,大约三天时间,病传到膀胱,发生背脊筋痛,小便不通,大约五天时间,病传到陴,就会身体沉重,过六天不好,就会死。 膀胱先是小便不通,大约5天时间,病转到肾,发生少腹胀满,腰脊疼痛,胫部发酸,大约一天时间,病传到小肠,发生腹部胀,大约一天时间,病转到心,发生身体重痛,如果再过两天不好,就会死。 所有的病都是相传,都有死期,如果传了一个藏就停了,或者是传了三四个脏,都是可以治,如当脏有问题时,首先要把肺固住,心脏的病就不会传,当肝有问题,先实脾,肾有问题,就先固心脏,这样病就不传。只要把病固在一个脏上,这个病不传的话,这个病人就不会死。 |
|
6518楼#
发布于:2016-04-23 11:08
中医经典特训17班罗红梅申请签到2016年4月22日《黄帝内经》第77课学习心得:
少阳之气有余,会发生筋痹,胁部满闷,不足则会发生肝痹,见滑脉就要患肝风疝,而见涩脉则积聚,使人时常感到筋脉拘急和眼痛,一般来说,病一累积,都是不足,血脉的力量不够。所以,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夏气因为热,邪进来都在脉上)。长夏气在肌內,因为长夏是脾脏的季节。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春天,天气开始,地气开始泄,冻土也解,冰也融化,水流行而河道通,所以与这相应,人身之气也在经脉。夏天,经脉满,气充盛,孙络得到了血的滋养,皮肤也驮充实了。长夏,经脉与络脉都很旺盛,能够充分地润泽着肌肉。秋天天气开始收敛,人身的腠理闭塞,皮肤也随着收宿。冬天主闭藏,人身的血气收藏在内,附着于骨髓,贯通着五脏,所以邪气常常随着四时气血的不同情况而入侵人体,在治疗方面,所有的病都必须顺着四时的经气来排除病邪,这样逆乱之气就不会产生了。 春天的时候,应该刺他的经脉,结果,刺他的络脉,是不及,这时血气会外溢,这样会伤到气,少气。春刺肌肉,春天应刺在经上面,却刺在肌肉上面,结果是太过,血气会循环逆乱,使人发生气喘,如果春天刺到筋骨,也是太过,血气会内着,使人发生腹胀。夏天病在终上,我们应剌络,现剌在筋上,造成气哀,会令人倦惰无力。所以夏天刺肌肉,血气会内闭,阳气不通,使人容易惊恐。 在针刺五脏时,绝对不能刺到脏,所以,我们在背上的俞穴上下针时,不能扎的太深,也不能扎得太浅。在扎督脉的时候,要斜刺,不要直剌。刺伤了五脏必死。 标本病传论篇 第六十五 病有标,有本,刺法有順逆,本就是病来至原来的地方,就是最早发病的地方。标是他传经,传到表面上来的,在刺的方法里,一定要区分他的阴阳。该补就补,该泻就泻,我们按着经络的虚实,补泻来做。例: 有个病人发高烧,便秘7天,这7天不大便很危险,这时,就不管他高不高烧了,下药通便,大便一通,高烧就退了。所以,便秘是本,高烧是标,因阳明燥热会发高热。如果有高烧,没有便秘,这时,高烧才是本。当急缓发生时,很急的先治急。 病如果先传,第一个是传到心脏里去,心会先痛,大约一天会咳嗽,因火克金。三天时,传到肝,金克本,这时,肋部会撑痛,到了五天,木会克土,造成大便闭塞不通,身体会痛且沉重,如果三天没好,这病发在冬天,半夜就死了。夏天是中午就死了。 肺病,是脏病的相传,如果肺病有喘咳,短气,咳嗽,三天造成肋络苦满,这是金克木,肺有问题会影响到肝脏。如果沒好在传,就是木克土,土就是脾脏,就会生重体痛。如果十天沒好,就会死。冬天死在日落的时候,夏天死在日出的时候。 肝有病时,头目眩晕,胁肋撑胀,三天时,病转到脾,脾主少腹,肚子就会胀起来,三天就传到肾,就产生腰脊少腹疼痛,腿胫发酸,如再不好,三天会死。 脾有病时,肚子胀,所以,体重皆痛,身体关节痛,很沉重,少腹也痛胀,因土克水,如果沒好,就会引起腰脊痛,腿胫发酸,三天时会传到膀胱,发生背脊筋痛,小便不通,如在不好,会死。 胃胀满时,土克水,病传到肾,发生少腹腰脊疼痛,胫部发酸,大约三天时间,病传到膀胱,发生背脊筋痛,小便不通,大约五天时间,病传到陴,就会身体沉重,过六天不好,就会死。 膀胱先是小便不通,大约5天时间,病转到肾,发生少腹胀满,腰脊疼痛,胫部发酸,大约一天时间,病传到小肠,发生腹部胀,大约一天时间,病转到心,发生身体重痛,如果再过两天不好,就会死。 所有的病都是相传,都有死期,如果传了一个藏就停了,或者是传了三四个脏,都是可以治,如当脏有问题时,首先要把肺固住,心脏的病就不会传,当肝有问题,先实脾,肾有问题,就先固心脏,这样病就不传。只要把病固在一个脏上,这个病不传的话,这个病人就不会死。 |
|
6519楼#
发布于:2016-04-23 13:29
@教官-伊犁-慕利敏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 文建宁申请签到,2016年4月23日《黄帝内经》第79課心得: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阳明、少阳、太阳三阳本来是在身体正面、侧面、背后分开运行,当三阳相并的时候,侵犯到人体的上部,会发生头部疾病(九窍闭塞、阳气太盛了会外溢,咽喉干燥);如果相并在人体的下部,就会发生大小便失禁的病(肠澼、三阳直心、坐卧不得)。 治疗三阳相并:百会放血、十宣放血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受天地之气滋养而活。天地之气在地上三寸的地方相交,当人站立的时候,阳多阴少,阳中带阴,阴阳协调、平衡互济 老鼠贴着地皮生活,在三寸以下,是阴多阳少,阴盛阳虚,所以要不停地活动,咬东西来强阳。当老鼠阳绝阴实了,就死了 老鼠和人有着不同的阴阳属性,所以靠老鼠做实验来造出来的药物,人不适应,吃了不好。 病人: 阳盛--》阴伤 (阳实--》阴虚) 阴盛--》阳虚 (阳虚--》阴实)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当医生接诊病人时,要从容不迫,镇定。要系统全面的了解病情,并且判断出病本,而不能根据症状,贸然判断出好几个脏器都有毛病,应该最终能确定是哪一个脏器引发的全身的症状,病进行治疗。 年长的人,一般脏不会有毛病,否则也不会活到老了;应该从腑去辩证治疗 年少的人,脏腑一般都不会有毛病,应该从经络去辩证治疗 壮年人,应该去从脏来辨证治疗 肺有问题会咳血,流鼻血,而不会拉血 因为脾统血,当脾脏有问题时,不能将血运送出去,就会拉出去;四肢有问题的时候,可以判断脾脏不好 鹿是纯阳之体 脉:浮大而实,是表证,是风寒不得发汗等 脉:浮大而虚,是脾气绝,胃气盛了,导致津液独归于阳 |
|
6520楼#
发布于:2016-04-23 13:5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1班文霞申请签到
2016年4月23日《黄帝内经》第74课学习心得 1、神微的针刺方法:先用手指按摩针刺的位置,针至皮广表面即可,不须刺入皮中,如此就可使稍微不足的神气自然充足起来。这是神方面的。 2、气有余,会使人喘咳且气向上冲。气有余时则须泻其经脉,但须注意不可伤及经脉,不令其出血不令其气泄。气不足就会有呼吸无力且呼吸变浅的症状。气不足,则须用补法补其主要经脉,不可使气泄出。如果只是皮肤稍微发生异常,称“肺魄之气微泄”,只是肺气微泄的意思。刺肺气微泄的方法,病在微时,动作上的行为就可以治愈这个问题。这是气方面的。 3、血一旦有余则肝气必郁,会易怒;血有余时,须泻其最盛大的经脉,放出其血。血不足,肝必虚,皆因肾不足造成,易生恐惧。血不足时,则先寻出虚弱的经脉,把针刺入主经脉内,久置其针,小心检视,等脉气转为大后,很迅速的出针,手按针孔,不使血流出针孔。如果体内的邪气令孙络充血,会有瘀血积在血脉的现象,这时须找出郁血的血络处,放血一两滴,使留滞无用的瘀血不进入主经里面,不让它造成大病。这是血方面的。 4、形有余,会有腹部胀满的现象,小便不顺畅。形有余的须离其阳的经脉。形不足,会使手足无法自由活动。形不足的湎补其阳经的络脉部分。如果邪气只停留在肌肉,则会有肌肉蠕动的感觉,名“微风”,皮肤里有点痒痒的。取穴在肉与肉之间,针刺不在主要经脉上,不在其络上,这样卫气回复了,邪气就会散了。这是形方面的。 5、志有余,则腹部胀满兼有下利。志有余,可在肾经然谷穴部位放血。志不足则意昏厥。志不足的,可取用复溜穴施用补刺手法。气血不乱,五脏安定不病,则表示邪气在关节部位,该处会稍有颤动现象,手脚冷冰也叫厥。在有病症的部位浅针,不可刺入主经脉,病邪立刻去除。这是志方面的。 身体内气血一旦不平衡,阴阳必互相干扰,使卫气运行混乱,血在脉中乱行,气血离开所在,变成一实一虚。1、如果血集中在阴脏,气集中在阳腑,会使人易惊且发狂。2、如果血集中在阳腑,气集中在阴脏,就会有内热很盛的病症出现。3、如果血集中在上部,气聚集在下部,会造成心中烦闷,情绪易怒。4、如果血集在下部,气聚在上部,就会有精神混乱而健忘的症状出现。 血属阴,气属阳,血气二者,其性喜温暖,厌恶遇到寒冷。寒盛时能使它涩滞不前行,温暖则能使它流畅运行,因此气所聚之处血为虚,血所聚之处气为虚。人体中最重要的是气与血。有东西积聚的即称为实,没有的即为虚。气相聚必无血,血相聚则无气,现在是气血不平衡造成气虚。孙络与络脉皆会输运气血进入主经,如果气血都一起集中在络脉与孙络之中,这就是实。血和气一旦并聚于头部,会造成手足冰寒,不省人事的疾病,严重时会立即死亡。如果偏于上部的气血能复返下部,此人必生(可以在百会,涌泉,十宣上放血),如不返则必死。治实症的,可以用行气的药和活血化瘀的药。人身中阴经与阳经都有俞穴(阴阳气交会之所)。阳气由此而注入阴经,待快满时,又由阴经之俞穴外出入阳经,此阴阳和谐时形体必饱满,三部九候之脉若正常如一,则表示正常无病。人病邪的初生,有时发生在阴,有时发生在阳。生于阳的病,都是来自体外的风、寒、暑、湿、燥、热。生于阴的病,都是来自体内的饮食不节,居处不洁,情绪之过度喜、怒、忧、思、悲、恐。风雨伤害人时,初时必在皮表,再入孙络(若充满病邪),就进入络脉(若充满病邪),就进入主要经脉了。如果人的气血与病邪,尚停在肌肉之间,则脉坚硬且大,此时名“实”,实之意,即肌肉呈现坚硬满大,用手按会生痛。寒湿伤到人体,会出现皮肤松软无弹性,肌肉坚硬紧绷,血流艰涩,卫气会失散,故名“虚”。虚的人,会因为机 |
|
6521楼#
发布于:2016-04-23 13:5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郭玉斐申请签到,2016年4月24日《黄帝内经》第79课心得
着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真正的医道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此方可久长无疑虑。 三阳为天,三阳并病盛无可阻挡,如发于头为癫痫,发于腹大小便失禁下痢不止,病势快,从外形看不出,也不发在经脉,无法诊断。三阳为阳中至阳,并则产生惊,病发如急风,九窍闭,阳气散,咽干阻塞。一旦阳入阴,则下痢。 医道之要别阴阳。天为阳,地为阴,天气地气交接在地上三寸,人睡在天地交接之外,从头顶百会到脚底涌泉,平躺下为阴上为阳。醒后站立时,地上三寸在足部,故人受阳多受阴少,人为阳中带阴。而老鼠在地气处多,故鼠辈阴多阳少。阴阳平衡互济为常人。阳盛则阴伤,阴盛则阳伤。阳盛为阳实,如便秘、汗不出,治不好则阴虚;阴盛为阳虚,阳虚则阴实,人受病由表及里。老鼠本身受地气而生,故地壳变动时老鼠知道最快,老鼠阴盛阳虚,阳为动,老鼠药为防阳虚,就要不断啃咬打洞是要将阳强起,如果阳虚掉进就成阴盛变阴实,阴实则死。人秉天阳而生,鼠秉地阴而生,故用鼠实验的药阴阳是反的。故学中医之人要从容要简单。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人初生于水。本病为一脏,其他脏为传。治年长之人,脏没问题但已虚掉了,治病先看腑;治年少之人,脏气很强,治病先看其经脉;治年壮之人,则从内脏下手。医之病为一脏,如误为三脏则不知医之法。 喘咳下血,天地之间,六合之间均有阴阳。鹿茸在阳之内,象别阴阳。脉浮大虚则为表症,浮而实为表实,浮而虚为表虚,据此开解表去实之方。 |
|
6522楼#
发布于:2016-04-23 13:5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郭玉斐申请签到,2016年4月25日《黄帝内经》第80课心得
手阳明足阳明为二火,足太阴脾经为三水,二火不胜三水,脉乱而无常,四肢解堕,此脾经不行。喘咳,水气并阳明,血泻,脉急血无所行。血无止法,阳足时血不外泻。 肺伤会影响母脏与子脏,脾气不守,胃气不清,流鼻血或吐血。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五过四德。五过:先问过去之贵贱,如先贵后贱易失血,为脱营;如先富后贫易失精,为失精,五脏之气不畅滞留会产生之病。二问饮食居处,过怒伤阴,过喜伤阳,不正之气,形体必瘦。三精于脉诊,不知望、闻、问,此为三过。四精神内伤,身必败亡,调理人的情志,五必了解病之前因后果,再切脉问症。此五过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故圣人治病恬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症九候,诊必符也。 治病之要,必令精气内守为第一要务。精气不守,病必表里失和,必先守精气再施治疗,其法不离俞穴调理。 |
|
6523楼#
发布于:2016-04-23 16:3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贵阳-李广合申请签到,
2016年4月23《黄帝内经》第79课心得 著至教论篇第本十五 一、医学理论的涉猎广泛 就医学而言,必须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知人事,才能长久流传下去 。 三阳之气,主护卫人一身之表,以适应天气的变化,若人之上下经脉的循行失其常度,则内外之邪相合而病至,必使阴阳有所偏盛而为害。 二、三阳并至的发病及危害 “三阳莫当”:所谓三阳独至,实为三阳之气合并而至,并至则阳气过盛,其病来疾如风雨,犯于上则发为头癫部疾病,犯于下则发为大小便失禁的漏病。由于这种病变化无常,外无明显的气色变化等症状可察,内无一定的征象可以预期,其病又不符合于一肌的发病规律,所以在诊断时,也就无法记录分辨其病变的属上属下。 1、三阳是及盛之阳,若三阳之气积并而至,则发而为惊,病起讯如疾风,病至猛如霹雳,九窍皆因之闭塞,因阳气滂渍盈溢,而咽干喉塞。 2、若并于阴,则为盛阳之气内薄于脏,病亦上下无常,如果迫于下,则发为肠澼。若三阳之气直冲心膈,使人坐而不得起,卧下觉得舒适,这是三阳积并而至之病。 若人患病伤及了五脏,筋骨日渐瘦削,例如肾气将绝,则终日心中惋惋不安,欲静处不欲外出,更不欲频繁的人事往来。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篇 一、取象比类 1、春-风木-厥阴经-肝脏 2、夏-君火-少阴经-心脏 -相火-少阳经- 3、长夏-湿土-太阴经-脾脏 4、秋-燥金-阳明经-肺脏 5、冬-寒水-太阳经-肾脏 二、取象比类的诊病方法 1、老年人的病,应从六腑来探求。 2、少年的病,应从经络来探求。 3、壮年的病,应从五脏来探求。 4、脉浮而弦的,是肾气不足。脉沉而坚硬如石的,是肾气内著而不行。畏怯少气的,是因为水道不行,而行气消散。咳嗽烦闷的,是肾气上逆所致。这是一人之气,其病在肾一脏,如果说是三脏俱病,是不符合诊病的法则的。 5、见脉浮大而虚,这是脾气外绝,去胃而外归于阳明经。由于二火不能胜三水,所以脉乱而无常。四肢懈怠无力,是脾精不能输布的缘故。气喘咳嗽,是水气泛滥于胃所致。血泄,是由于脉急而血行失其长度。假如把本病诊断为伤肺,是错误的狂言。诊病不能引物比类,是知之不明。如果肺气受伤。则脾气不能内守,致胃气不清,经气也不为其所使,肺脏损坏,则治节不通,致经脉有所偏绝,五脏之气俱漏泄,不衄血则呕血,病在肺在脾,二者是不相类同的。 |
|
6524楼#
发布于:2016-04-23 16:5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山西吴静
2016年4月22日学习《黄帝内经》第77课心得 少阳之气有余,可以发生筋痹和胁肋满闷;不足则发身肝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肝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有时发生筋脉拘急和眼目疼痛等。春天人的气血在经脉,夏天人的气血在孙络,长夏人的气血在肌肉,秋天人的气血在皮肤,冬天人的气血在骨髓中。 针刺误中了五脏,刺中心脏一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噫气;刺中肝脏五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多语;刺中肺脏三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咳嗽;刺中肾脏六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喷嚏和哈欠;刺中脾脏十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吞咽之状等。刺伤了人的五脏,必致死亡。 先患某病而后发生气血逆适的,先治其本;先气血逆乱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寒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病而后生寒的,先治其本。先有热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热而后生中满腹胀的,先治其标。先有某病而后发生泄泻的,先治其本;先有泄泻而后发生疾病的,先治其本。必须先把泄泻调治好,然后再治其他病。先患某病而后发生中满腹胀的,先治其标;先患中满腹胀而后出现烦心的,先治其本。 心病先发心痛,过一日病传于肺而咳嗽;再过三日病传入肝而胁肋胀痛;再过五日病传入脾而大便闭塞不通、身体疼痛沉重;再过三日不愈,就要死亡。 肺病先发喘咳,三日不好则病传于肝,则胁肋胀满疼痛;再过一日病邪传脾,则身体沉重疼痛;再过五日病邪传胃,则发生腹胀。再过十日不愈则死。 肝病则先头疼目眩,胁肋胀满,三日后病传于脾而身体沉重疼痛;再过五日病穿于胃,产生腹胀;再过三日病传于肾,产生腰脊少腹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三日不愈,就要死亡。 脾病则先身体沉重疼痛,一日后病邪传入于胃,发生腹胀;再过二日病邪传于肾,发生少腹腰椎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三日病邪入膀胱,发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十日不愈,就要死亡。 肾病则先少腹腰脊疼痛,腿胫发酸,三日病邪后病邪传入膀胱,发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三日病邪传入于胃,产生腹胀;再过三日病邪传于肝,发生两胁胀痛;再过三日不愈,就要死亡。 胃病则心腹部胀满,五日后病邪传于肾,发生少腹腰脊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三日病邪传入膀胱,发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五日病邪传于脾,则身体沉重;再过六日不愈就要死亡。 膀胱发病则先小便不通,五日后病邪传于肾,发生少腹胀满,腰脊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一日病邪传入于胃,发生腹胀;再过一日病邪传于脾,发生身体疼痛;再过二日不愈,就要死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