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楼#
发布于:2015-11-13 22:1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 邓小兰 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13日《针灸大成》第9、10课心得 任脉(神阙穴) 禁针、可灸(隔盐灸)作用:中风、肠鸣 中脘穴:肋骨与神阙穴连线的中点为中脘穴,中脘与神阙分为四等分,神阙上一点为水分,再上一点为下脘,再上一点为建里。 水分穴(针灸都可)在小肠的上口。 治疗水肿、腹泻、肠鸣,水进入胃后到达水分穴就汽化到全身,流出来的是汗,或拉出来尿,正常人喝再多的水都不会进入水肠,食物中的水才能进入小肠,小肠很热,不停的动,就把食物煮烂后变成水、渣进入大肠,大肠里面的水被小肠的火,汽化成水蒸气,到达肺在口腔为唾液。 渣排出体外就是大便了。小肠的温度不够,水和残渣就一起出来了。水病,灸比针效果好。 消渴病(糖尿病) 上消:渴饮百杯,不止渴,就是水分出了问题,不能控制水,水直接排到体外,没有进入全身。中消:饥食百碗,不解饥。下消:阳不举。 14岁以下的小儿流鼻血,属正常现象。会流鼻血的小孩就不发烧。 下脘穴 在神阙与中脘的正中间,在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在炎症通常在胃的上、下口(幽门、喷门),胃溃疡、十二指肠发炎都在胃的上下接口的地方,太阴任脉之会 痛的根本是来自于压力,而不来自发炎。当痛产生时,把压力疏解掉,把炎症的环境改变掉,中医是温度、速度、时间、压力、的物理医学。中医通过阴阳、虚实,寒热、表里辩证,来决定处方,处方不是杀死病毒细菌及消炎,而是改变炎症的环境。 建里穴用得少,穴性相同。 中脘穴(胃之募穴) 位置:两肋骨中点与神阙穴的中点。针下一寸即可,灸也效果不错。腑会中脘,胃的病都可以在中脘穴上治好。中脘穴用得非常多,用途很广。八会穴:腑会中脘、脏会章门、气会膻中、血会、经会阳陵泉、等,会郄治疗。印堂痛,针中脘穴。怀孕时期的恶心,想吐,吃坏食物的呕吐,都可在此下针或灸。胃病、胃下垂都可在此下针非常的好。 心蔽骨中间与中脘穴的中间巨阙穴,巨阙与中脘的中点为上脘穴是辅助中脘穴治疗的。 梅花灸:以中脘穴为主,上下左右各一寸放五片生姜灸。通治一切胃病。胃痈或胃癌、大便出血、胃出血、吐血的时候不要灸,由于温度的作用会加重出血量。 巨阙穴(心之募穴) 下一寸的位置,和关元穴治心脏病、胸痛 心之募穴得气则泻 泻手法:针下去后左右捻针,得气后往下推距离为一颗小绿豆子的大小。 补手法:针下去后左右捻针,得气后往上提距离为一颗绿豆子的大小。 可治怀孕时气往上冲所导致头晕。人的心下有膈膜,膈膜前面是鸠尾穴,后面是十一椎, 肺上有心下有一层膈膜,吸气吐气横膈膜升降,同时也隔掉肠子里面食物的沼气,还能压挤肝脏让肝里面的血进入大肠,大肠才有力量蠕动,当心脏有问题时会有穿心痛,痛在膈膜上面,痛的原因是因为有痰饮造成的,痰里面晃动,只要把去掉,痛就消失。 鸠尾穴 鸠尾穴还没到心蔽骨,不可重打重击,以免造成内出血。此穴禁灸。人身上有很多黄油,黄油的源头就是鸠尾, 天突穴 气管中医称为重楼,天突不可刺,以免扎到气管用一寸针扎;天突穴与鸠尾穴的中间为玉堂穴下一寸半为膻中穴,膻中穴下一寸半为中庭穴,此穴用得不多,气会膻中,可治呼吸短促、气喘的气病以及肺病。气就是阳,强肺气,强心,禁针用灸,治疗心脏病、心痛彻心、动脉堵塞,常用的三个穴:天突、巨阙、关元把气导到十一椎上,然后从脊柱骨把气导出来。天突穴可治喉咙肿痛、甲状腺肿大。 廉泉穴 向舌根方向斜刺,进针一寸左右,治舌强不语,舌头上的病,近取穴。用针不灸。 承浆穴 下针时张口,中风时汤汁漏出来,治疗中风回正后针几次人中穴和承浆穴 起到固定的效果。也可治牙痛,吃蔗糖能治牙痛,蔗糖是碱性的,病毒不能在碱性环境里生存。 督脉 诸阳之海,阳经是直走。 长强穴 主治内外痔疮,尾椎骨尖的与肛门的中间。斜刺一寸。 |
|
76楼#
发布于:2015-11-13 22:1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江陈敏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13日《针灸大成》第9、10课心得 一、水分穴 1.找穴 用上腹寸找。心蔽骨与神阙之间,中点也中脘穴。神阙上一寸是水分。 2.水分是治水肿的穴道,是水分开的地方。直接饮用热水或冷水,水到了胃后进入水分,水会气话,气化后,进入全身,流出的是汗,尿出来的是小便。只有混杂在食物中的水,才会进入小肠。 3.水分主水病,腹坚如鼓,治水病针和灸都可以。灸最好。 4.糖尿病,中医称“消渴”。有三:一,上消,主要症状渴饮百杯,不能止渴。二,中消,饮食百碗,不解饥。三,下消,阳不举。 二、下脘穴 1.下脘穴正好在神阙跟中脘穴的正中间。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为太阴任脉之会。此出容易发炎。 2.痛的观念 痛根本是来自压力,而不是发炎。处方改变发炎的环境,就不痛了。穴道可以协助我们做诊断。 三、胃之募穴--中脘穴 1.心蔽骨与神阙的正中间,是胃治募穴,胃病治此。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腑会中脘,人体胆,小肠,大肠,胃,膀胱,子宫,胞户生病都可以中脘穴来治之。 2.八会穴 是指脏,腑,气,血,经,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八个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穴,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悬钟穴),血鬼膈腧,骨会大杼穴,脉会太渊。会郗治疗法。 3.肠胃方面的病找中脘,可针可灸。胃有问题产生的头痛,如印堂痛,中脘一针痛可除。怀孕妊娠期间恶心想吐,找中脘,针或灸。 四、心之募穴--巨阙穴 1.从心蔽骨,两个正中间的地方是巨阙穴。巨阙跟中脘的中间是上脘。上脘是络穴。 2.梅花灸,以中脘穴为主。上下左右各一寸,成梅花型,统治一切胃病。吐血时不灸。上脘,下脘,建里等于是辅助中脘的穴道。 3.巨阙是心脏的募穴。加上关元穴治疗心脏病。 4.心的募穴,得气即泻。最基本的补泻手法是提豆许。针下得气后,往前推一点点为泻,往上拉一点点为补。孕妇,因气上冲而昏倒,可针巨阙。心彻背痛,因痰饮造成。巨阙穴可诊断心脏的问题。 五、鸠尾穴 1.巨阙上一寸是鸠尾穴,是一个很危险的穴道。不可重打重击。禁灸可针。 2.膏之源出于鸠尾。我们身上很多黄油,很多的油网就是三焦,这个黄油就是膏,膏的源头来自鸠尾。 六、膻中穴与天突穴 1.天突穴位于喉咙的那个洞。天突穴与鸠尾穴之间的正中间是玉堂穴。玉堂下一寸半是膻中穴,膻中穴下一寸半或六是中庭穴,那里是个凹洞。 2.膻中穴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之会。气会膻中,气病治此。气是阳,强他的心脏,强他肺气,效果都很好。呼吸短促,气喘在这里治,但禁针,用灸。 3.心三针。天突,巨阙,关元,三针一下这是常用的治疗心脏病的三个穴道,几乎无所不治。 七、廉泉穴 1.定位 手握拳,用大拇指指尖顶到下巴处是此穴。是阴维脉任脉之会,会治舌头的病。因为近取穴。近取穴的定义是,病发在这边,只要是附近的穴道,都有它一定的功能。 2.治舌强不语,针下去的时候对着舌根方向。 八、承浆穴 1.在下嘴唇凹进去的那个点就是承浆穴。 2.中风的人,如果吃了饭,会流涎,就要下承浆,下针时,要开口,嘴巴张开来。一般用于中风,当面部中风后,面孔回正后,一般来说会下承浆穴和人中穴,以此来固定。牙痛承浆治,也可用蔗糖。 |
|
77楼#
发布于:2015-11-13 23:1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张莉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13日《针灸大成》第9、10课心得 一、水分穴 在神阙上一寸,为小肠上口,治肠鸣、腹泻、水肿,针、灸均可,灸比针要好些。 找穴用上腹寸法。心蔽骨和神阙连线的中点是中脘穴。中脘穴跟神阙的中点是下脘,下脘穴跟神阙的中点就是水分穴。中脘跟下脘的中点是建里。 正常人喝水到了胃里后,水会气化,然后进入全身,通过汗和小便排出。只有混杂在食物里的水才进入小肠。小肠很热,又不断蠕动,就把食物消化并吸收养分,只剩残渣和水。水在大肠被气化后入肺,再往上到口腔成为津液。 若小肠温度不够,水和大便混在一起,大便就不成形。可用针灸去改善,需强心。 糖尿病(消渴),中医分三种。上消:渴饮百杯不止渴;中消是饥食百碗不解饥;下消,主要是阳不举。 中医认为,14岁以下流鼻血是在纾解内热,属正常。14岁以上,才要去治。 二、下脘穴 在神阙跟中脘的正中间。胃的下口,为太阴任脉之会,炎症多发于此。 主治胃痛、腹胀、反胃、呕吐、肠鸣、泄泻及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等。 痛,其根本是来自压力,而不是发炎。中医认为把压力纾解掉,炎症的环境改变掉,痛就消失了。 三、中脘穴 心蔽骨与神阙的正中间。是胃的募穴。针,灸均可。下针一寸深。 主治胃痛、呕吐、反胃、呃逆等肠胃病。 人身上有八会穴:腑会中脘、脏会章门、气会膻中、血会膈俞、脉会太渊、筋会阳陵泉、骨会大杼、髓会悬钟。 腑是消化系统,包括胆,小肠、胃、大肠、膀胱,还有子宫、胞户。 脏:肝、心、脾(包括胰脏)、肺、肾。 印堂痛、妊娠及饮食不当引起的呕吐,都可针灸。 上脘、下脘、建里都是辅助中脘的穴道。 四、上脘穴 在巨阙和中脘穴的中间,是胃之络穴。 梅花灸:以中脘穴为中心,在上下左右各一寸之处,分别用五片生姜放在这五个地方灸,统治一切胃病,但病人有出血现象时不能灸。 五、巨阙穴 心蔽骨和中脘穴的中点,是心之募穴。对治心病,下针一寸左右。如胸痛,可针巨阙和关元,效果奇好。 补泻手法。“得气即泻”。最基本的补泻手法是“提”和“入”,“留豆许”。针下到巨阙穴,先捻针,气至后,往下推绿豆大小就是泻。往上提一点,就是补。注意始下针不能太深。 肺和心脏中间有一个横膈膜,前面连鸠尾。心脏有问题时,如穿心痛,都由痰饮造成,祛痰是关键。 六、鸠尾穴 在巨阙的上一寸,还没到心蔽骨。 此穴不可重击,否则会内出血。可针不可灸。 “膏之源出于鸠尾”。 人身上有很多油网(三焦),膏就是黄油,其源头是鸠尾。 七、膻中穴与天突穴 天突和鸩尾的正中间是玉堂,玉堂下一寸半是膻中,下面是中庭,玉堂和中庭都是辅助膻中穴的。 膻中穴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之会。治呼吸短促、久咳、气喘、乳汁少等气病,禁针,只灸。 天突穴,在喉咙的凹陷处。治声音沙哑、喉咙肿痛、甲状腺肿大等。针不能直刺,下针1寸就到了,否则会扎到气管(中医称“重楼”)。 心脏三针:病人躺平后,下针巨阙、关元、天突这三个穴道,尤其是治疗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心肌梗塞,心脏动脉血管堵塞等,一下针病就去了。 八、廉泉穴 是阴维任脉之会,治舌头的病。找穴方法:近取穴。手握拳,用大拇指指尖去压它,指尖到处是穴。 在此穴下针要对着舌根,不能直刺,下一寸或一寸半就够了,治舌强不语用,大部分是用针不用灸。 九、承浆穴 在下巴上的凹陷处,任脉的最后一穴。 治面部中风,牙痛。针灸都可以。 下针时要把嘴张开。面孔回正以后,还要下承浆和人中,起固定作用。 牙痛时,把蔗糖放进嘴里。因蔗糖是碱性的,放进去后,嘴巴呈碱性,而病毒无法在碱性环境下生存。 督脉经穴篇 督脉是阳气之会。阳气如河流,督脉好比大海。 跟任脉一样,没有井荣俞经合穴。 十、长强穴 督脉第一穴,是足少阴、少阳之会,主治痔疮。 找穴:让病人平趴床上,在肛门与尾椎骨的中间。斜刺下针一寸左右。无谓补泻,引气到就好。 痔分两种:内痔先血后便,不痛。外痔是先便后血,会很痛。内痔看不到,外痔肿很大。 外痔治法:用三棱针放血,再用小火罐把痔疮吸住,把脓血抽出来就不痛了。内痔取此穴疗效也很好。 |
|
78楼#
发布于:2015-11-13 23:3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 王淑芬 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13日《针灸大成》第9、10课心得 今天还是主讲任脉穴位。 神阙,神阙穴治疗很广很广,生殖,消化系统毛病可以灸此穴,同时有些神志方面的问题也要灸神阙。在马氏温灸法里面,所有毛病,马老都是要求病人每天必灸神阙半个小时。所以可以说神阙主治人身一切病。此穴禁针。(传说针后拉屎必死) 如何确定任脉其他穴位? 先找到胸剑突,从胸剑突到神阙作一直线, 直线中点就是中脘, 中脘到剑突中点为巨阙 巨阙到中脘中点为上脘 中脘到神阙的中点是下脘, 下脘到神阙中点为水分。 下脘到中脘中点为建里。 因此,穴位顺序依次为,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 水分穴 是治疗水肿,腹泻,等与水液循环有关的要穴。 人体饮水进胃后未进小肠前就已经被气化。食物里面的水份才会过小肠进大肠,在大肠被小肠高温气化。为肺所用,成为口腔的津液。 所以如果小肠温度不够高,那么人就容易腹泻。 也同时解释了为什么人饮入的水不会从谷道排出的疑问。 消渴病(糖尿病) 上消:渴饮百杯,不止渴,就是水的气化出了故障,水无法气化,不能变为人体津液,所以越喝越渴。 中消:饥食百碗,不解饥。 下消:阳不举。 14岁以下的小朋友流鼻血,属正常现象。 会流鼻血的小孩就不发高烧。 下脘穴 对应胃的出口,幽门。这个地方容易出现炎症。 作用类同于中脘,可以理解为辅助中脘的穴位。 建里类同下脘穴。 中脘穴 中脘不仅仅是胃的募穴,同时也是腑之会穴。因此,所有有关腑的病症,都可以取中脘穴治疗。 上脘穴 对应胃的入口,贲门。所治病症以消化系统为主,可看作是中脘穴辅助穴位。 梅花灸:以中脘穴为中心,上下左右各一寸放五片生姜灸。通治一切胃病。胃痈或胃癌。 大便出血、胃出血、吐血的时候不要灸,由于温度的作用会加重出血量。 巨阙穴 心之募穴,在救治所有心脏系统疾病中,正面针关元,巨阙,天突。可以马上缓解病人心口疼,或者膈肌痛等问题。 心之募穴得气则泻 泻手法:针下去后左右捻针,得气后往下推一颗小豆子的距离。 补手法:针下去后左右捻针,得气后往上提一颗绿豆子的距离。 金能疏木。如何理解? 人呼吸时,位于心脏下的膈肌会随着呼吸而升降。 肝有血管直接联通大肠,借呼吸之力可以把肝血输送于大肠内,帮助大肠的蠕动消化。 膈肌还有个作用是隔绝大肠里的沼气,以免浊气犯心。 鸠尾穴 位于巨阙到胸剑突之间,是膏之原穴。主管膏的合成和分解。 膏为包裹脏器的脂膜,有固定脏器和保温的作用,肓为皮下脂肪。所以如何把肓变为膏是减肥的关健。 天突穴 气脉所行之处。所以救治心脏病时必针穴位。 下针时不可直下,不可深,否则会容易扎到肺。要顺着心脏方向斜刺。 廉泉穴 向舌根方向斜刺,进针一寸左右,治舌强不语,舌头上的病,近取穴。用针不灸。 承浆穴 下针时张口,治疗中风回正后,针几次人中穴和承浆穴,起到固定的效果。也可治牙痛。吃蔗糖可以缓解牙疼。 督脉 诸阳之海,阳经所汇。 长强穴 主治内痔和外痔。 位于尾椎骨尖与肛门的中点处。斜刺入一寸。 |
|
79楼#
发布于:2015-11-14 00:0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周永燕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3日《针灸大成》第9、10课心得。
上接任脉 水分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1寸。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翻胃,水肿,小儿陷囟,腰脊强急。 操作:直刺0.5~1寸。 下脘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2寸。 主治:腹痛,腹胀,呕吐,泄泻,痞块,食谷不化,脾胃虚弱。 操作:直刺0.5~1寸。 建里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3寸。 主治:胃脘疼痛,腹胀,呕吐,食欲不振,肠中切痛,水肿。 操作:直刺0.5~1寸。 中脘(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主治:胃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泄泻,黄疸,癫狂,脾的强壮穴。 操作:直刺1~1.5寸。 上脘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 主治:胃脘疼痛,腹胀,呕吐,呃逆,纳呆,食谷不化,黄疸,泄利,虚劳吐血,咳嗽痰多,癫痫。 操作:直刺0.5~1寸。 巨阙(心经募穴)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6寸。 主治:胸痛,心痛,心烦,惊悸,尸厥,癫狂,痫证,健忘,胸满气短,咳逆上气,腹胀暴痛,呕吐,呃逆,噎嗝,吞酸,黄疸,泄利。 操作:直刺0.5~1寸。 鸠尾(络穴,膏之原穴)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胸剑结合部下1寸。 主治:心痛,心悸,心烦,癫痫,惊狂,胸中满痛,咳嗽气喘,呕吐,呃逆,反胃,胃痛。 操作:斜向下刺0.5~1寸。 中庭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5肋间,即胸剑结合部中点。 主治:胸腹胀满,噎嗝,呕吐,心痛,梅核气。 操作:平刺0.3~0.5寸。 膻中(心包经募穴,气会)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咳嗽,气喘,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烦,产妇少乳,噎嗝。 操作:平刺0.3~0.5寸。 玉堂 定位:胸正中线,平第3肋间。 主治:膺胸疼痛,咳嗽,气短,喘息,喉痹咽肿,呕吐寒痰,两乳肿痛。 操作:平刺0.3~0.5寸。 紫宫 定位:胸正中线,平第2肋间。 主治:咳嗽,气喘,胸胁支满,胸痛,喉痹,吐血,呕吐,饮食不下。 操作:平刺0.3~0.5寸。 华盖 定位:胸正中线,平第1肋间。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胁肋痛,喉痹,咽肿。 操作:平刺0.3~0.5寸。 璇玑 定位:胸正中线,天突下1寸,胸骨柄中央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满痛,喉痹咽肿。 操作:平刺0.3~0.5寸。 天突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暴喑,瘿气,梅核气,噎嗝。 操作:先直刺0.2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后方刺人0.5~1寸。 廉泉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正中凹陷处。 主治:舌下肿痛,舌纵流涎,舌强不语,暴喑,喉痹,吞咽困难。 操作:向舌根斜刺005~0.8寸。 承浆 定位:面部,当颏唇沟正中凹陷处。 主治:口歪,齿龈肿痛,流涎,暴喑,癫狂。 操作:斜刺0.3~0.5寸。 ⑦水分穴 上腹寸→腹部一寸不同于同身寸,叫上腹寸。肋骨(心蔽骨)与神阙,正中间的地方是中脘。 水分穴→神阙上一寸是水分。此穴因为是治水肿的穴道顾称水分。 中医观念→饮水,水到胃以后,到了水分,水会气化,气化后进入全身,流出来是汗,排出来的是小便,这是水分开的地方。 中医观念→食物含有大量的水,只有混杂在食物的水才有办法进入小肠。这叫正常人。正常人喝再多的水也不会进入小肠,只有混杂食物中的水才有办进入小肠。食物进小肠以→小肠很热会不断的蠕动→煮烂食物吸收→等到食物进入大肠后,只剩残渣跟水。人体的构造非常精密,正常人不浪费一滴水,都在循环。水→大肠又被气化→再回到肺(肺跟大肠相表里)→嘴巴的津液。如果小肠温度不够造成水和大便混在一堆,用针灸去把小肠温度热回来,病才会好,要去管心脏。 正常人,在水分这里分开水。当水不分了,水直接进入小肠,造成肠鸣腹泻、水肿,水分就是一个很好的穴道,针和灸通通可以。 中医称“消渴”,有三种,: 上消:主要症状,口渴,渴饮百杯不能止渴,喝一杯水小便就是一杯水; 中消:饥,会不断的吃; 下消:阳不举。那这个基本上区分在这里。 水分穴“主水病,腹坚如鼓”,腹胀大,可灸;水分是小肠的上口,有水病的话,灸是最好。“鬼击鼻出血”。鬼击的意思是没有原因的,好像突然被鬼打,突然就流鼻血。 中医的观念→小孩十四岁以下,流鼻血这叫做正常,不要去治它。小孩子天生体能很强,发烧之前流鼻血,纾解掉热,顾会流鼻血的小孩不发高烧。超过十四岁以上流鼻血需要治疗。 ⑧、下脘穴 下脘定位→在神阙跟中脘的正中间。 下脘穴→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为太阴任脉之会。胃的下口容易发炎所以有下脘穴痛。 痛的观念→痛是来自压力,而不是来自发炎。当痛产生后,压力纾解掉环境改变掉就好,有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处方不是杀细菌,而是改变环境,针灸也是一样。知道穴道的话,可以协助我们做诊断。 ⑨、中脘穴→胃之募穴 中脘穴→心蔽骨与神阙的正中间。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胃的募穴,胃病治此。下针、灸都可。针一寸,灸效果也非常好。 上脘穴→巨阙跟中脘的中间。上脘穴是络穴 灸法→梅花灸,以中脘为主,上下左右各一寸,成梅花型。统治一切胃病。忌:吐血时不灸,因为吐血时增加温度血会增加。外面是吐血,里面可能是胃癌,所以出血的时候,不灸。上脘、下脘、建里是辅助中脘的穴道。 八会穴→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气会膻中。 治病法则→会郄治疗法。每一条经都有一个郄穴。 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子宫、胞户)是消化系统。所有的腑病都可用中脘穴治疗。 脏(肝心脾肺肾)中医的脾包含胰脏。 此穴特殊的治症:印堂痛;胃有问题产生的头痛;怀孕中间的妊娠恶心呕吐;肠胃方面的病,因为腑会中脘。 ⑩、巨阙穴→心之募穴 巨阙穴→从中脘穴到心蔽骨,两个正中间的地方叫巨阙。 巨阙→是心脏的募穴。诊断心脏的问题。以针灸为主。心脏病胸痛很厉害,针巨阙、关元。 补泻手法→心的募穴,“得气即泻”,“提豆许”(什么叫“提豆许”,针扎下去,扎到巨阙,泻→先捻针,左转右转气至后,往下推像绿豆那么大。补→往上拉一点,就结束,即为补)注意:此穴针开始不要下太深,不然往前一推,针就太深了。 心下有膈膜→肺和心脏中间有一个横膈膜,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 心脏有问题时,会有穿心痛,主要症状叫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为什会这样痛,是因为痰饮造成的,痰在隔膜会滑动,所以会感觉到穿心痛。 因有横膈膜在,肠子的食物沼气不会上升。它可以压挤肝脏,将肝脏的血到大肠,金跟木的关系,金来疏木。两金在压挤肝脏,就会有动能运动。肝脏的血跟大肠是通的。这一条血管没有瓣膜,允许血来回流通。所以常会发现肝脏的癌转到大肠。 11、鸠尾穴 鸠尾→巨阙再上一寸是鸠尾,鸠尾没有到心蔽骨。鸠尾穴不可重击,一打会内出血,是一个危险的穴道。不可灸,可以针。 《灵枢》曰:“膏之源出于鸠尾”。人身体有很多黄油,身上很多的油网就是三焦,这个黄油就是膏,膏的源头呢,来自鸠尾。 12、膻中穴 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 天突→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针此穴不是能直接进去,直接进去会扎到气管,不能扎到气管,不能直针,下一寸即可不然一刺就剌到肺 中医称气管叫重楼,因为它一圈一圈的,有十二根,中医叫十二重楼。 玉堂穴→天突和鸩尾,这两个穴道,正中间。 膻中穴→玉堂下一寸半,玉堂与中庭之间是膻中穴。两乳头中间 中庭穴→膻中下一寸半,或一寸六,手摸中间有个凹洞,就是中庭。此穴基本不用。 中庭和玉堂都是辅助膻中穴的。没有膻中重要。玉堂天突中间的穴道→华盖,华盖和玉堂中间→紫宫,华盖和天突穴的中间是→璇玑。玉堂、华盖、璇玑,知道就好很少用 膻中穴: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之会。 膻中穴忌:禁针要用灸 功能:气会膻中,气病治此;呼吸短促,气喘用此穴;肺痈吐脓;呕吐涎沫;妇人乳 汁变少 如:病人咳了半天,乳汁变少,都在膻中治,因为气会膻中,气是阳,强心脏、肺气,效果都很好。 肺痈→分两种,一种里面化脓,化脓的时候,咳出来的是很浓稠的脓。第二种咳出来白色泡沫,完全是白的泡沫,那是肺癌了。 心脏三针:巨阙、关元、天突。对治疗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者是心肌梗塞,针下即止痛。 常用治心脏病→上天突,中心募巨阙、下关元。病人躺下,下针天突,巨阙,关元。气集中第十椎下(第十椎下没有穴道,所谓第十椎下,就是第十一椎上)再下到脊椎骨上面,把气导出来。 13天突穴 天突→在喉咙旁边 功能:治疗甲状腺肿,喉咙肿痛等,都可用近取穴天突来治疗 14、廉泉穴 廉泉穴→躺平,用大拇指指尖顶到下巴处大拇指指尖去压,指尖到处是廉泉穴 功能:中风,舌强不语。廉泉是阴维任脉之会,治舌头的病,近取穴(近取穴的定义→病发只要是附近的穴道,都有它一定的功能)。 下针方法:此穴大部分用针不用灸;下针很特殊的角度,针下去的时候,要对着舌根,而不是直针下,也不会伤到食道;穴要下一寸、一寸半治疗舌强不语。 15、承浆穴 承浆→嘴唇与下巴中间凹进去有一个点,就是承浆穴。 何谓承浆→因为喝了豆浆、米浆,有了承浆就不会漏出来。 功能:治疗中风,面部中风,在治疗完面部中风,面孔回正以后,针承浆及人中固定面部;此穴可控制声音;牙齿痛也可治。例如:治疗中风。中风的人如果吃了饭,会流涎,就针承浆,舌头强硬不会讲话,就针廉泉。 下针方法→此穴用针用灸都可以大多数用针。下针时,要开口,嘴巴张开。 治牙疼妙法:当牙痛时含蔗糖能止痛。 督脉经穴篇 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部,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督脉起于长强穴、止于龈交穴,单28穴,分别是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 督脉→是所有阳气之会。阳气在流行完全身之后回到督脉。 督脉跟任脉一样,没有井荣俞经合。 要知任督二脉之功,先将四门关闭,耳、目、口、鼻先闭起来。 1、长强穴(主治痔疮) 督脉第一个穴道是长强穴是足少阴、少阳之会,此穴是痔疮的根本。 长强穴→让病人躺在床上,在尾椎骨的下方,肛门与尾椎骨的中间。 长强穴下针方法:下针要斜刺。长强穴,无谓补泻,引气到就好了,下针不用太深,一寸左右。 功能:主要治痔疮,内外痔都可以治疗。 痔分两种: 一种是内痔。内痔→是大便时先血后便,不会痛。 一种是外痔。外痔→是大便时先便后血,外痔会很痛。 治痔疮→不管是针、灸或中药都可以。下针时内痔看不到,外痔时,肿得很大,用三棱针来刺它放血,放血时,可以用小一点的火罐把痔疮吸住,把脓血抽出来,把痛去掉,痛就是瘀血累积才会有痛。很多穴道都可以治痔疮,长强是个大穴,内痔效果也是很好。 |
|
80楼#
发布于:2015-11-14 07:3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戴艺英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3日《针灸大成》第9、10集心得
1.神阙穴:肚脐正中央。禁针,用灸,用隔盐灸,神阙用处很多,中风,肠炎,肠鸣都可以灸。 2.水分穴:神阙上一寸。“主水病,腹坚如鼓,”治水肿,肠呜腹泻,针和灸都行。 3.下脘穴:中脘与神阙正中间,脐上2寸。 4.中脘:胃之募穴,脐上四寸,治疗胃病, 5.巨阙穴:从这个心蔽骨,两个正中间的地方,我们叫巨阙,是心之募,是心脏的募穴,治疗心脏病,针巨阙穴,关元穴,直刺一寸。 6.鸠尾穴:巨阙穴上一寸,不可重击,是练功夫的大穴,一打会内出血,是一个危险的穴道,不可灸,可以针。 7.膻中穴:两乳头之间的中点。治疗气病,如肺癌,咳嗽, 8.廉泉穴:下巴处是穴,治疗舌头的病, 9.承浆穴:嘴唇凹进去这点。大多数用于面部中风,牙齿痛也可以治。 |
|
81楼#
发布于:2015-11-14 08:4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陶圆红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3日《针灸大成》第9、10课时心得。
神阙:禁针,古时候传说下针神阙后不能大便,会死掉;原由:神阙很脏,古时候针很粗,伤口不易愈合。肚脐大部分是隔盐灸,用于中风、肠鸣。 肋骨与神阙之间正中间的地方是中脘穴,中脘与神阙中间点是水分,水分与神阙中点穴位叫下腕,中脘与水分的中点是建里; 水分是治疗水肿的穴道,针和灸都可以;水便的话灸水分特别好. 糖尿病: 1.消渴:渴饮百杯,不止渴;喝了很多水,水分穴不控制,直接小便排出,也就是频尿; 2.中消:饥食百碗,不解饥; 3.下消:阳不举; 肚子胀大:灸水分穴特别好; 不明原因的流鼻血:1.小儿(14岁以下)流鼻血正常,因为小孩子高烧之前流鼻血就会解除压力,小儿会流鼻血不会高烧;2.14岁以上流鼻血需要治疗; 下腕:是胃的下口。常有人下腕穴会痛,容易发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一般都是这里; 痛:痛的根本来自压力,而不是发炎,中医是温度、速度、压力属于物理医学;痛的时候把压力化解掉就不会再痛了。 建里:穴道很接近,穴性都差不多,不必太较真; 中脘:两侧肋骨交接的点与肚脐交点,胃的募穴,所有的胃病都在中脘治疗,下针、灸都可以,下针一寸即可。(不要用同身寸,直接用丈量法) 人身上有八会穴,腑会中脘。 会郗治疗法,每条经络都有郗穴,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等;臓:肝心脾肺肾;全部腑的病会与中脘穴,比如印堂痛,中脘出一针即可,属于胃的问题引起的头痛;所有怀孕期间的恶心都可以在中脘下针; 巨阙:巨阙与中脘之间是上腕穴,梅花灸,以中脘穴为主上下左右一寸,各放五片生姜,统治一切胃病,切忌有吐血现象不要这样灸; 巨阙是心的募穴,心病都在巨阙治疗,下针一寸,采用補泻手法。 補泻手法:下针产生酸麻涨说明气到了,气到了之后往前推一点点是泻,往上拉是補。 怀孕时小孩子气往上冲,孕妇会晕倒,下针巨阙。 肺和心脏中间有个横隔膜,心脏有问题时会穿心痛,主要症状是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是因为痰,痰水流动,祛痰即可。有这层隔膜后肠子里沼气不会上升,还可以压挤肝脏,让肝脏的血进入大肠,是大肠有力量流动。 鸠尾穴:不可以重击,不可以灸,只可以针,膏的源头就是鸠尾穴位; 天突穴:下针一寸,不能直接扎。天突穴和鸠尾穴找到后,再找膻中穴,气会膻中,可以强心脏,治疗气喘,禁针,可以灸。 天突穴和鸠尾穴之间是玉堂穴,玉堂穴下一寸半是膻中穴,玉堂穴往上和天突穴之间是华盖穴,华盖穴和玉堂终究是紫宫穴,华盖和天突穴之间是璇玑穴。 心脏三针:病人平躺下针到巨阙、关元、天突。三针下去病人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立马可以去掉,天突是心脏的募穴,关元是小肠的募穴,小肠和心脏互为表里,天突穴是气脉经过,气很强。天突在喉咙旁边,喉咙肿痛、甲状腺肿都可以进取穴天突。 廉泉穴:多针,不灸,针刺到舌头下方,下针一寸半,用于治疗舌强不语时。是阴维任脉之会。 承浆:下针是开口,中风病人吃了饭会流涎,就下承浆,面部中风,面部治疗完回正以后就下针承浆和人中固定面部形状。牙齿痛也可以承浆治。牙痛吃蔗糖,因为蔗糖是碱性,病菌无法生存,吃一般的糖会更痛, 督脉经络 长强穴是督脉第一个穴位,是足少阴、少阳的交会点,治疗痔疮的根本,尾椎骨和肛门的中间位置,下针采斜刺,下针一寸,没有補泻,引气就好。 痔疮分为两种:内痔:先血后便,不痛;外痔就是先便后血,很痛;内痔外痔都可以用长强治疗,痔疮开刀后不易收口,因为这里是浊物经过的地方,外痔很大可以用三棱针刺血,放血是用小火罐把痔疮吸住,把脓血抽出来,痛就会去了。 |
|
82楼#
发布于:2015-11-14 08:5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柯林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13日《针灸大成》第9、10课心得
一、任脉穴位:
1、神阙穴:就在肚脐的位置,禁针,一般是隔盐灸,主要用于治疗中风、肠炎、肠鸣等 。 2、水分穴:可针可灸(最好用灸)。用上腹寸找穴。心敞骨与神阙之间是中脘穴。神阙上一寸是水分。 水分是治疗水肿的,水到了水分就会气化,气化后进入全身,流出来是汗、拉出来的是小便,是水分开的地方。水不会进入小肠,只有混杂在食物里的水才有会进入小肠。 糖尿病中医称“消渴”分三种,上消(喝百杯水也不止渴),中消(吃百碗饭也不解饿),下消(阳不举)。 3、下脘穴:在神阙跟中脘穴的正中间。为太阴任脉之会。痛根本来自压力,而不是发炎。中医是物理医学。 4、中脘穴:胃的募穴 中脘穴在心敞骨与神阙穴的正中间,主要治疗肠胃上的毛病。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可针可灸,下针不能太深。 八会穴:脏、腑、气、血、经、脉、骨、髓等精气所汇聚的俞穴。梅花灸以中脘为主,上下左右各一寸,成梅花型,因而叫梅花灸。吐血不能灸。 5、巨阙穴:心的募穴 心蔽骨两个正中间的地方是巨阙。心病治这里,下针不能太深,一寸就可以了。得气即泻,补泻手法是提豆许,得气后往前推一点是泻,往上拉一点是补。巨阙和中脘的中间叫上脘。上脘穴是络穴。 6、鸠尾穴:巨阙上一寸是鸠尾穴 不可以重打重击,是一个危险的穴道。禁灸,可以针。 7、膻中穴:鸠尾穴与天突中间是玉堂,下一寸是膻中穴,膻中穴下一寸是中庭,那里是个凹洞。气病治此,一般不下针(针细的可以下针),可灸。膻中穴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之会。 气会膻中,气喘、呼吸短促都在膻中治。 8、天突穴:喉咙有个洞的地方就叫天突穴 心脏有三针,巨阙、关元、天突,三针治疗心痛彻背,心肌梗塞。针下去心就不痛了。 9、廉泉穴:用大拇指指尖顶到下巴处,大拇指指尖去压它,指尖到处是穴。 治舌强不语,对着舌根下针,下一寸半,一般用针。廉泉是阴维任脉之会,治舌头病,是近取穴。是发病在这边,只要是附近的穴道,都有一定的功能。 10、承浆穴:下嘴唇凹陷处,就是承浆穴。大部分用治疗在中风,面部中风。面部中风之后,下针承浆穴和人中穴。下针的时候,嘴巴张开来下针。牙痛也可以用承浆穴,也可以用蔗糖(碱性),任何病在碱的情况下不能生存。承浆是任脉的最后一个穴道。 督脉经穴篇 督脉是所有阳气之会。阳气在流行完全身之后.就会回到督脉。阳气就像河流,最后会流到大海,督脉就像个大海。督脉跟任脉一样,没有井荣俞经合 1、长强穴:是足少阴、少阳之会,这个穴是治痔疮的根本。在尾椎骨的下方,肛门与尾椎骨的中间 功能:主治痔疮,长强穴下针的时候,采斜刺。下针不用太深,一寸左右。 痔分两种:内痔和外痔,内痔是先血后便,不会痛。外痔是先便后血,会很痛。 |
|
83楼#
发布于:2015-11-14 15:2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易岚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14日《针灸大成》第11、12集心得 腰俞穴。督脉上的第二个穴道。在尾椎骨上,很少用。 腰阳关。命门在第十四椎,肚脐正对的地方是命门,命门下两椎是腰阳关,在十六椎。腰阳关治腰痛,可针可灸,很少用。 命门是生命之门,治疗剧烈头疼,脑膜炎。可针可灸。 悬枢穴。在十三椎。和腰阳关一样治疗腰痛。 脊中穴。可针不可灸。在第十一椎下。 筋缩。可针可灸,治疗癫痫狂。在第九椎下。两肩胛骨下端连线与脊椎的交点是第七椎,往下摸两椎就是第九椎。 癫痫狂眼诊法。看眼珠。上半部分有血丝,易治。上、下两部分都有血丝,难治。只有下半部分有血丝,不治。精神病一般都有便秘,先去燥粪再治疗。 至阳穴。第七椎下,可针可灸,辅助治疗腰脊痛。是血会的地方,血癌病人这里有压痛点。 消渴穴。经外奇穴,在第七椎、第九椎之间,治疗糖尿病。可针可灸。压到不痛时就是病好了。 灵台穴。第六椎下。灵台的旁边是督俞,诸阳之会。灵台有压痛点,表示营养过多,西医讲的白血球增加,是血癌。医书说“第六椎下,铜人缺”。灵台禁针。 神道,在第五椎下。任何心脏病在此会都会有压痛点。神道出汗多,宜针。 身柱,第三椎下。脊椎骨受伤产生的瘫痪,如果第三椎裂掉,无法治愈。小孩灸身柱,可增强地质,个子长高。 陶道,第一椎之下。头椎和胸椎的区别:转动头部时,头椎能动,胸椎不会动。陶道是大椎的助手。 大椎,第一椎之上。是大穴。高烧时放血可退烧。 风府,用度骨法定位,在后脑脑骨下方半寸。可针不灸。 哑门,在风府下一点点。下针时,对着舌根的方向,扎到位时,病人的舌头会吐出来。哑门专治声音发不出来。可针不灸。一灸就哑。 风府往上走是脑户、强间。很少用,可针禁灸,会失声。 后顶:百会往下一寸半。后顶和前顶是百会的辅助穴,可治疗头疼。百会百病皆治,当完全想不到怎么治时就治百会。百会是诸阳之会。中风时,百会是大穴,必取。 前顶:百会前一寸半。下针时,百会前后左右的一寸半的地方都是加强百会的效果。下针要用斜刺进去,不能是直下。 顖会:前顶前一寸半。 上星:顖会前一寸半。治鼻窦炎。用米粒灸,灸的时候,会且一条麻麻的一直到鼻子。 神庭:上星前五分。可灸不针,用得少。 素髎:在鼻头正中间。会女人的会阴相对,如果是处子,素髎是一片骨头,如果不是,就变成两片骨头。不针不灸,点刺放血,治酒糟鼻,鼻窦炎,鼻息肉。 水沟:就是人中。治面肿。 兑端:在上唇正中间,少用。 龈交:门牙肉中间,督脉最后一个穴位。治牙痛、牙周病,牙龈肿、腐烂。扎针,捻捻就出针,不留针。旧血去,新血来,对消炎很好。 十二正经之手太阴肺经。肺是“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所有身上的规矩节度是肺脏在管。肺藏魄,肺是气之本。肺主皮毛,肺开窍于鼻。 |
|
84楼#
发布于:2015-11-14 17:1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莫维春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莫维春
2015-11-14作业第10第11课学习心得 (3)命门与阳关穴,再来是阳关穴,在找阳关穴时,先找命门,命门是第十四椎。肚脐正对面的穴道是命门,从命门下两椎就是阳关。阳关穴针灸都可以,像治腰痛时。在命门上都可以治疗。命门穴是生命之门。 (4)悬枢穴,这个悬枢呢,在第十三椎下。在触诊摸背后的时候,会摸到一个凸,两个凸的。这个凸的才是椎下。悬枢呢,治症跟阳关差不多,治腰痛 等等。 (5)脊中与筋缩穴,脊中这个穴道只能下针,不可以灸。第十一椎下周围是脾脏,这穴道主要是治黄疸 、便血 。第九椎呢?这个背面,人体的背后,背后两个肩胛骨,这个脊椎骨在中间,两个三角形的底端画条线,交错过去的就是第七椎。往下摸,突起就是第八椎,再下突起就是第九椎。 第九椎是筋缩。全身上下,肝主筋,全身的筋是肝脏在管。 这个悬枢呢,在第十三椎下。 癫、痫、狂之眼诊法,这三个是不一样的东西,在诊断上要看眼睛。把眼角切开来分一半看,第一种,可看到血丝在眼珠的上面,如鸡的脚。三个血丝串穿到黑珠。第二种,上下都有血丝。第一种是最好治的,非常容易治。若是这样子的血丝就难治。第三种是血丝在下面,不治,就是无法治。 癫症、痫症、狂症,一般来说,只要精神上有问题,百分之九十九都有便秘。这个在筋缩可以治疗,任何的抽筋,吐白沫,发狂奔走都可以治。 第七椎下,这个穴道我们称至阳穴。在第七椎、第九椎中间,是经外奇穴,我们叫消渴穴。有糖尿病的人可以在这治疗。 1 至阳、灵台、神道、身柱 至阳穴也是近取穴,治我们的腰脊痛 。腰脊痛分很多种,如果是上部。在十四椎为分野,脐下痛都是带脉。脐上横的痛,是阳维脉的地方。督脉上面,上面就是至阳,下面就是阳关。 第六椎下,这是灵台穴。从第七椎往上一椎,就是第六椎,就是灵台。帮我们诊断用的。第七椎是血会的地方。灵台穴有压痛,就是标准的血癌。灵台这个穴道禁针。我们的督脉是诸阳之会,每一个穴道几乎都络到一个脏。 第五椎是神道。这个神道穴,在任何的心脏病都会有压痛点。神道一般来说用下针,因为汗水比较多,所以下针。 上去第四椎没有穴道,第三椎才有穴道,第三椎叫身柱。如脊椎骨受伤产生的瘫痪,如果是第三椎裂掉,就完全没办法治。只要第三椎骨还在,第二、第四、五坏,都还有办法救回来。 2 大椎与陶道穴 大椎跟陶道,在头部的地方。第一椎之下,就是陶道。是头椎和胸椎的区分点,一个病人背对你的时候,你手按着那个骨头,头椎是会转动的,但胸椎不动。所以在动骨和不动骨之间的就是大椎穴。 陶道穴是大椎的助手,大椎穴是真正的大穴。我们在发烧 感冒时,用三棱针放血,挤一点血出来烧就退。太阳少阳并病就是小柴胡汤症。大椎的主力就是用在高烧放血。 3 哑门与风府穴 要用度骨法来找穴道。度骨法是用骨头来丈量。在我们的后脑,可以摸到脑骨,在脑骨下方半寸,是我们的风府穴。风府下半寸,只有一点点,就是哑门穴。 下针的手法是这样子。平常有特别设计的枕头(中间是空的),病人面朝下,但病人头可以靠着。我们下针的时候,这个针下去,对着舌根的方向。下到已经到脊椎骨旁,已经碰到头椎。到位候,病人舌头会吐出来。哑门专治声音都发不出来。 病人中风舌强,正面的时候下廉泉,趴过来就下哑门。 哑门跟风府都不灸,灸哑门的话,一灸就哑了。 风府在后面,两穴差半寸,是足太阳督脉阳维之会,也不能灸。 4 后顶与百会穴 两个耳朵耳尖的地方往下到头顶中心点,再往后五分的地方有一个凹洞,凹洞可以摸到,这就是百会。 从百会往下一寸半,就是后顶。 后顶跟前顶都是百会的辅助穴,我们以百会为主。一般来说,都是治疗头痛。 因为百会是诸阳之会。有六条阳经,手有三阳足有三阳。而阴经只到脖子,不到头。所以“头”部,人称六阳之首,头上没有阴经,头部是阳经。所以百病皆治,癫痫也可以治。中风时,百会是大穴,必取的穴道。 5前顶、顖会①与上星穴 前顶,如果从百会往前找一寸半就是前顶,不需要顖会从后一寸半。那平常下针的时候,百会前一寸半,后一寸半,左一寸半、右一寸半,都是加强百会的效果。 下头针时,都是要病人躺着,在这个百会前五分的地方,你摸到百会有个凹洞,往这凹洞的前五分,在这个地方斜刺,刺到百会穴。一般我们用放血,让血流出来,平常下针的话是采斜刺的角度下去,不是直的下去。 顖会,小孩子生下来头上的凹洞,从上星开始找,从神庭上星。从直线往上,一路顺着督脉,一路摸上去,当你的弧度转上去会有感觉。过去我们的发际实际上就是在这个交接。凸起来的角这边就是发际。你弧度转上去的第一个凹点就是神庭。还可以从眉毛找上去。 百会往前走一寸半就是前顶,前顶再往前一寸半就是顖会,顖会再往前一寸半就是上星,治鼻窦炎 、治鼻子发炎时,在上星灸。上星是用米粒灸。 神庭穴一般来说不针。灸比较多,一般很少用针的,脑部或头部的穴道,大部分都是治精神病。 6 素髎、兑端、龈交穴 素髎在鼻头的正中间,鼻头的地方就是素髎。处女之身,素髎这会有一片骨头,鼻子一摸,就感觉得出来。很少扎针在素髎的,通常用点刺放血治酒糟鼻 ,鼻子很红,效果非常好,不扎针也不灸用放血的,这是近取穴,作用就是鼻窦炎 ,鼻息肉 。 水沟就是我们的人中。 兑端呢,在嘴唇的地方。上唇上面正中间。是近取穴。 龈交,扎针时嘴唇拉开来,这门、牙,在门牙肉正中间,扎针时嘴巴拉开来,一般来说是近取穴,治牙痛,牙周病。捻捻针就出针,一出针血就出来,不留针。不灸。 7手太阴肺经 肺是“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所有身上的规矩节度是肺脏在管。 魄在肺上,我们才知道治节,才知道进退,才知道客气、态度。真正气的定义,就是热气、蒸气。 肺主皮毛,也就是皮肤毛孔是肺在管。所以中医治皮肤病,在肺上面治疗。眉毛也是肺脏在管。肺主忧,因为有肺脏,所以我们人会忧,忧太过,就伤到肺。 喜能胜忧,在五行时,木火土金水,木主肝;肝生怒;心主喜;脾主思;肺经主忧,肾管恐。 因为肺是阴经,所以是阴金。肺在干支里面是辛寅。 |
|
85楼#
发布于:2015-11-14 17:4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教官-孝感-郑其赛3班保发容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14日《针灸大成》第11、12课心得 督脉经穴篇 一、督脉:督脉起于长强穴、止于龈交穴,单28穴。分别是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长强穴:又名尾闾穴,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长:循环无端,长大,旺盛;强:健行不息,强壮,充实。 二、督脉,是所有阳气之会。阳气在流行完全身之后.就会回到督脉。阳气就像河流,最后会流到大海,督脉就像个大海。督脉跟任脉一样,没有井荣俞经合。 三、长强穴(主治痔疮)督脉第一个穴道是长强穴,是足少阴、少阳之会,这个穴是痔疮的根本。病人躺在床上,在尾椎骨的下方,肛门与尾椎骨的中间。长强穴下针,采斜刺。长强穴,无谓补泻,引气到就好,下针不用太深,一寸左右。主要是治痔疮。痔分两种,一种是内痔、一种是外痔。内痔:是先血后便,不会痛。外痔:是先便后血,外痔会很痛。长强穴,内、外痔都可以治疗。针、灸或中药都能治疗。外痔用三棱针放血,火罐痔疮吸住,脓血抽出来,痛去掉,治痔疮。 四、腰俞穴 督脉第二个腰俞,在尾椎骨上,脊椎交接的地方,第二十一椎,叫腰俞。腰俞治疗月经不来。 五、命门与阳关穴 阳关穴,在找阳关穴时,先找命门,命门是第十四椎。看侧面的图,肚脐正对面的穴道是命门,从命门下两椎就是阳关。阳关穴和命门穴,先找命门,再找阳关,一个是第十四椎、一个是第十六椎。阳关穴针灸治腰痛、头痛。中医讲的角弓反张就是脑膜炎,在命门上都可以治疗。命门穴顾名思义是生命之门 六、悬枢穴 悬枢,在第十三椎下。在触诊摸背后的时候,会摸到一个凸,两个凸的。这个凸的才是椎下。下针要在软骨下,所以凸起来的才是椎下。治症跟阳关差不多,治腰痛 等等。三焦经会经过。 七、脊中与筋缩穴 脊中只能下针,不可以灸。第十一椎下周围是脾脏,主治黄疸、便血。在脾的正后方。膀胱经第十一椎下外开一寸半,是脾俞。脊中大部分是下针. 筋缩穴:第九椎人体的背后,背后两个肩胛骨,脊椎骨在中间,两个三角形的底端画条线,交错过去的就是第七椎。病人以趴到且手肘垂直上举方式。交叉到的是第七椎,要注意是背面,若看图易误解,不是正面而是背面。往下摸,突起就是第八椎,再下突起就是第九椎,是筋缩。全身上下,肝主筋,全身的筋是肝脏在管。正在肝的后方。督脉的穴道除了治病以外,帮助诊断。筋缩用针和灸治癫痫狂.第七椎下,称至阳穴。在第七椎、第九椎中间,是经外奇穴,叫消渴穴。糖尿病可以在这治疗,治到压它时不痛,下针及灸,用来诊断糖尿病好了没有。 八、至阳、灵台、神道、身柱 至阳穴近取穴,治腰脊痛。在十四椎为分野,脐下痛都是带脉。脐上横的痛,是阳维脉的地方。在督脉上面,上面就是至阳,下面就是阳关。 灵台穴,从第七椎往上一椎,就是第六椎,就是灵台。灵台穴诊断,第七椎这个穴道帮做诊断。病人血癌,第七椎有压痛点。灵台穴道禁针。 神道,第五椎是神道。心脏病有压痛点。神道用下针。 身柱,第三椎身柱。脊椎骨受伤、灸灸身柱可以让人家长的高大 ,而且身体非常壮,不容易感冒。 九、大椎与陶道穴 大椎跟陶道,在头部的地方。第一胸椎之上,动骨和不动骨之间的就是大椎穴。陶道穴,第一椎之下陶道,是头椎和胸椎的区分点,一个病人背对你的时候,你手按着那个骨头,头椎是会转动的,但胸椎不动。大椎穴是手三阳、足三阳、督脉之会。陶道穴是大椎的助手,大椎穴是真正的大穴。发烧感冒,用三棱针放血,挤一点血出来烧就退。《伤寒》《金匮》,太阳少阳并病就是小柴胡汤症。大椎的主力就是用在高烧放血。 十、哑门与风府穴 哑门跟风府。要先找到风府穴。在脑骨下方半寸,是风府穴。风府下半寸,是哑门穴。病人中风舌强,正面的时候下廉泉,趴过来就下哑门。哑门跟风府下针手法都一样,对着舌尖下。哑门是督脉阳维之会。在脑部那边下针,你只要方向对,都不会有问题。一般来说,哑门跟风府都不灸,灸哑门的话,一灸就哑了。风府在后面,两穴差半寸,是足太阳督脉阳维之会,也不能灸。风府就是风之府,风很容易进去的地方。所以,是中风的穴道、头项强痛的穴道,都是近取穴。你看这个风府,旁边有风池,下面风门,所以冬天时,你缩脖子就不会冷。因为脖子它根本就是一个冷却系统。风府是中风的大穴。 十一、后顶与百会穴 强间后是后顶,后顶从百会开始找。昨天介绍百会穴的找法,两个耳朵耳尖的地方往下到头顶中心点,再往后五分的地方有一个凹洞,凹洞可以摸到,这就是百会。所有的阳经都会在这个地方。从百会往下一寸半,就是后顶。后顶跟前顶都是百会的辅助穴,以百会为主。一般来说,都是治疗头痛。所以百病皆治,癫痫也可以治。中风时,百会是大穴,必取的穴道。百会是六条阳经过的地方 十二、前顶、顖会①与上星穴 前顶,如果从百会往前找一寸半就是前顶,不需要顖会从后一寸半。那平常下针的时候,百会前一寸半,后一寸半,左一寸半、右一寸半,都是加强百会的效果。 顖会,从上星开始找,从神庭上星。这是额头,画正面,人家说过发际五分,但有人发际很高,有人发际很短,所以不能说从发际开始找。百会往前走一寸半就是前顶,前顶再往前一寸半就是顖会,顖会再往前一寸半就是上星,上星跟神庭只差五分,平常这些穴道我们很少用。我们大概会用到上星。上星治鼻窦炎、治鼻子发炎时,在上星灸。上星是用米粒灸,把头发分开来,头发用夹子夹住,找到上星穴的时候,一般督脉的穴道都有个凹洞,在上星这个凹洞上放一点凡士林,艾绒用细细小小的放上去,香一点,一下就烧完,做七壮,九壮,十一壮。灸的时候,会麻麻的一条直接到鼻子,效果不错。神庭穴一般来说不针,你大概知道位置就好了。灸比较多,一般很少用针的,脑部或头部的穴道,大部分都是治精神病,你想近取穴就对了。比如说这个人精神病,你都可以取他的近取穴,不用去强记。 十三、素髎、兑端、龈交穴 素髎,素髎在鼻头的正中间,鼻头的地方就是素髎。素髎穴跟女人的会阴穴是相对的,很少扎针在素髎的,点刺放血治酒糟鼻,这是近取穴,作用就是鼻窦炎,鼻息肉。 水沟就是人中,:“主消渴饮水无度”,治疗癫痫、急救、水肿等 兑端在嘴唇的地方。上唇上面正中间。这是近取穴,平时很少用。扎针时嘴唇拉开来,这门牙,在门牙肉正中间,扎针时嘴巴拉开来,一般来说是近取穴,治牙痛,牙周病,牙龈肿 、腐烂,牙周病。针刺放血,不留针不灸。 手太阴肺经 是手太阴肺经,肺为“相傅之官”,岐伯说,皇帝就是心脏,君主之官就是心脏。那肺是“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所有身上的规矩节度是肺脏在管。肺藏魄。肺主皮毛,所谓开窍在鼻,鼻在呼吸,毛孔也在呼吸,通通是肺在管。 |
|
86楼#
发布于:2015-11-14 19:1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 张帆申请签到,2015年11月 14 日《针灸大成》第 11.12 课心得。
2015.11.14第11.12讲: 十二经络与奇经八脉之督脉诸穴续 阳关找穴依命门,阳关脊柱十六椎。命门肚脐正对点,还有脊柱十四椎。 阳关命门针灸可,阳关腰痛命门头。角弓反张脑膜炎,巨痛头部找命门。 生命之门练咝功,关元命门臆想线,手指交叉翻举臂,吸气线沉到会阴。 吐气线升至顶头,最后逼气再提肛。古作毂道较优雅,毂道提升命百岁。 十三椎下悬枢穴,功能阳关治腰痛。椎骨节节紧相连,凸起节点椎骨下。 脊中下脾十一椎,只可下针不可灸。治疗黄疸和便血,脾俞就在督脉旁。 筋缩前方正肝脏,治疗癫痫还有狂,眼诊法断看鸡脚,血丝在上和上下, 癫痫狂症易治愈,只在下面难治了。便秘十之是八九,抽筋吐沫狂奔走。 第七椎下是至阳,上有九椎下之间,经外奇穴消渴穴,治疗诊断糖尿病。 肩胛脊椎交七椎,趴姿手肘垂直举。至阳治疗腰脊痛,就近取穴是法宝。 第七椎乃穴会处,压痛血癌可诊治。第六椎点是灵台,遗漏六椎铜人缺。 西医不动治血癌,四周成人孩两周。督脉阳会络五脏,五椎神道治心脏。 神道多用来诊断,四椎无穴三身柱。椎骨伤裂第三椎,瘫痪无救二四还。 身高强壮灸身柱,身柱至阳防感冒。第一大椎下陶道,发烧放血在大椎。 哑门之上是风府,找穴要用法度骨。脑骨半寸下风府,风府点半下哑门。 下针方向对舌根,脊柱旁边碰头椎,舌头吐出下廉泉,风府哑门手法一。 枕骨脑户上强间,针同哑门会失声。百会寸半后前顶,治疗头痛辅百会。 头上旋毛有玄机,顺为同性逆为异。大女顺妹逆为弟,大儿顺弟逆为妹。 百会诸阳治百病,六阳之首不怕冷。癫痫中风和昏迷,放血针灸在百会。 虢国太子状尸厥,扁鹊三阳加五会。扁鹊只谓秦越人,它地扁鹊叫郎中。 前后左右围百会,加强效果一寸半。病人躺着来斜刺,凹洞百会前五分。 神庭上星再悤会,前顶 百会和后顶。督脉发上凹神庭,神庭上星差五分。 上星鼻炎米粒灸,灸前放涂凡士林。七或十一麻到鼻,疤痕伤口涂药膏。 神庭不针灸更多,就近取穴精神病。针灸穴道来考试,功能相近无考点。 素髎回应女会阴,片骨验明处女身。点刺放血酒糟鼻,鼻窦鼻息肉不针。 消渴病症饮无度,癫痫面肿求水沟。水沟人中深有儿,平平一片命无儿。 兑端上唇正中间,用之少来还是少。龈交门牙肉中间,牙痛牙周出血针。 捻捻出针不留针,放血新血除旧尘。督脉以上诸穴陈,牢记大用古为今。 [张帆于2015-11-15 08:28编辑了帖子]
|
|
87楼#
发布于:2015-11-14 20:1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陶圆红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4日《针灸大成》第11、12课时心得。
肚脐正对着的穴位是命门,命门下两椎是阳关,阳关针灸都可以,治腰痛。 命门穴针灸都可以,治疗剧烈的头疼,角弓反张(脑膜炎); 小便时要憋到很饱满再去排,要很用力的排出来,这样每天都在运动下焦,会长命百岁。 悬枢:第十三椎下,三焦经过。 脊中:可针不可灸,在脾脏的正后方,用于治疗黄疸、便血。 肩胛骨下端连线与脊椎骨交叉点是第七椎,往下突起部位是第八、第九椎。第九椎是筋缩,肝主筋,筋缩针和灸都可以,用于治疗癫、痫、狂。 癫()、痫(多言)、狂,在诊断上这是眼诊断,眼角连线分开,看到血丝在眼珠上往上成鸡脚状,好治,第二种是上下都有红血丝,难治;第三种是红血丝在黑眼珠下方,是不治。任何抽筋、抖动、吐白沫都可以用筋缩。癫、痫、狂,只要精神上有问题,百分之九十九都有便秘。把燥粪去掉,在开始治方法很多。 至阳:在第七椎下,第七椎和第九椎中间有个穴位叫消渴穴,糖尿病在这里治疗,针、灸都可以,治到压它不痛是糖尿病就好了。至阳穴也是进取穴。 腰椎疼分很多种:上部,以第十四椎分野,肚脐一下都是带脉,肚脐上横的痛,都是阳维脉。上面取穴至阳,下面取穴阳关。 第六椎下就是灵台穴,第六椎和第七椎都是用于诊断的。血癌的话第七椎就会痛,治疗到灵台穴没有压痛的时候就好了。一般疗程四周、小朋友两周左右。灵台穴禁针。 第五椎是神道穴,任何的心脏病在神道穴都有压痛点,出诊的时候都是压它,很痛,治疗到不那么痛了,病就好了,多是下针,因为这下地方汗水较多。 第四椎没有穴道,第三椎是身柱穴,脊椎骨受伤,如果第三椎骨头裂了,终身不治,,反之则有机会恢复,小孩子多灸身柱穴,会长的高壮,不容易感冒,隔姜灸,五七九壮都没有关系。 大椎与陶道:在颈部,第一椎之上就是大椎,第一椎之下就是陶道,病人背对我们,手按着那个骨头转头,颈椎会转动,胸椎不动,动骨和不动骨之间就是大椎,大椎是真正的大穴,高烧的时候,用三棱针在大椎穴刺血,挤一点血出来就退烧了。大椎主要用于高烧放血。 哑门和风府穴:脑骨下方就是风府穴,风府穴下半寸就是哑门穴,下针时对着舌根的方向,下到颈椎骨旁边。哑门不能灸,灸后会哑掉。风府穴十足太阳督脉,不可以灸。中风的穴道头疼都进取穴风府穴。 后脑有个枕骨,枕骨下方有脑户、强间,这两个穴位一般不灸,会让人喉咙失去声音,可以针。东北人后脑是平的,后面没有这个骨头,睡炕睡得。 百会穴:中风大穴,耳间连线,与鼻子的交点,中心点往后五分有个凹洞,后顶和前顶都是百会的辅助穴,可以治疗头疼。一个女孩头旋如果是顺转那么她的的妈妈下一胎与她是同性,逆转是异性。头上没有阴筋,都是阳筋,所以很冷的时候头也不冷,六条阳筋都会在这个地方,百病皆治疗, 扁鹊时期,所有的医生都叫扁鹊,比如徐医生叫徐扁鹊,扁鹊原名叫秦越人,虢国太子昏迷,扁鹊在百会放血救回来了,虢国国王下令只有秦越人可以叫扁鹊,其他所有医生叫郎中。 前顶,百会往前找一寸半就是前顶,平时下针,前后左右一寸半都可以加强百会效果。 上星穴对鼻窦炎、鼻子发炎效果特别号,上星米粒灸 神庭不针,灸比较多。脑部头部治神经方面的病效果比较好,进取穴即可。 素髎,素髎与会阴是对着的,点刺放血治疗酒糟鼻,此处不针不灸,放血就不可以。 人中 兑端穴:扎针是嘴巴拉开,针扎了之后不留针,捻针后取出放血,治疗牙龈肿、腐烂、牙周疼。 手太阴肺经:肺是传导作用的,肺藏魄,就是白天见鬼了,人不喜欢见光,见到人害怕,说明魄已失。魄在肺上才可以知道进退。 头发油了说明气足,油太多就要多运动,把气消耗掉。 肺主皮毛,皮肤毛孔都是肺在管,中医治疗皮肤病都在肺上面治疗,皮肤好不好可以判断肺好不好,肺开窍在鼻,鼻子和毛孔都在呼吸,实际都是肺在管。人年纪大了,生活非常规律,就开始长眉毛,这样的人长寿。 |
|
88楼#
发布于:2015-11-14 21:30
督脉分寸经穴歌
尾闾骨端是长强,二十一椎腰腧藏。 十六阳关十四命,三一悬枢脊中详。 十椎中枢九筋缩,七椎之下乃至阳。 六灵五神三身柱,一椎之下陶道当。 一椎之上大椎穴,入发五分哑门行。 风府一寸宛中取,脑户二五枕之方。 再上四寸强间位,五寸五分后顶彰。 百会正在顶中取,耳尖前后发中央。 前顶囟后一寸半,星后一寸囟会量。 发际一寸上星地,五分神庭切勿忘。 鼻端准头素髎值,水沟鼻下人中藏。 兑端唇上端中取,龈交唇内齿逢乡。 长强 在脊骶骨之端 腰腧 在二十一椎节下间宛中 阳关 十六椎下 命门 十四椎下 悬枢 十三椎下 脊中 十一椎下 中枢 十椎下 筋缩 九椎下 至阳 七椎下 灵台 六椎下 神道 五椎下 身柱 三椎下 陶道 二椎下 大椎 一椎上陷中,一云平肩 哑门 禁灸,顶后入发际五分 风府 禁灸,入发际一寸 脑户 禁灸,枕骨上强间后一寸半,一曰在发际上两寸 强间 后顶后一寸半 后顶 百会后一寸半 百会 前顶后一寸半,顶中央可容豆,对两耳尖上是穴 前顶 囟会后寸半陷中 囟会 上星后一寸 上星 鼻直上入发际一寸 神庭 直鼻上入发际五分 素髎 鼻端准头 水沟 人中陷中 兑端 上唇之中 龈交 唇内上齿缝中 |
|
89楼#
发布于:2015-11-14 21:3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3班江陈敏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14日《针灸大成》第11、12集心得 督脉经穴篇 督脉是所有阳气之会。阳气在就行完全身后就会回到督脉。 一、督脉经穴口诀 督脉分寸经穴歌 尾闾骨端是长强,二十一椎腰腧藏。 十六阳关十四命,三一悬枢脊中详。 十椎中枢九筋缩,七椎之下乃至阳。 六灵五神三身柱,一椎之下陶道当。 一椎之上大椎穴,入发五分哑门行。 风府一寸宛中取,脑户二五枕之方。 再上四寸强间位,五寸五分后顶彰。 百会正在顶中取,耳尖前后发中央。 前顶囟后一寸半,星后一寸囟会量。 发际一寸上星地,五分神庭切勿忘。 鼻端准头素髎值,水沟鼻下人中藏。 兑端唇上端中取,龈交唇内齿逢乡。 长强 在脊骶骨之端 腰腧 在二十一椎节下间宛中 阳关 十六椎下 命门 十四椎下 悬枢 十三椎下 脊中 十一椎下 中枢 十椎下 筋缩 九椎下 至阳 七椎下 灵台 六椎下 神道 五椎下 身柱 三椎下 陶道 二椎下 大椎 一椎上陷中,一云平肩 哑门 禁灸,顶后入发际五分 风府 禁灸,入发际一寸 脑户 禁灸,枕骨上强间后一寸半,一曰在发际上两寸 强间 后顶后一寸半 后顶 百会后一寸半 百会 前顶后一寸半,顶中央可容豆,对两耳尖上是穴 前顶 囟会后寸半陷中 囟会 上星后一寸 上星 鼻直上入发际一寸 神庭 直鼻上入发际五分 素髎 鼻端准头 水沟 人中陷中 兑端 上唇之中 龈交 唇内上齿缝中 二、重要穴位功能简记 1、长强穴是足少阴、少阳之会,此穴是治痔疮的根本。内外痔都可治。外痔是要刺血拔罐,把脓血抽出来。就不痛了。 2、命门穴治脑膜炎,剧烈头痛,腰痛,可针可灸。 3、哑门穴治舌强不语。针刺时朝舌尖方向刺入。舌强不语前有廉泉穴,后有哑门穴。 4、大椎穴受然阳、足三阳、督脉之会。治感冒发烧,门牙躁,项强,心下痞硬者。大椎主力用在高烧放血。 5、百会穴百病皆治。 6、水沟即人中,主消渴饮水无度。7椎与9椎中间有个经外奇穴消渴穴。脸肿,效果很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