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楼#
发布于:2015-11-29 23:4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6班-柳州-陈文洁申请签到,2015年11月29日《针灸大成》第31课心得:
4、天柱穴与奇穴:安眠穴 临床上看病人脚突然扭到,过来在他背后大杼一按,病人大叫一声,表示裂了,没感觉,就是骨头没有裂,检查就结束了。 有一种法则叫会郄治疗。郄穴就是消炎,清热,止痛。郄穴是麻醉穴。现在病人骨头裂开了,伤到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刚刚好是在手阳明大肠经跟手太阴肺经上。如大杼有压痛点,郄穴下针,手阳明大肠经郄穴温溜,手太阴肺经郄穴孔最,下针后都可以止痛,同时骨头也会恢复。五十肩,手抬不起来,它这是病在经络上面,若三个月的久痛下曲池,新痛下二间。所以用子穴、母穴是扎经络比较多,内科病或骨伤是用会郄比较多。所以我们有很多治疗法则,但使用时机不一样。我们全身的骨是肾脏在管。 全身的骨骼都有个起点,也有终点。从我们的环跳骨,髋关节的地方,这是骨头的起点,到四肢的末梢,是骨头的终点。所以人在生骨的时候,新骨细胞在这,从这个地方到脚趾头及手指头间,一共要两年。每两年就有一套全新的骨骼。 骨折后治疗,骨会大杼,足阳明胃经,胃经的郄穴梁丘,再开处方,三个星期后照X光,骨牙已经长出来,三个月,这两个骨断的全部长好。 刚开始有骨病的时候,病人都会有膝盖痛,绝大多在左膝。我们在做会穴治疗,无所谓补泻,引到气就好了、针下去会酸就好了。膀胱经下针的方式是用30度下针。 东垣曰:“五脏气乱,天柱大杼。五脏气乱,不补不泻”。五脏气乱就是一个人从高处跌下来,受了伤害,脉一摸很乱,这时候要把他的五脏给平下来。 经络是十二个时辰不断的循环。我们是看它每一时辰的气和血的动向。气和血在我们中医观念,认为气走六寸,血才开始走。这是骨会大杼。那平常灸身柱,又灸大杼,可以强壮骨骼。 6、风门穴(发背脓疽) 风门在督脉外开一寸半。这是风门。风门紧接后脑的骨头,有个穴道,我们叫风府。胆经还有风池。脑后的穴道很多用风来定名。伤风感冒大部分都有项强的症状。 也就是说因为这个穴道最常有风进来。我常讲这是我们的冷却系统嘛!肾脏的津液经过小肠的蒸化以后,进入命门,命门的火跟小肠是相通的。 男女不一样。女人正面是阳,背面是阴,男人背面是阳,正面是阴。风门,这些穴道下针是近取穴,脖子强硬,可以灸,拔火罐也可以。 痈就是背上长脓块,在背后治痈有三种,第一种,是脓块,白头,化脓了,这个脓块,是红色的,头是白的,有脓块在里面。第二种,白色的,没有头。第三种是凹陷的。 痈长在身上四肢的都可以在风门上治,因为中医认为是风引起的。这三种不太一样,前二种如果用灸的,用三棱针把皮挑破,把脓吸出来,在上面灸。痛要灸到不痛。 白色无脓头一般来说也是用灸,也可以用燔针术。这个肿脓底下还有一个根,病是在这个地方,不痛灸到痛。 第三个是凹陷,不用针,凹陷是非常不好的症状。非常凶恶的,直接用灸。凹陷有两种,有的痛,有的不痛。一样的法则,痛灸到不痛,不痛到痛。风门穴是很好的治疗的穴道。背发的肿块、褥疮,中风的病人躺在床上,屁股后面都会长疮,都是痈,都可以烧。 |
|
661楼#
发布于:2015-11-30 00:46
中医魔鬼特训6班-成都-周旸申请签到,2015.11.29日《针灸大成》第31节课心得:
肠关,防止下利,男左女右。用手按、下针都可以。 肠绞痛,下主少腹的三阴交,配公孙、关元、中极,如果还痛就下肠关。 肝关,对侧下针,平补平泻。肝病也可以。 心关,不管心脏的虚实症都可以。 支正穴:阳谷穴上五寸,骨头外侧。小肠的络穴,虚实都可以。实则节驰肘废,虚则生疣。 小海穴:,小肠经合穴,也是小肠经子穴。治小肠经上实症,用一寸即可。 肩髃穴:手平展,肩头凹进去的地方。 臑腧:肩髃上方骨头内侧骨缝中。是手太阳、阳维脉、阳跷脉的会穴。 肩贞穴:臑腧往下走三寸。 痛在小肠经,新病下小海,久病下后溪。 天宗穴:肩胛骨正中间。肩胛骨旁边痛,都属于小肠经。 肩井穴:缺盆骨头跟颈部中间是穴。肩井不能重击,可以下针,但是不能太深。因为它是肺的上端,不小心会造成肺气肿。 曲垣:肩井穴往后,直下三寸。 秉风:曲垣旁开两寸。 肩外俞:陶道外开四寸。 肩中俞:大椎外开两寸。左右两边都有,下针方向从身体内侧对身体外侧方向下针。 项强的原因:太阳中风,温病,高血压,瓣膜闭锁不全。可以取它的近取穴,肩中俞和肩外俞。 如果穴道周围可以看到一圈粉色,说明扎到穴道了。 天窗:人迎横开三寸。小肠经上面,可以治喉咙的问题。 扶突:任迎上1.5寸,大筋后面。 天容:侧面观,耳朵正下方。可治甲状腺肿,脖子里有肿瘤、硬块。 头部穴道可以下针,但5分就可以了。 颧髎:眼睛后方的凹陷中。瞳子髎就是太阳穴。颧髎偶尔用到治上牙痛。 听宫穴:(耳鸣耳脓中耳炎)张口取穴,上耳门,中听宫,下听会。这几个穴不要留针太久,约5-10min。下一寸,左右捻转,无所谓补泻。 一般治疗耳朵流脓,常用麝香矾石散。改变耳朵里环境,在下针止痛就好了。 足太阳膀胱经 州都之官:膀胱 五行里,小肠属火,膀胱属水。两种管道进入,一种是三焦。 肺(水)→肾脏(水),小肠(火)挨着肾→气化→命门(水和营养)→脑部 |
|
662楼#
发布于:2015-11-30 08:5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6班赵菲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29日《针灸大成》第31课学习心得 (接上次课) 肠关:治疗下利不止,肠痉挛等。 肝关:肝癌后期疼痛、肋间疼痛、肝病。一般左病治右,右病治左。 心关:心脏病,无论虚实都可以。 以上穴位采用1.5寸针治疗。 7.支正穴-络穴 阳谷穴上5寸。 治疗虚实皆可。 8.小海穴-小肠经子穴 手肘内侧两骨头连线组成的等边三角形的顶点处。 一般治疗小肠经疾病的实证。 穴位浅,一般浅刺,一寸针即可。 9.肩贞穴与臑俞穴 肩髃穴下方骨头凹陷处-臑俞穴 臑俞穴下3寸-肩贞穴 10.天宗穴 肩胛骨的中间。 一般治疗肩部的疾病为主。 肩前部-大肠经;肩胛骨处-小肠经;肩前与肩胛骨之间-三焦经。 11.曲垣穴与秉风穴 肩井穴下3寸-曲垣穴 曲垣穴下3寸-秉风穴 肩部疾病的近取穴。 12.肩外俞与肩中俞穴 大椎穴(第一胸椎上方)旁开2寸-肩中俞穴 陶道穴(第一胸椎下方)旁开四寸-肩外俞穴 肩膀疼痛的近取穴。治疗项强。 一般进针针尖离穴位0.5寸时与皮肤表面成30度夹角。 肩部的穴位,尤其是督脉两侧的穴位一般都是像督脉两侧针刺,保持与皮肤表面30度夹角。 13.天窗穴与天容穴 人迎穴(大迎穴下,颈部大筋内侧)外开3寸-天窗穴 耳垂直下-天容穴 颈部穴位一般浅刺0.5寸。 14.颧髎穴 瞳子髎穴下方3寸处。 一般上牙痛可以针刺。 15.听宫穴 耳朵前方耳屏前,中间的位置,张口取穴。 从上到下依次为耳门,听宫,听会穴。治疗耳鸣、耳炎等耳部疾病。 穴位一般直刺一寸即可。留针3-5分钟。 三个穴位治疗耳部疾病可以交替针刺。 足太阳膀胱经 一、概述 膀胱的水有两种途径进入:1.三焦油网渗入2.西医的输尿管进入 |
|
663楼#
发布于:2015-11-30 09:0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6班周喜平申请签到,(大成针灸)第24,25课学习心得。
足太阴脾经 脾是谏议之官。与胃相表里。胃里有气,脾里有血。唾液是大肠的水,涎是胃里的津液,来自脾。 脾主肌肉,中药里天然糖入脾,蔗糖,麦芽糖入脾。 中风先兆:手前三指麻(六个月内中风) 味厚重入血分,淡薄入气分。 隐白穴:左脚内侧指甲底角旁,治昏厥。 肚脐以下少腹归脾管。白带,经血滴落不止有效。 脚母指长毛的地方叫三毛穴,主治失眠。 大都穴,脚掌骨与趾骨交界处。是荣穴,虚症就在此治。引到气再提一点便是补。 脾虚,四肢无力,嘴唇白,。下牙龈下方有一排白点或眼白出现蓝点,肚子大,有这些症状出现都表示体内有蛔虫。早上9点到11点是脾血旺盛的时候,这个时间锻炼身体就可以强脾。 大白穴,骨头凹下去的地方,(俞穴)虚实症都可以治。 公孙穴,脚背上突出的那块骨头直下与肌肉交界处(管冲脉是连接阳经与阴经之间的络穴)。公孙与关元合用主治胃,心,胸部引起的所有疾病(肺气肿,哮喘,胃痛,吐血,恶心,呕吐,肚子鼓胀) 商丘穴,胫骨与掌骨之间,可以帮助怀孕,属金穴(子穴)实症下针。久病为虚,初痛,新痛为实。 三阴交,踝骨上三寸骨后方。痛经,瘀血肠套叠都可。关无外开左主血,右主气,有点痛点。腹寒表现为脚冰凉—炙足三里。 |
|
664楼#
发布于:2015-11-30 10:3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6班孙煜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6班孙煜第31课学习分享,申请签到
一、手太阳小肠经 1、奇穴:肠关肝关心关 手上有三个奇穴。肠关肝关心关。肠关,下针用来防止下利。少腹的痛,肠绞痛,三阴交下去,因三阴交主腹。如果三阴交下去,公孙,关元,中极也下了针,但腹部还痛。就下肠关,肠关下去,痛当场就去掉。肝关。肝癌到后来非常的疼痛,如果痛右边,就下左边的肝关,针下去平补平泻,痛就去掉了。如果是右边的痛,可能是被马踢到、摔到等等,或肋间痛,都可以在对侧的肝关下针。正好在胸胁的地方,都可以下肝关。肝病也可以下肝关。因为是经外奇穴,所以无所谓补泻,平补平泻。心关,就是治心脏病的,无所谓虚实,不管是心脏的虚症或心脏的实症,都可在心关下针。 2、支正穴与小海穴 支正穴在阳谷穴上五寸的地方,在骨头的外侧。支正是小肠经的络穴。支正虚实都可以用。实则节弛肘废,手臂没有力气,泻之。虚则生疣,生了很多疣在皮肤表面上,都可用支正。小海穴是小肠经的合穴,也是小肠经的子穴。小肠经的实症在上面治,像身上生疣。就是小肠经的实症,都可以用小海来治。手部的针,用一寸半的针,但小海不用一寸半,用一寸的针就够了,一下子就下到,很浅。 3、肩贞穴与臑腧 大肠经跟小肠经非常的接近,在大肠跟小肠的中间,就是三焦经。要先找臑腧,再从臑腧下三寸找肩贞穴。一般很多人会痛在臑腧。那是是小肠经,问他“痛多久”,痛三天,就下小海。三个月,就下后溪。看身体那边痛,我们再扎对侧。虽然很多穴道都很少用,但一定要知道,因为大都可以帮助我们辨证和诊断。 4、天宗穴至秉风穴 天宗很少用,但要知道只要是肩胛骨旁边的痛,都属于小肠经。大肠经在前面,小肠经在后面,中间三焦经。不要看书上所有治肩的穴道都下,这种也很差,可说非常差。肩井不能重击,但可以下针,但不能太深,因为在肺的上端,下太深会伤到肺造成肺气肿,要特别注意。秉风穴和曲穴垣很少用,但要知道。如果病人说肩井上痛,就是胆经,后面这边痛,痛到三寸的地方就是小肠经。在三寸跟肩井中间就是三焦经。所以,确定是那一条经产生的痛,我们就在该经的子穴或母穴做补泻,或者在原穴上做补泻就可以了。原穴是阳经才有,阴经没有原穴。 5、肩外俞与肩中俞 肩中俞,扎背针的时候,下针的方向是从身体内侧对身体外侧方向下针,呈八字形。后面膀胱经都是这样下。肩中俞和肩外俞,都是肩膀酸痛的近取穴。项强的时候,那可能是得到太阳中风或温病造成项强,或像西医讲的高血压,也会造成项强,瓣膜闭锁不全也会项强。但不管病是什么,中医是辨证论治,项强时都可以治疗。这就是项强的近取穴。按照附近的穴道来取穴。不要直针,要斜刺。斜刺的时候,如这是四寸,你要从三寸的地方斜刺透到四寸,在四寸的地方就正好碰到穴道。你只要是扎到穴道,穴道周围都可以看到一圈粉红色在穴道四周。 6、天窗、天容与颧髎穴 一般来说脖子都有两个大筋,每个人都有两个大筋,女孩子瘦弱一点会摸不到,但每个人都有。足阳明胃经进入大迎后下来,进到大筋的内侧这穴道叫人迎,从人迎这里摸进去,有一个脉,人迎脉在这里。从人迎横开三寸,就是天窗。三寸的地方是天窗,中间一寸半的地方,刚好是大筋的后方,就是扶突穴。三寸的地方,就是天窗穴,天窗穴在小肠经上面。天窗可以治疗喉咙的问题。天容。一般来说,头部的穴道,可以下针,但下得很浅,差不多下五分。下针的时候都要先用指甲切它,从指甲旁边下进去,这样就不会针到动脉血管。脖子的甲状腺肿,脖子里面有肿瘤,硬块,天容都可以治。颧髎在眼睛这边,眼睛的后方有个凹谷叫做瞳子髎。瞳子髎就是我们讲的太阳穴。那这瞳子髎下三寸,就是颧髎,很少下针。偶尔会用在治上牙痛。 7、听宫穴(耳鸣耳脓中耳炎) 在耳朵前面有一个像山峰的东西,叫耳屏,像个屏风一样嘛。所以叫耳屏。前面有个骨缝,要张口才能找到。先闭口,再嘴张开,就有一个骨缝跑出来。以前面这个骨缝为主,分上中下,上面叫耳门,中间是听宫,下面是听会。耳门听宫听会,都是治疗耳朵化脓、发炎、耳鸣、都可以下听宫。下听宫的时候,病人嘴巴要张开来,针直接进去,闭嘴就没有穴道,可以找个东西塞在嘴巴里面。有的病人一开始嘴张开,后来一闭起来,针就卡在那边,针是不会断的,但会整个弯掉。这三个穴道不要留针很久。起针后,耳朵的耳鸣就好了,但是牙关会开始痛,因为牙开太久了。大约是五分,十分钟就可以好。针进去时,直接下一寸那么深。这穴道可以左右捻捻,平补平泻,插提都可以,都不会伤到,无所谓补泻,补泻都可以用。一般来说耳朵流脓,黄色的、腥臭味,这些都是实症,用泻的手法。耳鸣、耳朵痛,耳朵流脓,都可以下听宫穴。一般来说,治疗耳朵流脓、化脓的时候,会常用喷剂。我常用的麝香矾石散,麝香它无孔不入,麝香加一点进去,然后再加矾石,可以保持耳朵干燥,只要保持里面干燥的话,里面没有水分了,那发炎就去掉了。中医是改变环境,环境一改变,病毒就不会来了。怎么改变,用外用的粉剂让它进去,一干燥后,这些病毒没有水,很快的就治好了,再下针止痛,很快就治好了。只要有化脓,一定要保持干燥,炎症就不会再生。 二、足太阳膀胱经 1、州都之官:膀胱 足太阳膀胱经。在膀胱后面是小肠,小肠五行里面属火,膀胱是水。水有两种管道进入膀胱,第一种是从三焦,三焦是油网,泌也,是渗透的意思,水是渗透进去的。肾水是来自肺脏,肺的水下达到肾脏以后,因肾跟小肠靠在一起,水在上面,火在下面烧,肾的水就会气化,气化后会进入所谓命门的地方。这个水很热,因为小肠不断的加热,水进入命门以后,水跟肾的营养,就顺着督脉,一路跑到脑部,这是第一次的气化。 |
|
665楼#
发布于:2015-11-30 15:0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6班黄萍申请签到,2015年11月30日《针灸大成》第31.32课学习心得: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6班黄萍申请签到,2015年11月30日《针灸大成》第31.32课学习心得:
六、手太阳小肠经: 7、支正:阳谷穴上5寸,实则手肘没力、虚则生疣都可下针 8、小海:有疣也可以下小海,在手肘两骨间上,等边三角形的地方,有一个很酸痛的点,用1寸针下。 9、肩贞:臑腧下3寸 10、天宗穴:肩胛骨正中间的地方 11、曲垣穴:肩井下3寸, 12、秉风穴:曲垣穴下3寸, 13、肩外俞:陶道旁3寸, 14、肩中俞:大椎旁1.5寸。 15、天窗:人迎穴旁开3寸,可治喉咙的问题。 16、天容:耳朵正下方,甲状腺、肿瘤、硬块等可下 17、颧髎:瞳子髎下3寸,偶用于牙痛。 18、听宫:在耳朵屏峰前,张嘴有条缝,最高为耳门,中间为听宫,下方听会穴。 听宫用的比较多,耳朵发炎、留脓、耳鸣等,可下针,下针时,尽量在嘴里放一条毛巾,否则痛会闭嘴,会让下的针弯掉。用1寸针下,平补平泄较好。 耳朵流脓需要改善环境,环境干燥了,炎症就会消失了。流脓就会好了。会有麝香矾石散来干燥耳道环境。 七、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在小肠的后面,膀胱的水来路有2:一是三焦的水,透至膀胱;二是小肠泌别清浊的水至膀胱。 水份会有二次蒸馏,第一次是比较好的,如五粮液,第二次是次一点的,如二锅头。 身体的水分也是一样,身体不会浪费一滴水:会进行二次蒸馏: 一:肾获得肺的水分,得到小肠的火(小肠的火一直在下面烧,水会热,所以肾中命门为火),气化后,综合肾的营养会顺着督脉上到大脑,给大脑用。 二:膀胱的水会进行二次气化,会顺着肝、三焦经上到肝,帮助肝的代谢,之后,形成胆汁再参与身体的消化。 膀胱会气化,容量为400CC。气化的蒸汽会让膀胱成个热气球,小便时,蒸汽时会有压力,有压力才有速度,我们小便时,才会有力气排。 很多人年纪大了,小肠火衰,所以水是冷水,则下沉,一会就会有尿意,则会尿频。治疗时,就是将小肠的火提上来(脚冷就是小肠火衰的象) 为什么中医比较好:我们有气化,水就会热成蒸汽。而寒症则是冷水,细菌,肿瘤、癌症等就比较喜欢冷水。 如何让膀胱的水汽化,可以灸中极,灸为久火,会去找水。 膀胱共有67个穴位。 1、精明:在眼睛内侧,有人下针时,会有一圈黑眼圈,是因为出针时,动到了血管,所以要直进直出。且只针不灸。像视力模糊,青光眼,白内障,都可以,治所有的眼睛的问题。 2、攒竹:在眉头,不灸,只针,可攒竹透鱼腰。 放血四穴:可增强眼部视力(去旧血,来新血,治疗很有效果) 攒竹、眉尾、瞳子髎、耳尖,每个穴捻起来刺一下,挤一滴血出来。注意刺血的手法,一定不要太深,45度角侧点进去。 3、眉冲穴:眉头至发际线上0.5寸。上星、承光、鼻通、玉枕等穴,都是在头皮和骨之间。 4、天柱穴:用的较多,在大筋和后头骨的位置(如果天柱倾,则命在旦夕) 在天柱穴外1存,有个失眠穴,经常揉,可以安眠。 5、大抒穴:陶道开1.5寸,为骨之会,所有的骨病都可以在这里治。如果脚扭了,看是否有骨裂,点大抒会很痛,灸和下针都可以的。 |
|
666楼#
发布于:2015-11-30 17:0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6班-成都-刘本红申请签到,2015年11月30日《针灸大成》第32课学习心得
足太阳膀胱经 1州都之官:膀胱 在膀胱后面是小肠,小肠属火,膀胱属水。水进入膀胱有两种途径:一是从三焦油网渗透进去,一种是从肾脏通过输尿管流进去。肾水来自肺脏,肺的水下达到肾脏,肾跟小肠靠在一起,靠小肠的热肾水就会气化,气化后会进入所谓命门的地方。水跟肾的营养就顺着督脉一路到脑部。这是第一次气化。蒸发后的残渣会从肾脏通过输尿管再到膀胱,再经过第二次气化,水和营养顺着三焦油网再进入肝脏。在肝脏代谢后出来的废料进入胆形成胆汁。在气化时膀胱会膨胀。正常人膀胱的容量是4oocc,到达这个量就会有胀感,就会去小便。当小肠火衰时,膀胱就不能进行第二次气化,就会出现尿频。所以我们要让水气化,让水为身体所用,而病无法受用。 2睛明穴与攒竹穴 晴明在眼睛的内眼角旁。起针时要直进直出。主要用于眼睛视力不好,视力模糊、青光眼、白内障等。攒竹穴在正眉头,可以压到一个横着的骨缝就是攒竹。平时下攒竹放血治疗角膜炎,眼红肿等症。是近取穴。 四穴放血:治视力 四个穴位:1是攒竹,2是鱼尾,3是瞳髎(太阳穴),4是耳尖。针刺四穴挤两滴血出来就好。用放血的方式可以增强眼睛的视力。 3眉冲穴至玉枕穴 以眉头直上进入发际五分,在曲差和神庭的正中间。承光从五处往后一寸半的距离,承光往后一寸半是通天,鼻窦炎.鼻塞都可以下通天。通天后一寸半是络却,像头眩、耳鸣取络却。络却往后一寸半是玉枕穴。头上的穴位都是近取穴。 4天柱穴与奇穴:安眠穴 脑后大筋与后脑骨交接的地方叫天柱(天柱倾命在旦夕),天柱是近取穴,后项强痛就可以下天柱。天柱外一寸骨缝边有一个奇穴,专治失眠,叫安眠穴。 5大杼穴 陶道外左右各开一寸半就是大杼穴,全身骨头会在大杼。骨头有病,都在这里治。如要检查骨头是否裂开,就压大抒穴,病人大叫表示有裂开,没感觉表示没有裂开。 |
|
667楼#
发布于:2015-11-30 19:2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6班聂君芝申请签到2015年11月30日《针灸大成》32课学习心得
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为州都之官,属水,水有两种管道进入膀胱,第一种从三焦渗透进去,第二种是从肾脏经输尿管进入,第一次气化的水顺着督脉进入脑部,第二次气化的水顺着三焦油网进入肝脏,因为膀胱为州都之官,它第二次气化就到膀胱来。足太阳膀胱经一共六十七个穴位。 睛明:目内皉角稍上方凹陷处,下针时,轻轻将眼球拨开下针,此穴只针不灸,可用于眼部所有疾病。 攒竹:眉头陷中,眶上切际处,此穴只针不灸,可放血,可以用攒竹透鱼腰,攒竹,眉尾,太阳穴,耳尖四个穴位放血可治疗眼部所有疾病。 眉冲: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 曲差: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处,鼻科许多疾病都可在此取穴。 五处: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 承光: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 通天: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处,可用于鼻窦炎等疾病。 络却: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处,可用于头晕,耳鸣等疾病。 玉枕:络却往后1.5寸处。 天柱:在项部,大筋外缘之后发际凹陷处,与后脑骨交接的地方,中医里讲天柱倾,命在旦夕,可用于治疗后项强痛。天柱外开一寸处为安眠穴,是经外奇穴,可用于治疗失眠,此穴下针0.5寸左右,只针不灸。 大杼:陶道穴旁开1.5寸处,专治骨病,当有骨折时,可在此穴上有压痛。 |
|
668楼#
发布于:2015-11-30 20:3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6班包小花 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30日《针灸大成》第32课心得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6班包小花 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30日《针灸大成》第32课心得
一、膀胱 1. 第二次气化的水进入肝脏,这是水生木。 2. 第二次气化的水进入肝脏后,会帮助肝脏的代谢。肝脏代谢出来的废物进入胆(胆汁=肝脏排出的废物) 3.正常人,膀胱会膨胀。有400CC的尿液在膀胱里,膀胱受小肠热,水气化,膀胱就像是热气球往上升。因为上升,人不会感觉到膀胱很重。当尿液达到400CC以上,就会有尿意。气化后产生压力,压力产生速度,人才能把尿排出去。 4.尿频的原因:小肠的火不够,膀胱里的水不能气化,变成冷水停在膀胱底下。只要有一点点尿液累计在下面,就会有尿意,总想上厕所。 5.治疗尿频:把小肠的火救起来。 6.脚冷,就表示小肠的火衰了。 7.所有的细菌、癌细胞、肿瘤都喜欢冷水。想办法排掉冷水,同时要想办法把水气化,因为所有健康的组织细胞都喜欢热气,病毒都喜欢冷水。让水气化,这水才能为身体所用,而病无法受用。 8.灸中极穴,可让膀胱的水气化。中极是膀胱之募。也可灸关元。 9.足太阳膀胱经一共有六十七个穴道。 二、睛明穴与攒竹穴 1. 睛明穴:膀胱经的第一个穴道是睛明穴。睛明穴在眼睛内侧,刚好在眼内眶的地方。睛明穴下针,要把眼珠子拨开来,下针在骨和眼球中间。起针是直进直出,不然会伤到里面的血管,变成熊猫眼。 2.睛明穴治疗视力不好、视力模糊、青光眼、白内障。所有眼睛的病,都可在这治疗。 3.攒竹穴:正在眉头,眉毛上有几根毛翘起来的点就叫攒竹。摸到一个横的骨缝,横的骨缝就是攒竹穴。 4.平时会下攒竹和放血,但是不灸。下针时,是攒竹透鱼腰。眉毛像鱼,眉毛的中间位置是鱼腰。从攒竹沿皮刺到鱼腰。 5. 攒竹穴,除了下针以外,最常用的是放血治疗。 三、四穴放血:治视力 1.攒竹,眉尾,太阳穴(瞳子髎),耳尖(耳朵一折,最尖的那一点就叫耳尖),这四个穴道放血,增强眼睛视力。 2.攒竹穴跟睛明一样,都是近取穴。治我们眼睛的问题,如角膜炎、眼红肿,当场放血出来,就不痛了,很舒服。在放血时是用同侧,那两个眼睛都肿,就放两边。 四、眉冲穴至玉枕穴 1.眉冲:从眉毛直上进入发际五分。 2. 神庭穴:从鼻梁正中间走到素髎入发际五分。神庭穴旁开一寸半,是曲差。在曲差和神庭的正中间即是眉冲穴。 3. 像神庭,上星,眉冲,这个都是在头顶的地方,这个位置正好就是鼻子冲到脑部的地方,很多鼻科病在这里可治。 4.神庭后五分就是上星,上星过来一寸承光半,就是五处。都是治疗眼科的问题。 5.承光从五处往后面一寸半的距离叫承光,承光就是眼看不到光,或对光很敏感,所以叫承光。 6.承光往后一寸半叫通天,鼻子要通天。像有人鼻窦炎,鼻塞,下通天也可以。合谷+迎香+通天。 7.络却,从头一路往后走,沿着督脉一寸半的距离,一寸半、一寸半的走到后面。络却在通天后一寸半。络却,像头眩、耳鸣的很多。 8.晕眩的原因:水饮停在中焦,所以头昏眼花,常常恶心。中隔像天平的底座,只要把底座固定住,就不头晕。中隔是管人体的平衡处。 9. 督脉在正中间,督脉外开一寸半,就是膀胱经。 10. 从络却往后一寸五分是玉枕穴。 11. 玉枕、通天、络却用的不多。 五、天柱穴与奇穴:安眠穴 1.天柱:后脑有两个大筋,再摸到脑骨头。大筋跟后脑骨交接的地方叫天柱。 2.天柱倾,命不久。 3. 天柱是近取穴,后项强痛也可以下天柱。 天柱呢,我们讲头是天,这柱子在这边。如果有一个病人来看你,这个病人头从一边弯过去,天柱倾命在旦夕。天柱是近取穴,后项强痛也可以下天柱。 4.从天柱外开一寸的地方,在这个骨缝边有一个奇穴安眠穴,贴在骨边属于经外奇穴,专治失眠,穴名安眠。 5.下针安眠穴,用一寸针,下五分就够了。 六、大杼穴(专治骨病) 1. 大杼穴在陶道穴外开一寸半。从督脉旁开一寸半就是足太阳膀胱经,左右各开一寸半。 2.大杼穴是骨之会,全身的骨头会在大杼。骨头有病,通通在这里治。 3.按大杼,痛则表示骨裂了。灸或者下针都可以。骨病治此。 |
|
669楼#
发布于:2015-11-30 21:5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六班-成都-吴旭萍请申签2015.11.30《针灸大成》第32课学习心得:肾的水来自肺,肾的水水从到命门。水到了膀胱第二次汽化,水从肝经和三焦油网进入肝脏,肝是木,所以水生木。第二次汽化的水进入肝脏后帮助肝脏代谢。代谢后的废物进入胆。膀胱如一个热汽球。当小肠的火不够时就会有尿频的现象。表现在脚冷。人的身上一定要有水份,病毒喜欢冷水,小便无力灸中极穴。膀胱经共有67个穴道。睛明穴,两眼内侧,下针时把两眼拔开,直进直出。主治,视力不好,白内障等眼睛的问题。不可以灸!攒足,位于正在眉头有几根眉毛翘起的地方有个骨缝就是,下针攒竹透到鱼腰,常用于放血治疗。放血增强眼睛视力有4个穴道:攒竹,眉尾,瞳子膠,耳尖。放两滴血就好。眉冲,位于神庭与曲差的正中间。鼻科的病可在这治疗。神庭后五分是上兴。曲差上1寸半是承光。承光往后一寸半是通天(治疗鼻塞)。通天后一寸半是络却(用于头昏头痛)络却往后一寸半是玉枕穴(治疗头痛)。在头上下针时永远在头皮与头骨的中间。天柱,位于后脑两条大筋与头骨交接的地方,治疗后颈痛,脖子疼。天柱外开一寸是经脉奇穴失眠穴,对失眠效果非常好。大抒穴,位于第一椎下陶道穴外开1.5寸。左右各一,是骨之会,骨头有痛在这治疗。诊断骨有没裂开按压大抒会很痛。针和灸的效果都非常好。
|
|
670楼#
发布于:2015-11-30 22:1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6班-成都-唐榕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30日《针灸大成》32课学习心得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6班-成都-唐榕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30日《针灸大成》32课学习心得
还有好的营养在里面,再汽化。水到了膀胱以后是第二次汽化,第二次汽化以后这个水中膀胱就顺着肝经三焦经络又进入到我们的肝脏,肝是木,膀胱是水,水生木。阴阳五行来说水是木的母亲,相生就是正常,就是母子的关系。第二次汽化的水进入肝脏,帮助肝脏的代谢,代谢出来的废物就进入胆,胆汁等于是肝脏的大便浊物排出去,再在身体里消化。当膀胱里的水汽化,正常人有400cc在膀胱里,当水在膀胱里面累积的时候,膀胱是紧贴着小肠,所以这个水一汽化以后,很多膀胱的尿液是全浮顶在膀胱的上面,膀胱等于是一个热气球往上升的状态,身上带很多水,不感觉重。蒸汽回到肝脏,浊水还在膀胱里面。好的水在汽化,等到400cc的水满了以后,想要去小便,去小便的时候膀胱里面有气,蒸汽就气化,所以蒸汽就产生压力,压力就产生速度,就可以把尿液很强烈的排出体外去。有一天,年龄大了,小肠的火不大,膀胱的水就没有气化,冷水在里面,水是停在膀胱底下的,所以有一点点累积的话,你就想要去上厕所,跑来跑去,频尿跑去给西医看,括约肌无力,治疗开刀下去照样遗尿。中医的治疗方式把小肠的火降下来就好了,治膀胱没有用,把小肠的火一加压的时候,尿液进入膀胱以后气化掉了,膀胱上升,括约肌的力量就回来了。怎么知道小肠火衰?问他脚有没有热。 如何让膀胱汽化,灸中极穴,灸是久火,火一下去找水。所以小便无力,膀胱无力的话灸就对他帮助很大。中极是膀胱经的募穴。 膀胱是“州都之官,水道出焉”,这个水道气化者出焉。 足太阳膀胱经有六十七个穴道,第一个穴道睛明穴,睛明穴在眼睛内侧,下针的时候把眼珠搬开来,下针在眼球和骨头之间。针灸起针的时候才是开始,针灸的针头很历,所以针灸起针是直进直出,完全不会碰到血管,就不会出血。睛明顾名思义眼睛不好,视力模糊,一般青光眼,白内障都可以在睛明穴下针,可针不可灸,所有眼睛的病通通可以在这里治疗。 第二个穴道叫攒竹穴,攒竹穴在眉头,眉头多几根毛翘起来,那个点就叫攒竹穴。如果你手摸下去,可以摸到骨缝,骨缝是横的,那个就是攒竹穴。平常会下攒竹针放血,也是不灸的。下针的时候攒竹透到鱼腰,鱼腰是眉毛的中间点,针下去沿平刺到鱼腰。攒竹最常用的是放血治疗。眼睛不好用放血增强眼睛的视力。 有四个放血的穴道,第一个是攒竹穴,第二个在眉毛的尾部眉尾,第三个眼睛外侧瞳子髎俗称太阳穴的地方,第四个在耳尖(把耳朵折起来凸起的地方就是耳尖)。放血的手法是放血针右手拿针,左手把攒竹穴抓起来一刺进去,挤两滴血就好,其他三个穴道都是如此刺法。如果是角膜炎,结膜炎当场放血就很轻松,很舒服。左边眼睛肿放左边,右边眼睛肿放右边,两边都肿放两边都放。 眉冲,从眉头直上进发际五分,足太阳膀胱经跟督脉的距离是1.5寸,1.5寸的地方就是曲差,眉冲的后面。曲差和神庭的正中间就是眉冲。神庭正好是鼻子通到脑部的地方。 神庭后五分是上星,上星1.5寸过来是五处。承光从五处后面1.5寸的距离就是承光。很多穴道都是以他的穴性取的名字,好记。承光对光线很敏感。承光往后1.5寸的地方就是通天穴,鼻子要通天,鼻窦炎,鼻塞,不闻香臭,通天针也可以帮他透。一路往后走,顺着督脉1.5寸的距离一直往后走,头眩耳鸣。比如有一天一个人极度晕眩,给西医看,中耳不平衡。中医一看是底座(底座就是基座的地方,横隔的地方)在晃动,水饮在中焦,头昏眼花的时候常常恶心,劲量把底座固定住,上面就不会晃动,昏眩就没有了。基座在管人体的平衡。我们将络穴是近取穴,头昏头痛晕眩,下针的时候看他的哪些穴道可以治疗恶心的,可以下巨阙,中脘,公孙,命关,直接就好了。 从络却往后再1.5寸就是玉枕穴,玉枕穴治疗很多头痛,一般在做这种头上的穴道都是属于近取穴。头部的穴道下针都是在头皮和头骨中间下。玉枕穴后面有个玉枕骨。头部的穴道都有骨缝,你摸过去可以摸到骨缝。 督脉外开1.5就是膀胱经。 天柱,后脑脑骨头下面有两个大筋,大筋的中间是我们的督脉,风府哑门就在这里。脑和后脑骨交接的地方就叫天柱。我们讲头是天,柱子在里面。如果天柱倾,命在旦夕。几天就会死掉。后项,脖子酸也可以扎天柱。 从天柱外开一寸的地方,也在骨头边,这里有个特别的穴道属于经外奇穴就叫做失眠穴,专门治疗失眠,失眠穴就是安眠穴。 进入针灸的重心。 督脉第一椎上是大椎,第一椎下是陶道。大抒穴就在陶道穴外开一寸半,从大抒穴开始就是足太阳膀胱经一直落下去,左右各开一寸半。 大抒穴是骨之会。全身的骨头都归大抒。骨病至此,骨头有病通通都在这里治疗。什么叫骨头有病?突然脚扭伤。怎么知道骨头裂开,针大抒穴,大叫一声,就知道骨头裂开。灸针都可以让他回复很快。 |
|
671楼#
发布于:2015-11-30 22:24
@教官-成都-曾从芬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6班-丁燕 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30日《针灸大成》 第32课学习心得 足太阴膀胱经 肾是水,肾水是来自肺脏,肾和小肠靠在一起的,水在上面,火在下面烧,肾的水就会被气化,气化后就会进入命门的地方。水和肾的营养就会顺着督脉一起跑到脑部。剩下的残渣会从肾脏经过输尿管在进入膀胱,经过二次气化后,水是顺着三焦油网才进入肝脏的。 足太阳膀胱经一共有六十七个穴道。 睛明穴与攒竹穴 睛明穴: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治疗眼病,下针时要把银珠拨开,在骨和眼睛中间下针。 攒竹穴:在眉头眉毛少的的位置有个凹陷处。也是治疗眼病的,禁灸,除了下针以外,常用是放血。 四穴放血:治视力 治疗眼睛问题都是取近取穴。用放血治疗效果会更好,在攒竹、鱼尾、瞳子髎、耳尖放血。 眉冲穴至玉枕穴 眉冲:在曲差和神庭的中间。 神庭、上星、眉冲都是在头顶的位置,正好是鼻子冲到脑部的位置,治疗鼻科病。 上星:神庭后五分 五处:上星旁开一寸半 承光:在五处后一寸半 通天:承光后一寸半 玉枕穴:在络却往后一寸五的位置。 头昏眼花、常常恶心, 在中焦治疗, 所以要不底座固定好,头晕就没有了。内耳不平衡,在中膈治疗,中膈是管人体的平衡。 天柱穴与奇穴:安眠穴 天柱:大筋和后脑骨交接的位置。是近取穴,可治疗后项强痛。 安眠穴:天柱外开一寸的位置,是个经外奇穴,专治失眠。睡眠不好、失眠都可以揉安眠穴。禁灸,可以下针,五分就可以了。 大杼穴(专治骨病) 大杼穴:陶道外开一寸半。是骨之会,全身的骨头会在大杼。治疗骨病。如果骨有问题,按压大杼就会痛。 平常多灸大杼身体会很健康强壮。 |
|
672楼#
发布于:2015-11-30 22:4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6班方凯申请签到,2015年11月30日《针灸大成》第32课。 频尿。 表现:脚冷。 治:灸中极。 中极:膀胱之募。 足太阳膀胱经一共有六十七个穴位。 1.睛明穴。 治:所有眼睛的病。 用针:直进直出。 攒竹透鱼腰。 四穴放血:攒竹,眉尾,太阳穴,耳尖。 作用:降血压。 作用:增强眼睛视力。 放血:挤两滴血出来就好。 2. 眉冲穴。 位置:从眉毛直上进入发际五分。 3.上星。 位置:神庭后五分。 4.五处。 位置:上星过来一寸半。 5.承光。 位置:五处向后一寸半。 6.通天。 位置:承光向后一寸。 7.天柱穴。 注:一旦倾斜,命在旦夕。 8. 安眠穴。 位置:天柱外开一寸。 禁灸。 9.大抒穴称为骨之会 。 位置:陶道穴外开一寸。 用于判断骨头是否有病:压大抒穴,痛则有病。
|
|
673楼#
发布于:2015-11-30 23:0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6班 林晶申请签到,2015年11月29日《针灸大成》第31课心得。
【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经穴位 补充:奇穴-肠关 、肝关 、心关 定位:病人躺床上,手平着摆,手腕骨上三寸叫肠关,再上三寸叫肝关,再上三寸叫心关。
用法:下针时是在骨头的后方,上方是小肠经,骨头下方是这三个奇穴。 肠关功用:顾名思义就是把肠关掉。紧急时手压肠关,男取左女取右,压的时候心里想我不想上厕所,防止下利;肠关还可治疗少腹痛,如肠绞痛,比如三阴交主腹,下了三阴交、公孙、关元、中极后腹部还痛,就下肠关,肠关一下,痛痛即止,立竿见影。 肝关功用:可治肝癌疼痛,在痛的对侧肝关下针,平补平泻,痛就慢慢缓解。肝病,外伤或肋间痛,都可下肝关。因为是经外奇穴,所以无所谓补泻。 心关功用:治心脏病的,不管是心脏虚症或心脏实症,都可在心关下针。 7)支正穴(小肠经-络穴) 定位:阳谷穴上五寸,骨头外侧。 功用:虚实都可用。比如手臂没力气,泻之;皮肤表面生疣都可用支正。 8)小海穴(小肠经-合穴、子穴) 定位:手肘弯起来握拳,肘部内侧两个凸骨连成一条线,做一个正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点叫做小海。压到小海,筋容易麻,就是小海穴。 用法:手部下针一般用一寸半的针,但小海用一寸针就够了,穴位很浅。 功用:小肠经实症在此治疗,比如身上生疣。 9)肩贞穴与臑腧(手太阳、阳维脉、阳蹻脉的会穴) 定位:将手臂抬平,肩头凹进去的地方是肩髃穴(属于大肠经),从肩髃穴往上走到内侧的骨头边,有个骨缝称为臑腧,从臑腧往下垂直走三寸,就是肩贞穴。补充:臑腧与肩贞距离是三寸,所以大肠经跟小肠经非常接近,在大肠经与小肠经的中间,是三焦经。 功用:帮助辩证。比如病人说痛到臑腧,即可判断病在小肠经,治疗时新病下小海,久病下后溪,穴道就这样取的。身体哪边痛,再扎对侧。选对了穴,一针就够了。 10)天宗穴 定位:肩胛骨的正中间,就是天宗穴,两侧肩胛骨都有。 用法:扎针时,虽碰到骨头,但不会碰到肺的部位。 功用:很少用,但要知道有肩胛骨旁的痛都属小肠经。 11)曲垣与秉风穴 定位:先找肩井(胆经穴道),肩膀上三角形的肌肉(缺盆骨与颈部正中间),正上方最顶端,就是肩井穴(不能重击,但可下针,下针不能太深,因为它是肺的上端,下太深会造成肺气肿)。从肩井穴往后直下三寸,就是曲垣,中间差的这三寸就是三焦经经过的地方。曲垣旁开两寸就是秉风穴。 功用:这两个穴都很少用,但要知道如果病人说肩井上痛,就属胆经,痛到三寸的地方就是小肠经,在三寸跟肩井中间就是三焦经,确定哪条经产生的痛后,在该经子穴或母穴做补泻,或者在原穴上做补泻就可。 12)肩外俞与肩中俞 定位:第一椎上称大椎穴,第一椎下叫陶道穴,肩外俞在陶道外开四寸处,肩中俞是从大椎穴外开二寸处,左右并开。 用法:扎背针时,下针的方向是从身体内侧朝身体外侧方向斜30度角下针,两边都下即呈八字形。膀胱经通通这样下。斜刺时,如过穴位是外开四寸,就要从三寸的地方斜刺透到四寸(也就是说要在前一寸或半寸下针,根据针的长短判断),刚好在两个肋骨中间。只要扎到穴道,穴道周围都可以看到一圈粉红色。 功用:肩中俞和肩外俞,是肩膀酸痛的近取穴,也是项强的近取穴。 13)天窗 定位:一般来说脖子都有两个大筋,足阳明胃经进入大迎后下来进到大筋的内侧的穴道叫人迎,从人迎横开三寸,就是天窗。中间一寸半的地方(大筋的后方)就是扶突。 功用:天窗穴在小肠经上,可治疗喉咙的问题。 14)天容 定位:耳朵正下方,下颌角后。 用法:一般来说,头部的穴道可以下针,但一般下五分,很浅。下针从指甲旁边下进去,这样就不会针到动脉血管。 功用:甲状腺肿,脖子里的肿瘤或硬块,天容通通可以治。 15)颧髎 定位:眼睛的后方有个凹谷叫瞳子髎(太阳穴),瞳子髎下三寸就是颧髎 功用:知道位置就好,很少下针。偶尔会用到治上牙痛,是上牙痛的近取穴。 16)听宫穴 定位:耳朵前面有一个像山峰的耳屏(像个屏风一样),耳屏前有个骨缝,张口才能找到。以这个骨缝为主,分上、中、下,上面叫耳门,中间叫听宫,下面叫听会(三焦经、小肠经、胆经经过耳朵,正中间的听宫穴就是小肠经的经过)。 用法:下听宫的时候,病人嘴巴要张开来,针直接进去,闭嘴就没有穴道,治疗时可以找舒适的东西塞在嘴巴里。这三个穴道不要留针很久,3-5五分钟就可。针直下一寸,左右捻捻,平补平泻,插提都可,不会伤到,无谓补泻,补泻都可。一般来说耳朵流脓、黄色的、腥臭味,属实症,用泻法。治疗耳朵流脓、化脓常用喷剂麝香矾石散(麝香它无孔不入),保持耳朵干燥,里面没有水分了,发炎就去掉了,再下针止痛就好(下针可以交换用,今天听宫,下次耳门、听会,可以变换)。 功用:耳门、听宫、听会都治疗耳脓、中耳炎、耳鸣。 【足太阳膀胱经】州都之官 膀胱经的特点 1)膀胱后面是小肠,小肠五行属火,膀胱属水。 2)水进入膀胱的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从三焦(三焦是油网),泌也(渗透的意思),渗透进去的。 第二种是从肾脏流进来通过输尿管输入膀胱。 中医里,人体身上有二次蒸馏,这是正常人。肾水来自肺脏,肺水下达到肾脏后,因肾跟小肠靠在一起,水在上面,火在下面烧,肾水气化进入命门后,因小肠不断加热的原因,水里的营养就顺着督脉,一路到脑部,这是第一次气化(蒸馏),给脑袋用的。蒸发后的残渣从肾脏经过输尿管给膀胱,进入膀胱后好的营养第二次气化(蒸馏),水就顺着三焦油网进入肝脏(水生木)。 |
|
674楼#
发布于:2015-11-30 23:2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6班赵菲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30日《针灸大成》第32课学习心得 (接上次课) 足太阳膀胱经
一、概述 膀胱的水有两种途径进入:1.三焦油网渗入2.西医的输尿管进入 人体的水要经过两次气化:第一次,肺脏的水下达到肾,肾水经过小肠内的热气化,进入到命门,水和肾的营养就会顺着督脉上到脑。第二次,蒸发后有残渣,残渣会从输尿管进入膀胱,好的营养继续进行第二次气化,水顺着三焦油网进入到肝脏(水生木),帮助肝脏进行代谢,代谢出来废物进入胆,胆汁是肝脏排出去的废物,排出去再给身体里面消化再送给全身。 膀胱的排水过程:气化之后膀胱会膨胀,膀胱的储存量达到400cc后就会排出尿。一般气化后的水聚集在膀胱的顶端,膀胱会像热气球一样浮起来,不会感觉很重。超过400cc,蒸气会产生压力和速度,尿排出。 人年龄大,小肠的温度达不到,膀胱不会气化,有冷水在膀胱里,一般会聚集再膀胱的底部,所以膀胱就会很胀,很急,出现尿频现象。尿频,不是膀胱括约肌无力,而是小肠的温度低,水不能气化。 治疗尿频的思路:提高小肠的温度。 判断小肠温度低的方法:脚冰凉。 启示:一般身上的水,寒水要及时排出,避免细菌等繁殖。寒水排出的思路,让寒水气化。膀胱是水二次气化的地方,“州都之官,水道出焉”,水道要气化才能出。 二、经穴 1. 睛明穴 眼球和鼻骨之间的凹陷处。 一般直进直出,刺到血管,会出血成熊猫眼。 可针,不可灸。 治疗所有眼部疾病。 2. 攒竹穴 眉头,眉骨的缝隙中。 一般针刺,不能灸。 攒竹透鱼腰穴,治疗眼部疾病。 放血疗法治疗眼部视力不好或角膜炎、红肿等。放血四穴“攒竹穴、眉尾、太阳穴、耳尖”。 3. 眉冲穴、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 攒竹直上发际处-眉冲穴 上星穴旁开1.5寸处-五处穴 五处直上1.5寸-承光穴 承光旁开1.5寸-通天穴 头部穴位近取,浅刺,一般在头皮和头骨之间,不能深刺。头部正中线旁开1.5寸是膀胱经。 补充:人身体是个小天平,两耳处对应两个天平,横膈膜对应天平的底座。一般前庭问题导致的眩晕,可以选用胸部、横膈膜附近的穴位针刺,如巨阙穴、中脘穴。 4. 天柱穴 大脑的后脑骨与两个大筋交接处。 头是天,“天柱倾,命在旦夕。” 一般治疗后项强痛。 5. 安眠穴(奇穴) 天柱穴外开一寸,与枕骨交接处。 治疗失眠针刺效果好。 6. 大杼穴 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骨会大杼,一般骨病可以针或灸此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