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15楼#
发布于:2016-05-06 21:0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祁峰申请签到,2016年5月6日《神农本草经》2课学习心得:
《神至本草经》成书于战国或秦汉时期。托名神农而成书,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本草典集,共载药三百六十五种。 毒药的使用原则:若用毒药疗病,先起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服药法:病在胸膈以上,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先服药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治病之道必先于用药,而用药之道必先于识药。 五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五色:青主肝,赤主心,黄入脾,白入肺,黑入肾。 |
|
6916楼#
发布于:2016-05-06 21:0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宏申请签到,2016年5月6日《神农本草经》第3课心得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宏申请签到,2016年5月6日《神农本草经》第3课心得 药性总义 酸:酸味收敛、固涩,可用于汗流不止、下痢等。酸分味酸之药、酸味之蔬果等。 苦:其性泻、坚、燥。若湿太盛苦可燥湿。不够坚硬,可使其坚;苦能泻下,坏死的东西要宣泄,可用苦药。 甘:其性补、和、缓。滋补之药一般都有甘味如人参、山药等均为甘味。药性不合是,可以甘味之药调和之,如甘草。使其药性不相冲。如遇抽筋、拘急、癫痫等证,甘味可以缓之。 辛:其性发散,发表之药多辛。伤寒感冒需要发表、发散时,可以辛发散。辛味还可滋润,辛苦合用时,以辛滋润其燥,以苦燥湿。 咸:咸能软坚,治疗肿瘤一般使用咸味之药,咸能攻下。 淡:饮食蔬菜皆属淡。可利窍、渗湿。淡白者入肺,黄者入脾。 人工盐会致积水,天然的盐可以利水。五味要均衡,不可过食。 阴阳:不明阴阳不能诊病也。 药性之阴阳:一为气,一为味。寒热温凉为气,五味为阴。气厚者为阳中之阳,气薄者为阳中之阴;味厚者为阴中之阴,味薄者为阴中之阳。气薄者主发散,气厚者主发热;味薄者通窍,味厚者攻下。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咸味涌泄为阴;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阳气出上窍,阴气出下窍,清阳发肌理,浊阴走五脏。阳药皆为肌肉腠理之药,阴药皆为走五脏之药。 药味清虚者,浮而升;病在表,需清虚之药升发,重实者沉而降。 要知药之轻重,处方时方有依据,知其轻重方知药性何去。 治疗皮肤病、扁桃腺发炎,可用蝉蜕,补肾用熟地,一为轻,一为重,药轻重不同,所到达之所亦不同。 味薄者主升,气薄者降而升;气厚者浮。味厚者沉降;味平者化而成象;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 所有咸味之药皆为下沉之药,辛甘者发散,不会下沉。故便秘者不会开出辛甘之药,治疗脑瘤则要上下配合。在用药时要灵活运用。 甘淡者利湿,如淮山、薏仁等,用利湿之药湿不出,可使辛味之药发散之,寒无浮,热无沉,矿物类、动物类的药,是无根之药。植物类是有根之药。 半身以上的主升,半身以下的下沉,半升半降亦有,如柴胡等。药名带枝的通达四肢;取皮入药者,皆达皮肤;取其中心者,皆入五脏。如关节痛用桂枝,用肉桂则无效。 药质轻者,皆入心肺;药质重者,入下。重量极轻者,药性在表,如麻黄,可发汗、收汗;重者入肝肾,如矿物类;中间中空者,皆可发表;内实者,皆可攻里;枯燥者入气分,湿润者入血分。花类在顶,可治头顶之疾,故药有上下之分。 药色之入经: 青色者,味酸,气燥,其性属木,皆入肝经、胆经。 赤色者,味苦,气焦,其性属火,皆入心经、小肠经。 黄色者,味甘,气香,其性属土,皆入脾经、胃经。 白色者,味辛,气腥,其性属金,皆入肺经、大肠经。 黑色者,味咸,气腐,其性属水,皆入肾经、膀胱经。 厥阴主血,诸药入肝经、血分者,并入心包经;少阳主气,命门相火,散行于胆、三焦、心包,故入命门者入三焦。 药性有相互依存、相互需要、相互克制、药性相反等,相杀者,乃有毒之药者。 药也能补泻。 肝恶拘急,抽筋时非常痛苦,以甘缓之。 运用中药时不要被名所苦,如此则失神,要知其性味,灵活运用。 中医不能使用西医的诊断手段,如此则失中医之精华。 肝属木,木不能过旺,要疏泄。疏泄肝气要用辛味之药,辛味可以补肝,酸可泻肝。 心苦缓,以酸收之。心脏搏动,一息四至为最佳,心动过缓,以酸收。心不能过硬,过硬则津液不足,以咸软之。心火过盛,以甘味泻之。咸可补心,五行之所克,可补被克之脏。 脾湿过重,以苦燥之。脾湿过盛,加苦药燥湿。脾湿之证舌苔很厚,津液很多。 |
|
6917楼#
发布于:2016-05-06 21:0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宏申请签到,2016年5月6日《神农本草经》第3课心得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宏申请签到,2016年5月6日《神农本草经》第3课心得 药性总义 酸:酸味收敛、固涩,可用于汗流不止、下痢等。酸分味酸之药、酸味之蔬果等。 苦:其性泻、坚、燥。若湿太盛苦可燥湿。不够坚硬,可使其坚;苦能泻下,坏死的东西要宣泄,可用苦药。 甘:其性补、和、缓。滋补之药一般都有甘味如人参、山药等均为甘味。药性不合是,可以甘味之药调和之,如甘草。使其药性不相冲。如遇抽筋、拘急、癫痫等证,甘味可以缓之。 辛:其性发散,发表之药多辛。伤寒感冒需要发表、发散时,可以辛发散。辛味还可滋润,辛苦合用时,以辛滋润其燥,以苦燥湿。 咸:咸能软坚,治疗肿瘤一般使用咸味之药,咸能攻下。 淡:饮食蔬菜皆属淡。可利窍、渗湿。淡白者入肺,黄者入脾。 人工盐会致积水,天然的盐可以利水。五味要均衡,不可过食。 阴阳:不明阴阳不能诊病也。 药性之阴阳:一为气,一为味。寒热温凉为气,五味为阴。气厚者为阳中之阳,气薄者为阳中之阴;味厚者为阴中之阴,味薄者为阴中之阳。气薄者主发散,气厚者主发热;味薄者通窍,味厚者攻下。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咸味涌泄为阴;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阳气出上窍,阴气出下窍,清阳发肌理,浊阴走五脏。阳药皆为肌肉腠理之药,阴药皆为走五脏之药。 药味清虚者,浮而升;病在表,需清虚之药升发,重实者沉而降。 要知药之轻重,处方时方有依据,知其轻重方知药性何去。 治疗皮肤病、扁桃腺发炎,可用蝉蜕,补肾用熟地,一为轻,一为重,药轻重不同,所到达之所亦不同。 味薄者主升,气薄者降而升;气厚者浮。味厚者沉降;味平者化而成象;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 所有咸味之药皆为下沉之药,辛甘者发散,不会下沉。故便秘者不会开出辛甘之药,治疗脑瘤则要上下配合。在用药时要灵活运用。 甘淡者利湿,如淮山、薏仁等,用利湿之药湿不出,可使辛味之药发散之,寒无浮,热无沉,矿物类、动物类的药,是无根之药。植物类是有根之药。 半身以上的主升,半身以下的下沉,半升半降亦有,如柴胡等。药名带枝的通达四肢;取皮入药者,皆达皮肤;取其中心者,皆入五脏。如关节痛用桂枝,用肉桂则无效。 药质轻者,皆入心肺;药质重者,入下。重量极轻者,药性在表,如麻黄,可发汗、收汗;重者入肝肾,如矿物类;中间中空者,皆可发表;内实者,皆可攻里;枯燥者入气分,湿润者入血分。花类在顶,可治头顶之疾,故药有上下之分。 药色之入经: 青色者,味酸,气燥,其性属木,皆入肝经、胆经。 赤色者,味苦,气焦,其性属火,皆入心经、小肠经。 黄色者,味甘,气香,其性属土,皆入脾经、胃经。 白色者,味辛,气腥,其性属金,皆入肺经、大肠经。 黑色者,味咸,气腐,其性属水,皆入肾经、膀胱经。 厥阴主血,诸药入肝经、血分者,并入心包经;少阳主气,命门相火,散行于胆、三焦、心包,故入命门者入三焦。 药性有相互依存、相互需要、相互克制、药性相反等,相杀者,乃有毒之药者。 药也能补泻。 肝恶拘急,抽筋时非常痛苦,以甘缓之。 运用中药时不要被名所苦,如此则失神,要知其性味,灵活运用。 中医不能使用西医的诊断手段,如此则失中医之精华。 肝属木,木不能过旺,要疏泄。疏泄肝气要用辛味之药,辛味可以补肝,酸可泻肝。 心苦缓,以酸收之。心脏搏动,一息四至为最佳,心动过缓,以酸收。心不能过硬,过硬则津液不足,以咸软之。心火过盛,以甘味泻之。咸可补心,五行之所克,可补被克之脏。 脾湿过重,以苦燥之。脾湿过盛,加苦药燥湿。脾湿之证舌苔很厚,津液很多。 |
|
6918楼#
发布于:2016-05-06 21:4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贵阳-李广合申请签到,
2016年5月6《神农本草经》第3课心得 4、阴阳之义── 寒热温凉是气也,酸苦甘辛咸是味也,气为阳味为阴,其气厚者为阳中之阳,薄者阳中之阴也。味厚者阴中之阴,薄者阴中之阳,气薄主发泄散表,厚则发热与温,味厚则泄降,薄则通窍,利渗湿,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清阳发肌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5、药之相从── 凡药清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如春季,气薄者降而收象秋季。气厚者浮而长象夏天,味厚者沉而藏象冬天,味平者化而成象长夏,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此升降浮沉之义也,凡药根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则上升,半身以下则下降,药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质轻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肾,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此上下内外之相从也。 6、药色之入经脉── 凡药色青,味酸,气臊,性属木,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色黄味甘,气香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色白味辛,气腥,性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十二经中唯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经无所主,其经通于足厥阴少阳,而厥阴主血,诸 药入肝经血分者,并入心包,少阳主气。诸药入胆经气分者并入三焦,命门相火,散行于胆三焦心包,故入命门者并入三焦,此诸药入诸经之分布也。药有相需者,同类而不可离者。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不相合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此异同之义也。 7、五脏补泻之义── 肝苦急,急食甘而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以甘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此是其义也。 |
|
6919楼#
发布于:2016-05-06 21:5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1班文霞申请签到
2016年5月6日《黄帝内经》第80课学习心得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一、诊治上的五过: 〈1〉凡是在诊病之初,必问病人过去之贵与贱否,因为有的病不是外感八风所生的,是由内因情志产生的,如先贵后贱,容易失血,名为“脱营”,如果先富后贫,容易表失精气,名为“失精“。五臟之气不顺畅而滞留,会发生许多并发之病。医生诊察时,病不在脏腑,外观上又没异常,诊断后必疑心,而不知病为何?结果病人身体日益衰弱,元气大虚,精神不振,病愈深入,气愈衰微,常生寒气又易受惊吓,病深入时,必外会消耗卫阳之气,内伤血之营气。这是第—过。 〈2〉凡是在诊察病人之初,必问其饮食起居之习惯,大乐与苦闷,或先乐后苦,这都会伤及人的积气,—旦精气耗损,形体亦同时消耗,面呈沮丧,大怒之人必伤阴精,过喜之人,必伤阳气,不正之气,形体必瘦,治此类病人,不知如何正确施予补泻,又不知病发之因,造成病人精神日渐衰弱,邪气合集中在—起,其势更盛。这是第二过。 〈3〉真正的医师诊脉时要望,闻,问,切相结合,如光以切诊来断病,这是第三过。 〈4〉遇到由于情志造成的疾病时,要尽量安抚病人,使病人配合医生医治。如医生没有严密注意病人的情志问题,使病人无法养足精神,使病人外表柔弱,内脏功能紊乱不协调,病必无法治好。这是第四过。 〈5〉凡是在诊病时,必须了解其前因后果,从而理出头绪,再按脉问症状如何,男女正常之气脉不同,须以此相合,人之生死离别,情绪郁结,忧愁恐惧,生活上无安全感,喜怒无常,造成五脏精气空虚,血与气离其常态,过去富有,现在贫困之人,必有大伤之虞,令人筋不得养,脉不得血气,即使身体恢复体能,但气血运行不好,皮表不润泽如前,此精神上的伤气必停留体内聚于—处,日久生热化脓,成为外寒内热的病。如医生不了解以上这些,乱治疗就会使病人阴阳更乱,身体元气四散,手足发生抽筋,此时病人死日可待了。医生不明嘹其间过程,也不问其发病之始因,只是告诉病人何日会死,这是第五过。 二、治病要法:令精气内守为第—要件,按照标准的诊察方法,查出精气不守,其病必乃表里失和造成。此时须先据守精气,再施予治疗,其法不离各经脉阴阳气交流的俞穴与背部五脏六腑的俞穴的调治道理,能正确施用此术,终身奉行不殆,必万无—失,不知从四肢背部的俞穴着手治疗,必终致五脏过热,脓痈生于腑中。 |
|
6920楼#
发布于:2016-05-06 22:1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张莉申请签到
2016年5月6日《神农本草经》第3课心得 五味之用: 酸味的药、食物、蔬果等能涩,主收敛。如下痢、流汗不止、眼不能闭、舌不能收、大小便失禁等,用酸味可收之,如醋泡乌梅。 苦味能泻、能燥、能坚。1、满则泻。食物中毒时用苦味药可把毒攻出。2、湿盛时用苦味药可使其燥。3、能坚,壮阳用苦味药,壮阳不同于固精。 甘味能补、能和、能缓。1、能补,如补药一般都有甘味药。2、能和,指几种不同的药共用,加进甘味药能使之和,药性不起冲突。3、能缓,如抽筋、癫痫拘急时用甘味药可缓之。走路只能往前,也可用甘味药使之缓下来。甘草、麦芽糖、蔗糖都属甘味。 辛味药能散、能润、能横行。1、能散,药性可在身体里面横行,如伤寒感冒需要发表时,用辛味药可促其发汗。2、能润,口干,皮干,用辛味药可使其滋润。若病人口干又便秘,可把辛味药和苦味药并用。辛能润止口干,苦能泻治便秘,虽辛味和苦味药性相反,但并用时加些和药可发挥其药性,反而能治好病。 咸味药能下,能软坚,如附子、龙骨、牡蛎、芒硝都很咸。1、能下,如肾结石等,可用青盐来治。2、乳房硬块,肿瘤等,可用咸味药使其软。人工盐不利湿,还会在体内积水。 淡味药,如薏仁、芡实、莲子等都属淡味,可利窍,利湿,渗泄。蔬菜都是淡味。淡味白色入肺,淡味黄色入脾,如玉米属淡味,皮黄肉白,入于肺和脾之间,能利湿。 阴阳之义: 中药的寒热温凉是药的气,酸苦甘辛咸是药的味。气为阳,味为阴。气厚者为阳中之阳,主发热与温,如附子;气薄者为阳中之阴,主发泄散表,如麻黄、青龙。味厚者是阴中之阴,如熟地、当归,主泄降;味薄者是阴中之阳,通窍,利湿,如滑石。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轻清升浮为阳,如藏红花,味淡,轻浮可入脑;重浊沉降为阴。阳气出上窍,如鼻子、耳朵、嘴巴。阴味出下窍,如膀胱、大肠。清阳发肌理,实四肢;浊阴(厚味,色深)走五脏,归六腑。 药之相从: 药清虚者浮而升,走皮表,如辛夷花、蝉蜕、蛇蜕。重实者沉而降,如熟地。味薄者升而生如春,味厚者沉而藏像冬,气薄者降而收如秋,气厚者浮而长像夏,味平者化而成如长夏。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均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寒无浮,热无沉。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如小便不出者,如用淡味药仍不能出,可加进辛味和甘味药,因辛甘发散可促水出,或用吐法使水出。 根在土里的草药,半身以上主升,半身以下主降。而柴胡取一半在土上,一半在土里的为最好。以花入药者,如辛夷花,其药性发散可治鼻窦炎及眼病。苍术在上,主收敛,可治鼻流脓水;白术在下,药性不同。以枝为药者达四肢,如桂枝;以皮为药者达皮肤,如黄柏皮、桂皮、杜仲。以中心和主干为药者入脏腑,如桂附、肉桂取的是桂心部分。 质轻者上入心肺,如麻黄;重者入肝肾,如桂枝、牡蛎。开处方时质轻者要小剂量,重者大剂量。中空者发表,如通草、麻黄;内实者攻里,如大黄。枯燥者入气分,如夏枯草;润泽者入血分,如熟地、当归,此为上下内外之相从。 药色之入经脉:色青味酸、气燥,性属木,皆入肝经、胆经。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皆入心经、小肠经。色黄味甘,气香,性属土,皆入脾经、胃经。色白味辛,气腥,性属金,皆入肺经、大肠经。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皆入肾经、膀胱经。 厥阴主血,少阳主气。凡药入肝经血分者,并入心包经;药入胆经气分者并入三焦经。命门相火,散行于胆、三焦和心包,故入命门者并入三焦经。如石硫磺为淡黄色,性燥,药速很快,命门火衰时可用石硫磺救命。 药有相需者,同类而不可离。意为两药常搭配使用,如白术和茯苓常同用。相使者,我之佐使。如桂枝和白芍相互依存。相恶者,夺我所能。如大黄和芒硝都很凶,但二者的功效不同。相畏者,受彼之制。相反者,两不相合。相杀者,制彼之毒。 五脏之补泻: 肝苦急,食甘可缓,如抽筋时立食甘味缓之。肝喜散,辛可散之,亦可补之;肝火过旺,以酸泻之。 心苦缓,食酸可收,如心跳太慢立食酸味收之。心喜软,咸可软之,亦可补之。如心脏力量不够时,用炮附子5钱-1两,可补心、强心。心火过盛,以甘泻之。 |
|
6921楼#
发布于:2016-05-06 22:13
@教官-藁城-贾英然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袁小玲申请签到,2016年5月6日《神农本草经》第2课心得。 1、中医的名称一直在改变,所以医生要有自己的药房。 2、根据药不同的用法,把药分汤、丸、散、膏、丹。 3、剂量单位:古代用斤、斗、两、升,现代用克。 4、药有生用与泡用之分。 5、药分三种:养生、去病和除邪。 6、五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7、五色:青入肝,赤入心,黄入脾,白入肺,黑入肾。 |
|
6922楼#
发布于:2016-05-06 22:1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周永燕申请签到,2016年5月6日《神农本草》第1-2课心得
犀角去热,可用石膏取之,石膏比犀角去热效果还要好。 药物对于医生来说就是工具,处方如同战术,治病如同做战。要懂药物才不能被处方局限。 药物名称:要统一名称,要知道药材的真实性,要有自己的药房。 淮山,过去称为山药,最好的山药出自河南怀庆府,所以称为怀山药;再后来变为淮山药;淮指苏杭流域,又称苏淮山药,再后来简化成山药。 红花:分,川红花和藏红花: 藏红花(产自西藏高原),因为藏人不会有高原反应是因为吃藏红花,脑部血液循环很快,所以藏红花用于很多脑部出血性中风或脑部有淤血时。藏红花颜色看起来是淡粉红,无色无味很轻,入脑,。 川红花,产自四川,闻起来像臭袜子的味道,颜色暗红色,味比较重,味厚的入血分。 牛膝同牛夕。 灶心土:又叫伏龙肝,因为灶心土挖下来如同心脏一样一块,在灶心下面。用于治疗胃的。 中药要方便携带:可制成药丸、胶囊等。中医师管药房自己配置,自己制药。 丸剂:药缓,力量专一,用蜂蜜炮制,或者用水漂过。 汤剂:汤同荡,汤者荡也,如同扫荡的力量很强。例如痰多、便秘等,发表时,都选择汤剂。 散剂:如入喉、入肠胃、皮肤表面等的药用散剂比较好,散剂能直达病灶处。 膏剂:如何首乌膏,川贝枇杷膏等等,何首乌膏黑黑的可以用于染头发。 丹剂:丹,提炼过用黄蜡密封。 中药的剂量单位:汉制:斤、斗、两、升 1两=1钱=大概3.33克,剂量对查1克2克都可以。 1升=1钱,指小酒杯,直径1寸深6分,如半夏一升,因为半夏是小颗粒。 1斗约等于5分或1钱。用在如金银花、夏枯草、蝉兑等很轻就用斗。 药分类:生药和炮制过多的。药炮制过的药性不同,使用的地方不同。根据诊断用生药还是炮制过的。 至真药大论: 君二臣一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奇之不去则偶(药物的加减)称为重方。 经方是绝对处方,药下去没有大概可能,只能是绝对。一剂知二剂。 药分类:养生;遏病;除邪。 古代病名与现代病名: 咦膈就是食道癌;脑疽就是脑癌;乳岩就是乳炎;鼠瘘就是脚上长一根黑毛,剪了还会再长。 药物学基本概念: |
|
6923楼#
发布于:2016-05-06 22:2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严婷申请签到,2016年5月5日《神农本草经》第2集心得:
神农本草经成书年代:认为是战国、秦汉或东汉时期都有,后经许多医家综合整理,不断收集秦汉时期资料,再整理而成。之后再托名神农而成之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本草药典,其地位无庸置疑的,其原著于唐代初年已失传,现在流传的版本是明清以后的学者根据宋代《太平御览》《证类本草》,和明代的《本草纲目》等书,进行整复编辑后,重新出刊的,以清代孙星衍,孙冯冀合辑本(1799)最为广传。神农本草经的内容: 1.原书共载药物种类:365五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这些药大多疗效确实,至今仍被使用,其中涉及病症约170多种,包括了内、外、 妇、眼、耳、喉、齿等各科的疾病。 2.毒性药物的使用原则:对于有毒性的药物,强调必须以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以免造成药物中毒的后果,其原则是"若用毒药疗病,先起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3.服药方法:对于服药法也有规定,"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 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4.原著中可以舍弃的糟粕:因东汉时期盛行签纬神学,故书中时见如"久服神仙不死"、"主杀鬼"、"能行水上" 等用词,这些都是我们可以舍弃不用的。 本书引用著作来源:本书所引用的药物药性学:来自历代的伤寒家,即经方家:陶弘景编录之《名医别录》;雷公之《雷公炮制论》;唐之名医甄权对药性说明,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孟铣 的《食疗本草》,王好古(1200—1264),字进之,号海藏老人,元代越州人,其著有《汤液本草》,其好经方,善用硫磺、附子、肉桂、干姜、乌头等峻药;清唐容川的《本草问答》;日本东洞吉益先生的《药征》;清徐灵胎的《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等等。研究方向建议:千年以来温病与伤寒之争论不休,由于二派所认定的药性有所出入,是故选用药物的方式也大异其趣、剂量多少也完全不同,而张仲景所研究的《胎胪药录》早已失传,经方中的药物应该都是出自此书。我们除了在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二书中可以略窥一二外,在其它药典之中 实在无法找出关于《胎胪药录》的药性解说,因此现代有志研习经方的中医们,想更了解经方之中的每味药性,唯一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伤寒与金匮中的处方方向与使用剂量大小, 反过来推知这些药物在东汉时期《胎胪药录》一书对于药性的说明了,然而此法必须要非常了解《黄帝内经》的素问与灵枢、八十一难与阴阳大论,才有可能将这《胎胪药录》重新还其原貌。 本书讲解方式: 1.对于原神农本草经中无人识得、不切实际之药物,保留不做说明, 学员可自行查看其他有关本草药性的说明; 2.增加在伤寒金匮中张仲景所使用之药物,这些药物并不见于原神农本草经中,但是必然出现在《胎胪药录》之中,我将以我对伤寒金匮中处方内的每味药所理解的药性,为之补强说明,希望后来之学者能将之发扬光大,更加能够增润本书的内容。本草纲目有1880种药物,有些药物很偏,舍弃,去腐存精。本书药物分类:共分上中下三种药物的说明。其中: 1.上药一120(142)味; 2.中药120(112)味; 3.下药125(103)味,一共定365(357)味药,合于天数一年之日数。 4.增补神农本草经不足部分28种。共计385种。张仲景是发扬着,而不是创造者。药物和经方的关系:药物如同武器,经方如同战术,要根据病人的实际的情况,要选择使用不同的药物,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不同的病证 |
|
6924楼#
发布于:2016-05-06 23:31
@教官-藁城-贾英然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张洪玮申请签到,2016年5月6号《本草纲目》第2课心得。
1.《神农本草》多个人的著作,张仲景是经方的发扬者,而不是创造者。原书共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药大多疗效不错,至今仍被使用,其中涉及病症约170多种,包括了内、外、 妇、眼、耳、喉、齿等各科的疾病。必须以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以免造成药物中毒的后果,若用毒药疗病,先起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2.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药物如同武器,经方如同战术,要根据病人的实际的情况,要选择使用不同的药物,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不同的病证,使用不同的处方,处方要懂得加减,以期取得最佳的效果,不能死搬硬套,照搬前人的处方。 3.淮山产地最好河南,旧名怀庆府又称怀山药、苏淮山药、山药。红花有两种,藏红花无色无味,治脑部出血性中风,脑部淤血。川红花味重入血分。灶心土又称伏龙肝。牛膝又叫牛夕。 4.丸剂:药缓力专,用蜂蜜炮制或水漂过。汤剂:扫荡力量和发表力量强,如痰多、便秘一周,痰涎雍塞严重,寒肃在表。散剂:直接到病灶,如入喉咙、肠胃直达病灶或皮肤表面受伤散剂能固定。膏:如何首乌、川贝枇杷膏等丹:外面用黄蜡封住药物与空气隔绝,有益于药物的保存。 5.汉朝与现今区别1两=1钱=约3.3克 1升=1钱,约一小杯。生药与炮制的药性不一样,生附子和炮附子,生附子去里寒,炮附子用于表阳虚如大汗不止。 6.至真要大论,君二臣一,奇数;君二臣四,偶数;君二臣三,奇数;君二臣六,偶数。奇之不去则偶。药物分三种:养生、遏制病情发展、除邪 7.五味:酸属木入肝 ,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腐烂物放水里,浮起的无毒,沉底有毒,毒药入口发麻。甘味药炮制后发苦入心。五色:青属木入肝,赤属火入心,黄属土入脾,白属金入肺,黑属水入肾。 |
|
6925楼#
发布于:2016-05-07 00:39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张君娴申请签到2016年5月6日《神农本草经》第3课学习心得
第二章 药性总义续 3、五味之用: 1)酸味的药、食物、蔬果等能涩(酸分味酸之药、酸味之蔬果等)。主收敛。如下痢、流汗不止、眼不能闭、舌不能收、大小便失禁等,用酸味可收之,如醋泡乌梅。 2)苦味药能泻、能燥、能坚。满则泻。当食物中毒时用苦味药可把毒攻出。湿盛时用苦味药可使其燥。能坚,壮阳用苦味药,壮阳不同于固精。 3)甘味能补、能和、能缓。能补,如补药一般都有甘味药。能和,指几种不同的药共用,加进甘味药能使之和,药性不起冲突。能缓,如抽筋、癫痫拘急时用甘味药可缓之。走路只能往前,也可用甘味药使之缓下来。甘草、麦芽糖、蔗糖都属甘味。 4)辛味药能散、能润、能横行。能散,药性可在身体里面横行,如伤寒感冒需要发表时,用辛味药可促其发汗。能润,口干,皮干,用辛味药可使其滋润。若病人口干又便秘,可把辛味药和苦味药并用。辛能润止口干,苦能泻治便秘,虽辛味和苦味药性相反,但并用时加些和药可发挥其药性,反而能治好病。 5)咸味药能下,能软坚,如附子、龙骨、牡蛎、芒硝都很咸。能下,如肾结石等,可用青盐来治。乳房硬块,肿瘤等,可用咸味药使其软。人工盐不利湿,还会在体内积水。淡味药,如薏仁、芡实、莲子等都属淡味,可利窍,利湿,渗泄。蔬菜都是淡味。淡味白色入肺,淡味黄色入脾,如玉米属淡味,皮黄肉白,入于肺和脾之间,能利湿。阳药皆为肌肉腠理之药,阴药皆为走五脏之药。药味清虚者,浮而升;病在表,需清虚之药升发,重实者沉而降。要知药之轻重,处方时方有依据,知其轻重方知药性何去。治疗皮肤病、扁桃腺发炎,可用蝉蜕,补肾用熟地,一为轻,一为重,药轻重不同,所到达之所亦不同。 4、阴阳之义:治病一定懂阴阳,在药性上中药也有阴阳平衡。中药的寒热温凉是药的气,酸苦甘辛咸是药的味。气为阳,味为阴。气厚者为阳中之阳,主发热与温,如附子;气薄者为阳中之阴,主发泄散表,如麻黄、青龙。味厚者是阴中之阴,如熟地、当归,主泄降;味薄者是阴中之阳,通窍,利湿,如滑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轻清升浮为阳,如藏红花,味淡,轻浮可入脑;重浊沉降为阴。阳气出上窍,如鼻子、耳朵、嘴巴。阴味出下窍,如膀胱、大肠。清阳发肌理,实四肢;浊阴(厚味,色深)走五脏,归六腑。 5、药之相从:药清虚者浮而升,走皮表,如辛夷花、蝉蜕、蛇蜕。重实者沉而降,如熟地。味薄者升而生如春,味厚者沉而藏像冬,气薄者降而收如秋,气厚者浮而长像夏,味平者化而成如长夏。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均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寒无浮,热无沉。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如小便不出者,如用淡味药仍不能出,可加进辛味和甘味药,因辛甘发散可促水出,或用吐法使水出。所有咸味之药皆为下沉之药,辛甘者发散,不会下沉。故便秘者不会开出辛甘之药,治疗脑瘤则要上下配合。在用药时要灵活运用。甘淡者利湿,如淮山、薏仁等,用利湿之药湿不出,可使辛味之药发散之,寒无浮,热无沉,矿物类、动物类的药,是无根之药。植物类是有根之药。根在土里的草药,半身以上主升,半身以下主降。而柴胡取一半在土上,一半在土里的为最好。以花入药者,如辛夷花,其药性发散可治鼻窦炎及眼病。苍术在上,主收敛,可治鼻流脓水;白术在下,药性不同。以枝为药者达四肢,如桂枝;以皮为药者达皮肤,如黄柏皮、桂皮、杜仲。以中心和主干为药者入脏腑,如桂附、肉桂取的是桂心部分。药质轻者,皆入心肺;药质重者,入下。重量极轻者,药性在表,如麻黄,可发汗、收汗;重 |
|
6926楼#
发布于:2016-05-07 00:4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耿雪明申请签到,2016年5月6日《神农本草经》第3集心得:
西医:化简为繁;中医:化繁为简,可以明确判断死期。
第二章 药性总义 参考本草备要(清·汪讱庵) 一、五味之义:凡药 酸属木入肝, 苦属火入心, 甘属土入脾, 辛属金入肺, 咸属水入肾。 二、五色之义: 青属木入肝, 赤属火入心, 黄属土入脾, 白属金入肺, 黑属水入肾。 三、五味之用:凡药 酸者能涩能收:可让下利停下来,比如乌梅治下利、舌头收不回来、出汗不止; 苦者能泻能燥能坚:能泻如食物中毒的排泄、能坚如让软的东西变硬,比如壮阳; 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能补如滋补、补药、能和如调和几种不同药性的药,以免冲突、能缓如拘急、抽筋、走路停不下来等; 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能散如发表、发汗、能润如滋润、能横行如横行无阻; 咸者能下能软坚:软坚如消肿瘤、硬块、攻下如肾结石、用青盐等。(青盐海盐利尿、人工盐积水) 淡者能利窍能渗泄:利湿、渗湿。 淡白者入肺,黄者入脾。 五味要均衡,不可过食或不及。 四、阴阳之义:寒热温凉是气,酸苦甘辛咸是味,气为阳味为阴,其气厚者为阳中之阳,薄者阳中之阴也。 味厚者阴中之阴,薄者阴中之阳,气薄主发泄散表,厚则发热与温,味厚则泄降,薄则通窍,利渗湿,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清阳发肌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五、药之相从:药清虚者浮而升,如辛夷花、蝉兑、进皮肤; 重实者沉而降,如熟地入骨头; 味薄者升而生如春季,气薄者降而收象秋季。 气厚者浮而长象夏天,味厚者沉而藏象冬天,味平者化而成象长夏,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此升降浮沉之义也。 麝香:要活麝奔跑无力的时候,取肚脐处的油垢,很臭,因香极而臭。 取后放生。杀死则无麝香。 凡药根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则上升,半身以下则下降,如柴胡,取中间一段药; 为枝者达四肢如桂枝; 为皮者达皮肤如杜仲。 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质轻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肾如牡蛎,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枯燥者入气分如夏枯草;润泽者入血分如熟地、当归,此上下内外之相从也。 六、药色之入经脉:凡药 色青味酸,气臊,性属木,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 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 色黄味甘,气香,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 色白味辛,气腥,性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 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中唯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经无所主,其经通于足厥阴少阳,而厥阴主血,诸药入肝经血分者,并入心包,少阳主气。诸药入胆经气分者并入三焦,命门相火,散行于胆三焦心包,故入命门者并入三焦,此诸药入诸经之分布也。 药有相需者,同类而不可离者,一定要配对使用; 相使者,我之佐使也,可以选择配合使用; 相恶者,夺我之能也,只能选其一; 相畏者,受彼之制也,互相制约; 相反者,两不相合也,药性相反; 相杀者,制彼之毒也,克制对方的毒性。 此异同之义也。 七、五脏补泻之义:依据五行相克的原理来推断补泻。 肝苦急,急食甘而缓之,如甘草、香瓜、香蕉、麦芽糖、针灸承山穴和阳陵泉; 肝盛,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心苦缓,要想办法提速,急食酸以收之; 心太硬,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 心火过盛,以甘泻之,食甜以泻心火; 如在民俗过火山、跳火龙的时候,要在火里撒盐,盐可克火,把火隔离开,不会烫伤人;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看舌苔比较厚、湿气重时,可以吃苦药来祛湿;
9班-河南-耿雪明《神农本草经》第3集作业 |
|
6927楼#
发布于:2016-05-07 06:2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钱蔚宏申请签到,2016年5月6日《神农本草经》第03课心得:
中医化繁为简。 三、五味之用 【药性】凡药酸者能涩能收:如下痢用乌梅收敛;流汗不止需收敛;舌收不回(是非舌不治); 苦者能泻能燥(火)能坚,湿盛用苦,满则宣泄; 甘者能补能和(药性不一样的药放一起时,用甘味药和)能缓,如抽筋厉害,用甜味药; 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散剂发表; 咸者能下能软坚,如龙骨牡蛎,硬块肿瘤可用咸味药(青盐,自然盐),人工精炼盐会引起积水; 淡者能利窍能渗泄,饮食类蔬菜,利湿利窍,薏仁、芡实、莲子。 五味要均衡,如酸辣汤。 四、阴阳之义 寒热温凉是气也,酸苦甘辛咸是味也;气为阳,味为阴;其气厚者为阳中之阳,薄者阳中之阴也;味厚者阴中之阴,薄者阴中之阳;气薄主发泄散表,厚则发热与温;味厚则泄降,薄则通窍,利渗湿;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阳气出上窍, 阴味出下窍;清阳发肌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五、药之相从 凡药清虚者浮而升(如辛夷花、蝉蜕,走表),重实者沉而降(如熟地,入下入骨),味薄者升而生如春季,气薄者降而收象秋季。气厚者浮而长象夏天,味厚者沉而藏象冬天,味平者化而成象长夏,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此升降浮沉之义也,凡药根在土中者(草药类),半身以上则上升,半身以下则下降(柴胡,半上半下),药为枝者达四肢(如桂枝),为皮者达皮肤(如桂皮)。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如桂心,即肉桂),质轻者上入心肺(如麻黄,麻黄可发汗也可收汗),重者下入肝肾(如牡蛎),中空者发表(如通草、麻黄),内实者攻里(如大黄),枯燥者入气分(如夏枯草),润泽者入血分(如当归),此上下内外之相从也。 甘淡利湿+发汗 上苍术,下白术,同一棵植物。 六、药色之入经脉 凡药色青,味酸,气臊,性属木,皆入足厥阴肝(里),足少阳胆经(表)。 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 色黄味甘,气香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 色白味辛,气腥,性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 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中唯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经无所主,其经通于足厥阴少阳,而厥阴主血,诸药入肝经血分者,并入心包,少阳主气,诸药入胆经气分者并入三焦,命门相火(石硫磺),散行于胆三焦心包,故入命门者并入三焦,此诸药入诸经之分布也。 药有相需者,同类而不可离者(如白术+茯苓)。相使者,我之佐使也(桂枝+白芍)。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不相合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如炮附子、乌头要去毒),此异同之义也。 七、五脏补泻之义 肝苦急(因肝主筋),急食甘而缓之(甘草,可治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炮附子),以甘泻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泻之。 肾(喜湿热)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此是其义也。 从形立名,则失神。 |
|
6928楼#
发布于:2016-05-07 06:4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焦艳春申请签到2016年05月06日《神农本草经》第03课心得
酸味收敛、固涩,可用于汗流不止、下痢等。酸分味酸之药、酸味之蔬果等。苦味泻、坚、燥。若湿太盛苦可燥湿。不够坚硬,可使其坚;苦能泻下,坏死的东西要宣泄,可用苦药。甘味补、和、缓。滋补之药一般都有甘味。药性不合,可以甘味之药调和之,如甘草。如遇抽筋、拘急、癫痫等证,甘味可以缓之。辛味发散,发表之药多辛味。伤寒感冒,用辛发散。辛味还可滋润,辛苦合用,以辛滋润其燥,以苦燥湿。咸味能软坚,治疗肿瘤一般使用咸味之药,咸能攻下。淡味:饮食蔬菜皆属淡。可利窍、渗湿。淡白者入肺,黄者入脾。人工盐会致积水,天然的盐可以利水。阴阳:不明阴阳不能诊病也。药性之阴阳:一为气,一为味。寒热温凉为气,为阳。辛甘酸苦咸五味为阴。气厚者为阳中之阳,气薄者为阳中之阴;味厚者为阴中之阴,味薄者为阴中之阳。气薄者主发散,气厚者主发热;味薄者通窍,味厚者攻下。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咸味涌泄为阴;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阳气出上窍,阴气出下窍,清阳发肌理,浊阴走五脏。阳药皆为肌肉腠理之药,阴药皆为走五脏之药。药味清虚者,浮而升;病在表,需清虚之药升发,重实者沉而降。要知药之轻重,处方时方有依据,知其轻重方知药性何去。治疗皮肤病、扁桃腺发炎,可用蝉蜕,补肾用熟地,一为轻,一为重,药轻重不同,所到达之所亦不同。味薄者主升,气薄者降而收;气厚者浮。味厚者沉降;味平者化而成象;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所有咸味之药皆为下沉之药,辛甘者发散,不会下沉。故便秘者不会开出辛甘之药,治疗脑瘤则要上下配合。在用药时要灵活运用。甘淡者利湿,如淮山、薏仁等,用利湿之药湿不出,可使辛味之药发散之,寒无浮,热无沉,矿物类、动物类的药,是无根之药。植物类是有根之药。半身以上的主升,半身以下的下沉,半升半降亦有,如柴胡等。药名带枝的通达四肢;取皮入药者,皆达皮肤;取其中心者,皆入五脏。如关节痛用桂枝,用肉桂则无效。药质轻者,皆入心肺;药质重者,入下。重量极轻者,药性在表,如麻黄,可发汗、收汗;重者入肝肾,如矿物类;中间中空者,皆可发表;内实者,皆可攻里;枯燥者入气分,湿润者入血分。花类在顶,可治头顶之疾,故药有上下之分。药色之入经:青色者,味酸,气燥,其性属木,皆入肝经、胆经。赤色者,味苦,气焦,其性属火,皆入心经、小肠经。黄色者,味甘,气香,其性属土,皆入脾经、胃经。白色者,味辛,气腥,其性属金,皆入肺经、大肠经。黑色者,味咸,气腐,其性属水,皆入肾经、膀胱经。厥阴主血,诸药入肝经、血分者,并入心包经;少阳主气,命门相火,散行于胆、三焦、心包,故入命门者入三焦。药性有相互依存、相互需要、相互克制、药性相反等,相杀者,乃有毒之药者。药也能补泻。肝恶拘急,以甘缓之。肝属木,疏泄肝气要用辛味之药,辛味可以补肝,酸可泻肝。心苦缓,以酸收之。心脏搏动,一息四至为最佳,心动过缓,以酸收。心不能过硬,过硬则津液不足,以咸软之。心火过盛,以甘味泻之。脾湿过重,以苦燥之。 |
|
6929楼#
发布于:2016-05-07 07:0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九班罗红灵申请签到2016年5月6日《神农本草经》第3课心得
1,五色五味的使用: 酸味,药性收敛,涩剂,如下痢时要用泡过醋的乌梅,流汗不止,舌头吐出,都要用到酸味的药。 苦味,入心,药性能泻能坚能燥,湿盛时让其燥,不够坚硬让其食苦味药。 甘味,甜,能和能缓能补,几种药性不同的放在一起,加上甘味以和之,不致起冲突。抽筋,甘缓之,癫痫拘急,也要用到甜味的药。 辛,能散,能滋润能横行。散于身体,横行无阻,伤感感冒时,肺燥口渴,要用到辛味的药。 咸,软坚,攻下。如肿瘤,硬块,要软化,都用咸味的药。 饮食蔬菜,淡味,能利湿,利窍,如薏仁、芡实、莲子。白色入肺,黄色入脾。五味要均衡,过食过重都不行。 2,以药物学来区分阴阳的定义: 气(寒、热、温、凉)为阳,味(酸、甜、苦、辣、咸)为阴。 气厚者阳中之阳,气薄者阳中之阴, 味厚者阴中之阴,味薄者阴中之阳,气薄主发泄散表,厚则发热与温,味厚(当归、熟地)则泄降,薄(滑石)则通窍,利渗湿。 辛甘发散为阳,淡味渗泄为阳,轻清升浮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重浊沉降为阴。 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清阳发肌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3,药之相从:药清虚浮而升,重实沉而降,味薄升而生。气薄降而收。味厚气薄沉而降,味厚沉而藏。味平者化而成,气厚味薄浮而升,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可升可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 药根在土中,半身以上上升,半身以下下降。柴胡一半上一半下(半表半里)。药所有带枝的统统可以达于四肢(桂枝)。皮(杜仲)达于皮肤。为心为干者入脏腑(肉桂)。 质轻上入心肺,质重(牡蛎)入肝肾。所有药中空(通草)的发表,内实者攻里。枯燥者入气分,润泽(熟地)者入血分。 4,药色入经脉: 色青,味酸,气燥,性属木,入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入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 色黄味甘,气香,属土,入脾经与胃经。 色白味辛,气腥,属金,入肺与大肠经。 色黑味咸,属水,入肾经与膀胱经。 药入肝经血分并入心包经。入胆经气分并入三焦经。命门相火,散行于胆三焦心包,故入命门者并入三焦。命门火衰靠石硫磺(淡黄色)。而非土硫磺。 5,五脏的补泻: 肝厌拘急(抽筋),急食甘缓,如香蕉,哈密瓜,香瓜。肝欲散,急食辛散。以辛补,酸泻。 心苦缓,急食酸收。心欲软,急食咸软。咸(炮附子)为补,甘泻。 脾苦湿,急食苦燥,脾欲缓,急食甘缓。甘补,苦泻。 肺气上逆,急食苦泻。肺欲收,急食酸收。酸补,辛泻。 肾苦燥,急食辛能润,肾欲坚,急食苦。苦补,咸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