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林波
贫民
贫民
  • UID20177526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92
6630楼#
发布于:2016-04-26 23:0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胡林波申请签到2016年4月26日《黄帝内经》第81心得:

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是以世人之语者,驰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论,诊无人事,治数之道,从容之葆。坐持寸口,诊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是故治不能循理,弃术于市,妄治时愈,愚心自得。呜呼,窈窈冥冥,孰知其道。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孟春始至,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而问雷公曰:陰陽之类,经脉之道,五中所主,何脏最贵。雷公对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臣以其脏最贵。
帝曰:却念上下经,陰陽从容,子所言贵,最其下也。
雷公至斋七日,旦复侍坐。帝曰:三陽为经,二陽为维,一陽为游部,此知五脏终始。三陽为表,二陰为里,一陰至绝,作朔晦,却具合以正其理。
雷公曰:受业未能明。帝曰:所谓三陽者,太陽为经。三陽脉至手太陰,弦浮而不沉,决以度,察以心,合之陰陽之论。所谓二陽者陽明也,至手太陰,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一陽者少陽也,至手太陰上连人迎,弦急悬不绝,此少陽之病也,专陰则死。
三陰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陰、伏鼓不浮,上空志心。二陰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一陰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此六脉者,乍陰乍陽,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陰、伏鼓不浮,上空志心。二陰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一陰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此六脉者,乍陰乍陽,六属相并,缪通五脏,合于陰陽。先至为主,后至为客。
雷公曰:臣悉尽意,受传经脉,颂得从容之道以合从容,不知陰陽,不知雌雄。帝曰:三陽为父,二陽为卫,一陽为纪;三陰为母,二陰为雌,一陰为独使。
二陽一陰,陽明主病,不胜一陰,脉软而动,九窍皆沉。
三陽一陰,太陽脉胜,一陰不为止,内乱五脏,外为惊骇。
二陰二陽病在肺,少陰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支。
二陰二陽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为狂。
二陰一陽,病出于肾。陰气客游于心脘,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支别离。
一陰一陽代绝,此陰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于燥,病在土脾。
二陽三陰,至陰皆在,陰不过陽,陽气不能止陰,陰陽并绝,浮为血瘕,沉为脓附。陰陽皆壮,下至陰陽,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诊决死生之期,遂合岁首。
雷公曰:请问短期,黄帝不应。雷公复问,黄帝曰:在经论中。雷公曰:请问短期。黄帝曰:冬三月之病,病合于陽者,至春正月,脉有死征,皆归出春。
冬三月之病,在理已尽,草与柳叶皆杀,春陰陽皆,绝期在孟春。
春三月之病曰陽杀,陰陽皆绝,期在草干。
夏三月之病,至陰不过十日,陰陽交,期在溓水。
秋三月之病,三陽俱起,不治自已。陰陽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三陽独至,期在石水。二陰独至,期在盛水。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雷公请问: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黄帝答曰:陽从左,陰从右,老从上,少从下,是以春夏归陽为生,归秋冬为死,反之则归秋冬为生,是以气多少,逆皆为厥。
问曰:有余者厥耶?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求陽不得,求陰不审,五部隔无征,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日。
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三陽绝,三陰微,是为少气。
是以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借借。得
胡林波
贫民
贫民
  • UID20177526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92
6631楼#
发布于:2016-04-26 23:0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胡林波申请签到2016年4月26日《黄帝内经》第81心得:

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是以世人之语者,驰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论,诊无人事,治数之道,从容之葆。坐持寸口,诊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是故治不能循理,弃术于市,妄治时愈,愚心自得。呜呼,窈窈冥冥,孰知其道。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孟春始至,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而问雷公曰:陰陽之类,经脉之道,五中所主,何脏最贵。雷公对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臣以其脏最贵。
帝曰:却念上下经,陰陽从容,子所言贵,最其下也。
雷公至斋七日,旦复侍坐。帝曰:三陽为经,二陽为维,一陽为游部,此知五脏终始。三陽为表,二陰为里,一陰至绝,作朔晦,却具合以正其理。
雷公曰:受业未能明。帝曰:所谓三陽者,太陽为经。三陽脉至手太陰,弦浮而不沉,决以度,察以心,合之陰陽之论。所谓二陽者陽明也,至手太陰,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一陽者少陽也,至手太陰上连人迎,弦急悬不绝,此少陽之病也,专陰则死。
三陰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陰、伏鼓不浮,上空志心。二陰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一陰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此六脉者,乍陰乍陽,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陰、伏鼓不浮,上空志心。二陰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一陰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此六脉者,乍陰乍陽,六属相并,缪通五脏,合于陰陽。先至为主,后至为客。
雷公曰:臣悉尽意,受传经脉,颂得从容之道以合从容,不知陰陽,不知雌雄。帝曰:三陽为父,二陽为卫,一陽为纪;三陰为母,二陰为雌,一陰为独使。
二陽一陰,陽明主病,不胜一陰,脉软而动,九窍皆沉。
三陽一陰,太陽脉胜,一陰不为止,内乱五脏,外为惊骇。
二陰二陽病在肺,少陰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支。
二陰二陽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为狂。
二陰一陽,病出于肾。陰气客游于心脘,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支别离。
一陰一陽代绝,此陰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于燥,病在土脾。
二陽三陰,至陰皆在,陰不过陽,陽气不能止陰,陰陽并绝,浮为血瘕,沉为脓附。陰陽皆壮,下至陰陽,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诊决死生之期,遂合岁首。
雷公曰:请问短期,黄帝不应。雷公复问,黄帝曰:在经论中。雷公曰:请问短期。黄帝曰:冬三月之病,病合于陽者,至春正月,脉有死征,皆归出春。
冬三月之病,在理已尽,草与柳叶皆杀,春陰陽皆,绝期在孟春。
春三月之病曰陽杀,陰陽皆绝,期在草干。
夏三月之病,至陰不过十日,陰陽交,期在溓水。
秋三月之病,三陽俱起,不治自已。陰陽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三陽独至,期在石水。二陰独至,期在盛水。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雷公请问: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黄帝答曰:陽从左,陰从右,老从上,少从下,是以春夏归陽为生,归秋冬为死,反之则归秋冬为生,是以气多少,逆皆为厥。
问曰:有余者厥耶?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求陽不得,求陰不审,五部隔无征,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日。
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三陽绝,三陰微,是为少气。
是以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借借。得
张亮荧
贫民
贫民
  • UID20186765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87
6632楼#
发布于:2016-04-26 23:2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张亮荧申请签到2016-4-26《皇帝内经》第81课心得
1、治疗失败的原因
不了解病人,贫富贵贱,生活起居,环境寒温不同,强勇与怯弱,饮食正确与否,不知比较分类,医者自乱手脚,是治疗失败第三因。


2、诊察病人不问始末,饮食、起居或外伤,即切脉,任意立病名,用不正确的方法治疗,是治疗失败第四因。


3、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立春之日,经脉气血,五脏所主之事,最主要的经脉为阳经中的太阳经。阳明经掌司表里维系的关系,少阳游走脏腑之间。
三阴太阴走表,二阴少阴走里,一阴厥阴,经脉与脏腑终点,经脉循环不止最重要。

4、三阳即手足之太阳经,当脉气入肺而达于寸口脉时,脉浮洪且大,如弦浮且重按无脉表示有病。
二阳即手足阳明经,正常脉浮大而短有力。若脉弦细且沉数无力是有病,夏季炎热时节,会恶化至死。
一阳即手足少阳二经,脉气至太阴寸口时与人迎脉一样,忽大忽小。弦急如悬吊不下是有病,出现纯阴弦脉则主死亡。

5、三阴即手足太阴,是六条经脉气血的主司来源,脉气入寸口会缓而有力。若浮沉如击鼓,脉不浮出,是生病,令人肺气虚而胸无大志。脉沉在内脏走里,脉浮表症。
二阴即手足少阴,络肺,气行归于膀胱,络脉与脾胃相连。
一阴即手足厥阴,脉气独出寸口,为真脏脉,表示经脉气血无存,阳气上浮头面,脉动无鼓动力,呈钩状滑动快速。

6、太阳诸阳之首,称为父,,阳明之阳卫外固守,少阳协调期间纪律,使气血不妄行。
阴中太阴诸阴之道,称为母。阴中之少阴为雌性,主生育之气,阴中之厥阴,独阴无阳之所。

7、如二阳一阴,即阳明与厥阴证互见,主病在阳明,阳明固卫之力无法承受厥阴独盛阴寒之气,脉行呈耎绵中空形式搏动,全身九窍功能衰退。

8、太阳盛阳之脉与厥阴阴极之脉并和,太阳脉胜,阴寒不能抑止盛阳,过盛之阳无阴调和,影响五脏协调与功能,易发惊骇。

9、二阴二阳即少阴与阳明并见,病在肺,脉沉紧,肺气受损脾气已伤。外证谩骂不休,行为狂妄,入脑则发癫疾。

10、少阴与少阳并结,病出于肾,肾阴之寒气居胸阳,行于心脘间,致下焦空虚,造成大小便不通,手足不听使唤。
厥阴与少阳相并见,脉现代结,时欲断绝,是阴寒之气入心,断断续续时进时出无定时,造成外证咽喉干燥,病因在脾(木克土) 运化无力。
阳明与太阴相并见,阴不胜阳又不容阳,阳无法抑制阴盛,终致两败俱伤,阴阳并绝断,若脉浮,必生血积成块之病,脉沉则生附骨之脓疡。

11、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何为气逆与气顺
气的流行是阳气由左行右,阴气由右行左,老人气衰,由上往下正常,少年气旺,由下往上,与此相反为气逆。
14岁以下是胎息(腹式呼吸),14以上变成胸式呼吸,年龄越大,气衰越往上跑,正常人应是胎息,道家,佛家打坐用胎息。所以气老从上,少从下。

12、天地四节,春夏阳盛阴弱主生,秋冬阴气不盛反衰,为逆主死。秋冬阳渐衰阴渐盛则必生。

13、阳气并合如直上而不下,阴停下面,则寒会从脚底到膝盖,年少者遇此秋冬必死,年老者则生。气聚头上不下造成阳亢,会生头疼癫疾。

14、出现气少引起的厥逆,会多梦。甚至会昏迷。少气是三阳气渐断绝入阴分,三阴之气又微弱。
肺气虚梦白色之物,或刀斩杀鲜血淋漓(肺主金,主肃杀),秋季肺气当令,梦见战争。
肾气虚,梦覆船人溺,冬季肾气当旺时节肾气衰,梦躺在水中,恐惧。
肝气虚,梦菌类香木及青草遍地,春季肝气当旺时节肝气衰会梦藏匿树下不敢站起。
心气虚,梦救火或盛阳之物,夏季当旺时心气衰会梦见被火炙烤。
脾气虚,梦吃不饱饭,逢长夏气土气当旺气衰弱梦修建房屋。

15、诊断的十种标准
分别有脉、脏、肉、筋、俞
钱蔚宏
侠客
侠客
  • UID20183763
  • 粉丝2
  • 关注0
  • 发帖数201
6633楼#
发布于:2016-04-26 23:3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钱蔚宏申请签到,2016年4月26日《黄帝内经》第82课心得:

寸关尺脉可分阴阳:寸脉为阳,尺脉为阴;浮脉为阳,沉脉为阴;男为阳,女为阴。。。一切皆可分阴阳。
人体阴虚至极处,则使天之阳气亦无法受纳。阳气至盛之时,即使地之阴气亦无法使之下降。(例如:人之五脏将绝,连呼吸都将断绝,氧气亦无法输入。人的五臓机能过亢,壮热之时即使躺在地上亦无法退热。)阴阳互相和谐的往来,这是正常人的状态。阴阳互相交往时,必是阳气先达而阴气再跟进的。
所以至圣之医师,其诊断之法,必先察度阴阳之气机,持之为标准。
 
奇病(疑难杂症)与一般之病,都如六十首之篇所记载的诊断方法,凡诊断必察至细微之处,追寻阴阳的变化,明确的了解五脏之互动关系,其间须知道如何确定虚实所在,来决定如何平衡五脏的关系,明暸这些才有实力作正确的诊断。
因此察阴不知阳,其诊法可以舍而不用。查知阳但不知阴,此因学习的艺术不精,只知左侧不知生于右,知右侧病却不知由左生。知上病而不知由阳而生,知先得何病却不知会延伸其它病害。此类治法必不能长久相传。
知道美丑知道善恶,知道病征也知道正常状况是什么,知头面的病也知足下之病,知道坐如何也知道起如何,知道其行如何也知道如何制止。施用有纪律的诊断法,此得诊之真理,可传之后世,人皆适用。
 
血在脉中,气在脉外。如推脉易,则气不足。脉症要和,脉症和,处方一剂则愈。
脉之起盛,乃知何者有余,也知是因何者不足而产生的。度量事物必上下兼顾,如同脉之失常,乃因阴阳相隔拒引发的。所以身形虚弱,呼吸浅短者主死,此阴阳将绝之征候。身形硕壮有力,但脉气反不足,此脉症不合亦主死,此因阳盛故外见强盛,但阴竭于内故令脉气不足,故主死。人之脉气有余表示阴脏气足,但身形衰弱呼吸浅短,此病在阳,故主生。
 
是故诊察病人方向须广泛,患者的生活作息,体力消耗与补充,都必须了然于心。医者必须神清智明内察病人之五脏六腑,外察其生活起居及人际关系,四季节气八风之吉凶,了解五脏正常的状况是什么,再按脉察其动静之间细微的变化如何,依循脉法中各种不同的脉象了解寒热之互动,检视脉的大小是否与病症相合,气机之顺与逆如何协调,方知晓其得何病,此类诊法方可十全十美。
不脱离人情世故,诊断时必查其气息及周围环境人事之影响,如此不失常理,方为至明之医术。如此必能长久相傅下去。不知此至明之医道,必失去诊断之常法,不顾及人伦之理,错误的诊断及任意说出病人之死期,这都是失去医学的正道。
 
 
第八十一篇:解经微论
心脏是五臓精华的来源也,眼目是其外窍所在,面部的气色是其盛衰之所在,因此人之品德高尚,则其目必和。人之得失心过重,必可从面色看出。因此人一悲哀则哭泣,眼泪是水所生的,水之源头,必为积水之地。人体中有积水作用的是肾脏,阴水之精是肾臓的津液,此水之精之所以平常不出来,是因肾藏的机能控制住的,肾脏集水且包容之,故水不会任意而行也。
人体中,肾水津足其志乃生,火热之精藏之于心其神乃明,一旦水火相遇,必因神志倶悲,所以目中有泪水出也。
俗话说,心悲即是志悲,肾之志与心之神共集于眼目中,当神志倶悲时,心之神气乃出,肾水之精因志悲而向上行不入肾,造成哭泣泪出。泪中带涕的现象,是出于脑中,脑居阴,脑为髓海,髓充满于骨中,自脑中渗出而为涕。
人之志能主骨之生也,其性相通,犹水之流出而涕从之,乃因同性使然也。人的涕与涙,好像兄弟一般的亲近,必同进同出也。
因此神生悲而志亦悲,造成泪与涕同时俱出无法抑止。这就是告诉我们同气相求之理,其泪涕同出而同止,乃因所属是同类也。
 
人哭泣而泪不出的,此因神不悲,是假的哭,亦即不流泪的,其乃不慈之人。人之神不慈,其志必不悲,此即阴阳相互持衡,泪水必无法出来。
凡人之志悲者必全身抖动(惋),一旦如此则阴津会上冲头面,人之志会入目中,志离肾则精液必不守,精与神进入眼目,则涕与泪必倶出也。
人厥逆则目必无所见。因为阳气常态下降,阴气上升,今阳气逆行而上达头面,阴却居下不上,此逆也。若阳集中头面,则如火盛之光独照也,阴若集下而不上,会使足部生寒,一旦足寒、必肿胀积水。少量的水无法盛过大量的火,就会使眼目昏盲。
眼目之处正对着风吹,必生泪下不止,此风之中眼产生的。人体的阳气是固守体内精气不致外散的,但因眼目之火是热的,所以火一见风则势更盛,造成泪下不止。
吾人可推理之,火之疾速乃因风之所生也,风中有火热气上升乃能得雨也,学者可依此类推下去。
 
 
第七十二篇:刺法论(素问遗篇)
阴阳之升降失控,气血之交流生变,会造成人的猝死。只要明暸天地之常理,极尽了解针刺之法,就可以去除障碍,扶助正气,补其弱势,泻其有余,则可以救百姓脱离病苦了。
张君娴
贫民
贫民
  • UID20186917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283
6634楼#
发布于:2016-04-27 00:29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张君娴申请签到,2016年4月27日《黄帝内经》第82课心得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续
脉之浮沉可分阴阳,脉之寸关也可分阴阳。气虚形虚,阴阳都虚为死症。气形均正常但脉气无也是死症。气在脉外,推脉脉会顶会就是脉气足,推而不回脉气不足。脉症合为生,脉症不合为难症。
奇病(疑难杂症)与一般之病都如六十首之篇所记载的诊断方法,凡诊断必察至细微之处,追寻阴阳变化,了解五脏之互动关系,其间须知道如何确定虚实所在,来决定如何平衡五脏的关系,明了这些才有实力作正确的诊断。因此察阴不知阳,其诊法可以舍而不用。查知阳但不知阴,此因学习的艺术不精,只知左侧不知生于右,知右侧病却不知由左生。知上病而不知由阳而生,知先得何病却不知会延伸其它病害。此类治法必不能长久相传。
人之脉气有余表示阴脏气足,但身形衰弱呼吸浅短,此病在阳,故主生。故诊察病人须广泛,了解患者生活作息和体力消耗与补充。医者必须神清智明内察病人之五脏六腑,外察其生活起居及人际关系,四季节气八风之吉凶,了解五脏正常的状况是什么,再按脉察其动静之间细微的变化如何,依循脉法中各种不同的脉象了解寒热之互动,检视脉的大小是否与病症相合,气机之顺与逆如何协调,方知其得何病,此类诊法方可十全十美。不脱离人情世故,诊断时必查其气息及周围环境人事之影响,如此不失常理,方为至明之医术。如此必能长久相传下去。
解经微论篇第八十一
泪水的来源,是体内积存的水液;而积存水液靠的是肾之经;由于肾的固摄制约,平时泪水不会随便流;
肾水的精气是志;心火的精气是神。当水火相容,神志都悲哀,泪水就流出来了。如果心神和肾志都悲,哭泣的时候眼泪和鼻涕都会流出来。如果不是真正的伤心哭泣,是不会眼泪鼻涕一起流出来的。即哭而泪不出为假哭,哭而泪涕出为何,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神志俱悲,泪涕俱下(凡人之志悲者必全身抖动,一旦如此则阴津会上冲头面,人之志会入目中,志离肾则精液必不守,精与神进入眼目,则涕与泪必俱出也)。常态为脚底热脚面冷,阴并于下则足寒(推荐“唐荣川的经方”多看看)
厥证:阳气聚在上部(阳亢),阴气聚在下部(足冷、胀满)。眼睛看不见东西。自然界:疾风下雨。人:风邪中于目,迎风流泪不止平人:阴阳并行,脚背凉(阳行于表,阳中带阴)脚心热(阴行,阴中带阳)。
刺法论第七十二(素问遗篇)
1、阴阳升降失控,气血交流出现阻碍,在经气循环到病之经脉时;病人会瞌睡或醒来。木要疏,不可太密,肝木郁结时,待立春时,木生发,下肝经大敦,常人也可在立春是大敦放两滴血。心火郁结,待春分之后清明时节,取心之荣穴劳宫。脾土湿盛,待立夏之后小满芒种时取脾经之俞穴太白。肺气不宣,待夏至之后小暑大暑时取肺经之经穴经渠。肾水欲发,待秋分之后霜降时节取肾经之合穴阴谷,以上穴先取左后取右。
2、肝气欲降心火不受则肝实,子能令母实,须泻其被克之金,取肺经之井穴少商,再下大肠经之合穴曲池,金气得泻,肝木盛可泻。心火欲降脾土不受则上焦过燥,须泻其被克之水,取肾经之井穴涌泉,膀胱经之合穴委中。脾土欲降而肺金不受则中焦湿盛,泻其被克之木,取肝经之井穴大敦,胆经之合穴阳陵泉。肺金欲降肾水不受则上焦过燥,泻其被克之火,取心包经之井穴中冲,三焦炎合穴天井。肾水欲降肝木不受,泻其被克之土,取脾经之井穴隐白,胃经之合穴足三里。
以上解释:肝木之气本欲向上升入脑中(肝血入脑),但冬至之后,小寒、大寒节令过寒而压抑木气不使之升,吾人要使木之升发顺畅,须待立春之时节,取用足厥阴肝经之井穴——大敦。心火之气本欲生发,但立春后之雨水、惊蛰气温不足,以致
凤翔
贫民
贫民
  • UID20184153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7
6635楼#
发布于:2016-04-27 02:2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深圳-凤翔,申请签到。2016-04-26,内经视频第82课心得,请教官审阅。 气虚形弱者死症,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症。夏天更危险。脉气有余,形气不足者生,气在脉外,血在脉中。诊断方向脉症要和,寸脉浮,头痛项强为和。脉症不和难治,脉很强,然后嗜睡,为不和。 八十一,解精微论 哭有泪涕是怎么回事,水之精是志,火之精是神,没有杂质就很强,水火相感,水在上火在下才有气化,神伤志伤,神志俱悲,泪涕自来。 当很悲的时候全身会颤动,志离开了肾,神离开了心。 阴病于夏而足寒,足背热不对,开点去寒排水的药。 七十二,刺法论 阴阳升降失控,气血循环会发生变化。如何用针刺调理。 肝木太过,不可以郁,金克木,太密了,要疏,等时机抒发,等立春肝气起来的时候扎大墩。放几滴血。夏天心脏郁,火气出不来,春分取心包的荣穴劳宫穴,把心火散开了。脾土地气应该往上升的,否则湿郁结在里面,等立夏扎太白穴。 春夏取井荣,秋冬取经合,长夏取俞穴,可以舒脏气,脏气会郁到的原因是大喜太忧大怒太恐这些情志影响。肺经压抑到在经渠穴下针,冬天肾受抑,下合穴阴谷穴,前面的刺法先左后右,气从左到右。 升发不上去我们知道了,但如果过胜怎么预防,怎么泄掉?肝脏提供的血心脏不收,肝气太过,子能令母实,金克木让肝气泄,可下少商曲池。心火欲降,脾不受,心火反逆,口干上火,燥热,心脏一定很大, 水克火,阳是膀胱经合穴,阴脏是肾经井穴下针。上热下寒心气过胜,脉快,燥热,不留针气泄。脾土气欲降,肺经不受,土生金,导致中焦湿热过胜,木克土,下肝经井穴大墩上和胆经合穴阳陵泉下针,把脾太胜的湿热泄掉,肺金生水,水不受而过胜,扎中冲和三焦的合穴天井穴。
焦艳春
贫民
贫民
  • UID20187731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9
6636楼#
发布于:2016-04-27 06:0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焦艳春申请签到,2016年4月26《黄帝内经》第82课心得
方盛衰论第八十
寸脉为阳,尺脉为阴,脉之浮沉可分阴阳,脉之寸尺亦可分阴阳。形弱气虚主死;形气有余脉气不足亦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主生。诊病,脉证合,好治,脉证不合,难治。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人之常态,火在下,水在上,方有气化。人脚要热,阴阳互济,方才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脚底热,脚背凉。脚皆凉因有水在下。
刺法论第七十二
正常人阴阳循环不绝,循环失控,会致死亡。肝气属木,木主升发,若生发遇阻,则肝气郁。泻肝气郁要待立春肝气生发后,刺肝经井穴大敦,以泻气郁。夏季主火,心气升发,生发遇阻,则心气郁,在清明时节,刺心包络手厥阴之荣劳宫穴,以泻火郁。长夏主湿,脾气升发。生发遇阻,则脾气郁,脾土湿盛。待立夏之后,刺脾经之腧穴太白泻之。秋天主金,肺气升发。生发遇阻,则肺气郁。待小暑,大暑时节,刺肺经之经穴经渠泻之。冬天主水,肾气盛之。生发遇阻则肾气郁。刺肾经之合穴阴谷泻之。因此气郁春夏取穴井穴、荣穴,长夏取穴腧穴,秋冬取穴经穴、合穴。刺时先左后右。肝气过盛,以金克木,刺肺经井穴少商,大肠经合穴曲池。心气过盛,以水克火。刺肾经井穴涌泉,膀胱经合穴委中。脾土过盛,中焦湿热。以木克土,刺肝经井穴大敦,胆经合穴阳陵泉。肺气过盛,以火克金,刺心包经井穴中冲及三焦经合穴天井。肾气过盛,以土克水,刺脾经井穴隐白及胃经合穴足三里。
郭新
会员
会员
  • UID20187539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13
6637楼#
发布于:2016-04-27 06:1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九班郭新申请签到2016-4-26黄帝内经82课心得
1气虛形弱的,呼吸短浅的人是氣血两虛,脉气不足的为实症,表示阴阳将绝。
一个人看著很好,精神旺盛,說話响亮,脉却细小,是脉症不合。
血行脉中,气行脉外,脉症和比較好治,脉症不和难治。形有余,脉气不足为死症,是因阴竭于内令脉气不足也。

人的脉气足,表示阴脏气足,就算有身形衰弱,呼吸短浅,此病在阳,故能生。

2解经微论篇第八十一
心主神,肾主志。心为火在上,心火能下是有肺在制约她。肾水能上是因有小肠在底下烧,阳下阴上是为常人。
心开窍在舌,开窍在眼和耳,眼泪属肾。肾的水津足志乃生,火热之精藏于心神乃能明。志和神共集于眼目之中,当神志俱悲时,神出志不入肾而上行,造成哭泣泪出。
泪中带涕,涕出于脑。因脑为髓海,自脑中溢出而为涕。

人哭累泪不出者,神不悲也,志亦不悲也,就是装的唄。
当神离心,志离肾时,会令人哭泣且全身抖动。
阳气固表,使阴气不外散,眼目之火热也,遇风则更盛,造成风吹泪下不止。

3刺法论第七十二
陰陽升降失控,氣血交流有变,会造成人的猝死。
肝之氣血应上行入脑,如抑郁不升则为病,可在立春时节刺井穴之大墩。
肝气升发太过而心不受时,肝气降而不入,唯有发散令其正,刺手太阴井穴和手阳明合穴。

心火之气本欲生发,火气受抑運行不畅时,在春分后的清明时节刺心包之荣穴,劳宫。
心火之气欲降入胃而脾胃不受者,会令人上焦过盛,刺足少阴之井穴涌泉和足太阳之合穴委中。

脾土之气抑郁不升者,在立夏之后的小满芒种刺脾经的俞穴太白。
脾土之气欲降,肺不收纳者,土气降而不入,令人中焦湿热过盛。刺足厥阴的井穴大墩和足少阳的合穴阳陵泉。

肺气抑郁而不升者,在夏至过后的小暑和大暑之时节取肺经的经穴经渠。
肺气欲降肾不收纳,会导致上焦过燥,取手厥阴的井穴和手少阳的合穴天井。

肾气抑郁不升者,在秋分之后的寒露霜降时节,取肾之合穴阴谷。
肾水欲降肝不受者,会导致下焦水气过盛,刺足太阴之井穴和足阳明之合穴足三里。

以上刺法先刺左后刺由,留针三呼和五呼,气到时急出针。

脏气抑郁时春夏刺井荣,长夏刺俞,秋冬刺经合。
脏气太过时,取所盛己之脏來治疗,取脏的井穴后腑的合穴。
丁伊
会员
会员
  • UID2018193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99
6638楼#
发布于:2016-04-27 07:0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丁伊申请签到,2016年4月26日《黄帝内经》第82课心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阴阳并交,至人之所行,阴阳并交者,阳气先至,阴气后至。”阴阳之气互济交通,唯至人乃能调理使行也。阴阳之气,并行而交通于一处者,则阳气先至,阴气后至,是因阳速而阴迟。寸脉为阳,尺脉为阴,脉之浮沉可分阴阳,脉之寸尺亦可分阴阳。
形弱气虚主死;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诊病的方向是脉证合,脉证合,好治,脉证不合,难治。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夫心者,五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之于色。是以悲哀则泣下,泣下水所初生。”心为五脏之专精,两目是它的外窍,光华色泽是它的外荣。故人有德行,则神气和悦于两目;若心有所失意,则表现忧愁之色。故悲哀哭泣。哭泣者,乃心神俱悲,因水平时不出,有神制之也。故心伤则神伤,悲至极全身战抖,神志分离。眼泪之出,因心肾交感也。
人一定脚要热,阴阳互济,方才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脚底热,脚背凉。脚皆凉因有水在下。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正常人阴阳升降失控,气血交流失变,会导致死亡。
        “升之不前,即有甚凶也。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木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厥阴之井。”凡欲向前而无法向前,凶险立生。如 肝气郁要疏,肝气属木,木主生发,若生发遇阻,则肝气郁。泻肝气郁要等待时机,待立春肝气生发后,刺肝经井穴大敦,以泻气郁。
夏季主火,心气生发,生发遇阻,则心气郁,在清明之后火气当位之时,无论君火还是相火,刺心包络手厥阴之荣劳宫穴,以泻火郁。
长夏主湿,脾气生发。生发遇阻,则脾气郁,脾土湿盛。待立夏之时,刺脾经之腧穴太白泻之。
秋天主金,肺气生发。生发遇阻,则肺气郁。待立秋之后肺气生发之时,刺肺经之经穴经渠泻之
冬天主水,肾气盛之。生发遇阻则肾气郁。刺肾经之合穴阴谷泻之。
因此气郁春夏取穴井穴、荣穴,长夏取穴腧穴,秋冬取穴经穴、合穴。
刺时先左后右。
脏气太过亦为病,须泻之。
肝气过盛,以金克木,刺肺经之井穴少商,大肠经之合穴曲池。
心气过盛,以水克火。刺肾经之井穴涌泉,膀胱经之合穴委中。
若上热下寒,是为心气过盛,针刺泻时不留针。
脾土过盛,中焦湿热。以木克土,刺肝经之井穴大敦,胆经之合穴阳陵泉。
肺气过盛,以火克金,刺心包经之井穴中冲及三焦经之合穴天井。
肾气过盛,以土克水,刺脾经之井穴隐白及胃经之合穴足三里。
严婷
会员
会员
  • UID20198987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5
6639楼#
发布于:2016-04-27 07:5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严婷申请签到2016-4-26《黄帝内经》82课心得
1.气虛形弱的,呼吸短浅的人是氣血两虛,脉气不足的为实症,表示阴阳将绝。一个人看著很好,精神旺盛,說話响亮,脉却细小,是脉症不合。血行脉中,气行脉外,脉症和比較好治,脉症不和难治。形有余,脉气不足为死症,是因阴竭于内令脉气不足也。人的脉气足,表示阴脏气足,就算有身形衰弱,呼吸短浅,此病在阳,故能生。
2.解经微论篇第八十一
心主神,肾主志。心为火在上,心火能下是有肺在制约她。肾水能上是因有小肠在底下烧,阳下阴上是为常人。心开窍在舌,开窍在眼和耳,眼泪属肾。肾的水津足志乃生,火热之精藏于心神乃能明。志和神共集于眼目之中,当神志俱悲时,神出志不入肾而上行,造成哭泣泪出。泪中带涕,涕出于脑。因脑为髓海,自脑中溢出而为涕。人哭累泪不出者,神不悲也,志亦不悲也,就是装的唄。当神离心,志离肾时,会令人哭泣且全身抖动。阳气固表,使阴气不外散,眼目之火热也,遇风则更盛,造成风吹泪下不止。
3.刺法论第七十二   陰陽升降失控,氣血交流有变,会造成人的猝死。肝之氣血应上行入脑,如抑郁不升则为病,可在立春时节刺井穴之大墩。肝气升发太过而心不受时,肝气降而不入,唯有发散令其正,刺手太阴井穴和手阳明合穴。心火之气本欲生发,火气受抑運行不畅时,在春分后的清明时节刺心包之荣穴,劳宫。心火之气欲降入胃而脾胃不受者,会令人上焦过盛,刺足少阴之井穴涌泉和足太阳之合穴委中。脾土之气抑郁不升者,在立夏之后的小满芒种刺脾经的俞穴太白。脾土之气欲降,肺不收纳者,土气降而不入,令人中焦湿热过盛。刺足厥阴的井穴大墩和足少阳的合穴阳陵泉。肺气抑郁而不升者,在夏至过后的小暑和大暑之时节取肺经的经穴经渠。肺气欲降肾不收纳,会导致上焦过燥,取手厥阴的井穴和手少阳的合穴天井。肾气抑郁不升者,在秋分之后的寒露霜降时节,取肾之合穴阴谷。肾水欲降肝不受者,会导致下焦水气过盛,刺足太阴之井穴和足阳明之合穴足三里。以上刺法先刺左后刺由,留针三呼和五呼,气到时急出针。脏气抑郁时春夏刺井荣,长夏刺俞,秋冬刺经合。脏气太过时,取所盛己之脏來治疗,取脏的井穴后腑的合穴。
王芝
侠客
侠客
  • UID20182266
  • 粉丝0
  • 关注2
  • 发帖数149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6640楼#
发布于:2016-04-27 08:3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王芝申请签到,2016年4月26日《黄帝内经》第82课心得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一、气的流向是阳气由左行向右,阴气由右行向左。老人气衰,故气由上而下为正常。少年人气旺,故气由下向上,与此相反的称为逆。
春夏为阳,其主司万物之生长作用,阴弱阳盛者主生。
秋冬为阴,是万物进行收藏的时节,阴气不盛反衰,此为逆,主死亡。正常秋冬为阳渐衰阴渐盛的时节,如此必生。
在人体中发生阴阳之消长如天地四季。只要人体中远反四季的阴阳消长皆主厥逆。
阳气并合如一直向上而不下行,则寒冷会从脚趾到膝部。则寒冷会从足趾到膝部。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气若聚头上而不下,头痛巅疾。若是不了解阴阳的动向,五脏与六腑相绝离时,必无法审察出来,
二、少气之厥逆,令人多梦,气少得严重时,会昏迷。所谓“少气”,就是三阳之气巳渐断绝入阴分,三阴之气又微弱。
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用刀斩杀鲜血淋漓。若是秋天时节,为肺当令之时,则梦见兵战。
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船溺人。若在冬季肾气当旺的时节肾气得其时,则梦浮水中,时有畏恐。
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在春季肝气当旺时节肝气衰弱,则会梦到藏匿树下不敢站起。
心气虚,则梦救火或盛阳之物。若在夏季当旺的时节心气衰弱,会梦见被火炙热的烘烤。
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若逢长夏土气当旺季节脾气衰弱,则会梦到修建房屋。
此皆五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合之五诊,调之阴阳,以在经脉。
三、诊断人有十种标准: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再分阴阳,故为十)。
阴阳气衰时,人体有具体的外症显现出来。如脉动无常,有时阴气散去,有时阳气过盛,脉的搏动失常轨时,故诊断并无常法,临症而定,治病不分贵贱一视同仁。
人体阴虚至极处,则使天之阳气亦无法受纳。阳气至盛之时,即使地之阴气亦无法使之下降。(如:人之五脏将绝,连呼吸都将断绝,氧气亦无法输入。人的五臓机能过亢,壮热之时即使躺在地上亦无法退热。)阴阳互相和谐的往来,这是正常人的状态。阴阳互相交往时,必是阳气先达而阴气再跟进的。
所以至圣之医师,其诊断之法,必先察度阴 阳之气机,持之为标准。
诊断必察至细微之处,阴阳的变化,了解五脏之互动关系,如何确定虚实所在,来决定如何平衡五脏的关系,明确这些才有实力作正确的诊断。知道美丑知道善恶,知道病征也知道正常状况是什么,知头面的病也知足下之病,知道坐如何也知道起如何,知道其行如何也知道如何制止。施用有纪律的诊断法。
气在脉外,用手推,脉会把手推回来,则气旺。若推过去,脉无法顶回来则气不足。脉症合,易治。脉症不合,难治。
身形虚弱,呼吸浅短者主死,此阴阳将绝。身形硕壮有力,但脉气反不足,此脉症不合亦主死,此因阳盛故外见强盛,但阴竭于内故令脉气不足,故主死。人之脉气有余表示阴脏气足,但身形衰弱呼吸浅短,此病在阳,故主生。
诊察病人方向须广泛,患者的生活作息,体力消耗与补充,都必须了然于心。医者必须神清智明内察病人之五脏六腑,外察其生活起居及人际关系,四季节气八风之吉凶,了解五脏正常的状况是什么,再按脉察其动静之间细微的变化如何,依循脉法中各种不同的脉象了解寒热之互动,检视脉的大小是否与病症相合,气机之顺与逆如何协调,方知晓其得何病,此类诊法方可十全十美。
《解经微论篇第八十一》
心脏是五脏精华的来源,眼目是其外窍所在,面部的气色是其盛衰之所在,因此人之品德高尚,则其目必和。人之得失心过重,必可从面色看出。人一悲哀则哭泣,眼泪是水所生的,水之源头,必为积水之地。人体中有积水作用的是肾脏,阴水之精是肾臓的津液,此水之精之所以平常不出来,是因肾脏的机能控制住的,肾脏集水且包容之,故水不会任意而行也。
肾水津足其志乃生,火热之精藏之于心其神乃明,一旦水火相遇,必因神志倶悲,所以目中有泪水出。
俗话说,心悲即是志悲,肾之志与心之神共集于眼目中,当神志倶悲时,心之神气乃出,肾水之精因志悲而向上行不入肾,造成哭泣泪出。泪中带涕的现象,是出于脑中,脑居阴,脑为髓海,髓充满于骨中,自脑中渗出而为涕。
人哭泣而泪不出的,此因神不悲,是假的哭,亦即不流泪的,其乃不慈之人。人之神不慈,其志必不悲,此即阴阳相互持衡,泪水必无法出来。
凡人之志悲者必全身抖动,则阴津会上冲头面,人之志会入目中,志离肾则精液必不守,精与神进入眼目,则涕与泪必倶出也。
人厥逆则目必无所见。因为阳气常态下降,阴气上升,今阳
气逆行而上达头面,阴却居下不上,此逆也。若阳集中头面,则如火盛之光独照也,阴若集下而不上,会使足部生寒,一旦足寒、必肿胀积水。少量的水无法盛过大量的火,就会使眼目昏盲。
眼目之处正对着风吹,必生泪下不止,此风之中眼产生的。人体的阳气是固守体内精气不致外散的,但因眼目之火是热的,所以火一见风则势更盛,造成泪下不止。
《刺法论第七十二》
一、不及
凡欲前进而无法向前,凶险立生。
1、肝木之气本欲向上升入脑中(肝血入脑),但冬至之后,小寒、大寒节令过寒而压抑木气不使之升,吾人要使木之升发顺畅,须待立春之时节,取用足厥阴肝经之井穴大敦。
2、心火之气本欲升发,但立春后之雨水、惊蛰气温不足,以致火气受抑不畅,如此要使火气之升发顺畅,则须待春分后之清明时节,取用心包络之荣穴劳宫。
3、脾土之气本欲升发,但春分之后清明、谷雨大气热度不足,导致脾土之气受抑不发,如此要使土气升发畅达,则须在立夏之后,小满芒种时节,取用足太阴脾经之俞穴太白。
4、肺金之气本欲升发,但立夏之后小满、芒种之土气升发不足,导致肺金之气受抑不升,如此要使肺金之气升发顺畅,则须在夏至之后,小暑、大署之时节,取用手太阴肺经之经穴经渠。
5、肾水之气欲升发,但立秋之后处署、白露时节金气不足,导致肾水之气受抑不升,如果要使肾水之气升发顺畅,则须在秋分之后,寒露霜降时节,取用足少险肾经的合穴阴谷。
以上刺法皆先刺左后刺右,留针三呼到五呼,待气到时急出针。
春夏取井穴、荣穴,秋冬取经穴、合穴,长夏取俞穴,可疏通脏气。
二、过盛
1、肝木之气欲降,心火不受,木气降而不入,终至过盛,唯有发散可令其正,速降木气遇盛之法,只须泻其被克之金气即可。当取手太阴肺经之井穴少商,再刺手阳明大肠经气之所入合穴曲池。金气得泻,肝木郁盛之气可散矣。
2、心火之气欲降,脾土不受,火气降而不入,乃致上焦过燥,唯有发散可使其正。下降心气过盛之法,只须泻其被克之水气即可。当取足少阴肾经气之所出井穴涌泉,再刺足太阳膀胱经气之所入合穴委中,如此上焦过盛之心火可下降。
3、脾土之气欲降,肺金不受,土气降而不入,导致中焦湿过盛,唯有发散可使其正。下降脾土过盛之法,只须泻其被克之木气即可。可取足厥阴肝经气之所出井穴大敦,再刺足少阳胆经气之所入合穴阳陵泉,如此中焦过盛之土气必下降。
4、肺金之气欲降,肾水不受,金气欲降不入,导致上焦过燥,发散其气可令其正。肃降肺气过盛之法,只须泻其被克之火气即可。可取手厥阴心包经气之所出井穴中冲,再刺手少阳三焦经气之所入合穴天井,如此肺金过盛之气可以肃降。
5、肾水之气欲降,肝木不受,水气欲入不入,导致下焦水气过盛,唯发散其气可使其正。发散肾气过盛之法,只须泻其被克之土气即可。可取足太阴脾经气之所出井穴隐白,再刺足阳明胃经气之所入合穴足三里,如此得令肾水过盛之气立散。
张瑞芝
会员
会员
  • UID20197559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88
6641楼#
发布于:2016-04-27 08:4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瑞芝申请签到,2016年4月26日《黄帝内经》第82课心得
 三,1,阴阳气衰时,人会有相应的症状
人体阴虚至极,则天阳无法受纳,阳气至盛时,地阴之气无法使之下降,阴阳相互交往,鄙视杨齐贤达尔因其在跟进,诊断之法先察度阴阳气机为标准
2,脉的强弱,要知哪条经有余和不足,如脉失常,是阴阳相隔引发,所以身形虚弱呼吸短浅者主死,此阴阳将绝的症候。
 身形硕壮有力脉却不足,此乃脉症不和,亦主死,因外阳强,内阴不足
脉有余表示阴脏气足,身形弱呼吸短浅,此病在阳,主生。
3,诊断的方法
   生活作息,体力消耗与补充,视察五脏六腑,起居与人际关系,四季节气八风凶吉,五脏正常状况,在诊脉了解寒热互动,脉证是否相合,气机之顺逆,为十全十美之诊法
      解经微论篇81
1, 人哭时有泪的原因
 心脏是五脏精华来源,眼是心的外窍,心和则目和,心失重则面可看出
 泪水是水所生,是肾的津液,平时由肾脏控制,肾集水而包容,肾水足志乃生
火热之精藏于心目才明,一旦水火相遇,神志俱悲乃泪出
  心悲即志悲,肾志与心神共集于目,神志俱悲时,心神出,肾精因志悲而上行不入肾,成哭泣泪出。
 2, 泪中带涕,是出于脑,居阴,脑为髓海,髓充满于骨中,自脑中渗出为涕。志能主骨,其性想通,流泪而涕出乃同性,必同进同出
3,大哭泪不出或少泪无涕的原因
  泪不出是因神不悲,是假哭,神不慈 志必不悲,则是阴阳相互持衡,故泪不出
  悲者全身抖动,阴津会冲上头面,志会入目,志离肾精液必不守,精和神入目则泪涕俱出
3,人厥逆则眼看不见的原因
  常态是阳下降,阴上行,若阳上头面则火盛,阴居下不上,足会生寒,必肿胀积水,少量的水无法生火,会使眼目昏盲
4,风对着眼睛吹,比生泪,人阳固守外使内精不散,因为眼睛是火热,火见风则更盛,成泪下不止
耿雪明
侠客
侠客
  • UID20182521
  • 粉丝1
  • 关注2
  • 发帖数215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6642楼#
发布于:2016-04-27 08:5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耿雪明申请签到,2016年4月27日《黄帝内经》第83集心得1:(太长,分2次发)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1
本篇论述了六气升降不前致郁发病的刺法:
六气未得迁正与不得退位而发病的刺法;
司天在泉刚柔失守病发疫疠的治法;
预防与治疗五疫的方法;
外邪干犯脏腑十二官发病的刺法。
岁气的左右间气,不得升降,气交发生反常的变化,即可成为暴烈的邪气。
预防、却退郁气的办法:
既要明白天地六元之气的变化,还必须深知刺法,它可以折减郁气,扶助运气,补助虚弱,保全真气,泻其盛气,除去余邪,使其消除此种疾苦。
气应升而不得升时,便有严重的凶灾。
厥阴风木欲升为司天之左间,遇金气过胜,而天柱阻抑之,则木气郁,木之郁气欲发,必须等到木气当位之时,在人体则因当刺足厥阴之井大敦穴,以泻木郁。
火欲升为司天之左间,遇水气过胜,而天蓬阻抑之,则火气郁,火之郁气欲发,必须等到火气当位之时,在人体则不管君火还是相火,同样应当刺心包络手厥阴之荥劳宫穴,以泻火郁。
太阴湿土欲升为司天之左间,遇木气过胜,而天冲阻抑之,则土气郁,土气欲发,必须等到土气当位之时,在人体则应当刺足太阴之俞太白穴,以泻土郁。
阳明燥金欲升为司天之左间,遇火气过胜,而天应阻抑之,则金气郁,金之郁气欲发,必须等到金气当位之时,在人体则应当刺手太阴之经经渠穴,以泻金郁,水之郁气欲发,必须等到土气当位时,在人体则应当刺足少阴之合阴谷,以泻水郁。
岁气之间应升而不能升的,可以预防。
岁气之间应降而不降的,是不是也可以事先防备岐伯说:
既然明白气升的道理,也必然能通达气降的道理。
间气升降不前所致的疾患,都可以预先调治。
肝:
厥阴风木欲降为在泉之左间,遇金气过胜,而地白阻抑之,则木郁降而不得入,木被抑则发为郁气,待郁气散则木可降而得位,气应降而不得降之郁气发作,其晓烈程度和司天间气应升不升之郁气待时发作相同,应降不得降,能够很快地形成郁气,降则可以折减其胜气,在人体则应当针刺手太阴之井穴少商与手阳明之合穴曲池。
心火:
火欲降为在泉之左间,遇水气过胜,而地玄与抑之,则火欲降而不得入,火被抑则发为郁气,待郁气散则火气可入,应当折减其胜气,可以散其郁气,在人体则应当针刺足少阴之井穴涌泉与足太阳之合穴委中。
脾:
太阴湿土欲降为在泉之左间,遇木气过胜而地苍阻抑之,则土欲降而不能下,土被抑则发为郁气,待郁气散则土气可入,应当折减其胜气,可以散其郁气,在人体则应当刺足厥阴肝经之井穴大敦与足少阳之合穴阳凌泉。
肺:
阳明燥金欲降为在泉之左间,遇火气过胜而地彤阻抑之,则金欲降而不能下,金被抑则发为郁气,待郁气散金气可入,应当折减其胜气,可以散其郁气,在人体则应当针刺手厥阴心包络之井穴中冲与手少阳之合穴天井。
太阳寒水欲降为在泉之左间,遇土气过胜而地阜阻抑之,则土欲降而不能下,水被抑则发为郁气,待郁气散则水气可入,应当折减其胜气,可以散其郁气,在人体则应当针刺足太阴之井穴隐白与足阳明之合穴足三里。
关于五运之太过不及,气至有先后,与天气升降往来,互有相承相抑的问题,其至病时所运用的针刺法则:
应当取六气生化之源。
所以气太过者取治之,气不足则资助之。
太过取之,应椐其致郁之次第以抑其郁气,取治于运气生化之源,以折减其郁气。不及资之,是用以助运气之不足,避免虚邪之气。
以上为关于六气升降不前致病的刺法。
六气未得迁正与不得退位而发病的刺法:
司天之气未能迁于正位,使司天之气化政令失常,一切生化或都失于正常。
若上年司天的太阳寒水,继续施布其政令,则厥阴风木,不能迁居于司天之正位,厥阴不迁正则气郁塞于上,应当泻足厥阴脉气所流的荥穴行间。
若上年司天的厥阴风木,继续施布其政令,则少阳君火不能迁居于司天之正位,厥少阴迁正则气郁塞于上,应当针刺手厥阴心包络气所流的荥劳宫。
若上年司天的少阴君火,继续施布其政令,则太阴湿土不能迁居于司天之正位,太阴不迁正则气留居于上,应当针刺足太阳阴脉气所流的荥穴大都。
若上年司天的太阴湿土,继续施布其政令,则少阳相火不能迁居于司天之正位,少阳不迁正则气闭塞而不通,应当手少阳脉气所流的荥穴液门。
若上年司天的少阳相火,继续施布其政令,则阳明燥金不能迁居于司天之正位,阳明不迁正则气又闭塞不通,应当针刺足少阳脉气所流的荥穴然谷。
岁气不退位的问题,可设法折减它的有余之气,不使其因太过而有失:
若旧岁的岁气太过而有余,继续居于正位,施布其政令,名叫不退位。使在泉之气,也不能后退而行间气之化,新岁的司天之气不能迁居于正位,风气运行于上,木气布化于天,应当针刺厥阴的合穴曲泉。
子年与午年,司天的气数有余,到了丑年与未年,则少阴君活之气,不得退位,热气运行于上,火的余气布化于天,应当针刺手厥阴的合穴曲泽。
丑年与未年,司天的气数有余,到了寅年与申年,则太阴湿土之气,不得退位,湿气运行于上,雨气化布于天,应当针刺足太阴的合穴阴凌泉。
卯年与酉年,司天的气数有余,到了辰年与戌年,则阳明燥金之气,不得退位,金气运行于上,燥气化布于天,应当针刺手太阴的合穴尺泽。
戊年与戌年,司天的气数有余,到了巳年与亥年,则太阳寒水之气,不得退位,寒气运行于上,凛冽的水气化布于天,应当针刺足少阴穴阴谷。
所以说司天在泉之气,出现异常变化,就要导致人们的疾病,按照前法进行针刺,可以预先平定将要发生的疾病。
刚干与柔干,失守其司天在泉之位,能使司天与中运之气都虚:
司天在泉之气,逐年更迭迁移,若刚柔失守,其起被窒,三年左右,化而为疫,因此说,认识了它的根本所在,必定能有避去疫病的法门。
甲子年,刚柔失守:
假如甲子年,刚柔失守,司天之刚气不得迁正,在泉之柔气也必孤立而亏虚,四时的气候,失去正常的秩序,响应的音律,不能相从,这样,在三年左右,就要便为较大的疫病。应审察其程度的微甚与浅深,当其将要发生而可刺之时,用针刺之,土疫易伤水脏,当先取背部之肾俞穴,以补肾水,隔三日,再次足太阴脉之所注太白穴,以泻土气。
又有在泉之气卯不能迁正,而司天甲子阳刚之气,则孤立无配,三年左右,也可发作土疠病。其补泻方法,和上述甲子司天不得迁正致疫之法是一样的。
针刺完毕,不可夜行或远行,七日内,务须洁净,素食养神。凡是原来肾脏有息,吸而不呼,连作七次,伸直颈项,用力咽气,要象咽很硬的东西那样,这样连作七遍,然后吞咽舌下的津液,不拘其数。
丙寅年,刚柔失守:
 假如丙寅年,刚柔失守,司天之刚干失守其位,不得迁正,在泉之柔干不能独主其令由于司天之气不迁正,故丙虽阳干,则水运不为太过,不可拘执常法以论定。
司天之气虽属有余,但不得迁正其位,天地上下,不相配合,阳律阴吕其音各异,这样,就是天气运行失去正常的秩序,其后三年左右,就要变为疫病。审察其程度的微甚和差异大小,徐缓的可在三年后发生疾病,严重的可在三年发生疫病,水疫易伤心火当其将要发生而可刺之时,用针刺之,土疫易伤水脏,当先取背部的心俞穴,以补心水,隔五日,再次肾足少阴脉气所入的阴谷穴,以泻肾水。
又有在泉干支辛巳不能迁正附于上刚的,也叫做失守,就会使运与在泉之气都虚,其后三年左右,变成水疫,其补泻方法,也和上述司天不得迁正致疫之法是相同。针刺完毕,慎无大喜情动于中,如不加以禁忌,就会使气再度耗散,应使其安静七日,心要忠实,不可有过多的思念。
庾辰年,刚柔失守:
假如庾辰年,刚柔失守,司天之刚气不得迁正,在泉之位无所配合,乙庾为金运,刚柔失守,上下不能相招,上年阳明燥金司天之气不退,其在泉之火,来胜今年中运之金,司天在泉,其位相错,叫做失守,使太商阳律之姑洗与少商阴吕之林钟,不能相应,这样,则天运变化失常,三年左右,就要便为较大的疫病。审察其天运变化规律,及差异微甚,差异甚的疫气甚,也在三年左右疫疠气至,金疫易伤肝木,当先取背部之肝俞穴,以补肝木,隔三日,再次肺手太阴脉所行的经渠穴,以泻肺金。针刺完毕,可安静神志七日,甚不可大怒,大怒则使真气散失。
又或在泉干支乙未失守,不得迁正即下乙柔干不至,上庾刚干独治,也叫做失守,即司天与中运独治之年,,三年左右,变为疠气,名叫金疠,审察其在泉变化规律,推断其疠气之微甚,即可知道发病的迟速。凡是乙庾刚柔失位,其刺法都相同,肝应保持平和,不可发怒,以伤其
气。
壬午年,刚柔失守:
假如壬午年,刚柔失守,配司天之壬不得迁正,配在泉之丁,孤独无配,壬虽阳年,不得迁正,不得迁正则亏,不同于正常之气,上下失守,则其相应当有一定时间,其差异的微甚,各有一定之数,太角的阳律与少角的阴吕相失而不能配合,待上下得位之时,则律吕之音相同有日,根据其微甚的差异,三年左右便可发生较大的疫气,木疫易伤脾土,当先取背部之脾俞穴,以补脾土,隔三日,再次肝足厥阴脉气所出的大敦穴,以泻肝木。行刺完毕,安静神志七日,不可大醉及歌唱娱乐,使真气再度消散,也不要过饱或吃生的食物,要使脾气充实,不可滞塞饱满,不可久坐不动,食物不可太酸,不可吃一切生的食物,宜于食甘淡之味。
又或在泉干支丁酉,不得迁正,失守其位,不能与中运司天之气相应,即下位不能奉合于上,也叫做失守,不能叫做合德,因而为柔不附刚,即在泉之气,与中运不合,三年便可变为疫疠,其针刺方法,与上述针刺木疫之法相同。
壬午年,刚柔失守:
假如壬午年,刚柔失守,配司天之壬不得迁正,配在泉之丁,孤独无配,壬虽阳年,不得迁正,不得迁正则亏,不同于正常之气,上下失守,则其相应当有一定时间,其差异的微甚,各有一定之数,太角的阳律与少角的阴吕相失而不能配合,待上下得位之时,则律吕之音相同有日,根据其微甚的差异,三年左右便可发生较大的疫气,木疫易伤脾土,当先取背部之脾俞穴,以补脾土,隔三日,再次肝足厥阴脉气所出的大敦穴,以泻肝木。行刺完毕,安静神志七日,不可大醉及歌唱娱乐,使其气再度消散,也不要过饱或吃生的食物,要使脾气充实,不可滞塞饱满,不可久坐不动,食物不可太酸,不可吃一切生的食物,宜于食甘淡之味。
又或在泉干支丁酉,不得迁正,失守其位,不能与中运司天之气相应,即下位不能奉合于上,也叫做失守,不能叫做合德,因而为柔不附刚,即在泉之气,与中运不合,三年便可变为疫疠,其针刺方法,与上述针刺木疫之法相同。
戊申年,刚柔失守:
假如戊申年,刚柔失守,戊癸虽然是火运阳年,若刚柔失守,则阳年也不属火运太过,司天之气不得迁正,上失其刚,在泉之柔,独主无配,岁气不正,因而有邪气干扰,司天在泉之位,更迭便移,其差异有深浅,刚柔之位,将欲应合,阳律与阴吕必先应而同象这样天运失去正常时位的,在三年之中,火疫就要发生,火疫易伤肺金,应取背部之肺俞穴,以补肺金,针刺完毕,安静神志七日,且不可大悲伤,悲伤则动肺气,使真气再度消散,人们要使肺气充实,重要的方法是闭气养神。
又或在泉干支癸亥失守,不得迁正,则司天之刚气无配,也叫做戊癸不能合德,也就是运与在泉之气俱虚,三年之后变为疠气,名叫火疠。
所以用五运之气,分立五年,以明刚柔失守之义,以尽针刺之法,于是可知疫与疠,就是根据上下刚柔失守而定名的,虽有二名,全归一体,就是刺疫疠方法,也只有上述五法,也就是汇总了诸刚柔之位失守的治法,全归之于五行而统之。
预防与治疗五疫的方法:
五疫发病,都可互相传染,不论大人与小儿,症状都象一样,要预防互相传染。
无疫发病而不受感染的,是由于正气充实于内,邪气不能触犯,还必须避其毒气,邪气自碧空而入,又从鼻孔而出,正气出自于脑,则邪气便不能干犯。
所谓正气出之于脑,就是说,在屋内先要集中神思,觉得自心好象太阳一样光明。将要进入病室时,先想象有青气自肝脏发出,向左而运行于东方,化作繁荣的树木,以诱导肝气。其次想象有白气自肺脏发出,向右而运行于西方,化作干戈金甲,以诱导肺气。
其次想象有赤气自心脏发出,向南而运行于上方,化作火焰光明,以诱导心气。其次想象有黑气自肾脏发出,向北而运行于下方,化作寒冷之水,以诱导肾气。
其次想象有黄气自脾脏发出,留存于中央,化作黄土,以诱导脾气。有了五脏之气护身之后,还要想象头上有北斗星的光辉照耀,然后才可以进入病室。
人体虚弱,就会使神志游离无主,失其常位,从而使邪气自外部干扰,因而导致不正常的死亡。
要保全真气,做针刺治疗。
神志虽然游离无主,失其常位,但并没有离开形体,这样也不至于死亡,若再有邪气侵犯,因而便会造成短命而亡。
例如厥阴司天不得迁正,失守其位,天气因虚,若人体肝气素虚,感受天气之虚邪谓之重虚,使神魂不得归藏而游离于上,泄气侵犯则大气厥逆,身体温暖,尚可以针刺救治,先刺足少阳脉气所过的原穴“丘墟”,再刺背部肝脏的俞穴“肝俞”,以补本脏之气。
素病心气虚弱:
人体素病心气虚弱,又遇到君火相火司天不得迁正,失守其位,若脏气复伤,感受外邪,谓之三虚,遇到火不及时,水疫之邪侵犯,使人突然死亡,可以先刺手少阳脉气所过的原穴“阳池” 再刺背部心脏的俞穴“心俞”,以补本脏之气。
素病脾气虚弱:
人体素病脾气虚弱,又遇到太阴司天不得迁正,失守其位,若脏气复伤,感受外邪,谓之三虚,遇到土不及时,木疫之邪侵犯,使人突然死亡,可以先刺足阳明脉气所过的原穴“冲阳” 再刺背部脾脏的俞穴“脾俞”,以补本脏之气。
素病肺气虚弱:
人体素病肺气虚弱,遇到阳明司天不得迁正,失守其位,若脏气复伤,感受外邪,谓之“三虚”,又遇到金不及时,火疫之邪侵犯,使人突然死亡,可以先刺手阳明脉气所过的原穴“合谷” 再刺背部肺脏的俞穴“肺俞”,以补本脏之气。
素病肾气虚弱:
人体素病肾气虚弱,又遇到太阳司天,不得迁正,失守其位,若脏气复伤,感受外邪,谓之“三虚”,又遇到水运不及之年,土疫之邪侵犯,伤及正气,人的神魂象被取去一样,致使突然死亡,可以先刺足太阳脉气所过的原穴“京骨” 再刺背部肾脏的俞穴“肾俞”,以补本脏之气。
十二个脏器是相互为用的,若脏腑的神气,失守其位,就会使宰彩不能丰满,恐怕为邪气侵犯,可以用刺法治疗。
所谓精、气、神,合乎一定的自然规律,符合司天之气。
心之职能比如君主,神明由此而出,可以刺手少阳脉的原穴“神门”。
肺的职能,比如相傅,治理与调节的作用,由此而出,可以刺手太阴脉的原穴“太渊”。
肝的职能,比如将军,深谋远虑,由此而出,可以刺足厥阴脉的原穴“太冲”。
胆的职能,比如中正,临事决断,由此而出,可以刺足少阳脉的原穴“丘墟 ”。
膻中的职能,比如臣使,欢喜快乐,由此而出,可以刺心包络脉所流的荥穴“劳宫”。
脾的职能,比如谏议,智慧周密,由此而出,可以刺脾足太阴脉的原穴“ 太白”。
胃的职能,比如仓廪,饮食五味,由此而出,可以刺足阳明脉的原穴“冲阳”。
大肠的职能,比如传导,变化糟粕,由此而出,可以刺大肠手阳明脉的原穴 “合谷”。
小肠的职能,比如受盛,化生精微,由此而出,可以刺小肠太阳脉的原穴“腕骨”。
肾的职能,比如作强,才能技巧,由此而出,可以刺肾足少阴脉的原穴“太溪”。
三焦的职能,比如诀渎,水液隧道,由此而出,可以三焦少阳脉的原穴“阳池”。
膀胱的职能,比如州都,为精液储藏之处通过气化,才能排出,可以刺膀胱足太阳脉的原穴“京骨”。
以上这十二脏器的职能,不得相失,因此刺法有保全神气调养真元的意义,也具有修养真气的道理,并不只能单纯治疗疾病,所以一定要修养与调和神气。调养神气之道,贵在持之以恒,补养神气,巩固根本,使精气不能离散,神气内守而不得分离,只有神守不去,才能保全真气,若人神不守,就不能达到至真之道,至真的要领,在于天玄之气,神能守于天息,复入本元之气,叫作归宗。
9班-河南-耿雪明《黄帝内经》第83集作业
何丽苹
侠客
侠客
  • UID20185084
  • 粉丝1
  • 关注1
  • 发帖数162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6643楼#
发布于:2016-04-27 09:3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7班何丽苹申请签到,2016427日《黄帝内经》第83课心得

肾水之气欲降,肝木不受,水气欲入不入,导致下焦水气过盛,唯发散其气可使其正。发散肾气过盛之法,只须泻其被克之土气即可,吾人可取足太阴脾经气之出井穴隐白,再刺足阳明胃经气之所入合穴足三里,如此得令肾水过盛之气立散矣。
黄帝问道,阴阳五行,期间互相生克制化,互有所承,互有相抑,可以为我说明其用针法如何调整使其正?
歧伯道,此必须取其生化之源,太过之时必令其拆散,不及之时必滋养其源,如此则能扶正,使五行之生化正常,方可事先预防病邪之入侵。其取法如何,方可得生化之源,此良法载于玄珠密语第一卷中。
黄帝说道,愿闻令阴阳五行升降之刺法,就如同天地之间失其常法,政治上失其常轨,如何使正?万物皆然,能知其法则可治病于未病之始,人生乃济,故希望尽闻其说。
歧伯道,天地四时必有常轨,阳热之气过长,节气失正,必生疫病,足厥阴肝经之脉气亦必不正。一旦如此,肝气必阻塞于上头部,此时必先取肝经脉气之所行处行间穴。
若阻塞之节气过长,必使手少阴心经之脉气不正,知此则心气阻塞于心胸中,此时则取手厥阴心包经的脉气所行之处劳宫穴。
阴中有阳之冬季过长,必使足太阴脾经之心气不正,如此脾土之气必阻中焦。
阳中有阴之长夏过长,必令手少阳三焦之气阻塞不行,犹天地间之热欲化雨但不雨,知此气机阻塞中焦,吾人可刺手少阳三焦经脉气所行处液门穴。
冷热无常,失其节令,时间过长,必令阳明之气不正。阳明经气受阻,其气必不向上入肺,吾人可刺手太阴肺经脉气之所行处鱼际穴。
秋行夏令,必令足太阳之气不正。太阳气不正时,足少阴气本欲行而受阻,吾人当刺足少阴肾经脉气所行之处然谷穴。
黄帝问道,五运之气不正,可以用针使其通畅,我希望知道如果前进之气太过,如何折损其过余之气,不使太过之法为何?
歧伯答道,五运之气太过,必一再重复聚在其本司之位,此因名不遇其位。如木气过旺,仍属木气,居于木位。新的一年,节气已变,但去年之天气仍未因此而改变,此天令失常,使人致病也。
已亥之年,岁末寒气到新年来临仍司天气,此即春行冬令,天数有余,必使足厥阴肝经脉气过盛,此天气使然,犹寒风劲急且燥行于木上,必令木增燥作灾,吾人当刺足厥阴肝经脉气所入之合穴曲泉。
子午之年,冬行春令,此天数有余,来年节令必变,此热过盛于上,天气必热,人的上焦心包津液必伤,吾人当取手厥阴心包经脉气所入合穴曲泽。
丑未之年,夏季梅雨太过,此天数有余,其年湿必盛于天,令足太阴脾经之湿过盛,吾人当刺足太阴脾经脉气所入合穴阴陵泉,使湿消散,不致湿留关节,造成病害。
寅申之年,春行夏令,夏日过长少阳必盛,此热因过盛而上行,泻其有余之法,当刺手少阳三焦,经脉气之所入合穴天井,使少阳不过于热亢,可免疾病生矣。
卯酉之年,秋行夏令,夏日延后,阳明热必过盛,金气正行郄逢热势,必终成燥,天干物燥,此时取用手太阴肺经脉气之所入合穴尽泽,可先去过燥之肺金,以防生变矣。
辰戌之年,冬行秋令,天寒在上,地热在下,此令太阳之气不敛反盛,水居天上不化布施,犹人体之水上行而不下,此吾人当取足少阴肾经脉气之所入合穴阴谷,使过盛的太阳之水能内下于肾脏,以免生病。
所以当天地之节气不正,阴阳逆行,必致民病。使用针法正确,可以预防疾病之发生。
黄帝问道,天干中甲、丙、戊、庚、壬为钢干,乙、丁、已、辛、癸为柔干,一旦天干化合失其正位,合使天地之气皆虚弱吗?其造成的病都可以治好吗?
歧伯道,明白的说,其精奥的主旨,即天地间的变动一旦失常,三年必生成疫病。既能洞察其根源所在,必有良法免除病厄。
例如甲子之年,甲为刚干,其年已月时,甲已化土为常态。如其则之甲干失其正位,已脾之土气必弱,肝木必相克胜,此因节令之不正,好像音律之不协调。一旦如此,则三年中必有大病。此已详细至病源之末根,能察病情之深浅,病未至而可先刺,以预防之。当先刺肾俞穴用补法,以水生木,三日后再刺足太阴脉气所注俞穴太白,此为强土疏肝法。也有状况是,已土之柔干不至,造成甲干独守,如此三年必生脾土之大病,其刺法补泻,则同上甲子之法。此时针刺后,切不可夜晚出行或到远方去,须有七日沐浴斋戒,则元气必自复。凡肾有久病时,可以在寅时面向南立,去除杂念,凝神闭气不呼吸,伸颈咽气,如吞硬物入肚中,速续七咽,舌下必生津液无数,再用心念分三次把津液吞下入于丹田中,此即离宫之水,又名玉泄,一名神水,可以补精益气。
又例如丙寅之年,丙为刚干,其年辛月时,丙辛合化水为常态,然是年刚干丙气失守其刚,以致令辛之柔干无法独主生化过程,水气生化之机必不正常,无法正常的主司其职,水上行而有余,因上刚干失守,阳不足以气化,此即失其常态,犹天地之气不相合,节令生变,五音律不协调,乃致天地运转失其常序。三年后必生疫病,再详细轻重缓急,其产生些徼之差异大小亦可分出。如果轻微的,三年以后才生病,严重的前三年即已病至。吾人当先用针刺补法取心俞穴,使火盛水不侵犯,五日后再针刺肾脉气之所入合穴阴谷用泻法。有时会因甲子年之土运,辛已年之水运,其柔不济刚,此亦失其常态,造成地运即土气呈虚弱之状态,其后三年必成水病,其刺法亦如前法。刺法完毕后,必慎不可大喜,节欲情志。如果不知禁忌,则正气必再失散,尽除忧思方可无碍。
又例如庚辰之年,庚为刚干,是年乙月时,乙庚合化金为常态,但其年刚干庚气失其刚位,柔干乙气无法与之相合,是年金气必无法司守其职,节气必然不合,阴阳不调,天地失序,终至五音不谐,如此一来三年内乃生大病。如详数其间产生。
天数之识误差,即可知更细微的事。如果病缓则三年后病至,如果病速则三年内乃至。吾人当先补肝俞使金不克木,使过刚之金居其位不出,三日后再刺肺脉气所行之经穴经渠。针刺结束后,须静养安神七日,切忌大怒,大怒伤肝,必令金气四散,其病复生矣。有时是居下位柔干失守其职,以致上刚干庚金独治,此亦为失守。如此三年生变,病名金疠。随节令之变,待时而发病。如详数地数之误差,是可以知其病来的快与慢,但其治法与上同。欲令肝平则不发怒,同上之理。
又例知壬午之年,壬为刚干,其年丁月时,丁壬合化木为常态。如果是年刚干壬气失守其刚,下位丁之柔干独处,即令该年为阳年,也会有五行盈亏不同的现象。上下干不守其正位,互相招损,其间差异的产生都有其可数之处。是年天地五间必不协调,此差异必使三年后大病至。吾人当先补刺脾俞固土不令木克,三日后再刺肝经脉气之所出井穴大敦。刺毕后安神静养七日,切忌不可大醉,高歌欢乐,否则气必复散,又不可过饱食,不可食生冷之物,造成脾脏负担过重。要便脾脏气充实且不滞留湿气,必须在饱食后不久坐,食味不可过酸,不食一切生冷之物,食味宜甘宜淡。又有时是因下位甲子丁酉等失守其柔,未能适中调节刚气,此亦丁不与壬合,也名为“失守“。此乃柔不复刚,与地之运不合,三年亦生病变,与上节天运不合一样,其刺法如同上法。
又例如戊申之年,戊为刚干,是年癸月时,乃戊癸合化火为常态,如果刚柔互济失其本位,即令戊癸为火运,逢刚干阳年,火亦不足,此上刚干失守,柔地独处,其气必失正,火一不足则水必来干扰,如此不因节令而擅自变迁,其有深浅的差异,如果是相合的正气,其天地五音必同。天数受此刚干失守,节令必变,三年之内火病乃生。吾人于此当先刺肺俞,固金不令火克,再刺手少阴心经脉气之所行灵道穴。刺毕须安神静养七日,切忌过悲伤,一旦太过悲伤必伤肺气,会使本聚之真气四散,病必再发矣。常人欲令肺家气实,要法在呼吸上,不可言语过多,气息宜细宜长。又有时是柔下之甲子癸亥失其本职,即柔失本位,这样刚干亦会失守,造成戊癸不相合成火也,此刚地运失序,终必成虚,三年后必有病变,名为?火疠“。因此详知五运之变化,则在五年之中可以明察其失守何位,施予正确的刺法,就能使疫病等凡因时序失守产生之病变,事先治好,不因刚干或柔干那个个失职,而其治法则一也。千万变化,归于五法施刺,各所守终不离五行之统辖也。
黄帝问道,我听说木、木、土、金、水五种疫病,会互相传染。若不论大小病,或症状是否相似,如果不施针刺治疗,有什么方法可以使疫病不相传染也?
歧伯答道,其不相传变者,是因其人正气(免疫系统)存于体内,病邪无法入侵,此其避免病邪之能力,外来之邪一入体内即以泄汗解之,则正气必相往来。病气若出于鼻间,由鼻吸入,则以嚏出病,邪不入侵则无法相染,要令疫病出鼻,须先观想心神如日之炙,欲使心神与病邪相抗,先想青色之气自肝位出向左行,终生林木。再想白色之气自肺出而向右行,终而化为剑戟刀枪。再想火红之气自心出向头上行,终成明亮之火光。再想黑色气自肾脏出向下体而行,终而成水。再想黄明之气自脾脏出,而入主中央部位化为黄土。当五行之气护身完毕时,然后头部有如北斗七星之壮盛,如此再进入失序得疫病之场合,则可无虑。又有一法,可在一年之春分日,日未出时运气吐出中焦之湿液,亦可免除疫病。又一法,可在雨水之日连续三日以艾草煮水沐浴来泄出汗水,也可避免疫病。又一法,取小金丹方,即辰砂二两,合作细粉同入,在泥土地上筑高一尺土堆,下方挖空火烧,上方土中置药末,不用炉,如此焚烧七日不断,断火后冷却七日,第二日取出,把药与土混合埋入地中七日,取出后,白昼时研磨三日使成细砂,再入蜜为丸,作成如梧桐子大小,每朋之朔日望日清晨日出时,深呼吸一口,再以冷水吞服一丸,以意念达于丹田,如此服十粒后,必可避除疫病也。
黄帝问道,人在极虚时会心神失其位而出游,以致外在鬼神必干扰之,终成病灾夭折,如何可以用刺法,来保全其真元?
歧伯道,如果是心神因虚而离位,虚在体中,仍不至死,只有病邪乘此虚而入时,方有夭寿之虞。髻如厥阴之脉气虚,天气又虚,无法养肝,人体中肝气虚,又外感天气虚,此重虚之致,再遇木运衰弱之年,终而魂离肝而上头,此时若病邪干扰厥阴脉气,病人身体温者犹可以针治,可刺足少阳脉气所过之经穴邱墟,再刺肝俞即可恢复。
如人之病为心气虚又适逢天时相火之运失守其位,造成心火虚,三焦心包相火亦虚,心神必上出百会,再遇火运衰弱之年,火运一衰则水必犯之,令人昏厥。可刺手少阳脉气所过之经穴阳池,再刺心俞即可。
如人之脾病土虚,又适逢天时太阳之土运失守其位,因而重虚。土运过虚,再逢土运过虚之年,肝木必犯之,必令人昏厥。可针足阳明脉气之所过之穴冲阳,再刺脾俞即可。
如人病肺气虚,又适逢天阳失守,金气益虚,再逢金运过虚之年,如此则火邪必犯,也会令人厥。吾人可刺手阳明脉气之所过经穴合谷,再刺肺俞即可。
如人病肾气虚,又逢天运太阳失守,水气更虚,此重虚之成,再逢水运不足之年必发病。土来犯之,使人神魂不守,终至昏厥。吾人可刺足太阳脉气之所过京骨穴,再刺肾俞即可。
黄帝问道,十二脏腑各有相司,一旦神失其位,必令精气不利,此时恐邪易犯之,希望能闻老师刺法要诀何在?
歧伯答道,十二脏腑之源是气神相合,互有常态之盛衰也。心脏,是君主之官,神明出此,神虚则心焦不守,可针刺手少阴之原神门穴,针用补法,出针扪穴不使气出。
肺脏,是相傅之官,治节出此,人体中之节律由此。一旦肺魄因虚不司其职,可针刺手太阴之原太渊穴,用补刺手法,出针必扪针孔。
肝脏,是中正之官,谋虑出此,肝虚则魂失其守,可针刺足厥阴肝经之原太冲穴,用补刺手法即可,胆,是中正之官,决断出此,胆虚则令人疑虑不决,可刺足少阳胆经之原邱墟穴。
膻中,是臣使之官,决断出此,喜乐出此。膻中虚使人神志恍然,精神不聚,可针刺手厥阴心包脉气之原劳宫穴,用补法即可。
脾脏,为谏议之官,智周了此。思绪太过脾气必伤,可刺脾经脉气之原公孙穴,采用补法来刺。
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此,人吃东西时暴饮暴食,胃气必伤,可刺胃胃经脉气之原冲阳穴,采补刺手法即可。
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此。一旦失守,无法传导秽物,可刺大肠脉气之原合谷穴,用补刺手法。
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此。一旦失守,谷物之精华无法生化为体用,可刺小肠脉气之原腕骨穴。用补刺手法。
肾脏,作强之官,伎巧出此。一旦肾气虚,必使志竭,可刺肾经脉气之原太溪穴,用补刺手法。
三焦,决渎之官,水道出此,一旦失守,水道决渎不利。可刺三焦脉气之原,阳池穴,用补刺手法。膀胱,是州都之官,精液藏此,尿经气化乃出矣。一旦失守,气化不足,必致癃闭。可刺膀胱经脉气之原京骨穴,采用补刺手法即可。
以上凡此十二官,绝不可有一位缺失,其互相制衡,互相支持,循环不已,因此针刺之法,有使其神全,养其真元之妙,也有修炼身体呼吸吐纳之术来保养健康,皆非用在治病之时,所以人能修养精神,为预防灾病之道也。
预防疾病之道,贵在精神内敛,巩固精气,使精神不散,欲念不生。神不能守即有形体,亦无法生存。神能守,则疾病不生。健康之要道在胎息,回归孩提时代之全真,神守在丹田,每息皆入此生命之源,命名为“归宗”。
陶原
侠客
侠客
  • UID20183224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79
6644楼#
发布于:2016-04-27 11:25
中医经典特训17班陶原申请签到
2016427《黄帝內经》第82节学习心得:  
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这里最主要是看阴阳,如果我们以脉来看,寸脉为阳,尺脉为阴,常态是阳高一点,阴低一点,反过来如果阴高阳低,就是阴胜阳,阳就哀了。如果全浮在外面上来了,就是阳太盛了,阴虚了。如果脉沉到里面去了,就是阳虑了,阳盛了。所以脉的浮沉也可分阴阳,脉的寸跟尺也可分阴阳,病人的症状也在分阳阳。 至阴虚,则阳气绝而不降,至阳盛,则阴气微而不升,能使阴阳融合交通,这是有修养医生的本事。阴阳之气融合交通,是阳气先至,阴气后至。所以高明医生的治病,诊脉要掌握阴阳的先后,参考奇恒之势六十首,综合从各种细微诊察所得的情况,推究阴阳的变化,清楚地了解五脏的病情,参合其中的原则和虚实的纲要,再用五度加以判断。知道了这些,才可以诊病。所以只了解其阴而不能了解其阳,这是沒有诊法,只了解其阳而不能了解其阴,说明所学的医道是不深的。知左而不知其右,知右而不知其左,知上而不知其下,知先而不知其后,这种治疗就不能长久。既要了解不好的,也要了解好的。既了解有病的,也要了解无病的,既了解高,也了解下,既了解坐,也了解起,既了解行,也了解止。这样就能做到有条不紊,诊法才算全备,而永远不会出差错了。
   
  “
形弱气虚,死。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这里讲的,一个人如果是气弱,气虚了,阳气虚;,在加上形是阴,形弱了,就是阴阳两虚了。就是死症,如果一个人形气都有余,就是脉气不足,看他都是正常人,但膜他的脉是脉气不足,选这也是死症。从这里我们知道,人的脉气很重要。血在脉中,气在脉外。所有诊断的方向,中医讲的是脉症和,易治,脉症不和,就是难治。所以诊病有一定的大法,医生应该坐起有准则,举动有规律,头脑灵活,而且一定冷静地上下观察,来分別四时八节,观察邪气中于五脏的何部,按其脉息的动静,循摸天肤滑浬寒温的概况。视其大小便的变化,参合病态,从而知道是逆是顺,又知道了病名,这样诊视疾病,可以十不失一,也不会违背人情。所以诊病的时候,或察其呼吸,或看其精神,都能不失去条理,医理极高明了,自然长久不出事故。假如不知道这些,违反了原则和原理,乱谈病情,乱下结纶,这叫做违反规律。

   
  
解精微论  
  
第八十一

     “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人的志与人的神不一样。火的精是不含杂质的,就是人的神。水的精,没有含一点杂质的是人的志。比如一个人要立志做什么,当什么,这就是人的志向。水如果纯精,不含杂质的吋候,人的志向会很大,当火没有杂质时,是人的神。当有杂质进来以后,神就不守。志就不齐。水火的常态,应该是水在下面,火在上面,所以水火才会和。俗话说:  心悲叫做志悲,因为肾志与心精同时聚合于目,所以心肾俱悲,神气就传到心精,而不下传于肾志。肾志独悲,水失去了精的约制,所以,泪水流出来了。鼻涕属于脑,脑属阳,髓是要充满骨空的。所以,脑髓渗漏而成涕。肾志是骨的主宰,所以泪水流出而鼻涕也随着出来,这是因为涕,泪是同类的关系,涕和泪好像烹弟一样,危急则同死,生乐则共存,如果肾志有了悲衰,那么涕泪就会一起涌出,涕泪所以俱出而相随,是由于涕泪同属于水的缘故。

   
  “
阴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脚低板一定要热,脚背上要冷的,因为脚背上是阳,阴与阳并行的时候,所以脚背上是阳但膜上去是凉的,脚板是阴的地方,但膜上去是热的。这是常态。迎风流泪不止,是因为风邪中于目的时候,阳气内守于精,火气燔且,所以见风就会流泪了。

   
  
刺法      第七十二

阴阳升降这是正常人,阴升阳降,阳升阴降,这是正常人的昼夜循环,永远不歇歇的。如果说阴阳升降失控,这时气血交流会发生变化。或者造成人突然死掉了,如果气血在正常的循环时,突然受阻了,这时病人会出现变异。比如白天好睡,突然昏倒等。过了这个时候又醒过来了。又如晚上本来睡得好好的,突然又醒过来了,睡不着,这些都是症照,证明气血受阻了。这时,我们可用针灸去调理。比如肝木,如果太过了,就是树木长的太茂密了,树会死的,因为呼吸不畅通了。所以木不可以郁,太密集不好,木要疏。所以,我们有金克木,就是用金来制木,如果没有金来制木,肝气就会乱。如果说肝气郁集的时候,我们要如何让他升发,把郁集的气散掉呢?第一要待时机,如冬至以后,小寒大寒,这时是水在生木,如去下手,不是时机,要等到肝气升起来在下手,所以说如果要把肝木郁集的症状去掉的时候,我们等到立春的时候开始动。立春的时候是肝经的本气。这时是肝气起来的时候,我们下肝经的井穴大敦。夏天是心脏,心脏的气本来要升发,现在郁集到了,火气太大,闷在里面出不来,这时,可在春分以后,在清明的时节,取它的荣穴劳功穴,可以把心火散开。
   
  
脾土应该是升发,地气往上升的,如果这个脾土不升发,郁集在里面,湿很盛,停在身体里,肚子很胀时,我们要等到立夏就是季节转挽的时候,扎脾经的太白穴输穴。所以,井,荣,俞,经,合,配合五脏,配合春夏秋冬,所以,春夏,我们取井,荣。秋冬时取经,合。长夏时取俞穴。这个可以疏脏气。每个人都有脏气郁闷的时候,这个脏气会郁到的原因,大都是情志的问题,有时太喜,太忧,太悲,太怒,太恐,都会造成这样的。

   
  
肺经,本本要升发,结果肺的经气不足,不能升发,郁结到了,就是压抑到了。这时,我们要让肺气疏畅,我们可在肺经的经渠穴上下针,这就是在针灸里学的。井,荣,俞,经,合,配合春夏,长夏,秋冬。冬天肾气受阻,肾气本来往上升的,才会进入督脉,进入骨髓才能进入脑部。我们才能有智慧,有记意,耳朵才能听到声音,头发才气黑。肾气如果受阻了,上不去,我们可在冬天时在肾经的合穴上下针(阴谷穴)。剌法都是先剌左边,在刺右边,因为人的气是由左到右,血是由右到左的

   
  
升发不順畅,这个脏气该生的不升,可以铡他,过与不及,不及大多是虚症,过就是里面长东西了。肝气本来要下降的,结果肝木生火,这是正常,但现在肝给心脏提供血,心脏不收,这时,肝气会过剩,子能令母实,所以就会令肝过剩了。这时,我们就要把它岁散掉,不能让它停在里面,这样会产生危险。这时我们可用金来克木,可以下肺经的井穴少商,在剌它的合穴曲尺。都是以井穴与合穴来调理。

   
  
心火欲降,脾土不受,这时,心火逆,心火燥热,舌头都干了,这时我们要把心火发散掉,如果心火太热,心脉一定很大,火是水来克火,我们就用水脏,水的阳脏是膀胱经,阴脏是肾经,所以可用阴脏上的井穴下针,在膀胱经的合穴上下针。这样上焦过热的心火可以下降。

   
  
如果脾土的气,肺经不受(土生金),造成中焦湿热过剩,因为木克土,我们可在肝经上下手。用相克的方式在肝经的井穴大敦上面下针,在刺胆经的合穴(阳陵泉)。这样我们可以把脾太盛的湿热可以用这两个穴道泻掉。

   
  
肺应该生水,结果丢生水的时候,水不受,使金气过剩,因为火能克金,我们可以在心包经上的中冲穴上下针。再在三焦经的和穴天井上下针,这就可以让木的经气散掉。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