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40楼#
发布于:2016-04-24 11:2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7班何丽苹申请签到,2016年4月24日《黄帝内经》第80课心得
现在脉呈浮大且虚弱状,表示脾脏精气无法及于体外,但已离开胃里,不在腑中而流入阳明经脉。手阳明足阳明二经脉中的热气,无法胜过脾之阴气,因而造成脉象紊乱且无常度了。四肢倦怠无力,明示出脾脏精气无法运及四肢。会生喘息咳嗽,是因水气过盛在阳明脉中产生的。下利血者,是由于血脉中血急速流行,离经叛道造成的。 如果误诊为肺脏受伤,则必会误治而造成阳明更实,病人必狂。不知道推理相比较,这是知识不足的表现。 人的肺如真受伤,必使脾精之气外泄,阴明之气混浊,经脉中血不为人身所受用,以致出现真脏之脉。五脏机能会外泄不藏,病人如不流鼻血则必有呕吐之病。 第七十七篇 疏五过论 黄帝道,凡是在诊病之初,必问病人过去之贵与贱否。因为有的病不是外感八风所生的,是由内因情志产生出来的。如先贵后贱,容易失血,名曰“脱营”。如果先富后贫,容易丧失精气,名曰“失精”。五脏之气不愿畅而滞留,会发生许多并发之病。医师诊察时,病不在脏腑,外观上又没异常,诊断后必疑心,而不知病为何,结果病人身体日益衰弱,元气大虚,精神不振,病愈深入,气愈衰弱,常生寒意又易惊吓。病深入时,必外会消耗卫阳之气,内伤血之营气,即有良医在侧,亦无法知晓病情,此为第一过失也。 凡是在诊察病人之初,必问其饮食起居之习惯,大乐与苦闷,或先乐后苦,这都会伤及人的积气。一旦精气耗损,形体亦同时消耗,面呈沮丧。大怒之人必伤阴精,过喜之人,必伤阳气,不正之气,形体必瘦。愚昧的医师,治此类病人,不知如何正确施予补泻,又不知病发之因。造成病人精神日渐衰弱,邪气会集中在一起其势更盛,这是医者的第二过失。 有医精于诊脉的,必以此技来显示其特异之处,其实是利用比类及奇恒之法,了解“从容篇”而知道的,为医师不知真正之医道在望、闻、问、切。光以切诊来断病,此诊不足珍贵,也不足以依凭,这是医者第三过也。 诊断有三常规,首先必问贵贱。如本受禄命,但事与愿违,欲亲近王侯贵人,不得其门,造成本来贵,但却失去,此时即不中外邪,但精神已黯然损伤,身体必败亡。又开始是富有,但后来财禄败光,此时即使不中外邪,亦使人皮干焦而筋软无力,两足无力且痿缩。医师遇此又不严密的注意及此,必无法养足其精神,使病人外表柔弱,内脏功能紊乱不协调,病必无法治好,道是医师不行,此是医师所犯的第四种过失。 凡是在诊病时,必须了解其前因后果,从而理出头绪,再按脉问症状如何。男女正常之气脉不同,须以此相合,人之生离死别,情绪郁结,忧愁恐惧,生活上无安全感,喜怒无常,造成五脏精气空虚,血与气离其常态,医师愚昧的必无法知晓。 过去富有,现在贫困之人必有大伤之虞,令人筋不得养,臌不得血气,即使身体恢复髋能,但气血运行不好,皮表不润泽如前,此精神上的伤气,必停留体内聚于一处,日久生热化脓,成为外寒内热的病。知遇很差的医师治疗,必造成阴阳更乱,身体元气四散,手足发生抽筋,也不问其发病之始因,只是告诉病人何日会死,这也是庸医才会做的。这是医师第五个过失。 凡以上五种过失,都肇因于医卫不精,人事又不了解而产生的错误。 所以说至圣之医师,其治病之卫,必先明了天地阴阳的变化,四季节气变化之规则,与人体中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的关系。由此来决定施予针刺,热熨,或利用毒药去治疗,并详细了解人事上,病人的背景,由此来明确知道须遵守的法则道理。病人之富贵贫贱,各有所不同,也各有其一定的道理。问病人年纪大小与强勇怯弱之性情,然后细察三部九候,方知病之初始与演进,八风所伤之病,九候所察之病,此乃符合病情之诊断方法。 治病之要法,必令精气内守为第一要件。按照标准的诊察方法,查出精气不守,其病必乃表里失和造成的,此时须先据守精气,再师施予治疗,其法不离各经脉阴阳气交流的俞穴与背部五脏六储的俞穴的调治道理,能正确施用此术,终身奉行不殆,必万无一失。不知从四肢背部的俞穴着手治疗,必终致五脏过热,脓痈生于腑中。 第七十八篇 征四失论 雷公说,如果说按部就班的学习读书,我可说是完全做到了,但却仍有失败之处,这是为什么呢?黄帝说道,那是因为你年轻,智慧未达到能区分对与错的阶段,我为你解说一些不正确的临床态度,来协助你好了。人的身上有十二经脉,络脉集处共三百六十五位,这是所有医师都知道明白的,也是一般医师所依循的法则。然之所以无法尽善尽美的原因,是医者本身不集中,意志不够果决,人体内外病机无法掌握,所以常疑虚于病情。诊断时无法确实掌握阴阳相从相逆的正确走向,这是治疗失败的第一因。 授业的老师不精,只会乱做一些旁门左道的方术,又称是真理,甚而自立名目引以为功,滥施针灸术于病人,造成许后遗症,这是治疗失败的第二因。 |
|
6541楼#
发布于:2016-04-24 11:3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张莉申请签到
2016年4月24日《黄帝内经》第81课心得 阴阳论篇第七十九 阳经中的太阳经(三阳)为主经,阳明经(二阳)司掌表里维系的关系,少阳经(一阳)游走于脏腑之间。三阴经中,太阴(三阴)走表,二阴少阴经走里,一阴厥阴经为经脉与脏腑的终点。 手足太阳经至寸口脉时,浮洪且大。若脉弦浮且重按无脉为病态。手足阳明经至寸口脉时必浮大,短而有力。若脉弦细且沉急无力为病态,到夏天病会恶化至死。手足少阳经到寸口脉时,脉弦急如悬吊不下状为病态,现纯阴之弦脉则主死。 三阴即 太阴经,是六条经脉气血的主来源。脉气至寸口处会缓而有力,若下沉不浮为病态,令人肺气虚而胸无大志。二阴是手足少阴经,其络于肺,气行归于膀胱,其络脉与脾胃相连。一阴即手足厥阴经。若其脉气独处寸口为真脏脉,表示此人经脉已无气血,阳气上浮头面,脉动无力呈钩状,滑动快速。 六脉循环,时阴时阳,交互相连,通达五脏,先到之脉为主,后到之脉为客。 太阳为诸阳之首,如父;阳明卫外固守,少阳协调其间的纪律,使气血不妄行,五脏皆能受惠。阴 中之太阴为诸阴之道,如母。阴中之少阴柔而强韧,主生育之气机,为雌。阴中之厥阴为独阴无阳之所。 二阳一阴,阳明主病。即当阳明症与厥阴症互见时,主病在阳明。故治肝病必要通利大肠,肝病最怕便秘。三阳一阴,即太阳症与厥阴症并见时,太阳脉气必胜。过盛之阳因无阴来调和,必影响五脏协调及功能,外症可见易发惊骇。二阴二阳,即少阴与阳明并见,病在肺(实为心)。手少阴之脉沉紧,表示肺气、脾气俱伤,外症可见病人谩骂不休,行为狂妄,甚至会发癫疾。 二阴一阳,即少阴与少阳并见,病在肾。肾阴之气入胸阳之位,行走于心腕之间,以致下焦空虚,使人二便不通,手足不便。一阴一阳,即厥阴与少阳并见,脉时跳时停,此为阴寒之气入心,外症见咽喉干燥。病因是脾土运化不力,因木克土,须实脾强土。二阳三阴,即阳明与太阴并见,二者相抗,阴不胜阳,阳又无法抑制阴,终致两败俱伤,阴阳绝断。此际如脉浮,腹内必生血块;脉沉则生附骨之脓疡。 冬三月得病,如阴与阳混合为脉症不合。若春天现真脏脉则会死于春末夏初。在春三月得病叫阳杀,若阴阳二气已绝,病人死于初春。在夏三月得病,病情恶化较快,由表入里只需十日,一旦阴阳互争会死于初秋。秋三月得病,因三阳经此际俱旺,病不治自愈。但若病人阴阳交争,坐立难安,表示太阳脉气独行,不见少阳、阳明之脉气,人会死于冬天结冰时。若少阴脉独行,为阴将绝之象,病人会死于雨水前后。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阳气自左向右行,阴气自右向左行。老人气衰,气由上向下行;少年人气旺,气由下向上行,与此相反的为逆。 春夏为阳,主司万物生长;秋冬为阴,主司万物收藏。故春夏阴弱阳盛者主生;秋冬阴盛阳衰者主生。反之为逆,主死。人体中违反四季阴阳消长的皆主厥逆。 气有余会病,气不足也会病。阳气并合一直向上不下行,人会从足趾到膝盖寒冷。少年人如此到秋冬季必死老年人反而秋冬季得生。气若聚于头不下行,人会头痛得癫疾。若因气少引发厥逆,人会多梦,严重时甚至昏迷。所谓少气,指三阳之气渐断绝,三阴之气又微弱。 脏为阴,腑为阳。当脏气虚弱时,阳必有余,阴气不足。肺气虚弱,人多梦见白物或梦见斩杀等鲜血淋漓的场面,秋天肺当令时则会梦见战争。肾气虚弱会梦见翻船人被淹死,冬天肾当旺时会梦见躺水中,人恐。肝气虚弱会梦见菌类香木及青草遍地,春季则会梦到藏匿树下不敢站起。心气虚弱会梦见救火或盛阳之物,夏天则会梦见被烘烤。脾气虚弱会梦见吃不饱饭,长夏时则会梦见修建房屋。 诊断十标准:有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五度各分阴阳,共十度。 |
|
6542楼#
发布于:2016-04-24 16:12
@教官-伊犁-慕利敏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 文建宁申请签到,2016年4月24日《黄帝内经》第80課心得: 中医认为:血无止法。如果阴阳平衡,血不会乱流溢出。当阳气乱了导致血流、出血、吐血,如果强行止血,会导致里边有阴积聚,当积聚太多,会爆发出来,会更严重。比如胃病半夜丑时吐血,就不应该用止血钳止血,而是要治胃病。 肺伤:脾气虚弱,胃口不好,经脉之气不足以推动血和精气的散布,导致流鼻血和皮下出血,或者呕血,但绝不会便血 脾伤:拉血 肺伤:咳血 胃伤:吐血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脱营:先贵后贱 失精:先富后贫 以上两种病,都是情志不舒,气血郁结、累积成病 暴怒伤阴 暴喜伤阳 以上都能伤害精气、使形体毁了;或伤了阴阳,厥逆之气上行,经脉胀满,形体变瘦 诊病时,要问清楚病的起因和前后关系 不能很简单的告诉病人,哪一天是死期 诊病五过: 1、没有了解病人以前的生活经历,随便处理 2、没有详细了解病人最近有无突发情绪变化 3、没有把病人的脉象与常人的脉象别异比类,分析齐桓变化 4、没有问清楚病人是否以前当过官、以前是不是富有,没有从精神层面尽情劝慰治疗 5、没有问清楚病人发病原因,而只是简单的告诉病人哪一天死 有修养的医生诊病:知道天地阴阳,四时经络、五脏六腑的相互关系,针灸、砭石、毒药所治疗的主要病症,比类人事的变迁,掌握诊治的常规。贵贱贫富、年龄、个性性格、判断病本;然后参考八正的时节、九候的脉象,再进行诊治 治病的关键在于保护人的正气。 《懲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诊病要活学活用 白天人阳盛阴衰、晚上睡觉人阴盛阳衰 诊病失败的四个原因: 1、医生不专心致志、不懂得阴阳逆从的道理 2、学业未成,就去给别人看病 |
|
6543楼#
发布于:2016-04-24 17:0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陈丽娟申请签到
2016年04月24日 《黄帝内经》第79课心得 七十五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1. 夫三阳天为业,上下无常,合而病至,偏害阴阳。三阳独至得,是三阳并至,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下为漏泄。外无期,内无正,不中经纪,诊无上下以书别。三阳者,至阳也,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霹雳,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干嗌喉塞,并于阴则上下放气孔,薄为肠澼。此谓三阳直心,坐不得起卧者,便 身全三阳之病。 a. 太阳经的作用:太阳经的经脉之气护卫着人体的表层,太阳经气在人身的功能类似于天上阳气的作用,太阳经主管着各条阳经之气。如果太阳经的经气上下运行失常,就会造成外邪与内邪相合而生病,并使人体阴阳偏盛而危害身体。 b. 三阳并至的表现:所谓太阳之气单独到来,其实是少阳经、阳明经、太阳经三条阳经之气合并到来(原来三条阳经各行其道)。太阳经自身阳气就很旺盛,再加上三条阳经的阳气一起积聚到太阳经中,其力量非常大、速度非常快,而且病前没有预兆。同时三阳并至病情变化复杂,而且并不是在经脉上表现,同时在身体外部没有明显的迹象可以预料,在身体内部与一般疾病的变化规律也不相同。 c. 侵犯到人体上部就会发生癫痫;侵犯到人体下部就会大小便失禁;会让人的九窍闭塞不通;阳气亢盛而溢就会损伤津液,让人咽干喉塞;阳气太盛就会使阴经之气上下运行紊乱;影响到肠就会发生肠澼;上冲心膈,会让人能坐不能站、躺着更舒服。 d. 三阳并至的治疗:治疗时可以用百会放血、十宣放血、井穴放血,其目的是让阳不并在一起。 2. 子若受传,不知合至道,以惑师教,语子至道之要。病伤五藏,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别,是世主学尽矣。肾且绝,惋惋日暮,从容不出,人事不殷。 a. 病邪损伤人的五脏,人体筋骨就会失去而日渐消瘦 b. 肾气将要断绝时,病人终日心中郁闷不安,在天将黑时更加严重,总想在安静的地方呆着,精神懈怠,不想出门,也懒得应酬人事。 c. 辨别阴阳的方法:地上三寸是天地交接的地方;人睡觉时会受到天地的滋养,站起来时受天之阳比较多,是阳中带点阴,阳多阴少。老鼠活在地面三寸以下,是受地气多、天阳少,即阴多阳少,是阴盛之物。阴阳平衡互济,是常态,是正常人。一个人阳太盛时,阴会受伤;如果一个人阴太盛,阳会受伤。阳盛则阳实,阴受伤则阴虚;阴盛则阳虚,阴盛则阳受伤则阴实。人秉天阳而生,鼠秉地阴而生。尽管鼠的基因与人差不多,但鼠与人阴阳不同,所以鼠做试验成功的药不可以用在人身上。 七十六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1. 五藏六府,胆胃大小肠,脾胞膀胱,脑髓涕唾,哭泣悲哀,水所从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过矣。子务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知,为世所怨。 a. 中医认为人最初生于水,水的运行在人体中是平衡的,如果发生偏差,人就会生病。西药化学反应最后都有水析出、人体中的水被释放掉,就会伤到水液的代谢。吃西药、吃味精一样都会伤水液的代谢。 b. 五脏六腑,胆、胃、大小肠、脾、胞宫、膀胱、脑髓、涕、唾,哭泣、悲哀、人体水液运行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也是治疗时容易出现差错的地方,必须把这些道理弄明白,才能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不出错误,达到百分之百的治疗效果,否则容易出错。 2. 夫年长则求之于府,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藏。今子所言皆失。八风菀热,五藏消烁,传邪相受。 年龄不同,病位不同。年长者治病先看腑,年长者脏没有问题但已衰;年少者治病先看经,脏器很强;年壮者治病先看脏,这个年龄的人工作多,容易受伤,劳碌再加风寒暑湿燥火,痛邪侵入人体,郁结不去,都会化为热而损伤五脏的阴精,邪气在体内流传,会引起各种病理变化。 3. 夫浮而统者,是肾不足也。沉而石者,是肾气内著也。怯然少气者,是水道不行,形气消索也。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一人之气,病在一藏也。若言三藏俱行,不在法也。 a. 看病时以一脏为主,其他的病都是由此脏引出的。 b. 病变在肾脏时:脉象轻而为肾气不足,肾阳外越的表现。沉取石是肾中阳气不足阴气停留不运行的表现。病人会有头痛、筋脉痉挛、骨节沉重、虚弱气短、干呕嗳气、腹部胀满、常常惊骇、不能安卧的症状。病人虚弱气短,是因为水液和气通行道路不畅,不能正常输送分布所致,咳嗽、心情烦闷,是肾气上逆造成,如果认为是肺脏、脾脏和肾脏三个脏器造成就错了。 4. 四支懈堕,喘咳血泄,而愚诊这,以为伤肺,切脉大而紧,愚不敢治。今夫脉浮大虚者,是脾气之外绝,去胃外归阳明也。夫二火不胜三水,是以脉乱而无常也。四支懈堕,此脾精这不行也。喘咳者,是水气并阳明也。血泄者,脉急血无所行也。若夫以为伤肺者,由失以狂也。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藏坏决,经脉傍绝,五藏漏泄,不衄则呕,此二者不相类也。 a. 病症:四肢沉重、软弱无力、咳嗽、气喘、大便带血。脉象浮大而虚。 b. 分析:脉浮大而虚,是脾阳气虚的表现。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是缓而沉,因为有胃气在。脾气虚不能正常输布水液,水液停留在脉。浮是轻取即得,皮表即是表,若此时脉虚,即表虚;若脉很强很硬,即表实,受了风寒,汗发不出去,人的卫气与风寒在抗争,脉就会很强很硬。阳明经中胃中阳气受损,脾虚不能运化精微,经脉得不到胃摄入饮食的营养,导致脉象紊乱,失去正常状态。脾脏主管四肢,脾不能输布水液和饮食精华,就会出现四肢沉重、软弱无力。咳嗽和气喘是因为水气停聚在阳明胃中,而肺的经脉起始于胃,水气循经脉影响肺的正常功能。大便带血,是由于血脉不通利,血液不能正常循环溢出脉外而引起。所以是脾脏病变。 c. 血无止法,阳若不乱行,血不会外泄。只要阴阳平衡,血自然就会止。 d. 肺脏病变与脾脏病变的区别:肺脏受伤也会引起脾气虚弱、胃功能紊乱,使经脉之气不能运行到全身各个部位,而反过来又使肺脏精气衰竭,经脉之气也衰竭,最终导致五脏功能受损,精气外泄,出现鼻出血和皮下肌肉间出血或呕血,但不是大小便带血。 |
|
6544楼#
发布于:2016-04-24 17:2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徐淑娟申请签到。2016年4月24日《黄帝内经》第79讲学习心得: 黄帝内经从65篇以后到七十四篇,这些篇幅丧失掉了,跟着DVD买的,可以看到我们自己翻译的,附带赠送一本来自宋本,王彬撰写的,把66到74章补足上去,中间的拷贝下来,送给你,那是原文。附送给大家去阅览。其中最好的一篇是从韩非子(二十二子)的黄帝内经遗篇,第七十二篇刺法篇,很好,因此花了一点心思,翻译给大家看。该篇是遗篇。中国比较难懂的是伏羲,神农和黄帝。伏羲讲的是易经八卦,神农讲的是本草经和黄帝内经,应该还有黄帝外经,外经已经失传了。
一、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1.所有中医的精神都是: 阴阳表里,上下雌雄,互相呼应,互相扶持的。而真正得道要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知人事,这个才可以长久。这个才能教导百姓,也不会产出什么疑惑,这种医道才可以传世,中医本身所有的处方,针灸的手法,气血的流注,都是按照天地四时,日月星辰来做的,所以要知道天地之间的道理,我们要知道阴消阳长的规则,这样医术才不会有不及和过偏。 2.雷公问: 请你解释下医术的奥秘。黄帝说: 你听说过阴阳吗?三阳为天为业,上下无常,合而病至,偏害阴阳,当太阳,少阳,阳明三阳并在一起时,这个力量非常的大,速度也来的非常快,它只要一并在一起,病就瞬间发了。病之前都没有预兆,一发时象风雨一样冲往头上就是发癫痫。当三阳一并在一起,马上发病,马上就昏倒了,这是发在头顶上;当发到身体里,入腑时,会造成病人下痢不止,小便失禁。这种病来时非常的快,没有办法预习他什么时候候来,又不是发在经脉上面,又没亦法按正常的医书来诊断,在三阳并至时,在针灸里,可用百会放血,和十宣放血。在经络上的井穴放血,这些都是让阳不并。 3.三阳者是至阳,阳非常大,三阳之气积聚一起,就会发生惊骇,并起疾风,瞬间发病,这时一发病,九窍都闭住了,什么都听不到了。因为阳太盛了,往旁边散开来,会造成嘴吧很干,喉咙吞不下东西,声音很大。如果并于阴,会造成下痢不止,这个中医叫做三阳直心。 4.雷公说:阳言不别,阴言不理,请起受解,以为至道。黄帝说:一定要了解正真的医道,来传后人。真正的医道就是讲阴阳,如果误传的话,会伤害别人,就好像肾脏气将竭的时候,精神意识和体力都会消耗掉,传道不对就会“从容不出,人事不殷”。 二、示从容纶篇第七十六 1.天气和地气交接的地方是地上三寸。 人躺在床上睡觉是躺在天和地气交接的地方,所以人会受到天地的滋养,天为阳,地为阴,是一种很均匀的状态。人受天之阳比地之阴多,所以人以阳为主,阳中带点阴。老鼠是在天地气交接之下,因此他承受地气多于天阳,因此鼠辈阴多阳少。常人是阴阳平衡互济,如果阳盛就会阴伤表现为阳实阴虚(便秘,发热,项强等),阴盛则阳伤表现为阳虚阴实,因此人受病会从表入里。老鼠是阴物,其受地气多,因此当地震的,海啸时候,地壳运动的时候,老鼠先知道,跑得飞快,因此我们看天然存在的东西,如果老鼠阴盛,那阳就虚掉了,其因为怕阳虚,所以不断的咬东西,把东西咬坏,磨它的牙齿。老鼠如果变成了阴实,那就死掉了。人和鼠不一样,因为不应该用老鼠来试验药物。因此大家读好了中医,生活一定是很简单的。因此做医生需从容,病人到手上不要慌。做医生要稳,瞬间发生的事情要冷静下来观察,才会看到。 2.“水所从行,此皆人之所生”。所以人最初出生于水,在中医的观念里,人第一个脏是水,西医认为是心脏,西医研发出来的西药大都伤水,吃西药就像吃味精一样,使人囗干,不管是不是利尿剂,吃下去都会把水排掉,只是多少而已。我们看病一定要从容,做十全的医生,就 |
|
6545楼#
发布于:2016-04-24 17:2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耿雪明申请签到,2016年4月24日《黄帝内经》第80集心得: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五过和四德: 一过: “脱营”:在未诊病前,应问病人的生活情况,如果是先贵后贱,虽然没有感受外邪,也会病从内生,这种病叫“脱营”。“失精”:如果是先富后贫,发病叫做“失精”,由于五脏之气留连不运,积并而为病。 医生诊察这种病,病的初期,由于病不在脏腑,形体也无改变,医生常诊而疑之,不知是什么病。日久则身体逐渐消瘦,气虚而精无以生,病势深重则真气被耗,阳气日虚,因洒洒恶寒而心怯时惊,其所以病势日益深重,是因为在外耗损了卫气,在内劫夺了营血。这种病即便是技术高明的医生,若不问明病人的情况,不知其致病的原因,更不能治愈,这是诊治上的第一个过失。 二过: 情志过则伤身:凡欲诊治疾病时,一定要问病人的饮食和居住环境,以及是否有精神上的突然欢乐,突然忧苦,或先乐后苦等情况,因为突然苦乐都能损伤精气,使精气遏绝,形体败坏。 暴怒则伤阴,暴喜则伤阳,阴阳俱伤,则使人气厥逆而上行,充满于经脉,而神亦浮越,去离于形体。技术低劣的医生,在诊治这种疾病时,既不能恰当地运用泻治法,又不了解病情,致使精气日渐耗散,邪气得以积并,这是诊治上的第二个过失。 三过: 善于诊脉的医生,必将病之奇恒,比类辨别,从容分析,得知其病情,如果医生不懂得这个道理,他的诊治技术就没有什么可贵之处,这是诊病上的第三个过失。 四过: 诊病时须注意三种情况,即必须问其社会地位的贵贱,及是否曾有被削爵失势之事,以及是否有欲作侯王的妄想。因为原来地位高贵,失势以后,其情志必抑郁不伸,这种人,虽然未中外邪,但由于精神已经内伤,身体必然败亡。先富后贫的人,虽未伤于邪气,也会发生皮毛憔枯,筋脉拘屈,足痿弱拘挛不能行走。对这类病人,医生如果不能严肃地对其开导,不能动其思想改变其精神面貌,而一味的对其柔弱顺从,任其发展下去,则必然乱之而失常,致病不能变动,医治也不发生效果,这是诊治上的第四个过失。 五过: 凡诊治疾病,必须了解其发病初期和现在的病情,又要知其病之本末,在诊脉问证时,应结合男女在生理及脉证上的特点。如因亲爱之人分离而怀念不绝,致情志郁结难解,及忧恐喜怒等,都可使五脏空虚,血气离守,医生如不知道这些道理,还有什么诊治技术可言。尝富之人,一旦失去财势,必大伤其心神,致筋脉严重损伤,形体虽然依能够行动,但津液已不再滋生了。若旧伤败结,致血气留聚不散,郁而化热,归于阳分,久则成脓,脓血蓄积,使人寒热交作。粗律的医生治疗这种病,由于他不了解病系劳伤脓积,而多次刺其阴阳经脉,使其气血更虚,致身体懈散,四肢转筋,死期已不远了,医生对此既不能明辩,又不问其发病原因,只是说病已危重,这是粗律的医生,此为诊治上的第五个过失。 上述的五种过失,都是由于医生的学术不精,人情事理不明所造成的。所以说:圣人的治病,必知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四时寒暑的规律,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经脉之阴阳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治病之所宜,能周密祥审人情事理,骒有诊治之常道,从病人的贵贱贫富,区分其体制裁及发病的各自特点,问其年龄之长幼,知其性情勇怯之理,审察病色出现的部位,以知其病之本始,并结合四时八风正气及三部九侯脉象进行分析,所以他的诊疗技术是全备的。 治病的道理,应重视病人元气的强弱,从其元气的强弱变化中,探求其病,如果求之不得,其病便是在阴阳表里之间。治病时应遵守气血多少及针刺深浅等常规,不要失去取穴的理法,能这样来进行医疗,则终生可不发生差错。如果不知取穴的理法,而妄施针石,可使五脏积热,痈发于六脏。若诊病不能祥审周密,便是失常,若能遵守这些诊治法则,自会与经旨相明,能通晓《上经》、《下经》之义,及如何揆测度量阴阳的变化,诊察奇恒之疾和五脏之病,而取决于明堂之色,审知疾病的始终等道理,便可随心所欲而遍行于天下。 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遵循医经学习医术,但在医疗中有时还是有过失的原因: 经脉有十二,络脉有三百六十五,这是人们所知道的,也是医生所遵循应用的。治病所以不能收到十全的疗效,是由于精神不能专一,志意不够条理,不能将外在的脉证与内在的病情综合一起分析,所以时常发生疑惑和危殆。 治病失败的四个原因: 诊病不知阴阳逆从的道理,这是治病失败的第一个原因。 随师学习没有卒业,学术未精,乱用杂术,以错误为真理,变易其说,而自以为功,乱施砭石,给自己遗留下过错,这是治病失败的第二个原因。 治病不能适宜于病人的贫富贵贱生活特点、居处环境的好坏、形体的寒温,不能适合饮食之所宜,不区别个性的勇怯,不知道用比类异同的方法进行分析,这种作法,只能扰乱自己的思想,不足以自明,这是治病失败的第三个原因。 诊病时不问病人开始发病的情况,及是否曾有过忧患等精神上的刺激,饮食是否失于节制,生活起居是否超越正常规律,或者是否曾伤于毒,如果诊病时不首先问清楚这些情况,便仓促去诊视寸口。怎能诊中病情,只能是乱言病名,使病为这种粗律治疗的作风所困,这是治病失败的第四个原因。 所以社会上的一些医生,虽学道于千里之外,但却不明白尺寸的道理,诊治疾病,不知参考人事。更不知诊病之道应以能作到比类从容为最宝贵的道理,只知诊察寸口。这种作法,既诊不中五脏之脉,更不知疾病的起因,开始埋怨自己的学术不精,继而归罪于老师传授不明。所以治病如果不能遵循医理,必为群众所不信任,乱治中偶然治愈疾病,不知是侥幸,反自鸣得意。 9班-河南-耿雪明《黄帝内经》第80集作业 |
|
6546楼#
发布于:2016-04-24 18:3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王玲萍申请签到,2016年4月24日《黄帝内经》第79课心得
★三阳之气,主护卫人一身之表,以适应天气的变化,若人之上下经脉的循行失其常度,则内外之邪相合而病至,必使阴阳有所偏盛而为害。 ★所谓三阳独至,实为三阳之气合并而至,并至则阳气过盛,其病来疾如风雨,犯于上则发为头癫部疾病,犯于下则发为大小便失禁的漏病。由于这种病变化无常,外无明显的气色变化等症状可察,内无一定的征象可以预期,其病又不符合于一肌的发病规律,所以在诊断时,也就无法记录分辨其病变的属上属下。 ★三阳是及盛之阳,若三阳之气积并而至,则发而为惊,病起讯如疾风,病至猛如霹雳,九窍皆因之闭塞,因阳气滂渍盈溢,而咽干喉塞。若并于阴,则为盛阳之气内薄于脏,病亦上下无常,如果迫于下,则发为肠澼。若三阳之气直冲心膈,使人坐而不得起,卧下觉得舒适,这是三阳积并而至之病。由此而知,欲通晓人与天地相应的关系,必须知道如何辨别阴阳,极其上应于四时,下合地之五行等道理。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黄帝安坐,召唤雷公问道:你是学习医术,诵读医书的,或能广阅览群书,并能取象比类,贯通融会医学的道理。对我谈谈你的专长吧。五脏六腑、胆、胃、大小肠、脾、胞、膀胱、脑髓、涕唾,哭泣悲哀,皆五液所从运行,这一切都是人体赖以生存,治疗中易于产生过失的,你务必明了,治病时就放可十全,若不能通晓,就不免要出差错,而为世人抱怨。 ★雷公回答说:臣学过脉经上下篇,已重复研究很多次了,但无法区分,且无法类比其差异,无法尽知全部,所以无法回答皇上的问题。 ★雷公说:肝虚、肾虚,脾虚都能使人身体沉重和烦冤,当施以毒药、刺灸、砭石、汤液等方法治疗后,有的治愈,有的不愈,想知道这应如何解释。黄帝说:脾脉本宜微软,今病而现虚浮,与肺脉相似,肾脉细小微浮,却象脾之缓脉,肝脉呈急数且沉下,按之则散,好象肾脉,这些都是医生时常所易于混乱的,然而如能从容不迫地去诊视,还是可以分辨清楚的。至于脾、肝、肾三脏,分属于土、木、水,三者均居膈下,部位相近。 雷公说:在此有这样的病人,头痛,筋脉拘挛,骨节沉重,畏怯少气,哕噫腹满,时常惊骇,不欲卧,这是哪一脏所发生的病呢?其脉象浮而弦,重按则坚硬如石,我不知应如何解释,故再问三脏,以求能知如何比类辨析。黄帝说:这应从容进行分析。一般的说,老年人的病,应从六腑来探求,少年的病,应从经络来探求;壮年的病,应从五脏来探求。现在你只讲脉证,不谈致病的根由,如外而八风之郁热,内而五脏的消烁,以及邪传相受的次第等,这样就失去了对疾病全面理解。脉浮而弦的,是肾气不足。脉沉而坚硬如石的,是肾气内著而不行。畏怯少气的,是因为水道不行,而行气消散。咳嗽烦闷的,是肾气上逆所致。这是一人之气,其病在肾一脏,如果说是三脏俱病,是不符合诊病的法则的。 ★在此有这样的病人,四肢懈怠无力,气喘咳嗽而血泄,我诊断了一下,以为是伤肺,诊其脉浮大而紧,我未敢治疗,一个粗律的医生治之以砭石,病愈,但出血多,血止以后,身体觉得轻快,这是什麽病呢?黄帝说:你所能治的和能知道的病,以是很多的了,但对这个病的诊断却错了。医学的道理是非常深奥的,好比鸿雁的飞翔,虽亦能上冲于天,却得不到浩渺长空的边际。所以圣人治病,遵循法度,引物比类,掌握变化于冥冥莫测之中,察上可以及下,不一定拘泥于常法。令见脉浮大而虚,这是脾气外绝,去胃而外归于阳明经。 |
|
6547楼#
发布于:2016-04-24 20:1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祁峰申请签到,2016年4月24日《黄帝内经》79课学习心得:
三阳天为业,上下无常,合而病至,偏害阴阳,三阳独至者,是三阳并至,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下为漏病。 天为阳,地为阴,地上三寸为阴阳交接之处,人为阳中带阴,承接的阳气多一些,为天阳而生。而一些很小的动物就为阴中带阳,为地阴而生。 阳盛阴伤,阴盛阳伤。阳实阴虚,阴实阳虚。 医者诊病,一定要从容以对。 脉浮而有力为表实,脉浮而无力为表虚。 |
|
6548楼#
发布于:2016-04-24 20:55
79,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何媛申请签到,2016年4月24日《黄帝内经》第79课心得
注: 黄帝内经从65篇以后到七十四篇漏了 第七十五篇 著至教论篇 1,所有中医的精神都是:阴阳表里,上下雌雄,互相呼应,互相扶持的。真正得道要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知人事,才可长久。 2,三阳合并 (1)三阳为天为业,上下无常,合而病至,偏害阴阳,当太阳,少阳,阳明三阳并在一起时,力量非常的大,速度非常快,只要一并在一起,病瞬间爆发,没预兆,九窍闭住,什么都听不到,嘴巴干,吞不下东西,声音大 (2)症状:头顶上――发癫痫,马上昏倒 入腑(并于阴,三阳至心)――下痢不止,小便失禁。 (3)治疗:百会和十宣放血。在经络上的井穴放血,让阳不并。 第七十六篇 示从容纶篇 1(1)天气和地气交接的地方是地上三寸。 人躺在床上睡觉是躺在天(阳)和地(阴)交接的地方 (2)常人是阴阳平衡互济,阳盛则阴伤:阳实阴虚――便秘,发热,项强 (3)阴盛则阳伤:阳虚阴实,受病会从表入里。 (4)老鼠是阴物,其受地气多,地震,海啸,地壳运动的时候,老鼠先知道。老鼠阴实则死 2,不同年龄的人诊断要点: (1)年长的人看腑,人到了七八十岁以后,基本上脏没有问题 (2)年轻人看经,脏气很强 (3)年壮的人(30-50岁)看他的脏,因其工作很多,最容易受伤 3(1)脉浮而弦,肾气不足;重按而石坚,肾气内著而不行;怯弱气短,水津不能输布,致形气消散,咳嗽烦闷,肾气上逆。 结论:病状病变在于肾脏 (2)注:在临床时,病人有很多症状,不要紧张,只要专注病人的病在哪个脏就行。 4,四肢怠惰无力,喘息咳嗽,便血,我以为是伤肺,脉浮大而虚,用砭石治疗,病人出血更多,待血止后,全身立感轻快。 分析:四肢怠惰无力,脾问题。大便排血,脾主少腹,小肠是脾脏在管。人食物消化以后,因小肠是受盛之官,脾阳不足的时,食物化生成血以后,没有办法进入五脏,阳不够,就会往下泻,故排出来是血。 5,“脉浮大虚者,是脾危之外绝” 常脉:脉一般来说是缓,有力 浮大而虚,浮大而实――表症 (1)脉很强,很硬――表,实,风寒 例:感冒了汗发不出去,脉上考验摸到实脉,用解表的药,去实的药 (2)表虚,可用解表,固表的药 脉浮大而虚,就是胃气沒有了 |
|
6549楼#
发布于:2016-04-24 21:1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薛绍展申请签到
2016年4月24日、《黄帝内经》第79课心得: 1着至教论篇第七十五阳明,少阳,太阳三阳之气各自沿着自己的经络运行,一旦相并,则产生易惊状态,病情来的快且速,令人九窍不通,阳气不循经行走而旁逆它处。使人咽喉干燥,阻塞不通,一旦阳并入阴,会使阴阳升降失其常态,迫使三焦下痢,三阳盛内迫心脏,令人坐着无法平躺,病邪贯通全身上下。三阳上并令人发癫痫,入腹则下痢尿失禁。 2别阴阳的法则天为阳,地为阴,地上三寸是天地之气交接的地方,人睡眠时,受天地阴阳之气很均匀,地气从涌泉入,从百会出,天气从百会入,从涌泉出。人站立时,受天阳之气多,地阴之气少,所以人已阳为主,阳中有一点阴最好。人身阴阳平衡互济,是为正常人。当阳盛时(阳實)会令人大便不出,汗不出,会导致人阴受伤,阴伤阴就会虛掉。当阴盛时,阳会受伤,变成阳虛,最后变成阴實。老鼠生活在地下,受天阳之气少而地阴之气多,老鼠是阴盛阳虛,所以它要一直來肯東西活动身体不让阳虛掉。阳一旦虛瞬间就会变成阴實,就死掉了。 3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1容易错诊之脉脾虛时,其脉浮,好像肺的浮脉一样。肾脉细小微浮,好像脾之缓脉一样。肝脉呈急数沉下,按之则散,好像肾脉一样。 2人病头痛抽筋,骨节沉痛,神情害怕,呼吸短浅,打嗝嗌气,腹部胀满,易受惊吓,无法入眠,按其脉弦,重按如坚石硬。此病在肾,如若误会肝脾肾三脏俱病表示诊断错误。人的脉浮而弦,是肾不足。脉沉坚石状,肾气滞涩不通。人害怕呼吸短浅三焦水道不利。咳嗽烦躁是肾气不下反上逆肺造成的。肾脉浮表示肾阳向外走。治疗时,老人因脏气已衰,故从腑下手。年轻人从经脉下手。壮年人从内脏下手。 4人病四肢倦怠无力,气喘咳嗽下利带血,脉呈浮大且紧绷之状。這表示病人脾脏之阳无法運行精微营养到五脏各处,而入阳明胃经和大肠,手足阳明之气无法盛脾之阴气,因为脉气紊乱且无常度。下利者是因血脉之急速流行离经叛道所致。脉浮沉表,为表實。脉浮虛者,是表虛。如若误诊为肺病,会造成阳明更實,病人必狂。肺有病会咳血,鼻血,不會下利带血。人肺受伤,必使脾之精气外泄,阳明之气浑浊,经脉之血不为人体受用,以致出现真脏脉。五脏精气外泄不藏,病人不流鼻血则会呕吐。血无止法,不论下利血,咳血,鼻血,都应让其阳恢复,血自停。 |
|
6550楼#
发布于:2016-04-24 21:1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郝文慧申请签到
2016年4月24日、《黄帝内经》第79课心得: 著至教论第七十五篇 三阳(太阳,少阳,阳明)之气会独自行走,一旦并在一起时,病发很急,病发前无任何预兆,病发时会上冲入头顶发癫痫,在百会,十宣放血。病入腹会下痢,小便不止。 天地之间不离阴阳表里关系,上下对流,雌雄互交之相应法则。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了解此真正的医道才不会误传。 知道区别阴阳及对应于四季,人体合乎五行相生 别阴阳的方法:天气与地气交接的地方在地上三寸,当人睡在天地之间交接的地方,人会均匀的受到天地之气交接滋养,天为阳地为阴,当人站在地面上,人是阳中带阴为主,受天阳较多于地阴。鼠辈是阴物,受地阴多于天阳。 所以,常人阴阳是互相平衡,如果阳太盛阴则受伤,会变成阴实,反之阴盛则阳伤(阳虚)。 举例,感冒发烧,汗流不出,阳过实,未治好时,阴会受伤,阴伤时称为阴虚。人受病由表入里,老鼠是阴物,受地气而长,不会生病。当地壳有变动时,发生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前都可以马上预感到。老鼠阴盛阳虚之物,其要靠不断的咬东西保持牙齿的动能,阳是动能,如果其阳虚变成阴盛(即阴实)会马上死掉,人跟鼠的基因虽然一样,但,一个秉天气长,一个秉地气生,截然不同的两个,假如拿老鼠做药,只是得到相反的效果。 示从容论第七十六 五脏六腑中,水为根,若水的平衡发生偏差,病则生。 病人接手,要从容应对,面面俱到,不能有一闪失,病变只看一脏。年老者先看其腑(人过七十古来稀,基本脏无问题)年壮者从内脏下手,年轻者从其经脉处着手。 有些患者头痛又常抽筋,骨节沉重,神情害怕,呼吸浅短常打嗝噫气,腹部胀满,易受惊,无法入眠,脉浮又弦,重按如石坚硬。 【诊断】此病根源只在肾脏中。 【分析】脉浮而弦,肾不足的表现,脉沉如坚硬的石头表示肾气沉滞不通,人会害怕,呼吸短浅,三焦水道不利,造成肉体与精气消耗而无滋养。咳嗽且烦躁,是肾气不下行反逆上肺造成。 【原因】由于外在八风变化,造成郁热,使五脏衰弱,精气消耗,病邪相传造成 又有患者,四肢怠惰无力,气喘咳嗽下痢带血,脉浮大且紧绷。 【分析】脉浮且弱,脾脏精气无法送及四肢,喘息咳嗽,是由于水气过盛在阳明脉中产生,腑阳无法胜过脾阴之气,造成脉象萎乱,下痢血者,血脉中血急速流行,离经判道。 误诊为肺受伤,又误治造成阳明更实,发狂症。肺若受伤,脾气必外泄,阳明气浊,血不能受用出现真脏脉。五脏机能外泄不藏,会流鼻血或呕吐病。 天地之间在六合之内,全部有阴阳,天地之间的状态类比到人身上,引用比类法,了解从容,为医之道 |
|
6551楼#
发布于:2016-04-24 21:3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惠州-赖惠平2016年4月24日《黄帝内经》第79心得: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雷公对曰:诵而未(守)能解,解而未能别,帝曰:子不闻《陰陽传》乎?曰:不知。曰:夫三陽天为业,上下无常,合而病至,偏害陰陽。雷公曰;三陽莫当,请闻其解。帝曰:三陽独至者,是三陽并至,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下为漏病。外无期,内无正,不中经纪,诊无上下,以书别。雷公曰;臣治疏愈,说意而已。帝曰:三陽者,至陽也,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石辟石历,九窍皆塞,陽气滂溢,干嗌喉塞。并于陰,则上下无常,薄为肠?。此谓三陽直心,坐不得起,卧者便身全,三陽之病。且以知天下,何以别陰陽,应四时,合之五行。雷公曰:陽言不别,陰言不理,请起受解,以为至道。帝曰:子若受传,不知合至道以惑师教,语子至道之要。病伤五藏,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别,是世主学尽矣。肾且绝,惋惋日暮,从容不出,人事不殷。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黄帝燕坐①,召雷公而问之曰:汝受术诵书者,若能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为余言子所长,五脏六腑,胆胃大小肠,脾胞膀胱,脑髓涕唾,哭泣悲哀,水所从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过失,子务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知,为世所怨。 雷公曰:臣请诵脉经上下篇,甚众多矣。别异比类,犹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 帝曰:子别试通五脏之过,六腑之所不和,针石之败,毒药所宜,汤液滋味,具言其状,悉言以对,请问不知。 雷公曰: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②,当投毒药,刺灸砭石汤液,或已或不已,愿闻其解。 帝曰:公何年之长,而问之少,余真问以自谬也。 吾问子窈冥,子言上下篇以对,何也? 夫脾虚浮似肺,肾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肾,此皆工之所时乱也,然从容得之。 若夫三脏土木水参居,此童子之所知,问之何也? 雷公曰:于此有人,头痛、筋挛、骨重,怯然少气,哕、噫、腹满、时惊不嗜卧,此何脏之发也?脉浮而弦,切之石坚,不知其解,复问所以三脏者,以知其比类也。 帝曰:夫从容之谓也,夫年长则求之于腑,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脏。今子所言,皆失八风菀热,五脏消烁,传邪相受。夫浮而弦者,是肾不足也;沉而石者,是肾气内著也;怯然少气者,是水道不行,形气消索也。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一人之气,病在一脏也。若言三脏俱行,不在法也。 雷公曰:于此有人,四肢解堕,喘咳血泄,而愚诊之以为伤肺,切脉浮大而紧,愚不敢治。粗工下砭石,病愈,多出血,血止身轻,此何物也?帝曰:子所能治,知亦众多,与此病失矣。譬以鸿飞,亦冲于天③。 夫经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圣。 今夫脉浮大虚者,是脾气之外绝,去胃外归陽明也。 |
|
6552楼#
发布于:2016-04-24 21:5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钱蔚宏申请签到,2016年4月24日《黄帝内经》第80课心得:
血无止法 手阳明足阳明二经脉中的热气,无法胜过脾之阴气,因而造成脉象紊乱且无常度了。四肢倦怠无力,明示出脾脏精气无法运及四肢。会生喘息咳嗽,是因水气过盛在阳明经中产生的。下利血者,是由于血脉中血急速流行,离经叛道造成的。如果误诊为肺脏受伤,则必会误治而造成阳明更实,病人必狂。不知道推理相比较,这是知识不足的表现。人的肺如真受伤,必使脾精之气外泄,阳明之气混浊,经脉中之血不为人身所受用,以致出现真臓之脉。五臓机能会外泄不藏,病人如不流鼻血则必有呕吐之病。 以上脾与肺,完全是不同类的。就好像天没有变化,地没有道理,白与黑相距太远了。 能明白的引用“比类”之法,了解“从容”篇的话,必能成为:诊断之经典,这就是医之至道了。 第七十七篇:疏五过论 五过四德、诊之三常 至高的医街,多深远啊~好像窥视深渊一样,好像仰观浮云一样。探测深渊犹可测之,但视浮云则无法知其边际。 圣人的学卫,为天下万民的准则,凡是裁量事物,坚定意志,必有一定的依归。依循经典,遵守度量,以医学为事,这是天下万民的要求,因此医学上有五过四德的事 “五过”与“四德” 【第一过】凡是在诊病之初,必问病人过去之贵与贱否。因为有的病不是外感八风所生的,是由内因情志产生出来的。如先贵后贱,容昜失血,名曰“脱营”。如果先富后贫,容易丧失精气,名曰“失精”。五臓之气不愿畅而滞留,会发生许多并发之病。医师诊察时,病不在脏腑,外观上又没异常,诊断后必疑心,而不知病为何,结果病人身体日益衰弱,元气大虚,精神不振。病愈深入,气愈衰微,常生寒意又易受惊吓。病深入时,必外会消耗卫阳之气,内伤血之营气,即有良医在侧,亦无法知晓病情,此为第一过失也。 【第二过】凡是在诊察病人之初,必问其饮食起居之习惯,大乐与苦闷,或先乐后苦,这都会伤及人的积气。一旦精气耗损,形体亦同时消耗,面呈沮丧。大怒之人必伤阴精,过喜之人,必伤阳气,不正之气,形体必瘦。愚昧的医师,治此类病人,不知如何正确施予补泻,又不知病发之因。造成病人精神日渐衰弱,邪气会集中在一起其势更盛,这是医者的第二过失。 【第三过】有医精于诊脉的,必以此技来显示其特异之处,其实是利用比类及奇恒之法,了解“从容篇”而知道的,为医师不知真正之医道在望、闻、问、切。光以切诊来断病,此诊不足珍贵,也不足以依凭,这是医者第三过也。 【第四过】诊断有三常规,首先必问贵贱。如本受禄命,但事与愿违,欲亲近王侯贵人,不得其门,造成本为贵,但却失去,此时即不中外邪,但精神己黯然损伤,身体必败亡。又开始是富有,但后来财禄败光,此时即使不中外邪,亦使人皮干焦而筋软无力,两足无力且痿缩。医师遇此又不严密的注意及此,必无法养足其精抻,使病人外表柔弱,内脏功能紊乱不协调,病必无法治好,道是医师不行,此是医师所犯的第四种过失。 【第五过】凡是在诊病时,必须了解其前因后果,从而理出头绪,再按脉问症状如何。男女正常之气脉不同,须以此相合,人之生离死别,情绪郁结,忧愁恐惧,生活上无安全感,喜怒无常,造成五脏精气空虚,血与气离其常态,医师愚昧的必无法知晓。过去富有,现在贫困之人必有大伤之虞,令人筋不得养,臌不得血气,即使身体恢复髋能,但气血运行不好,皮表不润泽如前,此精神上的伤气,必停留体内聚于一处,日久生热化脓,成为外寒内热的病。知遇很差的医师治疗,必造成阴阳更乱,身髋元气四散,手足发生抽筋,此时病人死日可待了。医师不明暸其间过程,也不问其发病之始因,只是告诉病人何日会死,这也是庸医才会作的。这是医师第五个过失。 凡以上五种过失,都肇因于医卫不精,人事又不了解而产生的错误。 所以说至圣之医师,其治病之卫,必先明暸天地阴阳的变化,四季节气变化之规则,与人体中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的关系。由此来决定施予针刺,热熨,或利用毒药去治疗,并详细了解人事上,病人的背景,由此来明确知道须遵守的法则道理。病人之贵贱贫富,各有所不同,也各有其一定的道理。问病人年纪大小与强勇怯弱之性情,然后细察三部九候,方知病之初始与演进,八风所伤之病,九候所察之病,此乃符合病情之诊断方法。 治病之要法,必令精气内守为第一要件。按照标准的诊察方法,查出精气不守,其病必乃表里失和造成的,此时须先据守精气,再师施予治疗,其法不离各经脉阴阳气交流的俞穴与背部五脏六腑的俞穴的调治道理,能正确施用此术,终身奉行不殆,必万无一失。不知从四肢背部的俞穴着手治疗,必终致五脏过热,脓痈生于腑中。 诊病之时不细心观察,这就叫“失常”,谨慎遵守医道,了解医学知识与临床相结合无误。熟知“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各篇之理纶,决定在病人面部变化的望诊上,熟知全身经脉脉服与疾病的始终;有如此医学知识的医师,可以横行于世,淋漓尽致的发扬医学了。 第七十八篇:征四失论 医生失手四种原因 1、人的身上有十二经脉,络脉集处共三百六十五位,这是所有医师都知道明白的,也是一般医师所依循的法则也。然之所以无法尽善尽美的原因,是医者本身不集中,志意不够果决,人体内外病机无法掌握,所以常疑虑于病情。诊断时无法确实掌握阴阳相从相逆的正确走向,这是治疗失败的第一因。 2、授业的老师不精,只会乱做一些旁门左道的方术,又慌称是真理,甚而自立名目引以为功,滥施针灸术于病人,造成许多后遗症,这是治疗失败的第二因。 |
|
6553楼#
发布于:2016-04-24 21:57
@教官-藁城-贾英然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张洪玮申请签到,2016年4月24日《黄帝内经》第79课心得。
1、三阳为天为业,上下无常,合而病至,偏害阴阳,当太阳,少阳,阳明三阳并在一起时,这个力量非常的大,速度也来的非常快,它只要一并在一起,病就瞬间发了。病之前都没有预兆,一发时象风雨一样冲往头上就是发癫痫。当三阳一并在一起,马上发病,马上就昏倒了,这是发在头顶上;当发到身体里,入腑时,会造成病人下痢不止,小便失禁。这种病来时非常的快,没有办法预习他什么时候候来,又不是发在经脉上面,又没亦法按正常的医书来诊断,在三阳并至时,在针灸里,可用百会放血,和十宣放血。在经络上的井穴放血,这些都是让阳不并。 2、三阳者是至阳,阳非常大,三阳之气积聚一起,就会发生惊骇,并起疾风,瞬间发病,这时一发病,九窍都闭住了,什么都听不到了。因为阳太盛了,往旁边散开来,会造成嘴吧很干,喉咙吞不下东西,声音很大。如果并于阴,会造成下痢不止,这个中医叫做三阳直心。真正的医道就是讲阴阳,如果误传的话,会伤害别人,就好像肾脏气将竭的时候,精神意识和体力都会消耗掉。 3、天气和地气交接的地方是地上三寸。 人躺在床上睡觉是躺在天和地气交接的地方,所以人会受到天地的滋养,天为阳,地为阴,是一种很均匀的状态。人受天之阳比地之阴多,所以人以阳为主,阳中带点阴。老鼠是在天地气交接之下,因此他承受地气多于天阳,因此鼠辈阴多阳少。常人是阴阳平衡互济,如果阳盛就会阴伤表现为阳实阴虚(便秘,发热,项强等),阴盛则阳伤表现为阳虚阴实,因此人受病会从表入里。老鼠是阴物,其受地气多,因此当地震的,海啸时候,地壳运动的时候,老鼠先知道,跑得飞快,因此我们看天然存在的东西,如果老鼠阴盛,那阳就虚掉了,其因为怕阳虚,所以不断的咬东西,把东西咬坏,磨它的牙齿。老鼠如果变成了阴实,那就死掉了。人和鼠不一样,因为不应该用老鼠来试验药物。因此大家读好了中医,生活一定是很简单的。因此做医生需从容,病人到手上不要慌。做医生要稳,瞬间发生的事情要冷静下来观察,才会看到。 4、第一个脏是水,西医认为是心脏,西医研发出来的西药大都伤水,吃西药就像吃味精一样囗干,不管是不是利尿剂,吃下去都会把水排掉,只是多少而已。我们看病一定要从容,做十全的医生,就是要面面俱到,不能有闪失。 5、我们在辨病时,都是一脏,从脏为主,病辨出来时,本病就一脏,他会传到其它的脏,我们不要被其它的脏所迷惑脉象浮而弦,按之坚硬黄帝说: 这就是要从容,你如果很从容就不会弄错,年长的人先看他的腑,人到了七八十岁以后,他活在那里,基本上脏没有问题,年龄大的人脏气衰了;年轻人看他的经,因年经人的脏气很强,所以看他的经就行了;年壮的人(30-50岁)看他的脏,因其工作很多,最容易受伤,八风蕴结为热,五脏就向火在里面烧一样,因劳累同时加上天气热,一直在消耗五脏的元气,因此会产生这种病变。脉浮而弦,说明是肾气不足,重按而石坚,说明是肾气内著而不行,怯弱气短,说明是水津不能输布,以致形气消散,咳嗽烦闷,则是肾气上逆的缘故。因此说,这个人的病状其病变在于肾脏,如果认为肝,脾,肾三脏都有病,那是不合医纪之法的。脉如果按到骨边很强硬的是病,摸脉如果是浮脉,病在表,如脉在骨边是痹,遇到这种症状,明明是肾脏病,可是摸到脉却是浮的,证明肾的阳住外走,当肾阳与阴是并行时,才是常脉。常脉在尺的地方应该膜到细,沉,缓,代表有胃气,阴阳是合的。所以当肾阳往外散,就知道是肾脏病。所以,在临床时,病人有很多症状,不要紧张,只要专注病人的病在哪个脏就行了。 7、有病人,四肢怠惰无力,喘 |
|
6554楼#
发布于:2016-04-24 22:0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周永燕申请签到,2016年4月24日《黄帝内经》第79课心得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希望不可失却此精祌。天地之间不离阴阳表里关系,上下对流,雌雄互交之相应法则。真正的医道必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此医之道方可以长久相传,可以教给百姓,是绝无疑虑的学问。此类医道的著作论文,才可以传给后世,可以成为人间至寳。 阴阳相传:三阳之气在人体上端如天一样,如果天气上下变化无常轨,则一旦合起来成为盛大之变,必令病生,使阴阳和谐偏离常轨。三阳(三阳:太阳、少阳、阳明)之气会独自行走,是因三阳气合在一起产生的,一旦三阳相合,其盛势如风雨之迅疾,上入头则生癫病(百会、经络井穴、十宣放血),下入腹则生下利或尿失禁。因病势来得很快,故早先从外形看不出,察体内又无法正确知道,其又不发生在经脉上,诊断时也无法从上下脉诊上分析如经书之记载。 三阳是阳中的至阳,一旦相并则产生易惊之症,病势发如疾风,漫延很快,如雷似的急剧,会令全身九窍闭塞不通,阳气不在正经上而向外四散,咽喉干燥,阻塞不通。一旦阳进入阴,就会使阳阴升降失其常态,迫令下焦发生下利。三阳盛时会内迫心脏,令人坐着无法平躺,病邪会贯通全身上下。要知道天下各种病如何治疗,就必须先知道如何区别阴阳及对应于四季,人体合乎五行相生相之道理。 你如果受了我的教导,若无法达到彻底的了解,而又以有问题的医道来迷惑众生则更坏。现在为你说医道之至要,希望注意听明。凡有病邪伤及五脏,人的筋骨必会日益消耗,依你刚才说的,连阴阳也无法区别,也不明白四时的法则,五行的变化,医学会就此沦亡了。就好像肾脏之气将绝灭时,精神意志就日渐衰退,如果无法很透澈了解“从容篇”的方法去治疗,就无法救人之疾病于危难中了。 别阴阳方法:天是阳,地是阴,天气和地气交接的地方:地上三寸的距离。人睡觉是睡在天地之间,会受到天地之气的滋养。人站立时,阳多阴少,所以人以阳为主,阳中带点阴。老鼠是在天地气之下生活,承受阴气较多,所以鼠辈是阴多阳少。 常态:阴阳是平衡互济的。 阳盛—阴伤,则阴就会受伤;阳盛定义成阳实(如大便堵在大肠;感冒发烧项强,汗出不来),就会伤到阴,就是阴虚。 阴盛—阳伤,阳就会受伤。阴太盛,就会造成阳虚,身体里阳没有了只有阴就成了阴实。所以人受病是从表入里。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脾虚时其躯浮,如同肺之浮脉,肾脉细小微浮,却像脾之缓脉,肝脉呈急数且沈下,接之则散,好像肾脉,这都是时下的声师所发生误差的处所。若能了解“从容篇”的内容,必可分别出来。此肝肾脾三脏乃土木火三者所居之处,连小孩都知道,你问他是表示什么呢? 因为有患者,其头痛又常抽筋;骨节沉重,神情害怕,呼吸浅短常打喝噫气,腹部胀满,常易受惊,无法入眠,这是何脏所引发的病?按其脉又弦,重按之如石之坚硬,我不知其意,又想再谙问脾、肝、肾的关系,来作比分类也。 从容篇谈论的就在此。凡为年长之人治病,必从腑部消化系统着手年轻的人则从主经脉上着手,壮年之人则从内脏下手。现在你所说的,都是由于外在八风变化,造成郁热,而使五脏衰弱,精气消耗,病邪相搏造成的。 凡人的脉出现浮而且弦,这是肾不足的表现,脉沈而如石之坚的,是表示肾气沈滞不通。人会窖怕,呼吸浅短,遣是三焦永道不利,造成肉体与精气消耗而无滋养。有咳嗽且烦躁的症状,是肾气不下行反逆上肺造成的。 此患者的病,只在此一肾臓中,若是误会为肝脾肾三脏倶病,这大错特错了。完全不知医之法也。 有的患者,四肢怠惰无力,气喘咳嗽下利带血(脾主少腹,小肠火,吸收的精华传给脾脏,脾太凉没办法把血输送到身体四肢肌肉里,所以会造成便血。如果是肺受伤是流鼻血),我为其诊断,以为是伤到肺脏(肺伤一定是留鼻血,脸色苍白,也会喘咳,咳嗽带血),但按其脤却呈浮大且紧绷之状,我不敢为他治疗。可是有个愚笨的医师为他下针,结果放出很多的血,血止后身体变轻,这是为什么呢? 你能治很多的病,了解医学也很多,但于此却诊断错误了。就好像小鸟一样,也可如大鸟般的飞上天空。圣人治病,必有依循的法度准则,依照实例来作比较。但须明暸,病的变化万千,不可一成不变的死守规则,须考虑上下全身关系才行。 现在脉呈浮大且虚弱状(常脉是缓而有力。浮大而实是表实症,病在表。),表示脾脏精气无法及于体外(表示胃气没有了),但已离开胃里,不在腑中而流入阳明经脉了。手阳明足阳明二经脉中的热气,无法胜过脾之阴气,因而造成脉象紊乱且无常度了。四肢倦怠无力,明示出脾脏精气无法运及四肢。会生喘息咳嗽,是因水气过盛在阳明中产生的。下利血者,是由于血脉中血急速流行,离经叛道造成的。 血无止法:如果血脉里的血崩裂开来,血往外走。人阳足血不会外泄。要是阴阳平衡,血自然停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