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芝
会员
会员
  • UID20197559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88
6570楼#
发布于:2016-04-25 08:4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瑞芝申请签到,2016年4月24日《黄帝内经》第80课心得
       疏五过论篇77
一,五过,四德
1,有病不是外感八风所生,是由情感产生,如先贵后贱,容易失血名“脱营”。先富后贫容易失精。无上之气不畅,会有病发之病,并不在上浮外观无异常,但病人日益衰弱,元气大虚,精神不振,病愈深入气愈衰,常生寒意又一惊吓,病深时无法知晓病情为一过
2,问病之初先问饮食起居习惯,大乐又苦闷或先乐后苦,都会伤人精气,精耗损,形亦消瘦,面呈沮丧,大怒伤阴精,过喜伤阳气,不正之气形体必瘦,愚师治此病,不知补泻如何,又不知病因,造成精神日益衰弱邪气更盛为二过
3,有医善诊为特技,其实利用比类及奇衡之法,了解从容篇而知,真正医师须望闻问切,光切脉不足珍贵,也不所以依凭,为三过
4,诊断有三常规,先分贵贱,本是禄命,但事与愿违,欲亲贵人不得入门,雌狮,即使不中邪,但精气损伤身体必败,再开始富有,但又败光,此时即使不中邪,亦皮干无力,两脚无力且猥琐,医师不注意此,并无法养足精神。外柔,脏乱,病无法治好,为四过
5,  诊断时不问明缘由,不顾及情绪,如先富后贵,大伤后气血不好运行,筋不得养,精神所伤气,日久生热化浓,成外寒内热病,不得治,会阴阳乱,元气散,手足抽筋,但只告诉病人何日死,为五过
二,治病之法必令精气内守为一要件,否则表里失和,须先守精气,再施治法
  用俞穴,使各经脉阴阳气交流
   用背腧穴,调治五脏六腑
不用吃2种血,必致五脏过热,脓痈生于腑中
张亮荧
贫民
贫民
  • UID20186765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87
6571楼#
发布于:2016-04-25 09:5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张亮荧申请签到2016-4-25《皇帝内经》第80课心得
1、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医师诊病之五过
一过:诊病之初,必问过去之贵与贱,因病有由内情志产生,不是外感八风引起。如先贵(高官)后贱,易失血,名曰脱营。先富后贫易丧失精气,名曰失精。五脏之气不顺畅而滞留,会发生许多并发症。
诊察时病不在脏腑,外观无异常,诊断后必疑心,而不知病为何?结果病人身体日益衰弱,元气大衰,精神不振。病愈深入,气越衰微,常生寒意又易受惊吓。病深入时,必外会消耗卫阳之气,内伤血之营气,即有良医,也无法知晓病情,为一过失。

2、二过
诊察病人之初,必问饮食起居之习惯,大乐与苦闷,或先乐后苦,都会伤及人的积气。一旦精气耗损,形体亦同时消耗,面呈沮丧。大怒必伤阴精,大喜必伤阳气,形体必瘦。治此类病人,不知如何正确施予补泻,又不知病因。造成精神日渐衰弱,邪气聚一起其势更盛,为二过。

3、三过
医师不知医遵在望、闻、问、切,光以切诊来断病,此诊不足以依凭,为三过。

4、四过
诊断三常规,首必问贵贱,如本受禄命,但事与愿违,欲亲近王侯贵人,不得其门,此时不中外邪,但精神已黯然损伤,身体必败亡。
开始富有,后来财禄败光,即不中外邪,亦皮干焦而筋软无力,两足无力且萎缩。
医师遇此不严密注意,无法养足其精神,使病人外表柔弱,内脏功能紊乱不协调,必无法治好,此为四过。

5、过去富有,现在贫困必有大伤之虞,令筋不得养,臌不得血气,即使恢复体能,但气血运行不好,皮表不润泽如前,此精神上上伤气,必停体内聚于一处,日久生热化脓,成为外寒内热病。遇差的医师治疗,致阴阳更乱,元气四散,手足抽筋,此时死日可待。
医师不明其间过程,不问发病始因,只告知何日会死,为五之过失。
凡以上五种过失,都因医卫不精,人事又不了解而产生的错误。

6、治病之要法,精气内守为第一,按标准诊察法,查出精气不守,其病必乃表里失和造成,须先据守精气,再治疗,其法不离各经脉阴阳气交流的俞穴与背部五脏六腑的调治。
不知从背部俞穴着手治疗,必致五脏过热,脓痈生于腑中。

7、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人体有十二经脉,络脉集处共三百六十五位,诊断时无法确实掌握阴阳相从相逆的正确走向,是治疗失败第一因。

8、授业老师不精,只会乱做旁门左道的方式,又慌称是真理,甚而自立名目引以为功,滥施针灸术于人,造成很多后遗症,此为治疗失败第二因。
张莉
侠客
侠客
  • UID20187482
  • 粉丝2
  • 关注0
  • 发帖数198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6572楼#
发布于:2016-04-25 10:1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张莉申请签到, 2016年4月25日《黄帝内经》第82课心得


      人体阴虚至极则使天之阳气无法受纳;阳盛至极则使地阴之气无法下降。阴阳和谐往来才是正常状态,且阳气先达阴气后至。
      从寸口脉来讲,寸部为阳,尺部为阴,寸脉稍高于尺脉为常态,反之为阴盛阳衰。若脉全浮属阳盛阴衰,反之阴盛阳衰。
      病人身形虚弱,呼吸浅短为阴阳将绝之症候,主死。身形硕壮有力但脉气反不足,此因阳盛于外,阴竭于内,故现脉症不合,主亦死。脉症合易治,脉症不合难治。
      血在脉中,气在脉外。用手指把脉往一边推时,脉很快弹回来,手能感觉到脉气的力量,说明脉气足;反之为不足。人脉气有余,表示阴脏气足;但身形虚弱,呼吸浅短,此病在阳,故主生。
      解经微论篇第八十一
      人的肾脏有积水作用,其水平时被肾的机能控制,所以水不会任行。水之精为志,肾水足,人方能有大志。火之精为神,藏于心。人神志俱悲时,肾之志与心之神共集于眼目,故人哭泣时会流眼泪。鼻涕出于脑,脑为髓海,髓在骨中。人哭泣时髓自脑中渗出成为涕,泪和涕如同兄弟,所以人哭泣时往往眼泪鼻涕同出同止。若人大哭而无泪,或少许泪而无鼻涕,此因神不悲,神不悲其志必不悲,故假哭时有声无泪。志悲者必全身抖动,志离开了肾,神离开了精,精与神同进入眼目,哭必涕泪俱下。
      人厥逆必目无昏。常态下阳气下行,阴气上升。阳气逆行而上达头面,阴居下不上,此均为逆。阳气聚于头面,如火盛之光独照;阴气聚于下必使足冷,足冷必肿胀积水。水少不能胜火,人就会眼目昏盲。常态是脚掌热,脚背冷。足冷有积水时,可用入阴的药、去寒的药和排水的药同治。
      人眼目之火是热的,火遇风则势更盛,风有火之热气乃能得雨,故眼睛被风吹就流泪不止。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气的升发和肃降都可事先预防。
      气的升发:气欲升发而受阻时必有凶险。
      肝木之气本欲上升入脑中(肝血入脑),当肝气郁结时其木气会受抑制,人会有异常生理现象。若要使肝木之气恢复顺畅,需待立春时刺肝经井穴大敦,或点刺放血来保健。
      心火之气本欲升发,但惊蛰后气温不足使火气受抑,可在清明时节刺心包经之荣穴劳宫。
      脾土之气本欲升发,但谷雨后气温不足使土气受抑,人会脾湿腹胀,需在小满芒种时,刺脾经俞穴太白。
      肺金之气本欲升发,但芒种后土气不够致其气受抑,可在小暑、大暑时,刺肺经经渠穴。
      肾水之气欲升发,但立秋后金气不足导致其气受抑,可在寒露霜降时刺肾经合穴阴谷。
      以上刺法都是先刺左边再刺右边,留针三到五呼,气至后迅速出针。
      气的肃降:气过盛时要泻之。
      肝木之气欲降,心火不受,木气降而不能入,终过盛(子能令母实)。唯有发散可速降木之盛气,即泻其被克之金气。先刺肺经井穴少商,再刺大肠经之合穴曲池,泻金气可使肝木郁盛之气散掉。
      心火之气欲降,脾土不受,火气降而不入,导致上焦过燥。降心气过盛只需泻其被克之水气,先刺肾经井穴涌泉,再刺膀胱经合穴委中,可让上焦过盛之心火下降。
      脾土之气欲降,肺金不受,导致中焦湿盛。降脾土过盛只需泻其被克之木气,先刺肝经井穴大敦,再刺胆经合穴阳陵泉,即可使中焦过盛之土气下降。
      肺金之气欲降,肾水不受,导致上焦过燥。肃降肺气只需泻其被克之火气,先刺心包经之井穴中冲,再刺三焦经之合穴天井。
      肾水之气欲降,肝木不受,水气欲入不能进,导致下焦水气过盛。发散过盛的肾气要先刺脾经井穴隐白,再刺胃经之合穴足三里,即可令肾水过盛之气散掉。
张莉
侠客
侠客
  • UID20187482
  • 粉丝2
  • 关注0
  • 发帖数198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6573楼#
发布于:2016-04-25 10:2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张莉申请签到, 2016年4月25日《黄帝内经》第82课心得


      人体阴虚至极则使天之阳气无法受纳;阳盛至极则使地阴之气无法下降。阴阳和谐往来才是正常状态,且阳气先达阴气后至。
      从寸口脉来讲,寸部为阳,尺部为阴,寸脉稍高于尺脉为常态,反之为阴盛阳衰。若脉全浮属阳盛阴衰,反之阴盛阳衰。
      病人身形虚弱,呼吸浅短为阴阳将绝之症候,主死。身形硕壮有力但脉气反不足,此因阳盛于外,阴竭于内,故现脉症不合,主亦死。脉症合易治,脉症不合难治。
      血在脉中,气在脉外。用手指把脉往一边推时,脉很快弹回来,手能感觉到脉气的力量,说明脉气足;反之为不足。人脉气有余,表示阴脏气足;但身形虚弱,呼吸浅短,此病在阳,故主生。
      解经微论篇第八十一
      人的肾脏有积水作用,其水平时被肾的机能控制,所以水不会任行。水之精为志,肾水足,人方能有大志。火之精为神,藏于心。人神志俱悲时,肾之志与心之神共集于眼目,故人哭泣时会流眼泪。鼻涕出于脑,脑为髓海,髓在骨中。人哭泣时髓自脑中渗出成为涕,泪和涕如同兄弟,所以人哭泣时往往眼泪鼻涕同出同止。若人大哭而无泪,或少许泪而无鼻涕,此因神不悲,神不悲其志必不悲,故假哭时有声无泪。志悲者必全身抖动,志离开了肾,神离开了精,精与神同进入眼目,哭必涕泪俱下。
      人厥逆必目无昏。常态下阳气下行,阴气上升。阳气逆行而上达头面,阴居下不上,此均为逆。阳气聚于头面,如火盛之光独照;阴气聚于下必使足冷,足冷必肿胀积水。水少不能胜火,人就会眼目昏盲。常态是脚掌热,脚背冷。足冷有积水时,可用入阴的药、去寒的药和排水的药同治。
      人眼目之火是热的,火遇风则势更盛,风有火之热气乃能得雨,故眼睛被风吹就流泪不止。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气的升发和肃降都可事先预防。
      气的升发:气欲升发而受阻时必有凶险。
      肝木之气本欲上升入脑中(肝血入脑),当肝气郁结时其木气会受抑制,人会有异常生理现象。若要使肝木之气恢复顺畅,需待立春时刺肝经井穴大敦,或点刺放血来保健。
      心火之气本欲升发,但惊蛰后气温不足使火气受抑,可在清明时节刺心包经之荣穴劳宫。
      脾土之气本欲升发,但谷雨后气温不足使土气受抑,人会脾湿腹胀,需在小满芒种时,刺脾经俞穴太白。
      肺金之气本欲升发,但芒种后土气不够致其气受抑,可在小暑、大暑时,刺肺经经渠穴。
      肾水之气欲升发,但立秋后金气不足导致其气受抑,可在寒露霜降时刺肾经合穴阴谷。
      以上刺法都是先刺左边再刺右边,留针三到五呼,气至后迅速出针。
      气的肃降:气过盛时要泻之。
      肝木之气欲降,心火不受,木气降而不能入,终过盛(子能令母实)。唯有发散可速降木之盛气,即泻其被克之金气。先刺肺经井穴少商,再刺大肠经之合穴曲池,泻金气可使肝木郁盛之气散掉。
      心火之气欲降,脾土不受,火气降而不入,导致上焦过燥。降心气过盛只需泻其被克之水气,先刺肾经井穴涌泉,再刺膀胱经合穴委中,可让上焦过盛之心火下降。
      脾土之气欲降,肺金不受,导致中焦湿盛。降脾土过盛只需泻其被克之木气,先刺肝经井穴大敦,再刺胆经合穴阳陵泉,即可使中焦过盛之土气下降。
      肺金之气欲降,肾水不受,导致上焦过燥。肃降肺气只需泻其被克之火气,先刺心包经之井穴中冲,再刺三焦经之合穴天井。
      肾水之气欲降,肝木不受,水气欲入不能进,导致下焦水气过盛。发散过盛的肾气要先刺脾经井穴隐白,再刺胃经之合穴足三里,即可令肾水过盛之气散掉。
陶原
侠客
侠客
  • UID20183224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79
6574楼#
发布于:2016-04-25 11:1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陶原申请签到
2016425黄帝内经第80课心得:
手阳明足阳明经脉中的热气无法胜过脾之阴气,因而造成脉象紊乱且无常度了。血无止法:血脉里的血崩裂开来,血往外走。中医认为阳没有乱行,血不会外泄,让阴阳恢复,血自然而然就止掉了。 肺真的受伤,一定会出现鼻出血并有呕吐之病。肺与脾是不同类的,就好像天没有变化,地没有道理,白与黑不能混在一起谈。
    
五过:凡在诊病之初,必问病人过去之贵与贱否,因为有的病不是外感八风所生的,是由内因情志产生出来的,如果先贵后贱,容易失血,名曰脱营,如果先富后贫,容易丧失精气,名曰失精,五脏之气不流畅而滞留,会发生许多并发之病,如果医生不知晓病情,此为第一过也。 凡在诊察病人之初,必问饮食起居,这都会伤及人的积气,一旦精气耗损,形体亦同时消耗,面呈沮丧,大怒必伤阴精,过喜必伤阳气,不正之气,形体必瘦,医生治此类病人却不知如何正确施予补泻,又不知病发之因,此为第二过也。 有医生精于诊脉的,必以此技来显示其特异之处,不知真正的医道在于望闻问,光以切脉来断病,此为第三过也。 诊断有三常规,首先必问贵贱,有人常常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比如想当总统或都什么的,精神已损伤,身体必败亡,作为医生不注意病人的这种情志,病必无法治好,这是第四过也。 凡是在诊病时,必须知道病情的前因后果,差的医生不知前因后果,治疗必造成阴阳更乱,身体元气四散,手足发生抽筋,此时病人死日可待,庸医不问其发病之始因,只告诉病人何时会死,此为第五过也。 以上五种过失,都因医卫不精,人事又不了解而产生的错误,好的医生其治病之卫必知天地阴阳的变化,四季节气变化之规则,与人体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的关系,由此来决定施予的方法。针刺,热熨或利用毒药来治疗。
    
治病之要法:让气存在身体里,不可外泄。不赞成开刀,因为开刀泄气。
    
征四失论篇:人的身上有十二经脉,络脉集处共三百六十五位,这是一般医师所依循的法则。然之所以无法尽善尽美的原因,是医者本身不集中,志意不够果决,人体内外病机无法掌握,所以常疑虑于病情。诊断时无法确实掌握阴阳相从相逆的正确方向,这是治疗失败的第一因。
何丽苹
侠客
侠客
  • UID20185084
  • 粉丝1
  • 关注1
  • 发帖数162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6575楼#
发布于:2016-04-25 11:3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7班何丽苹申请签到,2016年4月25日《黄帝内经》第81课心得

不知贫富贵戚人之居所不同,生活起居之差异,环境造成的寒温不同,不了解饮食之正确与否,不区分强勇与怯弱之人之不同,凡不知比较分类,此必造成医者不明,自乱手脚,这是治疗失败的第三因。
诊察病人不详问始末,不考虑病人饮食失其常度,生活起居不正常,有时伤于外毒,不先谈此,就立刻手按寸口之脉,什么病因能察出来呢?只会任意立出病名,都用很粗糙不细致折方法治疗,这是治疗失败的第四因。
所以世人不明其因,只详论医者之过,使千里外的人都知道,他们不明白脉诊之法会失灵,乃因诊断时不考虑人事间的道理造成的。以为治病之道,只须医都外形从容稳健,端坐威严,独持寸口之脉,而不知如此无法诊察出五脏之脏气,无法知晓病之始末。开始病人会自怨自艾得此病,又必怨医师犯有过失。因此治病无法依循真理,必被遗弃人间,胡乱治疗,有时得愈,又暗中窃喜。
这是很悲哀的事,浩大的宇宙中,谁能尽知真正的至高医道呢?真理之大,可比拟天地之大,可匹配四海之浩瀚,你不知晓道的起蒙,我只能教你一个道理,就是知道自己是错的,虚心接受正确的意见,不要强出头认为自己都是对的,这就是“以明为晦”之意,易经中的“晦明”至道。

第七十九篇  阴阳类论

黄帝问,经脉气血的道理,五脏所主之事,应以哪一脏最重要?
雷公答,春季是甲乙主司之季,其色青,内为肝主,其间共三月,肝气最旦旺的时节,我以为肝脏最重要。
黄帝说道,阳经中的太阳经为主要经脉,阳明经掌司表里维系的关系,少阳经游走于脏腑之间,由此而知五脏的起始与终点的关系。三阴中,太阴经是走表的,二阴即少阴是走里的;一阴,即厥阴,为经脉与脏腑的终点,其如同一月中之朔日、晦日一样循环不已,有其正常的循环规矩,永不变更。
雷公道,弟子尚未能明了。
黄帝说,所谓“三阳”者,就是手足之太阳经。当太阳之脉气进入肺而达于寸口脉时,必呈浮洪且大状。如果是弦浮且重按则无脉,表示有病,此时须取决于阳不足有多少,细心观察,使之合于阴阳之常规。
所谓“二阳”者,就是手足阳明经了。其脉至手太阳寸口脉时,必会浮大而短有力。若出现脉弦细且沉数无力即有病了,表示夏季炎热时节,病会恶化至死。
所谓“一阳”者,即手足少阳二经,脉气至手太阴寸口时,会与人迎脉一样,忽大忽小。一旦出现弦急如悬吊不下状,这是少阳有病了。若出现纯阴之弦脉则主死亡。
所谓“三阴”者,是六条经脉气血之主司来源者。其交于手太阴经,脉气入寸口会有缓有力的脉形。若是浮沉如击鼓,脉不浮出,表示生病了,令人肺气虚而胸无大志。
所谓“二阴”者,就是手足少阴二经,其络肺。但气行归于膀胱,其络脉与脾胃相连。
所谓“一阴”者,即手足厥阴二经。若其脉气独出寸口,为真藏之脉,表示此人经脉已无气血可存,阳气上浮头面,脉动无鼓动之力,呈钩状滑动快速。
以上“六脉”,时为阴,时为阳,互相交通相合并,其通达五脏之内,且合于阴阳消长之理,先到之脉气为主,后到之脉气为客居,随时替换。
雷公答道,微臣已了解其意了,得圣君传授经脉之学,了解“从容”篇的道理。但仍不解阴阳相互之间的消长,相互影响情形如何?
黄帝答道,太阳为诸阳之首,可以称为“父”。阳明之阳是卫外固守用的,少阳的阳是协调其间的纪律,使血气不妄行,使五脏尽能受惠。阴中之太阴为诸阴之道,可以称为“母”。阴中之少阴为雌性,柔而强轫,是主生育之气机,称之为“雌”。阴是之厥阴,为独阴无阳之所。
如二阳一阴,即阳明症与厥阴症互见,此必主病在阳明。因阳阴固卫之力无法承受厥阴之独盛阴寒之气,脉形必呈绵中穴的形式搏动,全身九窃功能必然衰退。
太阳盛阳之脉与厥阴阴极之脉相并合,则太阳脉气必胜,厥阴之寒必无法抑止其盛阳,此过盛之阳因无阴来调和,必影响五脏之协调性及功能。外症可见易发惊骇状。
少阴与阳明同时并见,病必生在肺。手少阴之脉如沉紧,表示肺气受损,脾气已伤。外症可见病人谩骂不体,行为狂妄,甚而入脑发为癫疾。
少阴与少阳相并见,此病必出于肾,肾阴之气必入居胸阳之位,行走于心脘之间,以致下焦空虚,终于大、小便不通,手足不听使唤。
厥阴与少阳相并见,脉现代结,时欲断绝,这是阴寒之气入心,进出又不按时,时进时出无法预知,外症是咽喉干燥无津,其病因土脾脏运化不力。
阳明与太阴相并见,亘相抗衡不容,阴无法胜阳又不容阳,阳又无法抑止阴之盛势,终致两败俱伤,阴阳并绝断。此际如脉浮,必生血积成块之病。脉觉下则生附骨之脓疡。
人体中阴阳都呈旺盛时,能通全身阴阳十二经脉,上则能令人神精目明,智虑清明。下入体则五脏相安无事,各司其职不殆。吾人用此来诊断病人生死之期必无误差,合于一年四季阴阳消长之理了。
雷公问,请问断定短期内生死的诊断方法为何?
黄帝说,在冬季三个月中,得到的病若是阴与阳混合的症状,到了春天正月时,脉出现真藏之脉,则必然在春末夏初时节死亡。因为冬天三个月主收藏精气,然精气不藏而出与阳合,在理上精气已失,犹如大地无法生养草与柳一样,必成枯萎。
春季三个月中,若是阴阳二气已绝的患者,在正月初春时节死亡。
春季三个月中得到的病,叫做“阳杀”。因为春季阳正生长,其气渐旺,此时生病若令阳绝,则必成阴阳皆绝的现象,死期在秋天草木枯黄时节。
夏季三个月中得到病,因夏季阳气当旺,本不易病,一旦病着则必快而深,由表入里只须十日之内,一旦阳与阴相互交争,则会在初秋的时节死亡。
秋季三个月中得到的病,因秋季时节三最经脉气俱旺盛,所以不治也会自愈。但若是呈现阴阳交争的病症,使人站立而无法坐下,坐着时又无法起立,此时如果只剩太阳之脉气独行,不见少阳、阳明之脉气,则会有寒日中河水冰冻的日子中死亡。若是少阴脉独行,因此时节为少阴肾气潜藏之时,今不藏而外出独盛,乃阴将绝之像,故于冰溶化将尽的雨水节气时死亡。
徐淑娟。
侠客
侠客
  • UID2018509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88
6576楼#
发布于:2016-04-25 15:0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徐淑娟申请签到。2016年4月25日《黄帝内经》第80讲学习心得:
 一、(接上讲)1.“去胃外归阳明”,是脾气并在阳明经上面;“二火不胜三水”是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是二火,三水是足太阴脾经是三阴,所以火不能胜水,水太大,所以脉乱无常也,造成四肢无力,这是脾的精不行;喘咳,是水气并与阳明;造成血泄,中医有个关念,叫做血无止法,如果血脉的血崩裂开来了,血往外走,阳很充的话,阳没有乱行的话,血不会外泄,我们只要让他阴阳恢复平衡,血自然就止了。如果只是一味地去止血,没有让他的阴阳平衡回来,瘀血还是堵在里面更出不来。这时瘀血就象潜伏在身体里的炸弹一样,慢慢扩张,就会崩开,因为阴阳并没平衡,所以中医说是血无止法。以后我们会遇到非常多的血症,如胃癌的丑时胃出血。丑时是土,胃土在卫时病会起。
 2.你如果以为是伤到肺,那就缺失了,如果真的伤到肺,因为土是生金,会造成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脏坏决,经脉傍绝,会造成鼻子出血或者是呕血。因肺伤到了话,一定影响到他相关的子脏和母脏。脾和肺是不相类的,不能黑和白把他混到一起谈。明引比类、从容,是以名曰诊轻,是谓至道也。
 二、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1.我们的医术都有法则,有错误简单来说有五过,就是五种过失。有四德。a.第一过: 先贵后贱的人病从内生,会造成脱营,血不够,先富后贫的则失精,精气沒有了,这两种病都是由于情志不舒,气血郁结,渐渐积累成病的。五气留连,五脏的五气,应该是持续循环不断的。如果并在一起,就会产生病变。这些是因为情志,而产生的问题。b.第二过问诊: 一定要问他饮食居住,精神上有沒有突然的欢乐与痛苦,原先是否享过福或受过罪,这些都能伤害精气,使精气衰竭,形体毀坏,如果不了解精气会受伤的话,一般来说暴怒的人会伤到阴,暴喜的人会伤到阳。造成厥逆之气就会上行而经脉满胀,这是第二过。c.善于诊脉的医生,必然能够异比类,分析奇恒,从容细到地掌握病的变化规律,假如做个医生而不懂得这个道理,那他的诊治就沒有什么值得称许的了,这是三过。d.诊有三常,心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候王,就是野心很大,想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等。一旦没达到目标,就精神上先己受伤,身体一定要败坏,甚至死亡。如先是富有的人,一旦贫穷,虽没有外邪的伤害,也会发生皮毛枯焦,筋脉拘挛,成为痿壁的病,对这种人,医生如不能认真对待,从而转变患者的精神意织,而仅是曲从病人之意,那么病患就不能去掉,更沒有什么疗效,这是第四过。e.凡是看病人,必须了解发病的全部过程。就是病人的前因后果要了解清楚,我们一走要问清楚他的始末。在切脉问症状的时候,应注意到男女性別的不同,以及生离死别,情怀郁结,忧愁恐惧,喜怒等因素。这些都能使五脏空虚,血气难以持守,如果医生不知道这些,还谈什么治疗方法,比如有人曾负大伤,以到筋脉的荣养断绝,可是身体依归行动,使津液不能滋生,所以形体伤败,血气内结,追于阳分,日久积脓,发生寒热。粗率的医生治疗时,屡次剌其阴阳经脉,结果使病人的身体日见消瘦,难于行动,四肢拘挛转筋,死期己经不远了。而医生不能明辨,不问发病原因,只能说出哪一天会死。这也是粗率的医生,这是诊治上的第五种过失。
 2.如果不知道病从哪里来的,都是由于所学的医术不通,又不懂得贵贱,贫富,苦乐人事的缘故,所以说,有修养的医生诊治疾病,必须知道天地阴阳,四时经络,五脏六腑的相互关系,经脉的阴阳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治疗的主要病证,比类人事的变迁,掌握诊治的常规。
 3.治病之道,真正的方法是气内为宝,我们要想办让气存在体内。所以当气一泄
王玲萍
侠客
侠客
  • UID20176952
  • 粉丝1
  • 关注1
  • 发帖数219
6577楼#
发布于:2016-04-25 16:23
  中医经典魔鬼特征2班王玲萍申请签到,2016年4月25日《黄帝内经》第80课心得
  ★夫二火不胜三水,是以脉乱而无常也。(二火,谓二阳脏,心肺居于膈上也。三水,谓三阴脏,肝脾肾居于膈下也。此五脏之象,阴多于阳,故曰二火不胜三水。是以脾为阴土,须赖火生。今之脾气去胃,外绝阳明,故脉乱无常者,以脾中无胃气也。)四肢解堕,此脾精之不行也。(脾主四肢也。)喘咳者,是水气并阳明也。(脾病不能制水,则水邪泛溢,并于胃腑,气道不利,故为喘为咳,盖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也。)
  血泄者,脉急血无所行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也。脉之急疾,由于气乱,气乱则血乱,故注泄于便,无所正行矣。血不守中,主在肺也。)若夫以为伤肺者,由失以狂也。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狂,妄也。不引比类,故因喘咳为伤肺,是知之不明也。若参合脉证而求之,则病在脾而不在肺,可类察之矣。)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藏坏决,经脉旁绝,五脏漏泄,不衄则呕,此二者不相类也。(此明伤肺之候也。肺金受伤,窃其母气,故脾不能守。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肺病则谷气无以行,故胃不能清。肺者所以行营卫、通阴阳,肺伤则营卫俱病,故经气不为使。真脏,言肺脏也。肺脏损坏,则治节不通,以致经脉有所偏绝,而五脏之气皆失其守,因为漏泄,故不衄血于鼻,则呕血于口。此其在脾在肺,所本不同,故二者不相类也。愚按∶人有五脏,曰心肺肝脾肾,皆为阴也。本篇发明三阴为病之义,独不及心肝二脏者,盖心为君主,邪不可伤,伤则死矣,不待言也。肝为将军之官,木气多强,故于篇首但言脾肝肾相似之脉,土木水参居之理,亦不详言其病也。舍此二者,则肾为藏精之本,肺为藏气之本,脾为水谷之本。水病则及肺,金病则及脾,盗母气也;土病则败及诸脏,失化生之原也。凡犯三阴亏损者,皆在此三脏耳,三脏俱伤,鲜能免矣。故圣帝特言于此,学人当深察其义。)譬如天之无形,地之无理,白与黑相去远矣。(天有象,地有位,若不知之,则天若无形,地若无理。此言三脏之伤,形证悬别,不能明辨,亦犹是也,黑白混淆,相去远矣。)是失吾过矣,以子知之,故不告子。(是,此也。言雷公之失,以吾不告之过耳。)明引比类从容,是以名曰诊经,是谓至道也。(谓此篇明引形证,比量异同,以合从容之法,故名曰诊经,乃至道之所在也。)
  ★凡在开始诊病之先必须问清楚病人的历史,如果原先是贵人而后来失掉了权势,虽没有外邪侵入病也会从里面发生,这种病叫做脱营,如果先前是富人而后来变贫穷了,由此生了病,这种病叫失精,五脏的精气会合并而成病。这一类疾病既不在脏腑,病人身体的形态并不改变,所以从外表上看是看不出来的。医师遇到这种病,就搞不清楚他是什么病了?这种病人身体一天一天的消瘦,气力虚弱,没有听精神,在病势加重的时候提气不起,畏寒发冷,他的病是之所以加重,是由于外面消耗了卫气,里面消耗了营气所致,良医对于这种病人如果没有搞清楚病人的历史,也是会发生差错的,这是在治疗上的第一种过失。
  ★凡诊病的,必须问清楚病人的饮食起居的详细情况,凡是突然的快乐和痛苦,或是先乐后苦,都会使精气受伤,如果精气消耗干净,则形体也会败坏毁损,突然的发怒会使阴气受伤,突然的喜乐会使阳气受伤,于是气向上逆行,而使脉管充满,精神衰脱,庸医遇到这种病人搞不清楚病情不知道应当用补法还是用泻法,徘徊莫决,于是病人的精神一天一天的衰脱,而邪气并合在一起,这就是治疗上的第二种过失。
  ★凡是善于诊脉的医师,必须从容不迫地将健康的脉象和有病的脉象加以比较类别,如果医师不知道这样切脉,则它的诊断也就不宝贵了,这是在治疗上造成的第
郝文慧
侠客
侠客
  • UID20187371
  • 粉丝1
  • 关注1
  • 发帖数160
6578楼#
发布于:2016-04-25 16:34
第七十七篇 疏五过论
1.五过四德
1.1五过
(1) 诊治疾病必须问清有没有生活情况的变化。病人由于生活变化导致的情绪不畅、五脏之气郁结。五脏之气不畅而滞留,会发生许多并发病。病不在脏腑,外观上又没异常,病人身体日益衰弱,元气大虚,精神不振。病情越来越重是因为情绪抑郁,在体表耗损了正气,在体内耗损了血液。病人会一天天消瘦、精气衰竭、毫无气力并且怕冷,常常到惊恐不安,病情越来越重。
脱营:血会不够。如果病人以前地位高贵后来失势变得卑微了,这种病人容易有屈辱感,情绪抑郁,即使没有遭受外界邪气侵袭,疾病也会从内部产生。
失精:精气丧失。病人以前富有而后来贫困,这种病人自言自语在饮食和情绪上受到影响而产生疾病。
(2) 必须问清病人饮食情况和居住环境,有没有突然而来的怒喜悲思恐,以前是否过度安逸或过度劳累。这些因素都可能损伤人体精气,一旦精气耗损,形体亦同时消耗,面呈沮丧。
暴怒会损伤人体的阴精,暴喜会损伤人体的阳气,造成气运行紊乱,向上逆行,形成经脉胀满,但躯体消瘦。如果不采取有效治疗,病人正气会一天天虚损,邪气就会乘虚而入。
(3) 必须把病人的脉象进行分类归纳,与正常的脉象进行比较,以判断病情。为医师不知真正之医道在望、闻、问、切。光以切诊来断病,此诊不足珍贵,也不足以依凭,这是医者第三过也。
(4) 必须问清病人地位的高低、经历中的挫折,是否有当官的欲望。
如果原来位高权重,一旦失势,尽管没有被邪气侵犯,但精神上已经有内伤,往往抑郁不快而导致身体败坏甚至死亡。
如果原来很富有,一旦贫困,尽管没有外来邪气侵犯,也会发生皮肤毫毛焦枯不泽、筋脉拘挛,甚至两腿拘挛软弱而不能行走。
(5) 必须详细地了解疾病的全过程,还要了解其他与疾病有关的事情。
了解疾病的前因后果,从而理出头锗,再按脉问症状如何。例如:脖子痛,有的人是车祸后脖子痛——伤到还带有点惊吓;有的晚上睡觉没事早上起来痛;有的是感冒后脖子痛。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不同。肚子痛,什么时候痛的,怎么个痛法?
凡生离死别、情绪不畅、惊恐喜怒等因素,都能使病人五脏功能失常、气血运行紊乱。
过去富有,现在贫囷之人必有大伤之虞,令人筋不得养,脉不得血气,即使身体恢复体能,但气血运行不好,皮表不润泽如前,此精神上的伤气,必停留体内聚于一处,日久生热化脓,成为外寒内热的病。知遇很差的医师治疗,再针刺,必造成阴旸阳更乱,身体元气四散,手足发生抽筋,此时病人死日可待了。
1.2四德
一要先明了天地阴阳的变化,四季节气变化之规则,与人体中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的关系。
二要掌握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正确使用针刺、方药等治疗手段,了解五脏六腑经脉阴阳表里的关系,针刺、艾灸、砭石、药物治疗的适应证。
三要全面了解病人的社会、生活、精神、体质等方面的情况,能细心观察人事关系。
四要问病人年纪大小与强勇怯弱之性情,然后细察三部九候,方知病之初始与演进,八风所伤之病,九候所察之病,此乃符合病情之诊断方法。
2.治病
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保护人体的正气,以正气为依据,探求疾病的虚实。如果正气虚实变化不明显,病变就很可能是在表里之间。
气内为宝——要想办让气存在体内。不可以开刀,一开刀气就泄了。无论是大汗不止、大下不止都是气泄,不管是阴气,阳气,一旦不断地在流失,就是气泄。气要向内固守。如果一个人的气沒有办法守在体内,一定在表里可找到,只要把气固在病人的体内,病人的病情就不会恶化。
阴阳不平衡、脏腑就不平衡,就会有脏病,用俞募治疗(背后的俞穴,正面的募穴),可以身体过热,过寒的症状治好,在得大病之前就给散掉。如果医生在看病的时候,不仔细地看,不仔细的观察,就是失常,就会有失误的地方。
医生一定要清楚病情的来龙去脉,否则即使治好病,病也会再犯。
第七十八篇 徵四失论
1.医生治病失败的原因
人身有十二经脉和三百六十五络脉,需要遵循和运用,所以不能获得十全十美的疗效,是因为医生在治疗疾病时精神不专一,又没有认真分析思考,没有把病人身上外在的症状表现和内部的病理变化联系起来,所以常常会发生疑惑,从而造成治疗上的过失。
(1) 不懂得阴阳逆从的道理。
(2) 学习半途而废,妄自用旁门左道(拜错老师),把荒谬的东西当作真理,巧立名目、好大喜功,乱用砭石,造成病人身体的损害。
(3) 不了解贫富贵贱的区别及水土气候、居住环境优劣对人体的影响,不能区别病人体质的强弱,不会用对比异同的方法进行分析,造成自己头脑混乱而不能保持清醒的认识。
(4) 粗枝大叶,不问题疾病开始发生的情况(精神刺激、饮食不当、生活起居没有规律、是否被毒药所伤等),直接去切脉,信口开河,杜撰病名。
望闻问切,切而知之谓之巧,当切脉与望闻问不符时,舍脉。
诊疗疾病的重要原则:医生从容不迫、冷静仔细地分析病情。
文建宁
侠客
侠客
  • UID2018222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06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6579楼#
发布于:2016-04-25 17:03
@教官-伊犁-慕利敏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  文建宁申请签到,2016年4月25日《黄帝内经》第81課心得:




《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诊病失败的原因:
3、没有根据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就开药
4、没有根据病人的生活起居来开药




开药方的时候不能简单地根据神农本草经里边的药来开方,而是应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辩证来开药


《阴阳论篇第七十九》




治疗时症,荣穴是俞穴都可以用


太阴为表、少阴为里,厥阴为阳气的开始


三阳:太阳经
二阳:阳明经
一阳:足少阳


三阴:手太阴肺经
二阴:少阴经
一阴:厥阴经


足少阴肾经和足少阳膀胱经互为表里,肾气影响膀胱气化排尿的功能,同时也影响着脾胃的升降功能


三阳:高尊的父亲
二阳:护卫
一阳:枢纽、制度、纪律


三阴:母亲
二阴:象女性一阳内守家中
一阴:互通阴阳


冬三月如果买到春脉,春天死;春三月,如果摸到秋脉,秋天死
以上,如果生了病,表现出来的症状和摸到的脉象不相符,就很危险了


感冒了,如果有各种外表症状,说明阳气还有;如果感冒了,连病人自己都没哟感觉,不知道,说明阳已经很虚了,快绝了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14岁以下的小孩,是用的腹式呼吸,气沉丹田;年龄越大,呼吸的越浅;可以通过打坐等调整自己的呼吸,让自己恢复到深呼吸。 老年人的气是从上向下走;少年的气是从下向上走。


常人阳气向下,阴气向上,往复循环。病人如果阳气只上不下,足部就会厥冷到膝盖处,病人如果年少,秋冬见到这种病就会死;但是病人如果是老年人,因为老年人的气是从上向下走的,所以没有关系,可以活。


若果阳气一直上行,不下行,会头痛或者发疯,


气虚的人会做各种梦:
三阳(太阳)气虚,肺经也虚,则会梦见白色的东西,或梦见有人被杀、流血、死很多人
肺经旺:梦见战争


肾气虚:梦见舟船淹死人
肾水旺:梦见自己潜伏在水里,很害怕


肝气虚:梦见草木
肝木旺:梦见伏在树下不敢起来


心气虚:梦见救活、见到雷电
心火旺:梦见着大火了


脾气虚:梦见老是吃不够
脾土旺:梦见在造房子


以上,是五脏的阴气虚,六腑的阳气有余、阴气不足。阴虚阳亢,所以梦才很多


诊断气的有余和不足,有以下10种方法,阴阳各五种:
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
陈丽娟
侠客
侠客
  • UID20187695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7
6580楼#
发布于:2016-04-25 18:0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陈丽娟申请签到
2016年04月25日 《黄帝内经》第80课心得
七十七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1. 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藏府,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营,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过也。
诊治疾病必须问清有没有生活情况的变化。病人由于生活变化导致的情绪不畅、五脏之气郁结。病情越来越重是因为情绪抑郁,在体表耗损了正气,在体内耗损了血液。病人会一天天消瘦、精气衰竭、毫无气力并且怕冷,常常到惊恐不安,病情越来越重。
a) 脱营:血会不够。如果病人以前地位高贵后来失势变得卑微了,这种病人容易有屈辱感,情绪抑郁,即使没有遭受外界邪气侵袭,疾病也会从内部产生。
b) 失精:精气丧失。病人以前富有而后来贫困,这种病人自言自语在饮食和情绪上受到影响而产生疾病。
2. 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珙。愚医治之,不知补泻,不知病情,精华日脱,邪气乃并。此治之二过也。
必须问清病人饮食情况和居住环境,有没有突然而来的怒喜悲思恐,以前是否过度安逸或过度劳累。这些因素都可能损伤人体精气,使精气逐渐衰竭,形体衰败。暴怒会损伤人体的阴气,暴喜会损伤人体的阳气,造成气运行紊乱,向上逆行,形成经脉胀满,但躯体消瘦。如果不采取有效治疗,病人正气会一天天虚损,邪气就会乘虚而入。
3. 善为脉者,必以此类奇恒,从容知之,为工而不知道,此诊之不足贵。此治之三过也。
必须把病人的脉象进行分类归纳,与正常的脉象进行比较,以判断病情。切脉时,要结合男女性别不同来进行分析判断。
4. 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群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热,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外为柔弱,乱至失常,病不能移,则医事不行。此治之四过也。
a. 必须问清病人地位的高低、经历中的挫折,是否有当官的欲望。
b. 如果原来位高权重,一旦失势,尽管没有被邪气侵犯,但精神上已经有内伤,往往抑郁不快而导致身体败坏甚至死亡。
c. 如果原来很富有,一旦贫困,尽管没有外来邪气侵犯,也会发生皮肤毫毛焦枯不泽、筋脉拘挛,甚至两腿拘挛软弱而不能行走。
5. 凡诊者,必知终始,有知馀绪,切脉问名,当合男女。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藏空虚,血气离守,工不能知,何术之语?尝富大伤,斩筋绝脉,身体复行,令泽不息,故伤败结,留薄归阳,脓积寒炅。粗工治之,亟刺阴阳,身体解散,四支转筋,死日有期。医不能明,不问所发,唯言死日,亦为粗工。此治之五过也。凡此五者,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也。
a. 必须详细地了解疾病的全过程,还要了解其他与疾病有关的事情。了解疾病的前因后果。例如:脖子痛,有的人是车祸后脖子痛——伤到还带有点惊吓;有的晚上睡觉没事早上起来痛;有的是感冒后脖子痛。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不同。肚子痛,什么时候痛的,怎么个痛法?
b. 凡生离死别、情绪不畅、惊恐喜怒等因素,都能使病人五脏功能失常、气血运行紊乱。
c. 病人受过严重的外伤,筋脉受损,营养断绝,病人再不注意休养,就会消耗精华物质,从而影响物康复,使气血停留在经脉的局部,日久会腐烂成脓,而发热寒战。如果再针刺,更消耗本已虚弱的正气,病人的身体会越来越虚弱,更加难以行动,四肢经常痉挛拘急,这样离死期就不远了。
6. 圣人之治病也,不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藏六府,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别,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
医生必备“四德”:1)了解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及与人体的关系。通晓天地间阴阳之气的变化,四时气候的变迁;2)掌握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正确使用针刺、方药等治疗手段,了解五脏六腑经脉阴阳表里的关系,针刺、艾灸、砭石、药物治疗的适应证;3)全面了解病人的社会、生活、精神、体质等方面的情况,能细心观察人事关系;4)仔细诊察五色和脉搏的变化,结合八个重要节气的气候因素,参照人体三部九候脉象,明白诊治疾病的常规。
7. 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循求其理,求之不得,过在表里,守数据治,无失俞理。能行此术,终身不殆。不知俞理,五藏菀热,痈发六府。诊病不审,是谓失常。谨守此治,与经相明。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终始,可以横行。
a. 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保护人体的正气,以正气为依据,探求疾病的虚实。如果正气虚实变化不明显,病变就很可能是在表里之间。
b. 气内为宝——要想办让气存在体内。不可以开刀,一开刀气就泄了。无论是大汗不止、大下不止都是气泄,不管是阴气,阳气,一旦不断地在流失,就是气泄。气要向内固守。如果一个人的气沒有办法守在体内,一定在表里可找到,只要把气固在病人的体内,病人的病情就不会恶化。
c. 阴阳不平衡、脏腑就不平衡,就会有脏病,用俞募治疗(背后的俞穴,正面的募穴),可以身体过热,过寒的症状治好,在得大病之前就给散掉。如果医生在看病的时候,不仔细地看,不仔细的观察,就是失常,就会有失误的地方。
d. 医生一定要清楚病情的来龙去脉,否则即使治好病,病也会再犯。
七十八 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1. 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
人身有十二经脉和三百六十五络脉,需要遵循和运用,所以不能获得十全十美的疗效,是因为医生在治疗疾病时精神不专一,又没有认真分析思考,没有把病人身上外在的症状表现和内部的病理变化联系起来,所以常常会发生疑惑,从而造成治疗上的过失。
2. 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也。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为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医生治病失败的原因:
a) 不懂得阴阳逆从的道理。
b)学习半途而废,妄自用旁门左道,把荒谬的东西当作真理,巧立名目、好大喜功,乱用砭石,造成病人身体的损害,拜错师。
c) 不了解贫富贵贱的区别及水土气候、居住环境优劣对人体的影响,不能区别病人体质的强弱,不会用对比异同的方法进行分析,造成自己头脑混乱而不能保持清醒的认识。
d) 粗枝大叶,不问题疾病开始发生的情况(精神刺激、饮食不当、生活起居没有规律、是否被毒药所伤等),直接去切脉,信口开河,杜撰病名。
祁峰
侠客
侠客
  • UID20185808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68
6581楼#
发布于:2016-04-25 19:1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祁峰申请签到,2016年4月25日《黄帝内经》80课学习心得:
中医有血无止法之说。
先贵后贱为失血,曰''脱营''。先富后贫,容易丧失精气,曰"失精''。
大怒之人必伤阴精,过喜之人必伤阳气。
四过者:
诊病之时,不问病人贫富贵贱,不明"脱营'',"失精''。病不在脏腑,卫损营伤,而无法知晓病情,此为第一过失。
诊病之时,不问病人饮食起居,大苦大乐,不能施于正确的补泻,亦不知病由,造成病人日渐衰弱,此为第二过失。
医者过用脉诊,而不遵望,闻,问,此诊不以为贵,此为第三过失。
医者不问病人贵贱,本为贵人,但事与愿违,不得其门,医者不明,此为第四过失。
医者不问病情始末,男女之别,人之生离死别,喜怒安危,此为第五过失。
以上五种过失,都罪于医者医理不精,人事不通之过。
凡圣人治病,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
文霞
贫民
贫民
  • UID20184555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3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6582楼#
发布于:2016-04-25 20:4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1班文霞申请签到
2016年4月25日《黄帝内经》第75课学习心得
一、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阴阳寒热之别(1)阳虚则外热:阳气受于上焦,温皮肤分肉,如果寒气客于外,上焦之气不通,阳气无法固外,寒独留于外,就发寒栗。(2)阴虚生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腕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所以发内热。久病的人会有此证。可用滋阴补虚的药去内热。(3)阳盛生外热:上焦不通,皮肤致密,腠理闭塞,毛孔关闭,汗流不出来,所以发外热。一般有两种情况的人会得此病一是出生时胸腔里的羊水没有完全排出,肺里面有问题,从小不流汗;一种是爱美女性从小怕自己出汗难闻,就刻意减少出汗的机会,结果毛孔退化汗出不来。可吃发汗的药,再不行就洗冷水澡,因为寒极生热,想办法要让毛孔打开。(4)阴盛生内寒: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泻不出去,胸阳的心脏温度会降低,心脏的力量就变小,寒独留其中,则血凝滞,凝滞脉就不通,所以脉盛大而涩,发寒症。如冬天过度劳顿阴会一直上升,表汗一出上焦就冷,呼吸的空气也是冷的,寒上加寒,就生寒症。
血气并,阴阳相倾如何做补泻?可针刺病经上,如是血病,下心经,如是气病,下肺经。因为心主血,肺主气。(1)泻实时下针子穴,起针时摇大针孔,让气出来。(2)补虚时吐气时下针,吸气时深针,出针后把针孔压住。
虚实有十,神志血气肉,各有虚实。所以有十,皆生于五脏。三百六十五节,乃筋骨之会,十二经脉之分三百六十五络,皆络于节,节有病必及于经脉。所以筋骨血脉外内都是相通的。五脏与六腑为表里,经脉支节,各生虚实。
痛的分类(1)病不知哪里痛,取阴跷脉阳跷脉。(2)肌肉痛不及于经脉,繆刺。(3)痛在左而右脉病,巨刺。注:繆刺和巨刺的共同点都是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不同点是繆刺是在络上治络病。巨刺是在经上治经病。
二、繆刺论篇第六十三
病邪客于形,先入皮毛,留而不去,入孙络,留而不去,入于脉络,留而不去,入于经脉,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
1.邪客于皮毛,到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能入于经,流溢于大络,就会生怪病。2.邪客于大络,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通,散布于四肢末梢,四肢为诸阳之本,阳明胃气之所生。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腧,所以名曰繆刺。3.邪客于足少阴之络,病症:人会突然心痛暴胀,胸胁支满,平时没病,突然发病。刺法:然骨穴前青筋处点刺放血,很快就好。如果不好。左取右,右取左。新病五天就好。4.邪客于手少阳之络,病症:喉痹,舌卷,口干,心烦,手臂痛不能举,手不及头。刺法:刺手中指次指井穴周围。年轻力壮者很快就好,老年人可左取右,右取左,新病,几天就好了。5.邪客于足厥阴之络,病症:突然发疝气暴痛。刺法:刺足大脚趾井穴。男子血盛会马上好,女子要等会才好。6.邪客于足太阳之络,病症:头项肩痛。刺法:刺至阴穴。7.邪客于手阳明之络,病症:令人气满,胸中喘息,支胠胸热。刺法:商阳穴周围放血。8.邪客于臂掌之间,病症:手臂不得屈伸,刺法:按脚踝后找压痛点,在压痛点上刺。以月生死为数,即初一到十五按照日子的数刺多少下;十五到三十按照14、13、12依次递减的数刺。9.邪客于足阳跷脉,病症:眼睛痛,刺法:刺外踝下半寸,左刺右,右刺左,留针一个时辰。10.从高处坠下,瘀血积在身体里,腹中胀满,不得前后,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可先饮利小便的药,刺内踝下然谷前刺血,如果不好,冲阳放血,再不好,三毛放血。
郭新
会员
会员
  • UID20187539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13
6583楼#
发布于:2016-04-25 20:4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九班郭新申请签到2016.4.25黄帝内经81课心得
1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医生治病首先要安神定志,然后通过望气色闻气味问饮食起居情志贫富贵贱切脉四诊合参八纲辨证,来辨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明人体内外的病机,阴阳相从相逆的原因,来治疗病情。
2阴阳论篇第七十九
人体是一个圆形,十二经络的循行以寅为始以丑为终。五脏之间相生相克,互利互助,没有哪一脏胜哪一脏,胜就是有病。
五脏之三阳为主经,太阳脉气进入肺达于寸口时,脉应呈浮洪且大,如脉弦重按没有者,表示表有病。
二阳主表里关系,阳明脉气进入肺达于寸口,脉应浮大而短且有力。若脉弦细且沉数无力者表示病在里。
一阳之气游走于脏腑之间,当胆经和三焦之脉气进入肺达于寸口时,会于人迎脉一样忽大忽小且弦细。脉弦急不下少阳有病。若呈现纯阴之脉弦脉则死。一阳病没有治愈必传阴脏。
三阴为表,啤主运化营养,脾不运五脏就没有营养的滋润。脾之气进入肺达于寸口时,脉应缓而有力,若伏沉如击鼓,脉不浮者,表示有病。令人肺气虚而胸无大志。
二阴为里,手足少阴二经其落肺,但气行归于膀胱,络脉与脾胃相通,尺脉高于寸为溢脉,脉沉为覆脉。
一阴为脏腑和经络的终点,手足厥阴二经,其脉气独出于寸口为真脏脉,胃气已绝,必死。
脉无鼓动之力I呈钩状滑动快速表示阳气上浮于面。正常的肝脉应弦缓有力。
三阳三阴之脉,时为阴时为阳,互相交通相合并,通达五脏之内,和阴阳消长之理,先到脉气为主,后到脉气为客,随时替换。
三阳为父为诸阳之首,二阳为卫卫外固守。一阳为纪协调各脏腑之间关系使气血不妄行。
三阴为母,供给五脏营养。二阴为维,柔而强韧,主生育之气机。一阳为独使,独阴无阳之脏。
当一阴和二阳俱病,病在阳明,因阳明之热不敌厥阴之寒,故治疗肝病必先治肠胃。
三阳一阴俱病,太阳之热必胜厥阴之寒,阳气无阴来和,必影响五脏之协调。
二阳二阴俱病,肺气会受损,脾气也会受伤。
二阴一阳俱病,病必处于肾,肾阴之气居于胸阳之位,心脏就会受伤,下焦也会空虚,终至二便不通,手足亦不灵活。
一阴一阳俱病,脉会现时停时跳无力之状,这是阴寒之气入心,会令人咽喉干燥,其是脾的运化无力导致的。木克土嘛。
二阳三阴俱病,阴阳相互抗衡,互不相胜,终至两败俱伤,若脉浮,必腹中有积。脉沉则骨边生脓疮。
人体阴阳俱胜,五脏各司其职,人智慧清明,且不生病。
3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气的运行是,阳气由左向右,阴气由右向左,老人气由上而下为正常,少年气旺,气由下向上。年龄越大呼吸越高。与此相反皆为逆。
春夏为阳,主生长,故春夏阴弱阳盛者主生,秋冬为阴主收藏,秋冬应阴气渐盛,不盛者为逆。
阳气上而不下者,寒气会从脚一直向上到膝盖部,年少之人如此秋冬必死。年老之人反生。
阳气若聚于头则生癫痫。
气少引起厥逆会令人多梦,严重时令人昏迷。既然气虚梦中就会出现所缺少的东西。阴气虚
必阴不足阳由余。
十度之诊
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此五度各分阴阳共计十度。
阴阳气衰,脉动失常,有时阴虚有时阳虚,有时气脱,有时血脱,精神不够,体力不够,阳有病。身体肿阴有病。
薛绍展
侠客
侠客
  • UID20187774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53
6584楼#
发布于:2016-04-25 20:5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薛绍展申请签到
2016年4月25日、《黄帝内经》第80课心得: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五过和四德
1、五过:医者在诊病时先问过去之贵贱,如先贵后贱者易失血,为“脱营”;如先富后贫易失精,为“失精”,五脏之气不畅滞留会产生之病。医生诊察这种病,病的初期,由于病不在脏腑,形体也无改变,医生常诊而疑之,不知是什么病。日久则身体逐渐消瘦,气虚而精无以生,病势深重则真气被耗,阳气日虚,因洒洒恶寒而心怯时惊,其所以病势日益深重,是因为在外耗损了卫气,在内劫夺了营血。这种病即便是技术高明的医生,若不问明病人的情况,不知其致病的原因,更不能治愈,这是诊治上的第一个过失。
2、二问情志,过则伤身,饮食居处,过怒伤阴,过喜伤阳,不正之气,形体必瘦。凡欲诊治疾病时,一定要问病人的饮食和居住环境,以及是否有精神上的突然欢乐,突然忧苦,或先乐后苦等情况,因为突然苦乐都能损伤精气,使精气遏绝,形体败坏。暴怒则伤阴,暴喜则伤阳,阴阳俱伤,则使人气厥逆而上行,充满于经脉,而神亦浮越,去离于形体。技术低劣的医生,在诊治这种疾病时,既不能恰当地运用泻治法,又不了解病情,致使精气日渐耗散,邪气得以积并,这是诊治上的第二个过失。
3、三精于脉诊,不知望、闻、问,此为三过。善于诊脉的医生,必将病之奇恒,比类辨别,从容分析,得知其病情,如果医生不懂得这个道理,他的诊治技术就没有什么可贵之处,这是诊病上的第三个过失。
4、四精神内伤,身必败亡,调理人的情志,此为四过。诊病时须注意三种情况,即必须问其社会地位的贵贱,及是否曾有被削爵失势之事,以及是否有欲作侯王的妄想。因为原来地位高贵,失势以后,其情志必抑郁不伸,这种人,虽然未中外邪,但由于精神已经内伤,身体必然败亡。先富后贫的人,虽未伤于邪气,也会发生皮毛憔枯,筋脉拘屈,足痿弱拘挛不能行走。对这类病人,医生如果不能严肃地对其开导,不能动其思想改变其精神面貌,而一味的对其柔弱顺从,任其发展下去,则必然乱之而失常,致病不能变动,医治也不发生效果,这是诊治上的第四个过失。
5、五必了解病之前因后果,再切脉问症此为五过。凡诊治疾病,必须了解其发病初期和现在的病情,又要知其病之本末,在诊脉问证时,应结合男女在生理及脉证上的特点。如因亲爱之人分离而怀念不绝,致情志郁结难解,及忧恐喜怒等,都可使五脏空虚,血气离守,医生如不知道这些道理,还有什么诊治技术可言。尝富之人,一旦失去财势,必大伤其心神,致筋脉严重损伤,形体虽然依能够行动,但津液已不再滋生了。若旧伤败结,致血气留聚不散,郁而化热,归于阳分,久则成脓,脓血蓄积,使人寒热交作。粗律的医生治疗这种病,由于他不了解病系劳伤脓积,而多次刺其阴阳经脉,使其气血更虚,致身体懈散,四肢转筋,死期已不远了,医生对此既不能明辩,又不问其发病原因,只是说病已危重,这是粗律的医生,此为诊治上的第五个过失。此五过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故圣人治病恬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症九候,诊必符也。治病之要,必令精气内守为第一要务。精气不守,病必表里失和,必先守精气再施治疗,其法不离俞穴调理。治病的道理,应重视病人元气的强弱,从其元气的强弱变化中,探求其病,如果求之不得,其病便是在阴阳表里之间。治病时应遵守气血多少及针刺深浅等常规,不要失去取穴的理法,能这样来进行医疗,则终生可不发生差错。如果不知取穴的理法,而妄施针石,可使五脏积热,痈发于六脏。若诊病不能祥审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