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5楼#
发布于:2016-02-01 23:5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周永燕申请签到,2016年2月1日《黄帝内经》第3课心得
四气调神篇大论第二 四气:春 夏 秋 冬 生 长 收 藏 春三月,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发陈:陈就是过去的东西。让神形跟着四气走,身体随季节调整,春:夜卧早起,晚睡早起,广步于庭,慢慢走路,全身放松,心情平静自然呼吸。应春天节气不要发脾气。反逆,逆之伤肝。春天受伤,肝脏受伤,到夏天就会受寒病。 夏三月,“番秀”,成长之道。夜卧早起,晚睡早起。夏季热,自然出汗最好,让汗透发,情志不怒,心情开朗当汗则汗,享受其中。反逆,心脏受损。心受伤后到秋天会产生咳嗽现象,到冬天免疫系统变弱,病会加重。 秋三月:称“容平”收的时节,天急,天气肃杀,地气减收。精气主肃杀,非常干燥。应早睡早起,和鸡同步走。情志安宁,才能降秋季肃杀。无事不奔走,使肺气清和,秋之肃杀之气不入肺。逆之,肺受伤,到冬天就容易产生下痢。 冬三月:“闭藏”,冬天冰天雪地,早睡晚起,多睡,收藏。太阳亮在起床。无欲无求,保持身体温度,不适合出大汗,不过度运动流汗伤身。寒极生热。冬泳不好。正常人不要冬泳。真正有心脏病的人适合洗冷水,心喜寒。五行,肾是水,心是火,肝是木,木能令子虚。肾水生肝木肝木旺心火。心脏病,心脏肥大,洗冷水澡,早上洗冷水澡中午胃口大开。受不了冷水澡,就用冷水冲脚,脚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寒水,寒极生热,冷水冲到脚从冷到热,心脏的阳就会回头。反逆,伤肾,肌肉萎缩,精神不振。 人要跟着二十四节气走,顺着节气走,不能逆。以阴天为例,阴天白天亦不见太阳,日月不明,此时养身之道就是要保护自己,不要受到风寒。邪害空窍,空窍,人身体有很多腧穴,那个脏腑不舒服,在阴天时最容易受伤。举例:担忧,忧能伤肺,如果阴天不由照顾好自己,就会产生空窍就会生病。同样心情好的人就不得病。随时保持非常好的情志,不会有过喜过忧过恐过思过悲的情形,即使节气变化无常也不会受病。 春天、肝;秋天、心;夏天、肺;冬天、肾。按照节气保养,肝心肺肾都不会受到影响。逆之则产生问题。节气交换时,春夏季节交换前前后一周交替时,定义为长夏,长夏就是脾脏所在。因为有脾脏四季变化人身体不会有什么变化。 春夏阳,秋冬阴。正常,阳没有阴牵制就会向外走。阴在内,阳在表,阳能固表是因为阴在内支撑,阴提供阳的能源,所以阳能固表。如阴虚,阳就会外浮。阳不断外浮就是阳盛;表面的阳虚,内在的阴就会外散。阴虚阳虚都不好。春夏养阳就是固表,养阳的方式就是出汗,让汗能够透发。秋冬养阴,不适合出汗。简单理解即为此。 《难经》第三难。左手(手腕大拇指指掌骨后)高骨称关,关上位寸(向手指尖方向),关下为尺。从高骨“关”画一条线,上寸的部分定义为阳,尺的部分定义为阴,寸为9分,尺为1寸(从高骨那条线往身体方向1寸)。脉从关下来尺的方向只有1寸,1寸后就没有脉,弱脉超过1寸就称为阴太过了。关上方寸处的脉,9分为正常,太长阳盛,太短阳不极。从脉也可以找出阴阳的平衡点。当尺部阴脉太盛,会顶到阳,阳会外散,当阳超过1寸,超过手腕,就称为阳溢。太满溢,因为阴太盛造成阳虚,称为“溢脉”。尺部脉加长超过1寸距离,阴虚,称为“覆脉”。“溢脉”、“覆脉”称为胃气已无。没有胃气的脉。 |
|
766楼#
发布于:2016-02-02 20:5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张莉申请签到
2016年2月2日《黄帝内经》第4课心得 由脉诊辨阴阳:阴脉太盛会把阳往外顶,阳超过9分往上溢出来成为“溢脉”,此乃阳虚。阴太虚时,尺脉往往超过1寸的标准,往下走变为“覆脉”。这两种都是胃气已尽的表现。 呼出由上焦心肺管,为阳,体现在寸部;吸入由下焦肝肾管,为阴,体现在尺部;呼吸之间由中焦的脾管。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人的气犹如天地之气,布达全身上下五脏六腑和关节,是全身动能之源。吸气后气顺着督脉到达命门,经由肾脏、小肠到关元后沿着任脉上行,通过鼻或口呼出去,这是一个周天循环。 人只喝水不吃食物时,水到胃里后马上就发散掉了。只有吃的食物中的水分才能由大肠气化后上升回到肺里。 1、阴与寒伤阳。当心和小肠的火不够时,称为“里寒”。里寒很盛,阳气就不能固表,神气会很浮动。 2、阴与暑伤阳。外在环境过热,阳气则外溢,人体会因过量流汗造成燥烦喘渴。若汗无法及时排出,堵塞体内,必话语不断,身体皮肤发烫,只有把汗完全发透才能好。中医上讲就是阳明症,也即纯热症,胃和大肠呈现纯热的现象。当把干燥的食物残渣清理掉,津液自然会回来。 3、阴与湿伤阳。人久处湿地,湿气会凝结体内,使阳气运行不畅,病人会头如带帽。湿热停留在大筋,则会筋缩痉挛。停留在细筋,则肌肉萎缩无力。以上病症必先除湿。 4、阴与气伤阳。脉气受伤时,阳气停滞不前,则人体型臃肿,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都会受影响,需用行阳的药医治。形受伤也会导致体肿,如身体外伤出现的肿痛。 阳气本身巡环速度很快。某一段阳气受伤,则整个阳的运行就会受阻停滞。 过于操劳则使阳气耗损,以致精力衰竭。特别是夏天,汗要发透。若汗囤积体内会出现高热昏厥,眼不能正视,耳不能听闻。 人都是因有阳气存在,才能正常的看、听、嗅和品尝。若阳气受损,就会影响所见、所闻、所嗅及味觉。如肾开窍于耳,耳不能闻说明肾阳受损,使肾气恢复正常病就好了。 人大怒时,血会随阳气上贯入头部和大脑,极易昏厥和中风,发心脏病。 人阳气不足时,无法控制筋骨,如手不停抖动等。 半身出汗则必生偏枯,一侧不遂。如肌肉萎缩的病人,往往汗流很多不易止住。 出汗时正好遇到湿气,皮肤容易生疣或疹,所以出汗后要马上把汗擦干。 摄入太多营养,多食油腻的人,足易生脓疡。 劳动出汗时,阳虚之人正好遇到风。如遇寒风则生皮疱(如青春痘样的红疹);如阻塞在毛孔则生脓疡。 久坐时屁股会出汗,遇潮湿的环境会长疙瘩;遇寒也会长痘。 早晨运动,晚上不宜运动。当阳气练地很精纯时则神很足,阳气柔和时筋也柔和。若毛孔打开时寒气入里,必生佝偻之症。若邪气入脏,易神经过敏。 营血卫气。诊脉时脉象以柔和为佳,说明体内阴阳协调。实脉就像葱白,虚脉好比葱叶。 阴阳本来平行。当阳气受阻,阴就会累积。如久卧床者,阳气不通加上体内有湿,就会长疮化脓。 |
|
767楼#
发布于:2016-02-02 21:3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张帆申请签到,2016年2月2日《黄帝内经》第4课心得。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天地间:上与下,前与后,左与右,为六合】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通天气,吸气后,督脉下,结命门,去关元,吐气出,走任脉,一周天,小腹振,天阳入,阳热生。命门肾,身生气,谓通天】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小肠募,是关元,谷物杂,食入胃,入小肠,心之火,下小肠,肺兆天,鼓风下,小肠热,食残渣,入大肠,大肠水,火气化,入肺脏,吐气汽,肺皮毛,皮肤津,来源肺,肺来源,是大肠,大肠水,食物水。饮用水,入胃蒸,胃夹中,入胃散,食物水,蒸煮慢,经小肠,入大肠,大肠水,是入肺,阳气上,是走表】 【伤到阳,因于寒,因于暑,因于湿,因于气……】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是里寒,心小肠,火不够,阳不上,难走表,神不定】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体太热,汗喘渴,阳明症,津液伤,纯热症,阳明症,大肠胃,因于热。解决法,请残渣,津液回】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久坐湿,诸阳头,伤阳气,头紧箍,湿伤阳,伤头面,病源知,大筋短,治去湿,阳回好】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气伤一,形伤二。十二经,脉气中,气循行,谓速度,气伤及,形变异。如无物,全身肿,是形变。水肿去,阳气药,蒸发水。形伤及,气变异。如撞到,形痛肿,气郁结】 【阳不足,如下状】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阳气流,圆形缺,伤缺失,人停滞,要昏厥,不发汗,眼不明,阳气足,有视力,阳气散,若昏厥,视力无。五官能,是阳气,阳不足,听不见,看不见,闻不见。听不见,肾阳虚,诸如此。车祸出,眼不见,阳气堵……】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人生气,需能量,阳气冲,入头面,眼脸红,会中风,心脏病,或昏厥】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手可见,形为阴,是能动,才为阳】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阳伤及,汗出多,肌萎缩】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汗见湿,乃出疣。跑步汗,阴雨天,附皮表,乃出疣,中医定。汗出擦,要毛巾】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红疹生,坐久汗,潮湿处,起走动,湿寒受】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早练阳,阳足神,筋柔和】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阳气伤,情致伤……】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卫为气,营为血,气和血,是平衡。摸脉搏,脉外气,脉里血。脉外柔,弹性好,刚强差,柔阴阳,调和顺,摸大葱,葱叶白,知虚实】 【久化脓,中风者,躺阳虚,阴累积,是正常,阴阳伴,阳阴停,不运行,生痈肿】 @教官-孝感-郑其赛 |
|
768楼#
发布于:2016-02-02 23:1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周永燕申请签到,2016年2月2日《黄帝内经》第4课心得 接上集寸关尺脉诊分阴阳 吸入肝肾(阴)尺脉,吐出心肺(阳)关脉,吸吐之间胃。脉:浮、沉、滑、涩。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脉象上就可以摸出来。“溢脉”、“覆脉”都是太过。阁就是溢和覆超过了。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人,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六合“天地上下四方称为六合”。五脏六腑经络通通与天气相通。中医观念,人和自然界相通,顺服自然。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邪气伤人决定人的寿命。为什么说人通天气:人吸气,顺着督脉一直往下走下及到命门。命门到再到关元。吐气,从任脉出去。人的一个周天,气到小腹震动。吸入天阳进身体会产生热,肾是先天之本和天气相通,生气通天就是这个意思。生气:生命之本。 阳气: 人身之阳气犹如天与太阳,天覆盖一切太阳照耀一切,此为天阳,与人身阳气相同。人失了阳气就会折寿。天运当以日先明,阳气在上如太阳,能保卫人之外表,使病邪不致内犯。。中医观念,小肠募穴关元。食物进入胃,经过胃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火(火来自心脏,肺让心火下达小肠)。食物残渣和水进入大肠,大肠在小肠前,小肠火烧着大肠,水气化从大肠回到肺里。肺,气之所在,肺主皮毛,全身皮肤里的津液都来气肺,肺的气来自大肠,大肠里的津液、水全部来自于食物的水。平时喝的水,就餐时喝的水和食物里的水不同。直接喝的水到胃里就消化完了进不到大肠里。食物里的水混着食物蒸煮没那么快消化就会到大肠里,然后再到肺里,阳气因而上,能卫寒。如果阳气失,里寒盛(里寒,心和小肠火不够),阳气不走表,不卫外。里热,喘渴,肺里津液不够,话多,体弱,汗出而散,阳明症。津液受伤,里面热,出现纯热症,病毒在阳明上面(大肠和胃)。津液没有了呈现出来的就是胃和大肠热。这时将干燥的残渣清掉后津液就会回来。 阳气受损: 因于寒:当外界寒盛,阳气会加速运转以御外,此时不注意生活起居,阳气就会上浮,若阳气不能正常运作,寒邪就会趁虚而入。 因于暑:如果外在环境过热,体内阳气外溢,毛孔开,过量汗出,造成体内水份不足而燥烦因成喘渴,如汗无法宣泄而闭塞体内,身体但热不寒,皮肤炙手,只有出汗才能散。 因于湿。久坐湿地就会伤到阳,湿入头,感觉头如带帽一样受到束缚。这就是阳气受到湿伤。湿会伤到头面。把湿去掉阳就会回头。湿热停留在大筋,会造成大筋缩短,会使肌肉萎缩。 因于气:如果阳气本身停滞不前,会使人身臃肿,营养不能布达全身,循环不好,不能正常代谢,终至阳气衰竭而生危。脉:十二经脉,脉有脉气,脉气受伤,人的形就会改变。形受伤后伤到气,例如被撞到先痛,后肿,就是形先受伤再伤到气。 阳气如果受损,阳气不停循环,若过于操劳,阳气耗损,阳气不够,则令阳气外张不与阴和,以致精力衰竭。如果那一段受伤堵住了,则会令人昏厥高热不退,阳气不能正常循环,如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闻不到味道。眼睛因为有阳气才能看见东西。在诊断时,如果阳气受伤,例如耳朵听不见,肾主耳,就说明肾阳不足,让阳气回复就会恢复。视力看不到阳气惊厥在里面导致看不见,让阳气回复视力就会恢复。 人生气,阳气往上冲,冲到面部阳明,眼睛红了,脸也红了,这时会产生昏厥现象,有些人一生气就昏厥发心脏病。阳气不足伤到经络,简单讲就是,弱不能指挥、不能运动动,就是阳有问题。例如手不能动了,就是伤到阳了。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当阳气受损,汗出不停,肌肉就会萎缩。汗出见湿,乃生痤扶疿。疣:出汗皮肤出很多油,出汗又遇到湿气,湿气和寒积在皮肤就会生病变疣、疹等。当汗出时要及时用毛巾擦干。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就是吃太好,太过油腻,足部就容易生脓疮。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皱,郁乃痤。。出汗遇到寒气就会生皮疱,红疹,青春痘之类的,化脓等。例如:屁股长痘,久坐出汗,又很潮湿,就会生痘;还有一种情况,出汗遇到冷,也会生痘。 早上做运动。晚上不要做运动。练功、运动,要在早上。阳气若练得很纯精,就会有神。阳气柔和时,筋就会柔和不会抽筋。如人体毛孔开阖不正常时,寒气入里,必生佝偻(驼背)。当阳气不守,邪气传入身体,若传入脏里,传为善畏及为惊骇。情志上有问题,情志都是内脏在管,脏器就会受伤。阳也可称为“卫”,就是气。营就是“血”。气和血是平衡的,若脉诊,脉内是血,脉外是气,脉外感受脉的动能、强度和弹性,柔和最好,刚强都不好。柔和表示阳气很顺,阴阳调和。摸到脉感觉脉里如葱中间是空的,就是中空的脉。若如摸到葱白部分就是实。 所有身体里产生的痈疽,如褥疮,就是阳气不行,阴就会累积,累积久就会生病变。魄汗,魄就是肺,肺藏魄,肝藏魂,心藏神。。魂和魄通通神在管。 |
|
769楼#
发布于:2016-02-02 23:2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易岚申请签到
2016年2月2日《内经》第04集心得 脉太少,阳不及。太过,阳太盛。当阴脉太多,顶到阳,阳会往外散,会溢到手掌,称为溢脉。阴虚时,脉会往手臂的方向走,超过正常的一寸的距离,称为覆脉。不管是摸到溢脉还是覆脉,是胃气已没有的脉。吸入肝肾(阴),吐出心肺(阳)。呼吸之间是脾。 生气通天论第三 人和自然是相通的。人吸气顺着脊椎骨一直往下走,到命门,命门到关元,这是吸。从关元到吐出气,是呼。 小肠募是关元,食物进入胃,再到小肠,小肠有很多火,来自心,心火是受肺的挤压到小肠,小肠的食物和水进入大肠,气会蒸腾回到肺里。当里寒很盛时,阳气不会走表。太热,伤到积液,会话多。纯热症,津液丧失,会伤到阳明,胃和大肠。当我们把干燥的食物清掉后,津液会自己回来。寒、暑、湿、气,都会伤到阳气。湿盛,会觉得头被什么裹着一样。形变,是气伤到。有的是伤形后伤气,有的是伤气后伤形。 阳气受损,阳气本身快速循环,如是阳气耗损不够,在身上会没有动力。阳气散掉,五官失灵,手抖。阳气受损,汗不出,肌肉会萎缩。 出汗时又遇到湿气,会产生疣。 早上运动。阳气足。 躺久了,阳气不足,阴会累计,会生疮。 |
|
770楼#
发布于:2016-02-02 23:4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陶圆红申请签到,2016年2月2日《黄帝内经》第4课心得
阴太旺盛,阳会溢,就是溢脉(往上走的),阴虚的时候尺脉加长,超过一寸是覆脉(往下走),溢脉、覆脉都是胃气没有的脉;中医讲吸气是阴(肝肾),吐出是阳(心肺),呼吸之间就是脾;五脏六腑跟天气相通,所以人要顺应自然。阳气就像太阳,阳气足人就长寿,全身的津液来自肺脏,肺里的气来自大肠,大肠的水来自食物(不是喝的水,喝的水会立马消化掉);纯热症病在阳明(胃、大肠),湿气盛会感觉头皮被绑住,就是阳气受到了湿伤,祛湿气就好了;气伤和形伤,脉的气受伤人的形就会改变(肿),也有形受伤伤到气(先痛后肿),突发性的视力、听力下降就是阳气短暂受伤;流汗时皮肤上有疣,是因为汗就出来的时候接触到湿气产生的;屁股长痘,就是屁股出汗,而且做得地方潮湿或者太冷,就会生痘;早上做运动,晚上不要做,阳气柔和时经络就会柔和不会抽筋。卫就是气,营就是血,摸脉的时候脉外是气,脉内是血,外面要很柔和(如葱叶子),表示阳气很顺,里面要实(如葱叶白);人长期躺着会阳气不足,阴集,而且湿气很多,就会化脓,生褥疮。 |
|
771楼#
发布于:2016-02-03 11:1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教官-孝感-郑其赛3班保发容申请签到2016年2月2日《黄帝内经》第4课学习心得 难经第三难,在手为例:讲脉以高骨为中点,上1寸(0.9寸)是阳位为寸为关,下1寸是阴位为尺。脉满超过寸叫溢,脉超过尺叫覆,寸尺都过叫胃气已去。中医观念认为,吸入为肝肾属阴,呼出心肺属阳,呼吸之间是脾。 生气通天论第第三 自古能知天地之法则,生命之源。本于阴阳天地之交会,在四方上下之间,人之气犹如天地之气一样,人之气布达全身上下左右五脏六腑全身关节,外应九窍,与天地之气相接,是全身动能之源。内脏腑与五行相生,与自然相通。人必知天地之法,起居情志平稳,顺应天时节气,方可长寿。反之则生病。 人通天气,从口往后到命门为督脉,命门到关元为吸,从关元任脉到口鼻为呼,呼吸为一个周天。吸入的阳气与肾相通,这就是生气通天论。人身阳气,犹如天与太阳,天覆盖一切,照耀一切,此为天阳,与人身阳气一样。 人身之阳气,犹如天与太阳,天盖一切照耀一切,为天阳,与人身阳气相同,如一但天阳运行失序,如人阳气无法运行,必造成折寿且皮表枯萎不华。阳气在上保卫人的外表,病邪不内犯。一旦外界寒盛,会加速防御外邪。此时若生活起居条件差,不知自处,则阳气上浮,无法正常运作,寒邪趁虚而入。如外热,阳气外溢,毛孔开过量㳘汗,造成体内水份不足而燥烦成喘渴。若汗无法宣泄而闭塞体内,会生澹语,出现但热不寒,皮肤炙,只有汗出乃散。如外在遇湿,头部如戴帽束缚,阳气与湿和不散,阳气无法运行,湿热停留大筋,造成筋萎缩无力。如阳气本身停滞,则形成臃肿,营养达不到全身,代谢失常,到至阳气衰竭而生危。 阳气之性,人过于操烦,阳气不能阴气和,以致精力哀竭,夏日操劳,阳气随汗出,一旦屯积体内不外出,耳无法听闻而丧失意识。 阳气另一特性,人在大怒下,全身紧绷,血会随阳气上升于脑中,而造成昏厥中风。而令筋无法控制,失去自主力。如造成半身出汗,则生半身不遂。如出汗时遇湿,皮肤生病如疣、疹等。平素如经常吃山珍海味,油腻的人,易生脓疡于足。人因劳而出汗,阳虚之人当风,则风邪入体内,如寒风则生皮疱,如阻塞毛孔不出,则生脓疡。 |
|
772楼#
发布于:2016-02-03 11:5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张莉申请签到
2016年2月3日《黄帝内经》第5课心得 肺藏魄,肝藏魂,心藏神。神管魂和魄。白天恐惧说明肺有问题,魄不守了。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意为肺里的汗没有发透,人会体弱,气很干燥。 俞穴走阳,募穴行阴,阴阳互相制衡。若俞穴气不行,则发风疟,如手抖不停,用去风药可治。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始。受病之初,往往起于风,易治。脏腑等重大的病治到呈现出受风症状,说明病在退,即将痊愈。 人内心清净,阳气调和,则抵抗疾病的能力就强,即使遇到外界恶劣的环境变化也不会生病。 腑主宣泻,脏主收藏,全靠身体的阳气支撑。阳气旺盛时,人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就会正常。阳气不足时,新陈代泄缓慢,营养和残渣会累积体内,时间越久毒素越多,甚至会长肿瘤,发生癌症等病变。所以行阳很重要,要想办法让阳气在体内顺畅运行。 清晨日出时阳气由里走表,中午达到极致;日落时阳气始衰,由表入内,此时毛孔闭锁,要固阳于内不使之外溢。故夜间不适宜运动和出汗,否则阳气外溢,日久必体弱多病。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图解:中午阳最盛时阴始发,称为“少阴”。日落西山时阳衰阴盛,称为“太阴”。半夜时分阴达到极致,阳气始发,称为“少阳”。卯时后渐盛,称为“太阳”。 阴能随时吸收积存营养,供人所需;阳则固表护卫人体健康,二者相辅相成,是平衡的。若阳盛阴衰,人则狂乱,血脉加速。若阴盛阳衰,人五脏相争会导致九窍闭塞不通。故人唯有保持阴和阳的平衡,才能筋脉柔和,筋骨强壮,气血畅通无阻,不致生病患。 人受风过量会损阳伤肝,暴饮暴食会增加肠胃负担,食物消化不良易引发下痢或生痔疮。饮酒无度伤胃,会气短、呕吐。过度提举重物伤肾,劳损腰骨。阴阳平衡的重点在不可过饮、过饱、过度处于不良环境之中。若阴阳分离,人必死。 人在春季出汗时当风,病会缠绵不去,夏季会流汗不止或下痢。夏天被暑热伤,秋天就咳不止。秋季久处湿地则咳嗽,肌肉萎缩无力。冬季劳汗过量受风,春天时多发温病。 寒有两种,一种是由内而发,大多是饮食不节所致;一种是外界的风寒。表症虽呈热性,实则因里寒引起,不能用寒凉药治。 酸、苦、甘、辛、咸五味,食之不能过。食酸太多伤脾,食苦太多伤肺,食甘太多伤肾,食辛过多伤肝,食咸过多伤心。故饮食宜清淡,五味摄入需均衡。 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人嗜食酸味,故很少得胆结石。西部青海附近人,多吃青盐,无人得肾结石。 |
|
773楼#
发布于:2016-02-03 16:4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教官-孝感-郑其赛3班保发容申请签到2016年2月3日《黄帝内经》第5课学习心得 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神管魂和魄,白天看到鬼魂不守魄,说明肺有问题,魄不守。 魄汗该流汗,没有流尽,形弱气瘦,而燥,阳气之性,纯精时养元神生命,柔和时养全身之精,如遇人体毛孔开阖不正常时,寒气入里,必生佝偻症。如入侵经脉,则生瘿肿、淋巴结肿,肿脓停留肌肉漫延。 俞穴走阳,募穴走阴,如从背部俞穴入体,造成臟气不足,则生情志病。如邪气入血分,血管相抵则生脓肿。如汗无法透发,停留体内,造成外形瘦弱而躁。如背部俞穴闭塞阳气不行,则生疟病往来寒热。 风为百病之首,受病之初,实有因。治病时开始就治风,易治。人如能保持气清神静,阳气和,固表能力強盛,即使遇到恶劣之气候环境,也不生病。人若能悟到顺应天地时序之理而致的。 如邪气留体内不去,必生传变转移,造成上下不交,阴阳不容,即使有良医也束手无策。阳气阴气的定义,腑宣泻,脏收藏,宣收要靠阳气。所以人之阳气一旦受阻积滞不去,必生危厄,当阳气受阻时必用泻法速治,不急速且正确施治,又遇庸医。必因时之失而终败。是故阳气者,白天固守人体之外侧。清晨曰出时,阳气由里走表,至正午时阳必盛旺至极,日落西山时阳气亦衰弱于表而内敛,毛孔闭锁,固阳于内不使外溢。此阳气之道,因日暮而内敛不出,不在夜间运动筋骨逼阳气与汗出,不与外在之寒露相触,此及养阳气之正道,吾人如违逆之,阳气必损,以致人之外形必可日见薄弱多病。 人之阴,其性能随时吸收存积提供营养精华所需。人之阳,固表,保护生体不生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吃太饱,筋脉力量不够,易生痔疮。喝太多,出现气逆。用力太大,伤肾,背俞上有大杼,脚上有承山穴,腰椎为高骨损伤。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平阳密,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露风乃生寒热。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署,易㳘汗不止或下痢。秋伤于湿,入里伤脾,气机不畅咳嗽,损伤肌肉至萎缩无力。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是冬天积下来的,伤到寒要用热药,不能用寒药。 寒有两种,一种是由内而发,大多是饮食不节。一种是外界的风寒,冬天伤于寒,必开热药,不能冷药。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肝、心、脾、肺、肾,伤在五味酸、苦、甘、辛、咸。中医认为太过或不及都不行,过于酸,肝伤到脾。如果吃咸太重,伤到骨骼,还伤到心。吃太甜伤到肾,看到黑。吃太苦伤脾胃,过于辛,伤筋。所以人食五味必相柔和,不必太过,则骨正筋柔,气血流畅,凑里密。骨气以精,能长寿。东南沿海一带,喜欢吃酸的,没有肾结石。不吃酸的易出胆结石。青海一带吃青盐苦寒,没有肾结石 |
|
774楼#
发布于:2016-02-03 16:5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易岚申请签到
2016年2月3日《内经》第05集心得 肺藏魄,肝藏魂,心藏神。神管魂和魄。如果阳气不足,会发风疟,风就是动,用袪风的药。风为百病之始。疾病最早是来自外面,治病一开始治好风就不会导致其它的病。当治病治到出现风的症状,代表病在好转。人心情清静时,人的固表能力强,天气再怎么恶劣,也不会受到伤害。病在身体里太久了,再好的医生也没办法医治。 腑会宣泄,脏会收藏。两者都要靠阳气运行。阳不行时,脏东西会累计在身体里,形成瘤。 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道家的太极生两极,两极生四象。 阴和阳是平衡的,阴没办法掌握阳,人会生狂乱。阳没办法掌握阴时,五脏会相争。例:肝属木,大肠属金,两者本应互不干涉,病人便秘,腑为阳,阳气不通。肝脏凌晨1到3点醒了,是肝与大肠不合。如果是3到5点醒,是肺和大肠有问题。 风吹木动,邪伤肝。吃太饱,会得痔疮。渴太多,气会逆。用大力,会伤肾。腰椎也称为高骨。阴阳两者不合,就像有春天没有秋天,有冬天没有夏天一样。阴阳互相牵制。 冬天伤到寒,春天才会有温病。表面上看起来是温热的病,实际上是体内有寒。 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不能太过,过与不及都不好。过食酸,肝会产生过多的津液,会克到脾。过咸伤肾,会影响到心脏。太甜,会伤到肾脏,肾里黑色的营养会往外跑,是肾出问题。味道要调和,不能过,要平衡。江浙一带人爱吃醋,人不会得胆结石。西方吃青盐,苦寒爱吃厚重,故不得肾结石。 |
|
775楼#
发布于:2016-02-03 22:4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张帆申请签到,2016年2月3日《黄帝内经》第5课心得。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肺藏魄,肝藏魂,心藏神,魂魄归,管于神,心神大。魄白鬼,肺汗流,阳腧穴,阴募穴,阴阳衡,阳本散,闭难散,本不动,如风动,症如此,去风药】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百病外,风为俑,首治风,不后病,治脏腑,浮表退,风始终】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阳阴气,腑脏有,腑宣泄,脏收藏,阳气泻,阴气藏。阳泻浊,正常人,阳动能,阳不行,好坏物,皆累积。十二时,大周天,阳不足,浊物滞,久滞留,为毒物,阳气行,无累积,阳无形,阴累积,诊断依,治疗依】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早中晚,太阳盛,阴来生,阴阳鱼,太阴时,夜阴盛,阴极处,阳升起,阳极阴,阴生起。四象现,阳阴运。阴阳长,慢慢转。午太阳,随少阴,子太阴,随少阳】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妻为阴,夫为阳,阴阳和,脏腑和。肝脏木,大肠金,阳金阻,肝阴乱,丑时起。过食饱,阳不足,易痔疮,大饮后,呼吸促】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大杼穴,承山穴,绝骨穴,肾脏抬,骨力量,强力抬,肾气伤,髙骨大】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因而大饮,则气逆。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寒热症,外来病】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温病由,冬伤寒。孩童冬,汗冷伤。春温症,莫寒药,当场效,未断根。伤寒论】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 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肝主酸,心主苦,脾主甘,肺主辛,肾主咸,咸克心。过甜肾,黑面色,色各脏,泛面色,无光泽,洗肾处,黑如炭。味莫过,蔬微苦,克辛辣。治病药,味厚重。例东海,沿海酸,胆无石,西苦寒,青海盐,厚味咸,肾无石。防结石,莫海盐。色难入,脏不容。黑人牙,骨牙壮。过食酸,胆无石,过食咸,肾无石】@教官-孝感-郑其赛 |
|
776楼#
发布于:2016-02-04 00:1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周永燕申请签到,2016年2月3日《黄帝内经》第5课心得 魄:白天看到鬼,魄散掉了,魄不守,魄汗肺里的汗,该流汗而没流干净。形若而气烁,气烁就是很干燥的意思。穴俞以闭:背后的腧穴,阳气走的地方,募穴阴气走的地方,阴和阳互相制衡。若阳气腧穴的气不能行时,发为风疟,阳气要发散出来,毛孔闭塞让阳气不能行,风就是动,应该不动而动就是“风“的症状。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始。所有的病最早来自外边。如果人能保持心情安和宁静时,就算节气如何改变都不会得病。 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病在身体太久,再好的医生也没办法,医者要想尽办法治好。 故阳蓄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写:腑:是宣泄;脏:收藏。腑和脏都是靠阳气行才能够生养收藏,该收藏收藏该宣泄宣泄,如果阳气很正时,浊物排掉,营养收藏起来,这是常人。当阳不行时,不论好坏通通累积,阳气是动能,没有动能推动身体会累积很多东西。24小时为一个周天循环,浊物该离开身体,如果36、72小时还没排出来。在身体里时间太久好的营养都变成了浊物。一些肿瘤病变就是这样发生的。所以行阳很重要,阳气要行就不会有累积。阴积,阳气要行走就不会有阴积。当受到阻隔时就要马上把它泻出来,不马上治疗就会出问题。阳气24小时一天变化,白天主外,清晨阳气升,日正当中,阳气最旺,太阳西下阳气开始衰。 阴阳的一天变化:正午,阳盛,阴开始生(阳盛生阴);夕阳西下时:阳衰,阴升。再到子时,阴盛(阴极),阳生。再到卯时(清晨),阳升,阴衰。道家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顺着一天24小时运作,知道阴阳生长情形,阴阳慢慢转变完成24小时一个人体循环。 阴: 人之阴,其性能随时吸收积存营养之精华,随时提供人之所需。人之阳,是专斗强固外表,使身体不受环境变化而生病。阴和阳互相制衡,若阳太过,阴无法及时供养,造成阴不足而阳亢,此时人会生狂乱而血脉加速。若阳不足无法接收阴之精气而造成阴过盛时,五脏会互相争引过盛之阴精,因吸收过量导致九窍闭塞不通。脏腑应该协调。例如:肝木、大肠金。木和金应该是互相制衡,若大便不通便秘,当腑(腑就是阳)有问题。若晚上1:00-3:00准时醒了,就知道是因为肝的问题导致的便秘,若是3:00-5:00醒来就是肺出问题导致的便秘。这是原则。当表面看到问题,可能是腑出问题了,但腑和脏是相连的,用腑可以看到脏发生了什么问题。保养之道,当发现不正常时,首先要让不正常变正常,然后保持好心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中医将天地之间的“风”定义为肝之风脏,肝是木,木会动就是受到风。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pi)为痔:吃太饱,造成消化系统过量负荷,筋脉输送力量又不够就会生痔疮。因而大饮,则气逆:如大量饮酒,胃必受损而气反逆下降生呕。喝酒太多呼吸会短促。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当你抬不动东西,强力抬时,就会伤肾气,腰骨会受损。人出力抬东西靠肾脏。背上有大杼穴,大杼是骨之会;脚上有承山穴,承山就是能承受一座山;绝骨穴(髓会绝骨);当抬重物是靠骨的力量去抬。高骨:腰椎最大的骨头地方。 阴阳的重点:两者不合时,阳强强到密能固阴,阴不会耗损。阴和阳互相牵制,缺一不可,如阴受伤,阳会无法守住,阳受伤,阴会耗散。如阴阳绝离就很危险了。 人生于寒热,有寒热的病,是因为人身体暴露在风吹之下。节气改变才会产生寒热,这种病是外来的。春伤于风,夏伤于暑,秋为咳疟,秋天伤于湿。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天受了寒,春天才会生温病。最多是小孩,小孩爱动,冬天出汗受寒,到了春天就会得温病,看起来表面上是温病的实则都是寒症,如果吃些寒凉的药,热会下去但过几天又会起来,原因在体内寒未去掉。所以冬天不要出汗。寒分两种:第一种寒,从身体发出来,大部分是饮食不洁,如吃坏东西。第二种寒,从外界来的寒,就是冬天的寒,夏天伤于暑。 四时之气,更伤五藏,阴之所生,本在五味。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过食酸味会伤到肝,又阴肝木克脾土所以会伤到脾脏。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食过咸,会伤到骨骼,肝肾主吸入,肾水受伤会伤到心脏,水克火,心气会受到压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横。如食过甜,会伤到肾脏,会看到黑色,无色应该藏于脏内,当脏器受到影响,无色往外散就会反应到脸上。味过于苦,脾气不濡(ru),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肝酸,心苦,脾甘,肺辛,肾咸;吃东西五味要调和,过而不及。食物有两种:平常的饮食味道比较淡,用药物时味道就比较厚重,治病需要。调和五味人体不病变。举例:东南沿海一带人喜欢吃酸,江浙一代菜醋多,酸是肝胆,所以这一带没有胆结石,过食酸清的很干净。西面青海,苦寒,味重吃青盐味道比较咸。所以吃青盐预防肾结石,多吃醋预防胆结石。饮食不能暴饮暴食,过犹不及,吃东西要细嚼慢咽,吃太饱阳气压抑,阴就累积。暴饮暴食易患盲肠炎。 |
|
777楼#
发布于:2016-02-04 06:3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张莉申请签到
2016年2月4日《黄帝内经》第6课心得 暴饮暴食,又过饱时,不要疾走或奔跑,否则易得盲肠炎。 金匮眞言论篇第四 天地有八方,故生八风:东南来风为弱风,南方来风为大弱风,西南来风为谋风,西方来风为刚风,西北来风为折风,北方来风为大刚风,东北来风为凶风,东方来风为婴儿风。 经有五风:当环境突变,或起居不正常时,或情志郁结不畅,或饮食不节,体内阴阳消长不平衡时,病邪就趁虚而入,进入五脏,造成病变,此为五风。 四时之胜者,春盛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者。 春天吹东风,此时受风病在肝,病邪侵入管道在颈项。夏天吹南风,此时受风必伤心,病邪进入胸胁。秋天吹西风,受风易伤肺,邪风进入位置在肩背、风门、肺俞穴。冬天吹北风,受风病发在肾脏,邪风进入位置在腰部的肾俞穴。季节交替的中间阶段为长夏,此时受风易患脾病,邪风进入位置在脊背的第十一、十二椎俞穴部位。 春季发病先犯头,易流鼻血。夏季发病会殃及内脏,胸胁苦满。秋季病多发在肩背,必成风疟。冬季病多发于四肢关节,易生麻痹晕厥。长夏为脾,位处中央,主土生湿,得病阳气就不能固湿,必里寒下痢。 冬天不要过度运动和出汗,春天保护好颈项。如此类推,夏天就不会胸胁生病,长夏就不洞泄里寒;秋天就不会得疟疾,冬天也不会生麻木痹病,下痢而流汗不止了。 “精”是人生命的源泉。冬天善于藏精之人,春天不会得热病。夏天炎热就当把汗发透,不发透秋天易得疟病。 人之阴阳是内里为阴,外表为阳。人身的阴阳是男人胸为阴,背为阳;女人胸为阳,背为阴。颜色淡的为阳,深色为阴。 脏腑的阴阳:脏为阴,腑为阳。再细分下去,横膈以上心、肺为阳,为清;横膈以下肝、脾、肾为阴,为浊。正常情况下清在上,浊在下。若大肠的燥矢之气随胃经上冲,超过横膈后会一路上达头部,停留于印堂,就出现印堂痛。可扎中脘穴,引浊气下行。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是指冬病、春病在阴,夏病、秋病在阳。心是阳中之阳,肺是阳中之阴,肾是阴中之阴,肝为阴中之阳,阴中之至阴为脾。 方位与五脏、颜色的对应关系:东为肝,为春,青色;南为心,为夏,赤色;西为肺,为秋,白色;北为肾,为冬,黑色;腹部为脾,长夏,黄色。 若春天脸发青为正常,带一点红属微恙,若发白说明肝木被肺金所克。 |
|
778楼#
发布于:2016-02-04 09:25
中医经典特训3班邓小兰申请签到
2016.2.3黄帝内经5课学习心得
肺藏魄,肝藏魂,心藏神。神管魂和魄。白天看到鬼是魄力不守,是肺的问题。 风为百病之始 背后腧穴走阳气,前面募穴走阴气,阴阳互相制衡。如果腧穴的气不足,即阳气不足,就产生风,风就是动,风为百病之始。 风为百病之始的理解:1)所有的病最初都是由风引起;2)当病治到有风症时,代表病要痊愈。 如果人保持心情愉悦,阳气就会把人封闭起来,外邪就不会伤害到人体。。 风邪伤肝;再吃太饱就会生痔疮;过度饮酒肺气上逆而气喘;过度提举重物,伤肾脏。 人要健康,必须阴阳协调,才能阴平阳密。 春天受风邪,夏天泄泻;夏天受暑邪,秋天得疟疾;秋天受湿邪,冬天引发咳嗽;冬天受寒邪,春天生温病。 腑,宣泻,为阳;脏,收藏,为阴。阳气受阻时,宣泻不正常,就会有累积。阳气行,阴就不会累积。正常人体代谢时间24小时。 四象: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午时阳最盛,阴开始生,是少阴;从酉时到子时是太阴;子时,阴极,阳开始生;子到卯时,是少阳;卯时到午时,是太阳。 阴不胜阳,就会发狂;阳不胜阴,五脏失调。脏腑间要协调,阴阳要制衡。 由腑发生的问题联系到与其对应的脏也会有问题,是他们的不协调才产生的病症。 【原理】金和木互相制衡, 【病例1】大便不通,晚上1点到3点醒来。 【原因】肝的原因导致便秘,在通便的同时疏肝 【病例2】大便不通,晚上3点到5点醒来, 【原因】肺的原因导致便秘,在通便的同时补肺气 五味之伤: 过酸,肝气盛,克脾脏; 过咸,骨质受伤,心气抑郁; 过甜,心烦气喘,肾气受制; 过苦,脾气受伤; 过辛,伤筋伤神。 *五味调和,气血充盈,肌肉丰满,身体健康。 吃青盐不会得肾结石,常食酸不会得胆结石。 |
|
779楼#
发布于:2016-02-04 15:3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易岚申请签到
2016年2月4日《内经》第06集心得 急性盲肠炎的起因,过多过急的食用平时不怎么吃的食物。吃太饱,阳气被压到。 金匮真言论第四 八风:弱风,大弱风,谋风,刚风,折风,大刚风,凶风,婴儿风。东风生于春,春天时,要把脖子保护好。南风生于夏,要把胸前保护好。西风生于秋,要保护好肩背。北风生于冬,要保护好腰股。 春天受到风寒,病都在头上,头痛是伤在春天。夏季受病会伤到藏。秋季受病会伤在肩背。冬季受病会伤在四肢,四肢关节疼痛,大部分是冬天受的风。春天得病容易流鼻血,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因为脾主湿,脾脏受伤,湿易从大肠、小肠排出。脾主少腹,腹有问题找脾,受风寒,阳不足,会从大肠、小肠排出。 精,是精华之所在。冬季藏精气而不外泄,春季不生热病。夏季炎热,当出汗而不出汗的,到了秋季就会得疟病。 男人,胸为阴背为阳。女人,胸为阳背为阴。溺水者,面朝上者为女人,背向上者为男人。 脏为阴,腑为阳。冬、春的病是阴,夏、秋的病是阳。五脏再分阴阳:上焦(肺、心)为阳,中焦(肝、脾、肾)为阴。阳是清,阴是浊。横膈膜是分清浊的地方。 大肠燥热,浊气冲到横膈膜上面去了,印堂痛,扎中脘。 黄帝说,五脏对应四季,其间互相吸引、接受的关系又如何呢? 五脏对五色。东方肝,青色。南方心,赤色。西方肺,白色。北方肾,黑色。中央脾。黄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