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0楼#
发布于:2015-12-04 21:49
@教官-南京-李宁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沈莉红申请签到,2015年12月4日《针灸大成》第36课心得 1、膈俞穴(贫血、淤血) 两个肩胛骨下横线与脊椎骨交接处旁开一寸半为膈俞穴。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筋会阳陵泉,腑会中脘,脏会章门,气会膻中。血会即血病治此,但不是血癌,指贫血、淤血,内伤造成的内脏出血、便血。针和灸都可以。一般久病都有淤血,淤血时会口渴又不想喝水,膈俞穴是活血化淤的穴,如果遭外伤在胃经上,可以下膈俞,也可以取欷穴粱丘,刚受伤可以内庭。如果马上摔下,五脏气乱,就下天柱、大杼。 2、消渴穴 第八椎下是消渴穴,是经外奇穴,叫消渴穴。针和灸都可以,治了口不渴,手脚温热,头面身体冷,睡眠好,大便正常,病就好了。 3、肝俞和胆俞穴 肝俞在第九椎旁开一寸半,肝病可用俞募治疗法,可针可灸。两穴一起下,只有四肢上取穴,才有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治疗中风,先扎健侧,再扎患侧。 第九椎下旁开一寸半,肝胆脾胃三焦肾。全身只有肝经经过男性阴器睾丸,和女性阴部。所以阴部的病可以肝俞下针,疝气、小肠下坠下隐白和肝经井穴,效果好。胆结石可以胆俞下针,同时按时间的时症也可取胆俞。 4、四花灸 过去肺痨也就是肺结核,在胆经治疗。四花灸就是胆俞和膈俞四个穴位一起灸,治疗肺结核非常好。 5、脾俞穴和胃俞穴 第十一椎旁开一寸半是脾俞穴,四肢的问题,不管肌肉还是关节痛,风湿痛都可以脾俞,同时脾主少腹,腹部水肿也可以治。针和灸都可以。 第十二椎旁开一寸半胃俞,胃溃疡、胃出血,胃下垂都可以治。用俞募治疗法,胃的募穴中脘穴,再扎胃俞。假如胃痛,足三里、粱丘可以止痛。 6、三焦俞和肾俞穴 十三椎旁开一寸半为三焦俞,三焦募穴石门穴,三焦的问题可以俞募法治疗。三焦的问题,水的下利,大便带水,排水,水肿,吃东西不消化都可以治。 |
|
841楼#
发布于:2015-12-04 22:11
||足太阳膀胱经||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赵芳芳申请签到,2015年12月4日《针灸大成》第36课心得 只有四肢上取穴才有左病右治对称治疗,膀胱经的穴位都是成对使用,先下健(康)侧再下患(病)侧。 膈俞穴(贫血、瘀血)-血会膈俞(八大会穴之一)出血的问题都可以在这个穴位治疗 在第七椎下(两肩甲骨连线与督脉交点) 【八大会穴: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腑会中脘、脏会章门,气会膻中,脉会太渊,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悬钟)】 治疗出血的病、贫血、瘀血(内脏出血、大小便出血等)-活血化瘀 可针、可灸 膈俞穴之上是心俞穴之下是肝俞穴,心生血肝藏血,所以膈俞穴统全身的血。 当身体里有淤血时会感觉口渴但不想喝水。《血证论》提出久病必瘀。 消渴穴-奇穴 第八椎下,可针可灸 消渴分上消、中消、下消。上消是渴饮百杯不能止渴,在胸隔以上病人会渴但饮百杯不能止渴。肚脐到胸膈是中消,饥饮百碗不能解饥,吃很多还是饿。下消男人会阳不举,女人则性冷感。 第九椎以下依序是肝胆脾胃三焦肾 肝俞穴 第九椎下旁开一寸半 肝病治此,可用俞募治疗,可灸(双边灸)可针。 当有肝病时,肝俞穴有压痛感。 【全身唯一经过男性阴器(睾丸)和女性阴部的经络是肝经,因此阴部的病可以在肝经上治疗。肝里面有肿瘤、硬块可在肝俞上下针 胆俞穴 第十椎下旁开一寸半 时症(晚上十一点到半夜一点)的问题可以在胆俞穴下针 可用于诊断胆病。 【肺结核】(肺痨) 病人全身发黄,小便、眼睛也黄。可在胆经治疗(金克木),用胆俞。(生杏仁) 【四花灸】-两个胆俞、两个膈俞治疗肺结核 脾俞穴 第十一椎下旁开一寸半 (脾主)四肢的问题、少腹水肿都可以用脾俞穴(强土治水) 可针可灸 脾主开胃,小孩不吃东西,可灸脾俞,再灸身柱,小孩会长得又高又大。 胃俞穴 第十二椎下旁开一寸半 胃病治此 俞募治疗(胃俞穴+中脘穴)治疗胃病。有炎症时用会郄治疗(中脘穴+梁邱),有呕吐再+足三里 三焦俞穴 第十三椎下旁开一寸半 三焦经募穴为石门穴(肚脐下两寸),三焦俞+石门穴的俞募治疗三焦的问题。 水的问题大便带水、水肿、不消化、肚子涨满等。 肾俞穴 第十四椎(命门穴位置)下旁开一寸半 肾主骨,肾又藏志,其华在发。 |
|
842楼#
发布于:2015-12-04 22:3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 张文杰申请签到 2015年12月4日《针灸大成》第36课心得 1.膈俞 第七椎下旁开1.5寸,或者两肩胛骨连线中点,旁开1.5寸
治疗贫血,瘀血, 血会膈俞,大便有血,小便有血,可以灸,针刺也可以。位于心俞,肝俞中间,心生血,肝藏血,所以他统领全身的血。 口渴不欲饮,是身体内有瘀血。瘀血可以导致很多怪病,"久病必瘀" 可以下膈俞。胃经痛可以下郄穴梁丘,从马上摔下来,就下大杼,天柱。 2.经外奇穴:消渴穴 第八椎下旁开1.5寸 上消(能喝)中消(能吃)下消(性欲下降) 3.肝俞与胆俞穴 膈俞下2椎为肝俞 肝有病用俞募治疗法, 在四肢上分左病右治,在躯干上左右一起下针, 有肝病时第9椎肝俞有压痛,全身有一条经脉经过男人阴器睾丸,女人阴部,就是肝经。所以阴部有病睾丸有病,就在肝俞下针,疝气时下脾经的隐白,和肝经的井穴 胆俞 十椎下旁开1.5寸,治疗胆结石,肺结合 4.四花灸 两边的膈俞和胆俞同时灸 治疗肺结核 还可以吃苦杏仁也可以治疗肺结合 5.脾俞与胃俞 脾俞第十一椎下旁开1.5寸,脾主四肢。肌肉,关节,风湿痛都可以在脾俞下针 脾主少腹,腹部的水肿胀痛都可以用 所以脾有问题时,表现身体沉重,正常人水液气化上升,所以站到那儿不感觉沉重 脾主开胃,小孩不吃东西灸脾俞,在灸身柱,小孩会很好 第十二椎下旁开1.5寸是胃俞 不管是胃溃疡胃出血,胃下垂,用俞募治疗法中脘加胃俞(也叫冷俞募) 假如胃痛用足三里郄穴梁丘,可以止痛,足三里还可以止呕,胃的会穴是中脘,这样更好 6.三焦俞与肾俞穴 肚脐正对后方是命门,命门旁开1.5寸,是肾俞,肾俞上一椎为三焦俞 三焦募穴为肚脐下两寸的石门,三焦是水道,下利,大便带血,水肿,消化不利, 肚子胀满也能用 肾俞 肾主骨,藏志,肾气旺,有志气,其华在发。如果一个人什么也不想干,十二个月换十三个工作就是肾虚,无大志 |
|
843楼#
发布于:2015-12-04 22:3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戴春蓉申请签到2015年12月4日《针灸大成》第36课学习心得
膈俞穴(贫血,瘀血) 膈俞位于第七椎下旁开一寸半。简单找法,把肩胛骨低端画条线,跟脊椎骨交接的地方。针,灸都可。血会膈俞。也就是说血病治此。血病是讲贫血,瘀血,内伤打击造成内脏出血。大小便出血。通通可以治疗。 膈俞因为上是心,心生血,下是肝,肝脏血,所以它统领全身的血。 血症有很多特定的现象,比如说,感觉很口渴,却不想喝水。这是身体有瘀血的缘故。 膈俞是活血化淤的穴道。比如说,遭打击,或从马上掉下来,被踢到胸部,正好是乳中穴。这个经络正好是正足阳明胃经上,有瘀血,下膈俞,胃经上痛也可以下胃的郗穴梁丘。刚被踢到,就下内庭。 经外奇穴:消渴穴 第八椎下外开一寸半是经外奇穴,消渴穴。下针或灸都可以。 消渴分上消,渴饮百杯不能止渴。 中消,饥饮百碗不能解饥。 下消,男人会阳不举.女人则完全没有性欲,变性冷感。可以多灸关元穴。 要是病人以前口渴,喝半天还是渴,经治疗后,不口渴就代表血糖下来了。手脚温热,头面身体冷的,能一觉到天亮,每天都有大便,这个人就好了。病就结束了。 肝俞与胆俞穴(胆结石,肺痨) 第九椎下外开一寸半是肝俞。是肝脏的部位,是肝脏的后方。针,灸都可以。治时俩边一起同时进行。在四肢上取穴的时候,才有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治疗中风,我们下针的时候,一定先针健侧,再扎患侧。 有肝病时,在第九椎有压痛感。肝俞可以用来治疗,诊断,和确定肝病好了没有。 全是只有一条经络,会经过男人的阴器,或女人的阴部,就是肝经。所以阴部有病,可以在肝俞下针,睾丸疝气,都可以肝俞下针。肝有肿瘤,有硬块,治症都可以在肝俞上面治疗。 第十椎外开一寸半是胆俞,按时间的时症,晚上11点到半夜1点。它有问题,我们可以在胆俞穴上下针。胆有问题,在第十椎会有压痛点。尤其是胆结石时,压的会很痛。 四花灸(膈俞,肝俞) 肺结核,中医叫肺痨,表现症状,病人会发黃,全身是黄的,小便也黄,眼睛也黄。可以在胆经上治疗。最常用的就是四花灸,胆俞和膈俞四个穴道同时在灸。 脾俞穴与胃俞穴 第十一椎下外开一寸半是脾俞。脾主四肢,不管肌肉,还是关节痛,风湿痛都可以在脾俞下针。脾主少腹,少腹指肚脐以下,腹部这边的水肿胀通通都可以用脾俞。用强土治水,针,灸都可以。脾脏有问题的时候,很明显的表症就是身重,身体非常沉重。 脚是身上最底层的地方,当你全身都在气化的时候,脚虽在最底下但却是温热的,这个热气一直往上来,全身都是在气化的状态。当全身充满气的时候,是没有癌症的,像个热水瓶一样。所以说,脚热就没有癌症。 小孩子不吃东西,可以灸脾俞,身柱。 第十二椎,是胃。胃病治此。如果胃有病,不管是胃溃疡,胃出血,胃下垂都没关系。扎胃俞,用俞募治疗。胃的募穴是中脘穴。 胃痛扎足三里,梁丘。足三里也可以止呕。 三焦俞与肾俞穴 第十三椎外开一寸半是三焦俞,第十四椎命门,正面是肚脐,背后是命门穴,第十四外开一寸半是肾俞。临床上扎背针,要叫病人趴着,手从肚子摸下去,就是摸肚脐,然后前后找到穴道。用度骨法,从第一椎,第七椎,第十四椎就可以马上区膈出来。 三焦俞,三焦的募穴,就是肚脐下二寸的石门穴,三焦是水道,三焦这个地方有问题时,比如说像下利,大便带水,排水,水肿,吃东西,不消化,肚子胀满。我们可以用俞募治疗。 肾主骨,骨头要长的好,是肾脏在管,肾又藏志。所谓藏志,就是当肾气很旺时,人就是有志向. |
|
844楼#
发布于:2015-12-04 22:4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 韩玲申请签到2015年12月4日《针灸大成》第36课心得
1膈俞穴(贫血、瘀血):把肩胛骨底端画条线,跟脊椎骨交接的地方,就是第七椎下。如果压了很痛,膈俞叫做血会膈俞。我们身上有八大会穴,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腑会中脘,脏会章门,气会膻中,脉会太渊等。血的会穴,也就是血病治此,如贫血,瘀血,内伤打击造成内脏出血。血病,大便是血,小便是血,那小便出血可能是肾脏癌,大便可能是大肠癌或是痔疮,我们都不管。反正血病治此,可灸,可针。 膈俞在这里,在这里因为下面有肝,上面有心,它夹在中间。心生血,肝脏血,所以它统领全身的血。 如果遇到血症的时候,你不管是用灸,用针通通可以。 口渴,又不喝水,是身体里面有瘀血,很渴但是不想喝水。这是身体里面有瘀血的缘故。 很久的病一定有瘀血在,所以要用活血化瘀来治疗。 2 经外奇穴:消渴穴 ,第八椎下,叫消渴穴,下针,灸都可以,消渴分上消、中消、下消。上消是渴饮百杯不能止渴,在胸隔以上,所以病人会渴,但饮百杯还是不能止渴。肚脐到胸膈是中消,中消是饥饮百碗不能解饥,吃了半天还是饿,这是中消。下消男人会阳不举,女人则完全没有性欲,变性冷感。这个穴道,一样用针、用灸都可以。 3 肝俞与胆俞穴(胆结石、肺痨),第九椎下,外开一寸半的距离叫肝俞,肝有痛,肝病治此,同样可用俞募治疗,下肝经的募穴,再下肝经的俞穴,任何的脏腑都有募穴与俞穴。俞穴可以用灸的,也可以用针,在左、右两侧外开一寸半。 第九椎以下依序是肝胆脾胃三焦肾。这一椎一椎的,全部是外开一寸半。这是第十椎、第十一椎、十二椎、十三椎、十四椎,依次为肝胆脾胃三焦肾。全身只有一条经络,会经过男人的阴器睾丸,或经过女人的阴部,就是肝经。所以阴部有病,可以在肝病下针。睾丸疝气,可以在肝俞下针,而不单单只治内科病。我们小肠坠下去时,下脾经的隐白,及肝的井穴,因井穴很痛,你一下针,马上会痛得缩回去了。在针井穴时,病人会抽一下因为是初病,疝气、坠肠的地方,脱肠都会缩回去,效果很好。我们书上说,肝俞上面第五行,“积聚痞痛”,就是讲肝里面有肿瘤,有硬块。治症都可以在肝俞上面治疗。在第十椎外开一寸半是胆俞。按时间的时症,晚上十一点到半夜一点,它有问题,我们可以在胆俞穴上下针。诊断时,我们怎么知道胆有问题,在第十椎会有压痛点,尤其是胆结石。 4 、四花灸(膈俞、肝俞):中医有一种病叫痨療,实际上是西医的肺结核, 病人会发黄,全身是黄的,小便也黄,眼睛也黄。肺痨不容易好,在胆经上可以治疗。因为金克木,会在胆上面走,很多TD的人不见得常会咳,在治疗时,胆俞是个很好的大穴,当手一压会有痛点,就是下针的地方,可以扎两边的俞穴。最常用的是四花灸,所谓四花灸就是两个胆俞还有第七椎外开一寸半的膈俞,这四个穴道同时在灸,我们称为四花灸,是用在治疗肺结核非常好用的穴道。 |
|
845楼#
发布于:2015-12-04 22:56
@教官-南京-李宁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任立业申请签到,2015年12月4号《针灸大成》第36课学习心得 十二正经之足太阳膀胱经 1、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膀胱经。循行部位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一寸五分),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本经脉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三寸)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2、本经脉腧穴有: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 、秩边 、合阳、 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共67穴,左右合134穴。 3、本经共有67个穴位,其中有49个穴位分布在头面部、项背部和腰背部,18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和足的外侧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阴。本经腧穴可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病症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病症。例如:癫痫、头痛、目疾、鼻病、遗尿、小便不利及下肢后侧部位的疼痛等症。 4、八会穴之膈俞穴 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为膈俞穴,解剖体表标记人体直立时两个肩胛骨下角连线与后正中线交叉点为七椎,功能主治出血疾病、贫血、瘀血都可以。此穴可针可灸,《血证论》的作者唐容川,提出久病必瘀的道理。五脏气乱下针天柱、大杼穴。 5、经外奇穴:消渴穴 第八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为奇穴消渴穴,功能主治:消渴病(分为上消、中消、下消)可针可灸。健康的标准为手脚热头面身体冷,能睡能吃每天早起上厕所大便。 6、肝俞穴和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 位置一次类推为第九椎、第十椎、第十一椎、十二椎、十三椎、十四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为以上各穴的位置。肝俞穴功能主治肝病,全身只有一条经络通过男人的阴器睾丸和女人的阴部那就是肝经,此穴可针可灸两穴同时下针,只有在四肢上取穴时才按照左病右治右病左治,胆俞穴功能主治胆病。 7、脾俞穴和胃俞穴 脾俞穴功能主治:关节痛、风湿痛、身体沉重(因为气是往上升,气就是全身的水液,所以感觉不到体重,脚)。胃俞穴功能主治:胃溃疡、胃出血、胃下垂、胃炎等疾病,经常灸脾俞穴和身柱穴可以让孩子长的又高又大。 8、三焦俞穴和肾俞穴 三焦俞穴功能主治:下利、水肿、腹泻、肚子胀满,肾俞穴功能主治:耳聋、耳鸣、听力不好、脱发、消渴病的下消、下肢水肿、腰痛等,以上穴位可针可灸。 9、四花灸和胃病治疗方案 同时温灸膈俞穴和肝俞穴称为四花灸,功能主治肺痨病。胃病可以通过俞募治疗法,会郄治疗法再加上足三里统治一切胃病,假设有胃痛足三里、梁丘穴可以止痛,足三里可以止呕,这就是治疗胃病的思路。 中医的可贵之处在于灵活,学习中医不能拘泥关键在于“悟”字 |
|
846楼#
发布于:2015-12-04 23:24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张君娴申请签到,2015年12月04日《针灸大成》第36集心得
足太阳膀胱经续 11、膈俞穴(贫血、瘀血)膈俞穴在两个肩胛骨底端划条线与脊椎骨交接的地方就是第七椎,第七椎下外开一寸半。 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腑会中脘,脏会章门,气会膻中,脉会太渊等八大穴。血的会穴即血病治此。血病,主要是讲出血的病、贫血、瘀血,内伤打击造成内脏出血,大便是血,小便是血,那小便出血可能是肾脏癌,大便可能是大肠癌或是痔疮,均可用膈俞穴治疗。此穴可灸可针。当身体里面有瘀血,很渴但是不想喝水或久病必瘀就是要活血化瘀来治疗。而膈俞就是活血化瘀的最好穴道。例如,乳中穴被踢,是在足阳明胃经上,有瘀血,下膈俞。胃经上痛也可下胃的郄穴梁丘。刚被踢到,就下内庭。五脏气乱了,就下天柱、大杼,让气平衡。 12、经外奇穴-消渴穴:第八椎下外开 一寸半,是消渴穴。消渴分上消、中消、下消。上消是渴饮百杯不能止渴,在胸隔以上,所以病人会渴,但饮百杯还是不能止渴。肚脐到胸膈是中消,中消是饥饮百碗不能解饥,吃了半天还是饿,这是中消。下消男人会阳不举,女人则完全没有性欲,治疗方法都一样。此穴可灸可针。治疗口不渴,手脚温热,头面身体冷,睡眠好,大便正常,病就好了。超音波经常扫描会刺激成肝癌。 13、肝俞与胆俞穴(胆结石、肺痨):在第九椎下外开一寸半,肝俞穴。肝有痛,肝病治此,同样可用俞募治疗,下肝经的募穴,再下肝经的俞穴。任何的脏腑都有募穴与俞穴。俞穴可灸可针。在左、右两侧外开一寸半。下针或灸的时候,都是两边一起灸,一起下,不管是肺、心、肝,都是两边一起做,不能对侧治疗,只有在四肢上取穴时,才有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治疗中风,下针的时候,一定是先扎好的地方,再扎患侧。故医书上写“先针健侧,再扎患侧”。当肝有病时,第九椎肝俞有压痛点。肝俞即可用来诊断,也可用于治疗,也能确定肝病好了没有。全身只有一条经络,会经过男人的阴器睾丸,或经过女人的阴部,就是肝经。所以阴部有病,可以在肝病下针。睾丸疝气,小肠坠下去时,下脾经的隐白,及肝的井穴,因井穴很痛,马上会痛得缩回去。在针井穴时,病人会抽一下因为是初病,疝气、坠肠的地方,脱肠都会缩回去,效果很好。当肝有肿瘤、有硬块时,治症都可以在肝俞上面治疗。 在第十椎外开1.5寸是胆俞。胆结石,在第十椎有压痛感。第11椎外开1.5寸是脾俞,第12椎外开1.5寸是胃俞,第13椎外开1.5寸是三焦,第14椎外开1.5寸是肾俞。 14、四花灸(膈俞、肝俞)肺痨,可在胆经上治疗。因为金克木,会在胆上走。杏仁即用新鲜的杏,把核打裂,把仁生吃,可以治肺痨。四花灸方法:在两个胆俞,还有第七椎外开一寸半的膈俞,这四个穴道同时在灸时称为四花灸,是用在治疗肺结核非常好用的穴道。 15、脾俞穴与胃俞穴:在第十一椎下,外开一寸半,我们叫做脾俞。脾俞顾名思义,脾主四肢,四肢上的问题,不管是肌肉,还是关节痛、风湿痛都可以在脾俞下针。因土是治水的,脾主少腹,少腹在肚脐以下,腹部这边的水肿胀均可以用脾俞,用强土来治水,就可以解决水的问题,此穴可灸可针。脾脏有问题的时候,很明显的表症就是身重,身体会非常沉重。正常人站立,人的气是往上升的,气就是全身的水液,气是往上升的。故站在那边,不会感觉到体重。当全身充满气的时候,是没有癌症。脾主开胃,当小孩子不吃东西,可灸脾俞,再灸身柱,小孩会长得又高又大。 第十二椎下外开一寸半,是胃俞穴。当胃溃疡、胃出血、胃下垂可扎胃俞,用俞募治疗,扎正面的中脘(胃的募穴),再扎胃俞,就是俞募疗法。胃痛时,足三里、梁丘郄穴可以止 |
|
847楼#
发布于:2015-12-04 23:3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路顺利申请签到,2015年12月4日《针灸大成》第36课心得
12、 膈俞穴(血病治此) 在第七椎下旁开1.5寸。肩胛骨下端连线与脊椎骨交点就是第七椎。 八大会穴:血会膈腧,骨会大杼,腑会中脘,脏会章门,气会膻中,脉会太渊,筋会阳陵泉,髓会悬钟。 血会膈腧:血病不是西医的血癌,而是贫血淤血,内脏出血都可用。出血病都是血病,大便出血小便出血都是。膈腧上有心,下有肝,心生血,肝藏血,膈腧统领全身血。可针可灸。血病会有很多特定现象,如口渴却不喝水,是体内有淤血缘故。法医尸检也会发现人体内有多年淤血块,这些X光上看不到,但会造成许多怪病。久病必有淤血,故要活血化瘀。膈腧是活血化瘀穴道, 13、 经外奇穴:消渴穴 在第八椎下旁开1.5寸。 消渴有上消、中消、下消。上消在胸膈上,口渴喝不足;中消在胸膈到肚脐,肚饥吃不足,下消在肚脐下,性欲不足。治法相同。下消可灸关元。消渴穴可针可灸,不口渴了说明血糖下来了,再看手脚温热,头面部不冷,睡眠好大便正常,就是病好了。 14、 肝俞穴与胆俞穴 肝俞穴:第九椎下外开1.5寸。 肝有痛,肝病治此。同样肝病可用俞募治疗法则。下肝经的募穴,再下俞穴。俞穴可灸可针。都是两边一起做。在四肢上取穴时,才采用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先扎好的一侧,再扎不好的一侧。 有肝病时,肝俞穴会有压痛点。肝俞穴可用于诊断, 第九椎到第十四椎,依次是肝胆脾胃三焦肾,中医可不用仪器即可止病。只有一条肝经,经过睾丸或阴部,此处有病,可下针肝经。睾丸疝气,可下肝俞。小肠下坠,可针脾经隐白穴,及肝的井穴。因是井穴,很痛,初病时痛感更大,手指会回缩,此时拖肠都会恢复过来。 肝有肿瘤、硬块,都可在肝上治疗。 15、 四花灸(膈腧、肝腧) 痨病,即肺痨,肺结核,病人全身发黄,因为金克木,可在胆经上治疗。吃杏仁可治此病。胆俞穴可治肺结核,手压有痛点,就是下针处,也可扎两边俞穴。四花灸就是胆俞穴、膈俞穴四个穴道一起灸,对治结核病非常好。 16、脾俞穴与胃俞穴 脾俞穴:第十一椎下外开1.5寸。脾主四肢,四肢上疾病都可在此治疗。脾主少腹,土治水,所以腹部的水肿都可治疗。针灸皆可。脾脏有问题时,身体会沉重。正常人站立时气往上升,所以人感觉不到体重。脚底温热,则全身气往上升,全身都是汽化状态,此时癌症不生。所以脚热就没有癌症。脾主开胃,小孩厌食可灸脾俞穴,小孩长高可灸身柱穴。 胃俞穴;第十二椎下外开1.5寸,在胃的上面。胃病治此。用俞募治疗法则,胃的募穴是中脘,扎中脘再扎胃俞穴,就是俞募治疗。胃痛,扎足三里、郄穴梁丘穴止痛,足三里也可止呕;腑会中脘,扎中脘再扎梁丘穴,就是会郄治疗。会郄加俞募再加足三里,就可治大部分胃病。 17、三焦俞与肾俞穴 三焦俞:第十三椎下外开1.5寸。第十四椎是命门,正面是肚脐。可辅助找穴道。三焦募穴是肚脐下2寸的石门穴,三焦是水道,有问题可用俞募治疗法。即三焦俞和石门穴。水的问题,如下利、大便带水、水肿、消化不良,都可用三焦。肚子胀满也是。 肾俞穴:第十四椎下外开1.5寸。肾主骨,骨头好是肾在管。肾藏志,肾气旺时人有志向。 |
|
849楼#
发布于:2015-12-04 23:36
@8班-教官-李宁 @助教-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王岩龙申请签到2015年12月4日《针灸大成》第36课心得 1.膈俞(贫血、淤血) 第七椎下,旁开1寸半。两肩胛骨底端和脊椎骨连接处为第七椎。血会膈俞。血病皆可用,如贫血,出血,瘀血便血等出血病皆可用,而不是说的血癌。膈俞下面有肝,上面有心,它在中间。心生血,肝藏血,所以膈俞统领全身的血。遇到血症用针、灸都可以。血症有很多很特定的现象。如渴不欲饮者是身体里面有淤血的原因。瘀血块并不是肿瘤,它不会表现在X 光上,这是看不到的,但瘀血块会造成很多特殊的怪病,所以唐容川写了一本书叫《血证论》 ,提出久病必瘀的道理。膈俞就是活血化瘀的穴道。
2.消渴穴,经外奇穴,八椎下,针灸都行。消渴分上消、中消、下消。上消是渴饮百杯不能止渴,在胸隔以上。肚脐到胸膈是中消,中消是饥饮百碗不能解饥,吃了半天还是饿。下消男人会阳不举,女人则完全没有性欲,变性冷感。 治法是一样的。 3.肝俞与胆俞穴(胆结石、肺痨) 肝俞顾名思义,就是肝脏的部位,在肝脏的后方。肝有病治此,可用俞募治疗,脏腑都有募穴与俞穴。俞穴可针可灸,两侧取穴,四肢取穴才有健侧取穴。治疗中风,一定是先扎好的地方,再扎患侧。所以医书上写先针健侧,再扎患侧。同样的有肝病的时候, 第九椎肝俞有压痛点。 4.全身只有一条经络,会经过男人的阴器睾丸以及女人的阴部,就是肝经。所以阴部有病、睾丸疝气可以在肝俞下针。小肠坠下坠时很痛,下脾经的隐白,及肝的井穴,因井穴很痛,一下针,马上会痛得缩回去。“积聚痞痛”就是讲肝里面有肿瘤,有硬块,治疗都可以取肝俞。 5.按时间的时症,晚上十一点到半夜一点有问题,而且在在第十椎有压痛,尤其是胆结石时,可以在胆俞穴上下针。 6.四花灸(胆俞,膈俞)痨瘵就是肺结核,治结核病的时候,胆俞是一个很好的大穴。在治症的时候,手压会压到痛点,这就是下针的地方。用的是四花灸,所谓四花灸就是胆俞和膈俞,这四个穴道同时灸称为四花灸,是用 |
|
850楼#
发布于:2015-12-04 23:4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 梁玉英申请签到2015年12月4日《针灸大成》第36课心得
1膈俞穴(贫血、瘀血) 膈俞。在第七椎下。肩胛骨底端,跟脊椎骨交接的地方,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膈俞是血会膈俞。八大会穴。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腑会中脘,脏会章门,气会膻中,脉会太渊等等。血的会穴,治 血病,贫血,瘀血,内伤造成内脏出血。大便是血,小便是血,小便出血可能是肾脏癌,大便出血是大肠癌或是痔疮,出血的病、贫血、瘀血通通可以用。 膈俞这,下面有肝,上面有心,夹在中间。心生血,肝脏血,统领全身的血。 如果遇到血症的时候。口渴,又不想喝水,是身体里面有瘀血。 久病一定有瘀血,用活血化瘀来治疗。 膈俞就是活血化瘀的穴道,比如说病人说他痛,有瘀血,下针膈俞。胃经上痛也可下胃的郄穴梁丘 2 经外奇穴:消渴穴 ,第八椎下。消渴分上消、中消、下消。上消是渴饮百杯不能止渴,在胸隔以上。肚脐到胸膈是中消,中消是饥饮百碗不能解饥,吃还是饿,这是中消。下消男人会阳不举,女人则完全没有性欲,变性冷感 。针、灸都可。病人口渴,喝水不能止渴,治疗后,不口渴,血糖下来,不见得恢复正常,血糖下降。如手脚温热,头面身体冷的,睡眠好,大小便正常,病好。 3 肝俞与胆俞穴(胆结石、肺痨) 肩胛骨与有椎联线,第九椎下。旁一寸半是肝俞。肝病治此,用俞募治疗,下肝经的募穴,肝经的俞穴,脏腑都有募穴与俞穴。俞穴可灸,可针,在左、右两侧外开一寸半。 第九椎以下依序是肝胆脾胃三焦肾。脊椎全外开一寸半。第十椎、第十一椎、十二椎、十三椎、十四椎,依次为肝胆脾胃三焦肾。只有一条经络,经过男人的阴器睾丸,是肝经。阴部有病,肝病下针。睾丸疝气,肝俞下针。下脾经的隐白,肝的井穴,井穴痛,下针,痛得缩回去了。针井穴时,病人会抽一下因是初病,疝气、坠肠的地方,脱肠都会缩回去,效果很好。肝俞上第五行,“积聚痞痛”,肝里面有肿瘤,有硬块。治症在肝俞上治疗。 第十椎外开一寸半是胆俞,晚上十一点到半夜一点,有病在胆俞穴上下针。诊断时,在第十椎会有压痛点,尤其是胆结石时,压的会很痛。 4 、四花灸(膈俞、肝俞) 肺结核病人会发黄,全身是黄的,小便也黄,眼睛也黄。中臣叫肺痨,胆经上可治疗。金克木,在胆上面走。治结核病,胆俞是一个很好的大穴。在治病的时候,手一压,会压到痛点,可下针,你可扎两边的俞穴。四花灸,就是两个胆俞,第七椎外开一寸半的膈俞,这四个穴道同时在灸。四花灸,是治疗肺结核非常好用的穴道。 5,脾俞穴与胃俞穴 在第十一椎下,外开一寸半,是脾俞。脾主四肢,四肢病痛,不管是肌肉,还是关节痛、风湿痛都可以在脾俞下针。土治水,脾主少腹,少腹是肚脐以下,腹部水肿胀都用脾俞,强土治水,解决水的问题。用灸、用针都可以,效果都好。由于脾主肌肉,主四肢。脾脏有问题,表症就是身重,身体会非常沉重。,脚是温热的,热气一直往上来,全身都是在气化的状态。当全身充满气的时候,是没有癌症的。 脾主开胃,小孩子不吃东西,可以灸脾俞,再灸身柱,小孩会长得又高又大,肌肉又发达,骨头又大,人又高大。 第十二椎,是胃。胃病治此。胃有病,胃溃疡、胃出血、胃下垂,扎胃俞,胃的募穴是中脘穴。扎中脘,胃俞就是俞募治疗。 有胃痛,足三里、梁丘郄穴可以止痛。足三里也可以止呕。俞募治疗、会郄治疗都可。腑会中脘,胃的会穴是中脘,会郄法治,下胃经的梁丘穴,这是会郄治疗。会郄治疗加上俞募治疗,加足三里,胃病都治。 6 、三焦俞与肾俞穴 三焦俞。第十三椎外开一寸半是三焦俞,第十四椎命门。正面是肚脐,背后是命门穴。第十四椎 |
|
851楼#
发布于:2015-12-04 23:55
@助教-中山-吴泳茵
@教官-南京-李宁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王芬申请签到,2015年12月04日《针灸大成》第36课心得: 十、足太阳膀胱经 11、膈俞穴(贫血、瘀血) 膈俞:在第七椎下旁开一寸半的距离。膈俞叫做血会膈俞。它统领全身的血,血的会穴,也就是说血病治此。这里讲的血病,是讲贫血,瘀血,内伤打击造成内脏出血。用灸,用针都可。膈俞是活血化瘀的穴道, 第七椎怎么找? 两个肩胛骨底端画条线,跟脊椎骨交接的地方,就是第七椎下。 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腑会中脘,脏会章门,气会膻中,脉会太渊等等。 12、经外奇穴:消渴穴 第八椎下,书上说没有穴道,有个经外奇穴,我们叫消渴穴。下针或灸的都可以。 消渴分上消、中消、下消。 上消是渴饮百杯不能止渴,在胸隔以上,所以病人会渴。 中消是饥饮百碗不能解饥,吃了半天还是饿,这是中消。肚脐到胸膈是中消。 下消男人会阳不举,女人则完全没有性欲,变性冷感。 13、肝俞与胆俞穴(胆结石、肺痨) A.肝俞:第九椎下外开一寸半的距离叫肝俞。肝俞顾名思义,就是肝脏的部位,就是肝脏的后方。 肝有痛,肝病治此,同样可用俞募治疗,下肝经的募穴,再下肝经的俞穴,任何的脏腑 都有募穴与俞穴。俞穴可以用灸的,也可以用针, 有肝病的时候,第九椎肝俞有压痛点,一压就会很痛。一个病在中间,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治。 “积聚痞痛”,就是讲肝里面有肿瘤,有硬块。治症都可以在肝俞上面治疗。 B.胆俞:第十椎外开一寸半是胆俞。按时间的时症,晚上十一点到半夜一点,它有问题,我们 可以在胆俞穴上下针。诊断时,我们怎么知道胆有问题,在第十椎会有压痛点,尤其是胆结石时,压的会很痛。治疗好了没压痛点就是病已经去了。 14、四花灸(膈俞、肝俞) 痨瘵:西医的肺结核,病人会发黄,全身是黄的,小便也黄,眼睛也黄。我们叫肺痨,肺痨不容易好,我们在胆经上可以治疗。因为金克木,会在胆上面走,很多 TD 的人不见得常会咳,他会被药压住而不咳嗽。在治结核病的时候,胆俞是一个很好的大穴。在治症的时候,当你手一压,会压到痛点,这就是下针的地方,你也可以扎两边的俞穴。 最常用的是四花灸,所谓四花灸就是两个胆俞,还有第七椎外开一寸半的膈俞,这四个 穴道同时在灸。我们称为四花灸,是用在治疗肺结核非常好用的穴道。 15、脾俞穴与胃俞穴 脾俞:第十一椎下,外开一寸半,我们叫做脾俞。脾俞顾名思义,脾主四肢,四肢上的问题,不管是肌肉,还是关节痛、风湿痛都可以在脾俞下针。腹部的水肿胀通通都可以用脾俞,用强土来治水,就 可以解决水的问题。用灸、用针都可以,效果都会很好。由于脾主肌肉,主四肢。所以脾脏有问题的时候,很明显的表症就是身重,身体会非常沉重。 胃俞:第十二椎下,外开一寸半。胃病治此。如果胃有病,不管是西医讲的胃溃疡、胃出血、胃下垂扎胃俞,用俞募治疗,胃的募穴是中脘穴。 胃痛,足三里、梁丘郄穴可以止痛。足三里也可以止呕。俞募治疗、会郄治疗都可以。那腑会中脘,胃的会穴是中脘,用会郄法治病时,就再下胃经的梁丘穴,这是会郄治疗。会郄治疗加上俞募治疗,最后再加上足三里,治胃病 16、三焦俞与肾俞穴 A.三焦俞:第十三椎外开一寸半是三焦俞。 B. 肾俞: 第十四椎外开一寸半是肾俞。 从第一椎、第七椎、第十四椎就可马上区隔出来,这是度骨法。这样就不会错。 三焦的募穴,就是肚脐下二寸的石门穴。石门是三焦的募穴。三焦是水道,三焦这个地方有问题时,我们可以用俞募治疗。我们用三焦俞跟正面的石门穴。 整个膀胱经上面,督脉外开一寸半,是诸阳统会。所有阳的统帅是督脉。 讲到三焦俞,三焦俞也是讲水道。像水的问题,下利、大便带水、排水,水肿,吃东西 不消化、都可以用三焦。治肚子胀满,三焦俞也用得很多。用了俞穴,就应会用募穴。肚脐 以下二寸,也就是神阙下二寸的石门穴。石门穴是三焦经的募穴。 再来是肾俞。中医的理论和观念里面,肾主骨,骨头要长的好,是肾脏在管。肾又藏志。所谓藏志,就是当肾气很旺时,人就有志。肾其华在发,所谓其华在发,就是发容华。华就是花。那头发很油鲜很光亮。 |
|
852楼#
发布于:2015-12-05 00:1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游南申请签到,2015年12月4日《针灸大成》第36课心得
一、膈俞穴(贫血、瘀血) 1、膈俞穴:第七椎(两个肩胛骨底端与脊椎骨连线交接处就是第七椎)下外开一寸半;统领全身的血,血病治此(贫血、淤血、内脏出血,大小便出血等,但不是西医说的血癌); 2、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腑会中脘,脏会章门,气会膻中; 3、血症可灸可针膈俞穴; 4、久病必瘀:很久的病一定有瘀血在,要用膈俞穴来活血化瘀治疗; 5、乳中穴被踢,在足阳明胃经上,有瘀血,下膈俞。胃经上痛也可下胃的郄穴梁丘;刚被踢到,就下内庭; 6、五脏气乱:下天柱、大杼,让气平衡 二、经外奇穴:消渴穴 1、消渴穴:第八椎下外开 一寸半; 2、消渴分上消、中消、下消;上消是渴饮百杯不能止渴,在胸隔以上,所以病人会渴,但饮百杯还不能止渴;肚脐到胸膈是中消,中消是饥饮百碗不能解饥,吃了半天还是饿;下消男人会阳不举,女人则完全没有性欲,治疗方法都一样;可针可灸; 三、肝俞与胆俞穴(胆结石、肺痨) 1、肝俞穴:第九椎下外开一寸半;肝有痛,肝病治此,可用俞募治疗,下肝经的募穴,再下肝经的俞穴(肝俞穴) 2、俞穴可灸可针,在椎体下左、右两侧外开一寸半;下针或灸时,都是两边一起灸,一起下,不管是肺、心、肝,都是两边一起做,不是对侧治疗;四肢上取穴时,才有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治疗中风,下针时,一定是先扎健侧,再扎患侧; 3、有肝病的时候,第九椎肝俞有压痛点 4、全身只有一条经络,会经过男人的阴器睾丸,或经过女人的阴部,就是肝经。所以阴部有病,可以在肝俞穴下针; 5、睾丸疝气,可在肝俞下针,而不单只治疗内科病;小肠坠下去时,下脾经的隐白,及肝的井穴,因井穴很痛,马上会痛得缩回去。在针井穴时,病人会抽一下因为是初病,疝气、坠肠的地方,脱肠都会缩回去,效果很好; 6、肝里面有肿瘤,有硬块,都可以在肝俞上面治疗; 7、胆俞穴:第十椎外开一寸半;胆结石,在第十椎有压痛感;时辰:23:00到1:00; 四、四花灸(膈俞、肝俞) 1、肺痨(肺结核)可以在胆经上治疗,因为金克木;新鲜的杏仁可以治肺痨; 2、四花灸就是两个胆俞,还有第七椎外开一寸半的膈俞,这四个穴道同时在灸。我们称为四花灸,是用在治疗肺结核非常好用的穴道; 五、脾俞穴与胃俞穴 1、脾俞穴:在第十一椎下外开一寸半;脾主四肢,四肢上的问题,不管是肌肉,还是关节痛、风湿痛都可以在脾俞下针 2、土是治水的,脾主少腹,少腹讲的就是肚脐以下,腹部这边的水肿胀通通都可以用脾俞,用强土来治水,就可以解决水的问题;可灸可针; 3、脾主肌肉四肢,有问题时,表症就是身重,身体会非常沉重;正常人站立,人的气是往上升的,气就是全身的水液,气是往上升的;所以站在那边,不会感觉到体重; 4、当全身充满气的时候,是没有癌症 5、脾主开胃,小孩子不吃东西,你都可以灸脾俞,再灸身柱,小孩会长得又高又大 胃俞穴:第十二椎下外开一寸半; 6、胃溃疡、胃出血、胃下垂:用俞募治疗,扎正面的中脘(胃的募穴),再扎胃俞; 7、胃痛,足三里、梁丘郄穴可以止痛,足三里也可以止呕;俞募治疗与会郄治疗(胃的会穴中脘,胃经郗穴梁丘)治疗所有胃病; 六、三焦俞与肾俞穴 1、三焦俞:第十三椎下外开一寸半;三焦募穴:石门穴; 2、第十四椎体下是命门,正面是肚脐,背后是命门穴。 3、三焦是水道,三焦有问题时,用俞募治疗(三焦俞跟正面的石门穴):像水的问题,下利、大便带水、排水,水肿,吃东西不消化、肚子胀满; 4、肾俞穴:第十四椎下外开一寸半;肾主骨,藏志,其华在发; 5、所谓藏志:就是肾气旺时,有大志气; |
|
853楼#
发布于:2015-12-05 00:2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程晓平申请签到
2015年12月04日《针灸大成》第36课心得 十、足太阳膀胱经 (十)督俞穴(血癌) 督俞:第六胸椎下旁开1.5寸。专管督脉,而督脉为诸阳之会。可针可灸。 阴阳协调时,整个督脉没有压痛点。 血癌,第六胸椎会有压痛点,是因为督脉受到伤害。 治病一定要知道病因。 (十一)膈俞穴(贫血、瘀血) 膈俞:第七胸椎下(两肩胛骨连线中点)旁开1.5寸。膈在心与肝之间,心生血,肝藏血,膈统领全身的血。血病治此,可活血化瘀。八会之血会。可针可灸。 膈俞所主血病,不是指血癌,而是贫血、瘀血、所有出血的病(如:内伤造成内脏出血,小便出血—可能肾脏癌,大便出血—可能大肠癌或痔疮) 血症有很多特定现象,如体内有瘀血就会很渴但是不想喝水。 唐容川《血症论》:久病必瘀,所以要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 例:如足阳明胃经上痛且有瘀血,可针膈俞、胃经的郄穴梁丘,新伤为实症,则加针胃经的荣穴内庭(泻井当泻荣)泻之;瘀血或痛的时间较长为虚症,加针母穴解溪补之。 五脏气乱针天柱、大杼,让气平衡,这是最传统、最正统的方法。 八会:血会隔俞,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气会膻中,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绝骨)。 (十二)经外奇穴:消渴穴 消渴穴:第八胸椎下旁开1.5寸。可针可灸。 糖尿病:中医称“消渴”,分为三种,治法一样: 上消(胸膈以上):口渴,喝多少排多少; 中消(肚脐到胸膈之间):饥饿; 下消(脐下):男性阳不举,女性性冷淡。 (十三)肝俞与胆俞穴(胆结石、肺痨) 肝俞:第九胸椎下旁开1.5寸。肝病治此,积聚痞痛(肝内肿瘤、硬块)。可俞募治疗法。 每个脏腑都有俞穴和募穴。俞穴可针可灸。俞穴针/灸时,都是两边同时针/灸,而不 是对称治疗的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对称治疗法用于四肢取穴。治疗中风时,要先针健侧,再针患侧。 有肝病时,第九胸椎有压痛。 肝经经过男性的睾丸,女性的阴部,所以阴部有病,可针肝俞。 肝俞不只治内科病(肝病),阴部病,还可治睾丸疝气。 疝气、脱肠:可针脾经的隐白和肝的井穴。 胆俞:第十胸椎下旁开1.5寸。胆有问题,第十胸椎会有压痛,胆结石尤痛。 (十四)四花灸(膈俞、胆俞) 四花灸:胆俞2个,膈俞2个,共4个穴位,同时灸,治疗肺结核非常好。 肺结核:中医称为痨瘵,病人全身发黄,小便也黄。可在胆经上治疗(金克木)。 (十五)脾俞穴与胃俞穴 脾俞:第十一胸椎下旁开1.5寸。脾主肌肉、四肢,所以肌肉、关节痛、风湿痛,可针脾俞;脾主少腹,脾有问题腹部会有消肿,所以腹部水肿鼓胀可针或灸脾俞;脾主开胃,胃口不佳可灸脾俞,小孩可加灸身柱。 脾有问题时,最明显的表症就是身重;正常人全身的水处于气化状态,气往上升,人不会感觉到体重。当人体全身充满气时是不会得癌症的,所以脚热就没癌症,没有心脏病。 胃俞:第十二胸椎下旁开1.5寸。胃病治此,如胃溃疡、胃出血、胃下垂。俞募治疗法。 例:胃痛,可针足三里、胃经的郄穴梁丘止痛;足三里可止呕。 胃病:可针胃的俞穴胃俞,募(会)穴中脘,郄穴梁丘,足三里。 (十六)三焦俞与肾俞穴 三焦俞:第十三胸椎下旁开1.5寸。三焦募:石门。可俞募治疗法。三焦是水道,可治:下利、大便带水、排水,水肿,不消化,肚子胀满等。 命门:第十四胸椎下(与脐相对)。 肾俞:命门旁开1.5寸。肾主骨;肾藏志,肾气旺人就有志,肾气不旺,志不藏,则无大志。 从第一、七、十四胸椎度骨。 |
|
854楼#
发布于:2015-12-05 01:3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李丽申请签到 2015年
12月4日《针灸大成》第36课心得 (十一)膈俞穴(贫血,瘀血) 1.人体肩胛骨底端连线,与脊椎骨交接的地方,是第七椎下,外开一寸半,是膈俞,血会膈俞,统领全身血。 2.八大会穴,血会膈俞,骨会大抒,腑会中脘,脏会章门,气会膻中,脉会太渊。 3.贫血,瘀血,打击造成内脏出血,大便出血,小便出血,可在膈俞治疗。针灸都可。 4.身体有瘀血,人会渴但不想喝水,瘀血不是肿瘤,很久的病一定有瘀血,用活血化淤治疗。 5.膈俞是活血化淤的穴道,病人胸部乳中穴部位痛,是在胃经上,有瘀血,下针膈俞,胃经上的痛也可以下胃的郄穴梁丘,刚痛,下内庭。从马上摔下,胸痛,是五脏气乱,下天柱,大抒,让气平衡。 (十二)经外奇穴(消渴穴) 1.第八椎下,外开一寸半是经外奇穴消渴穴,针灸都可。 2.消渴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上消在胸膈以上,饮百杯不能止渴。肚脐到胸膈是中消,饥饮百碗不能止饥。下消在肚脐下,男人阳不举,女人性冷淡,针灸在消渴穴治疗。 (十三)肝俞与胆俞穴(胆结石,肺痨) 1.第九椎下,外开一寸半是肝俞。肝有痛,肝病在此治疗。可用俞募疗法。下肝经募穴期门,再下肝俞,也可灸,两边同时下针。四肢上取穴,才会有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治疗中风,先扎健侧,再扎患侧。 2.有肝病,肝俞会有压痛点。中医治病,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治疗。 肝俞可以用来诊断治疗,也可以帮助确定疗效。 3.第九椎下依次是肝胆脾胃三焦肾,外开一寸半。 4.只有肝经经过人体的阴部,阴部有病,可在肝俞下针。睾丸疝气下针肝俞,小肠下坠,下脾经的隐白和肝经的井穴,扎井穴,会很痛,治疗初病疝气,坠肠,脱肠效果好。 5.肝里有肿瘤,硬块,可在肝俞治疗。 6.胆俞可治时症,晚11点到1点发病,胆俞会有压痛,尤其胆结石,,如果按胆俞不痛,是病好了。 (十四)四花灸 1.肺结核病人全身发黄,小便也黄,在胆经治疗。用手压胆俞附近找痛点,在此下针,扎胆俞也行。 2.四花灸,同时灸2个膈俞和胆俞,治疗肺结核非常好 (十五)脾俞与胃俞 1.第十一椎下,外开一寸半,是脾俞,脾主四肢,肌肉关节痛风湿痛,在此下针。 2.脾主少腹,肚脐以下腹部的水肿胀,可在脾俞治疗,强土以治水,针灸都行。 3.脾主四肢,主肌肉,脾脏有问题,表症就是身体沉重。正常人的气往上升,不会感觉体重。 4.正常人的脚应该是温热的。 5.脾主开胃,小孩胃口不好,可以灸脾俞,身柱。 6.第十二椎下外开一寸半是胃俞,胃溃疡,胃出血,胃下垂,扎胃俞,用俞募疗法,扎中脘,再扎胃俞。 7.胃痛,足三里梁丘可以止痛,足三里也可止呕。腑会中脘,用会郄疗法,再下胃经梁丘。会郄疗法加上俞募疗法,再加上足三里,包治胃病。 (十六)三焦俞与肾俞 1.第十三椎下,外开一寸半,是三焦俞,第十四椎下,是命门,正面是肚脐,外开一寸半是肾俞,找穴道,可从第一椎,第七椎第十四椎找起,容易定位。 2.三焦的募穴是石门,肚脐下2寸。三焦是水道,有问题时,可用俞募疗法,下利大便带水,排水,水肿,不消化腹胀,都可用三焦俞。 3.三焦俞下是肾俞。肾主骨,又藏志。当肾气很旺,人就会有雄心壮志,肾气不足,志不藏,人就没有大的志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