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楼#
发布于:2015-11-30 21:0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1班郭彦霞申请签到,2015年11月30日《针灸大成》32课心
得 足太阳膀胱经,概述:膀胱在小肠前面,膀胱属水、小肠属火。水进入膀胱有两个通道,一个是西医讲的从肾通过输尿管进入膀胱,一个是通过三焦慢慢渗透入膀胱。人体的水份要经过两次蒸馏的过程,首先肺的水向下流到肾脏,由于小肠的火使水份气化进入命门,从命门经督脉进入头脑,滋养大脑。残渣通过输尿管进入膀胱,再次气化进入肝脏,帮助干脏代谢,排出废物进入胆,形成胆汁,然后再进入身体消化。在小肠热力的影响下膀胱会膨胀上升,所以不会感觉到膀胱很重,等达到400cc以上就会胀,在蒸气的压力下产生速度加快排出体外。当小肠火力不够时,膀胱的水没有气化,是冷水停在底下,只有一点点也会压迫括约肌产生频尿。这时人的脚都是冷的,所以要把小肠的火救起来,可以灸中极、关元穴。 膀胱经共有六十七个穴位 睛明穴:在两内眼角处,下针时要把眼球拨开。起针时要直进直出,对眼睛视力不好,模糊、青光眼、白内障都可治疗下针。 攒竹穴在眉头处,手摸下去会有一个骨缝,平时在治疗时可放血,也有攒竹透鱼腰用来治疗眼睛问题。在治疗视力时有(四穴放血):1攒竹穴、2眉尾、3瞳子髎、4耳尖。对角膜炎、眼红肿都有疗效。 眉冲穴至玉枕穴:神庭穴旁开一寸半是曲差穴,神庭与曲差中间是眉冲穴,许多鼻科病都可以在眉冲穴治疗。上星旁开一寸半是五处,是治疗眼科问题。五处往后一寸半是承光穴,顾名思意就是眼睛对光的感知出现问题就选承光。承光往后一寸半是通天,在治疗鼻炎、鼻塞时下通天。络却在通天后一寸半,用来治疗头眩、耳鸣等。对于晕眩西医同中医的看法不同,西医认为是内耳不平衡,中医则认为不平衡当从根基入手,根基平稳水饮停在中焦,所以人在晕眩时常伴有恶心,(中膈部稳)才不会晕眩。可取穴络却、中脘、公孙、内关。 络却后一寸半是玉枕穴,在枕骨两侧骨缝处。 天柱穴:在后颈部两大筋与脑骨交接处是天柱,头就是天,天柱穴倾命在旦夕。天柱是近取穴,可治疗后项强痛。在天柱外开一寸处有奇穴安眠穴,可以揉也可下针助睡眠。 大杼穴:在陶道穴旁开一寸半处是大杼穴,是骨之会,在诊断是否骨折时可按大杼,很痛代表骨折。可针可灸,可助骨头恢复。 |
|
|
76楼#
发布于:2015-11-30 22:0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1班文霞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30日《针灸大成》32课学习心得 膀胱是州都之官,邻近小肠,膀胱属水,小肠属火。水进入膀胱有两个通道,第一个是西医讲的从肾脏流入输尿管进入膀胱,第二个是通过三焦油网渗透入膀胱。人体的水要经过两次气化的过程,首先肺的水向下流到肾脏,由于小肠的火使水气化进入命门,从命门经督脉进入头脑,残渣通过输尿管进入膀胱,再次气化进入肝脏,帮助肝脏代谢,肝脏排出废物进入胆,形成胆汁,然后再进入身体消化。在小肠热力的影响下膀胱会膨胀上升,等达到400cc以上就会胀,在蒸气的压力下产生速度加快排出体外。当小肠火力不够时,膀胱的水没有气化,所以要把小肠的火救起来,可以灸中极,因为中极为膀胱之募穴,再可以灸关元,关元为小肠之募穴。 膀胱经是人体穴道最多的经络,是阳经,第一个穴道叫睛明穴,在眼内眦处,下针时要把眼球拨开,起针时要直进直出,眼视力不好,青光眼、白内障都可治疗下针,一般不用灸。 攒竹穴在眉头处,可针也可放血,一般不灸。常用攒竹透鱼腰来治疗眼睛问题。还有用四穴(攒竹、眉尾、太阳穴、耳尖)放血治疗眼疾,提高视力。 眉冲穴至玉枕穴:神庭穴旁开一寸半是曲差穴,神庭与曲差中间是眉冲穴,这些穴道是近取穴,许多鼻科病都可以在此治疗。上星旁开一寸半是五处,是治疗眼科问题。五处往后一寸半是承光穴,承光往后一寸半是通天,鼻窦炎、鼻塞可以下合谷、迎香、通天穴。络却穴在通天后一寸半,用来治疗头眩、耳鸣等。对于晕眩,西医认为是内耳不平衡,中医则认为不平衡当从根基入手,根基平稳水饮停在中焦,所以人在晕眩时常伴有恶心,(中膈部稳)才不会晕眩。可取穴络却、中脘、公孙、内关 。络却后一寸半是玉枕穴,在枕骨两侧骨缝处。头上的穴都是近取穴,下针时一定是在头皮与头骨中间。 天柱穴在后颈部两大筋与脑骨交接处,头就是天,天柱穴倾命在旦夕。天柱是近取穴,可治疗后项强痛。在天柱外开一寸处是经外奇穴安眠穴,下针专治失眠。 大杼穴在陶道穴(督脉)旁开一寸半处,是骨之会,在诊断是否骨折时可按大杼,按压很痛表示骨折。 |
|
|
77楼#
发布于:2015-12-01 08:1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1班、张秀隽申请签到2015-12-1《针灸大成》学习心得。 一、听宫穴(耳鸣耳脓中耳炎)耳朵前有一个像山峰的东西是耳屏,有三条经,三焦经,小肠经,胆经经过耳朵里面,正中间是听宫穴,是小肠经的经过。耳门听宫听会都是治疗耳朵化脓,发炎,耳鸣,都可以下针听宫。 二、足太阳膀胱经,在膀胱后面是小肠,小肠五行里面属火,膀胱是水,水有两种管道进入膀胱,第一种是从三焦,三焦是油网,泌也,是渗透的意思。如果膀胱小便无力,灸就帮助很大,中极是膀胱之募。足太阳膀胱经一共有六十七个穴道。 三、睛明穴与攒竹穴,第一个穴道是睛明穴,下针要直进直出,可治疗眼睛视力不好,视力模糊,青光眼,白内障,可以在睛明上下针。第二个穴道,是攒竹,攒竹穴正在眉头,横的骨缝是攒竹穴,常用可放血治疗。 四穴放血治视力,第一个是攒竹,第二个在眉毛尾巴,眉尾,鱼尾的地方,第三个眼外的瞳子髎,就是俗称太阳穴,第四个在耳尖,攒竹穴跟睛明一样,近取穴,尤其是角膜炎,眼红肿,当场放血。 五、眉冲穴至玉枕穴,从眉头直上进入发际五分,足太阳膀胱经进到这边跟督脉差的距离是一寸五分。在一寸五从曲差和神庭的正中间,是眉冲。神庭后五分是上星,上星过来一寸半是五处。 六、天柱穴与奇穴,安眠穴。大筋跟后脑骨交接的地方叫天柱。天柱外开一寸的地方在这个骨缝边有个奇穴属于经外奇穴,专治失眠穴名安入眠。
|
|
|
78楼#
发布于:2015-12-01 20:0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1班郭彦霞申请签到2015年12月1日《针灸大成》33课心得
会郄治疗:骨会大杼,可用来诊断和治疗,有个会郄治疗法则,郄穴一般是用来消炎、止痛用。如病人骨头裂开,正好在大肠经和肺经部,压大抒有压痛。郄穴下针大肠经温溜,肺经孔最穴,下针后止痛,对骨头恢复有利。五十肩病在经络,久痛下曲池,新痛下二间。所以用子、母穴是扎经络比较多,内科或骨伤用郄穴化我多。 人全身的骨头是肾脏在管,全身的骨骼都有个起点也有终点。是从髋关节开始到四肢末梢结束。从开始到结束这个过程是新骨细胞生成的过程大概需要二年的时间,这样就有了一套全新的骨骼。在治疗断骨时中医和西医完全不同,西医会动手术用金属钢钉将骨头固定,然后再让患者服用大量钙片,这样不但没有把骨头治好还得了肾结石。而中医会之无择穴位,取经上的郄穴,再加处方,效果明显会在x光片上发现骨芽生长。如果骨质开始变化有骨病时会有左边膝盖痛。在用会穴治疗时也无所谓补泻,引到气就好了。一般下针用30度下针。 “五脏气乱,天柱大杼。五脏气乱,不补不泻”也就是说如果人在受了伤害时一把脉都是乱的,要先平五脏。十二经络是气血不断循环的,按时辰流注只是在固定时辰那个脏腑气血流量最旺,气血是没有头尾的不间断的循环。中医认为气走六寸血才开始走。这些都是古人在活体实验中得到的结论。 风门穴:在第二胸椎傍开一寸半的位置。在后颈部有几个带风的穴位如风府、风池、风门。后颈部是风容易进来的地方。中医认为女子正面为阳,背面为阴,男子刚好相反,在溺亡的人中面朝上的是女人,背朝上的是男人。 风门穴一般用来治疗脖子痛还有痈,痈也就是脓包。有红色带白头的,有白色无头的还有下陷的。前两种都可用灸,先用三棱针挑破把脓吸出来,再在上面灸。也要从不痛灸到痛止,从痛灸到不痛。凹陷的是非常不好的症状,非常恶,也用灸,痛灸到不痛,不痛灸到痛,灸风门穴。 |
|
|
79楼#
发布于:2015-12-01 22:1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1班文霞申请签到
2015年12月1日《针灸大成》33课学习心得 足太阳膀胱经续 大杼穴 在督脉陶道穴旁开一寸半处,是骨之会,骨病治此。 会郄治疗法:郄穴主要是消炎止痛治疗,郄穴是麻醉穴。病人骨头裂开了,刚好伤到手阳明大肠经跟手太阴肺经上,按压大杼有压痛点,下手阳明大肠经郄穴温溜,手太阴肺经郄穴孔最,下针后可以止痛,同时骨病也会恢复。内科病或骨伤用会郄治疗比较多。五十肩病在经络,久痛下(母穴)曲池,新痛下(子穴)二间。中医的观念,全身的骨骼从环跳骨、髋关节的地方是骨头的起点,四肢的末梢是骨头的終点。人在生骨的时候,新骨细胞从起点到终点,一共要两年。骨头受伤时,西医一般动手术固定断骨,同时服用大量钙片。而中医用会郄治疗,比如伤在胫骨的位置,选骨会大杼,足阳明胃经的郄穴梁丘,三个月左右可恢复。大杼穴压痛点消失,说明骨病好了。穴道可以帮助诊断,帮助确定病好了没有。做会穴治疗时,无所谓补泻,引到气就好了。膀胱经下针时,斜30度刺入。 〝五脏气乱,天柱大杼。五脏气乱,不补不泻。〞人体受伤时,把脉气是乱的,所以要平五脏。经络是十二个时辰不断循环的,中医认为,气走六寸,血才开始走。平常灸身柱、大杼穴可以长得高大强壮。 风门穴在第二椎下督脉旁开一寸半处。脑后的穴道很多用风来定名,如风池、风府等。颈部是我们人体的冷却系统,伤风感冒大部分有项强的症状。可以在风门下针或灸或拔火罐。 中医认为,女人正面为阳,背面为阴。男人背面为阳,正面为阴。淡侧、亮侧是阳,黑侧、暗侧是阴。 有种病叫痈,分三种:第一种是脓块,红色,白头;第二种脓块,白色,没头;第三种是凹陷。长在身上四肢的痈,中医认为是风引起的,可以在风门穴治疗,前二种有脓块,用三棱针把皮挑破,把脓吸出来,再在风门穴灸,灸时痛要灸到不痛,不痛要灸到痛。第三种是凹陷,不用针,直接灸。凹陷有两种,有的痛,有的不痛,法则就是痛灸到不痛,不痛灸到痛。背部的肿块、褥疮都可以在风门穴上灸。 |
|
|
80楼#
发布于:2015-12-02 07:3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1班张秀隽申请签到2015-12-2《针灸大成》33课学习心得。 一、大杼穴专治骨病,督脉第一椎上叫大椎,督脉第一椎下叫做陶道。任,督二脉很好找,大杼穴在陶道穴外开一寸半,足太阳膀胱经左右各开一寸半,大杼穴是骨之会,五脏十二经络,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戍,亥焦子胆丑肝通。 二、风门穴,第二椎下方叫风门穴,风门在督脉外开一寸半,是风门,风门后脑的骨头,是风府,胆经还有风池,女人正面是阳,背面是阴,男人背面是阳正面是阴,背后治痈有三种,第一种是脓块,白头,第二种白色的,没有头,第三种是凹陷的,遇到痈,长在身上四肢的都可以在风门上治。第三个凹陷不用针,凹陷是非常的不好症状。有的痛有的不痛,风门穴是很好的穴道。
|
|
|
81楼#
发布于:2015-12-03 21:1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1班文霞申请签到
2015年12月3日《针灸大成》35课学习心得 足太阳膀胱经 肺俞穴 在第三椎下旁开一寸半处,肺主皮毛,变动在咳。俞穴治疗不分虚寒。俞募治疗法:肺的募穴是从中府下针到云门,再下针在背部的肺俞,约二十分钟。这个治疗法则叫俞募疗法,大部分用在内科,如:慢支,肺结核,肺癌,气喘等等。病在经络常用子穴母穴治疗。 忧伤肺,过于忧虑会寻短,按照中医五行木火土金水治疗,肺有问题时,第一个会影响到木,所以要先去强木,所以治疗肺的时候要先治疗肝脾,让金必须去生水,让金没办法克木,这种称之为正治。肾主二便,若肺的功能恢复,就可以看到肾脏管的大小便变正常。肺有问题时,中医的方法用针灸,下针肺的俞穴及募穴,治疗忧郁症。 厥阴俞与心俞穴 第四椎下旁开一寸半是厥阴俞,又称心包。平常用针或灸都可以,可治疗心脏病。第五椎下旁开一寸半是心俞穴,如有有心脏病压第五椎就会痛,压下去闷痛是心虚,虚症。如果压下去是刺痛、剧痛时就是堵到了。心脏有问题,可用俞募治疗,灸或针都可以,正面下心的募穴巨阙,背面下心俞穴。心脏病会影响到肺,所以在下第5椎心俞时,也要同时扎第3椎下的肺俞。一般我们治疗心脏病时,下六针:心俞、肺俞、肝俞。下针时斜30度,从督脉旁一寸往一寸半的地方刺入。小儿心气不足,数岁不语,可在心俞穴上灸或针。健忘是因神不守,而心藏神,所以也可在心俞穴上治疗。临床上红斑狼疮:在第五椎(心脏)有压痛点,便秘,月经不规律,失眠,关节肌肉痛,面部红斑(心脏其华在面)。治疗时,下针心俞、肺俞、肝俞。 督俞穴 在第六椎下旁开一寸半,顾名思义,专管督脉。督脉为诸阳之会,阳和阴是协调的,当阳和阴协调时,督脉找不到压痛点,不协调就会找到压痛点。患血癌,在第六椎可以找到压痛点,在督俞可以下针,也可以灸,治疗完后压第六椎,压痛消失,表示病好。 |
|
|
82楼#
发布于:2015-12-03 21:2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1班郭彦霞申请签到,2015年11月3日《针灸大成》35课心得
膀胱经 肺俞穴:在第三椎下外开一寸半处,肺主皮毛,变动为咳,所以人在咳、喘、咳血等可以在肺俞上治疗。不分虚实寒热。 俞募治疗法:在治内科病时如支气管炎、肺结核、气喘、肺癌等我们用俞募治疗法,就是下肺俞穴和肺的募穴中府下去云门。在治疗经络病时如手臂痛不能抬,久痛下母穴太渊,新痛下子穴尺泽。当内科用俞募治疗后还不好用会郄治疗法。肺俞可治疗“肺瘘、皮肤痒、欲自杀”等,忧郁症,忧会伤肺,在治疗时选俞募下针就可以。 还有一种叫正治法,按照五行相生相克来治疗,如发现肝木出现问题,先去强脾土再去强肾水,就可以把病给堵住。在治疗肺时先治肝再治脾,让肺金必须生肾水而没办法克肝木。这就是正治法。如肾管二便,当肺功能不正常我们治肝脾,结果二便也正常了就是金能生水。 小儿龟背就是肺里痰很多,也可以用俞募穴。 肺癌——当肺正常时,肺气很旺,叫卫气,如忧伤肺,当忧时奶水容易出现反逆现象,阳为卫,阳退时阴就会进,阴为营养有形,本来肺吸收大肠的水及脾脏分配来的营养。奶水是从肺渗透入乳房再排出,但因忧伤肺造成奶水回逆而停在肺,所以当咳痰为白色且泡多是肺癌前期,而西医二、三年后才能查出。 厥阴俞与心俞穴:第四椎下旁开一寸半是厥阴俞又称心包,用针灸都可以,心脏病大都发在心包上。第五椎下旁开一寸半是心俞,在诊断时压第五椎会痛,如病人失眠五椎有压痛就代表有心脏病,如果闷痛是心虚,如果是刺痛是堵了实症。用俞募治疗法针心俞和巨阙。如果用正治法如果心脏有问题就会影响到肺,如果火克到金,就下心俞和肺俞。如小儿心气不足时数岁不语可下心俞也可灸。 红斑狼疮:第五椎有压痛、便秘、月经不规。关节肌肉痛。红斑狼疮,在脸上有红色的蝴蝶状斑,心其华在面,心脏的问题会针心俞、肺俞、肝俞。 督俞穴:在第六椎下旁开一寸半处,顾名思义,专管督脉。当遇到血癌病人第六椎会有压痛点。血癌是白细胞增多,是因督脉得不到正常营养所至。 |
|
|
83楼#
发布于:2015-12-04 20:1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1班郭彦霞申请签到,2015年12月4日《针灸大成》35课心得
膈俞穴:两肩胛骨下角连线处是第七椎下,旁开一寸半是膈俞穴,血会膈俞,血病治此,不是血癌而是如出血、瘀血。如大小便出血、内脏出血、贫血等都可在膈俞治。膈俞上有心俞(心生血)下有肝俞(肝藏血)所以它统领全身血。身有瘀血的表现:口渴却不想喝水。唐容川写了《血证论》提出久病必瘀的道理,膈俞穴是活血化瘀的穴道。针法使用:如病人外力使胸部痛正好在乳中部,正好在胃经上,有瘀血,下膈俞、下郄穴梁丘,新伤下内庭。五脏气乱下天柱、大杼。 消渴穴:第八椎下是奇穴消渴穴,消渴就是西医讲的糖尿病,中医分上中下三消,上消口渴百杯不能止渴,在胸隔以上,中消饿,百碗不能解饥,下消无性欲。消渴穴可针可灸。 肝俞和胆俞,第九椎下旁开一寸半是肝俞,肝病治此,也用俞募治疗法,可针可灸两侧同时下。如果第九椎肝俞有压痛就知肝有问题,全身只有肝位走阴部,所以男睾丸疝,女阴部不适都循肝经,在肝俞下针,小肠疝再加脾经隐白及肝的井穴。效果很好,如肝有肿瘤硬块都可在肝俞下针。 第十椎下外开一寸半是胆俞,当病人晚上十一点到零辰一点醒,第十椎下压痛,很有可能是胆结石。 还有一种病叫痨瘵,也就是肺结核,病人会全身发黄、小便、眼腈等都黄叫肺痨,可从在胆经上治疗。古时有用土吃杏核来治疗肺痨的案例。我们可用四花灸(两胆俞两膈俞)。 脾俞与胃俞,分别在十一椎和十二椎下外开一寸半。脾主肌肉,主四肢,主少腹。所以不管肌肉、关节或风湿,或水肿(土克水)或腹部胀满。还有体重身体非常沉重。如小朋友不吃饭可以灸脾俞再灸身柱,对小孩身体成长很好。 胃俞,胃病治此,如胃溃疡、胃出血、胃下垂,都可扎胃俞,可用俞募的疗加中脘穴。如胃痛,先足三里、梁丘止痛。可用会郄治疗中脘加梁丘。 三焦俞、在十三椎下外开一寸半是三焦俞 三焦是水道,如下利、大便带水,水肿、吃东西不消化、肚胀满等都可下三焦俞再加三焦募穴石门穴。 |
|
|
84楼#
发布于:2015-12-04 21:3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1班文霞申请签到
2015年12月4日《针灸大成》36课学习心得 足太阳膀胱经续 膈俞穴在第七椎下旁开一寸半(把双侧肩胛骨底端连成线,与脊椎骨交接的地方就是第七椎下),血会膈俞,血病治此。这里讲的血病不是西医讲的血癌,是讲贫血、瘀血、内脏出血,用灸或针都可以。膈俞是活血化瘀的穴道,如受伤伤到足阳明胃经上,有瘀血,就下膈俞,胃经上痛可下胃经的郄穴梁丘,新伤下内庭。五脏气乱,下天柱、大杼,让气平衡。 第八椎下旁开一寸半是经外奇穴消渴穴。消渴分上消、中消、下消。上消在胸膈以上,病人饮百杯不能止渴。中消在肚脐到胸膈,饥饮百碗不能解饥。下消男人会阳不举,女人性冷淡。消渴穴可针可灸。 肝俞在第九椎下旁开一寸半,肝病治此,可用俞募治疗,下肝经的募穴,再下肝经的俞穴,用针或灸都可以,左右两个穴同时灸,同时下针。四肢上取穴时,才有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中风时,先针健侧,再针患侧。肝病压肝俞会有压痛点,所以肝俞可以用来诊断,也可以用来治疗,也可以确定肝病好了没。第九椎下至笫十四椎下旁开一寸半依次为肝胆脾胃三焦肾。全身只有肝经经过阴部,所以阴部有病下针肝经。睾丸疝气,积聚痞痛(肝里面有肿瘤、硬块),治症都可在肝俞治疗。 第十椎下外开一寸半是胆俞。时症(23:00一1:00),第十椎下有压痛都可以下针胆俞。 痨瘵(肺结核)常用四花灸:同时穴膈俞(双),胆俞(双)。 脾俞在第十一椎下旁开一寸半,脾主四肢,主肌肉,四肢上的问题,不管是肌肉还是关节痛,风湿痛都可以在脾俞下针。脾主开胃,小孩子不思饮食,灸脾俞、身柱。 胃俞在十二椎下旁开一寸半,胃病治此。用俞募治疗,下中脘、胃俞。会郄治疗,下中脘、梁丘。再加上足三里,各种胃病都可治。 三焦俞在第十三椎下旁开一寸半,三焦的募穴是石门穴,三焦是水道,三焦有问题时,如下利,大便带水,水肿,吃东西不消化,肚胀满,用俞募治疗:下针三焦俞,石门穴。 |
|
|
85楼#
发布于:2015-12-04 22:3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1班张秀隽申请签到2015-12-4《针灸大成》学习心得。 一、膈俞穴贫血、瘀血,在第七椎下两个肩胛骨,肩胛骨底端跟脊椎骨交接的地方。身上有八大会穴,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腑会中脘,脏会章门,气会膻中,脉会太渊,五脏气乱了下天柱,大杼,让气平衡。 二、经外奇穴,消渴穴,第八椎下有个经外奇穴是消渴穴,消渴有上消、中消、下消、上消在胸隔以上,肚脐到胸膈是中消,下消男人会阳不举,女人没性欲。 三、肝俞与胆俞穴,胆结石、肺痨,第九椎开始是脊椎骨,这两个肩胛骨尖端连成一线与脊椎的交接点是第七椎下,往下是第八椎下,第九椎下,是一寸半的距离叫肝俞。第九椎以下依序是肝胆脾胃三焦肾,一椎一椎全部外开一寸半,这是第十椎十一椎,十二椎,十三椎,十四椎,依次为肝胆脾胃三焦肾,三焦俞是三焦募穴,肚脐下二寸的石门穴。石门是三焦的募穴。
|
|
|
86楼#
发布于:2015-12-05 20:3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1班张秀隽申请签到2015-12-4《针灸大成》学习心得。 一、风门穴,一椎下,进入第二椎下方是风门穴,风门在督脉外开一寸半,风门紧接后脑的骨头,是风府,胆经还有风池。 二、肺俞穴、俞募治疗法,在第三椎下,外开一寸半,是肺俞,手太阴肺经,肺主皮毛,变动在咳,所有的俞穴不分虚实寒热,俞募治疗大部分是用在治疗内脏病,肺瘘,皮肤痒欲自杀,会伤肺,在肺的俞穴及募穴下针。要先治疗肝再去治疗脾脏。当肺正常时,肺气是很旺的,叫卫气。 四、厥阴俞与心俞穴,第四椎下是厥阴俞,又称心包,下针,艾灸都可以。第五椎下这个穴是心俞。心俞下面,是心的募穴,治疗心脏病时,下针六针,心俞,肺俞,肝俞。 五、红斑性狼疮,有一种病叫红斑性狼疮,第五椎有点痛,是心脏。心其华在面,赤红色蝴蝶斑出现时,就知道是心脏的问题,所以,下针心俞,肺俞,肝俞。 六、督俞穴,第六椎下,是督俞,督脉是诸阳之会。
|
|
|
87楼#
发布于:2015-12-05 21:5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1班郭彦霞申请签到,2015年12月4日《针灸大成》37课心得
肾俞_在第十四椎下命门外开一寸半处,肾主骨,肾藏志,肾管二便,肾开于耳,肾其华在发,也就是头发的油鲜光亮,就代表肾气足,耳鸣、耳聋,听力不好也是肾气不足,在消渴病的下消也是肾阳不够。下身水肿除只有脚踝裸关节肿是心脏问题其余是肾有问题。可用灸。 气海与大肠俞:第十五椎下外开一寸半是气海穴因靠近腰及肛门处,可近取穴后疗腰痛及痔疮等。十六椎下旁开一寸半是大肠俞,如大肠有问题如便秘下利都可取大肠俞。 如果单椎痛怎么办:如病人内脏无病痛就十三椎痛那就针十三椎旁的俞穴,若想加重治疗就在三焦经的子穴下针,如病人十一椎痛就下脾经的子穴商丘,一下针十一椎就开始热,这也是导引法。 关元俞至白环俞:十七椎外开一寸半叫关元俞,可治男科、妇科如子宫瘤。 十八椎下外开一寸半是小肠俞。主治腰痛、痔疮等。 十九椎下外开一寸半是膀胱俞,除治腰痛外还可治小便失禁、妇科病。 二十椎下外开一寸半是中膂俞,靠近屁股,可针可灸。主治肾虚、消渴、大小便、腰痛及女子赤白带。 二十一椎下外开一寸半是白环俞接近尾椎骨可治疝气、腰酸背痛、大小便、女子白带…。 八髎与会阳:八髎穴是身体最小的穴位。在督脉外开七八分的地方。上髎和小肠俞在一条线上,统治所有腰痛。女子不孕。八髎统归上髎管,像阴茎痛、睾丸痛。近取穴。如从腰麻到脚,妇人赤白带。 中髎就在中膂与脊椎骨交接的中间部。治绝子不孕、白带多。下髎在白环俞与督脉中间,主治大便漏血。助孕可灸上髎中髎。 会阳在尾骨中线外开一寸处治症与八髎同。 附分与魄户穴:再介绍膀胱经在背部的第二条,在督脉外开三寸处。在第二椎外开三寸处是附分穴,是手足太阳之会,与肩中俞,肩外俞,大抒都可治疗颈项肩背痛。第三椎外开三寸是魄户,在治疗时用于加强肺俞穴的疗效。 膏肓穴:膏肓穴是膀胱经最重要的穴位,膏肓穴在第五椎上三分之一外开三寸。膏肓无所不疗,在找穴时让病人背对医者抱个枕头,肩胛骨打开后膏肓就出来了。从事警察、情治人员,容易出现膏肓痛。因膏肓穴下是动脉,因暴力再加肩胛骨的搓使血管破裂,形成淤血,象螺丝刀钻进去。此处用三棱针刺破放血,用吸罐吸出血。膏肓穴可灸,多灸。如果口干裂,是胸腔里气旺,可以再去灸关元、气海、中极、石门、阴交,把气往下引再灸足三里脚就会热了。膏盲穴是起死回生的妙穴。 神堂穴:在第五椎外开三寸处,心藏神,神堂是心脏的大穴。 譩嘻穴:在督俞外开一寸半处,在治疗血癌时可用来针或灸。 膈关:在第七椎外开三寸处,治和膈俞同,小便黄,大便不好。 |
|
|
88楼#
发布于:2015-12-05 22:3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1班文霞申请签到
2015年12月5日《针灸大成》37课学习心得 肾俞在第十四椎下旁开一寸半处,肾主骨,藏志,其华在发,肾主二便,主管记忆,主水。所以骨头有问题时,脑部有问题记忆力不好时,大小便不正常时,下半身水肿时均可在肾俞上治,一般用灸。 气海在第十五椎下一寸半处,靠近腰及肛门,近取穴可治腰痛、痔疮。 大肠俞在第十六椎下旁开一寸半处,近取穴可治腰痛、便秘、下利。单椎痛的治法,如:病人脾脏无病变,就只是十一椎痛,我们可以下脾俞及脾经的子穴商丘。 关元俞至白环俞穴 第十七椎外开一寸半是关元俞,多用于治疗妇科,腰痛的病。 第十四椎以下,通通可以直针下,下到一寸半的地方,灸也可以,隔姜灸。 第十八椎下外开一寸半是小肠俞,近取穴治疗腰痛,痔疮。 第十九椎下旁开一寸半是膀胱俞,近取穴可治腰痛,小便失禁,妇科病。 第二十椎下旁开一寸半是中膂俞,可针可灸。肾虚,消渴病,大便的问题,腰痛,女人的赤带白带都可在此治疗。 第二十一椎外开一寸半是白环俞,接近尾椎骨,疝气,大小便不正常,腰酸背痛,女人的白带都可在此治疗。 八髎穴与会阳穴 八髎穴是全身最小的穴道。从督脉外开一寸半是膀胱经,督脉与膀胱经的中间,小肠俞和督脉中间是上髎,统治腰痛,妇女不孕,阴部的治疗。可在上髎穴针或灸。八髎统归上髎来管。 次髎在督脉与膀胱俞的中间,中髎在中膂与脊椎骨交接的地方,下髎在白环俞与督脉的中间,八髎穴治症雷同。 会阳在尾椎骨,很少用。治症与八髎同。 附分穴在第二椎下外开三寸处,是手足太阳之会,与肩中俞,肩外俞,大杼治疗颈项肩背痛。 第三椎下旁开一寸半是肺俞,,外开三寸是魄户,在治疗时用于加强肺俞的疗效。 膏肓穴是膀胱经最重要的穴道,在第五椎上三分之一外开三寸,找穴时,病人背对医者,抱枕,肩胛骨打开后膏肓穴就出来了。临床上,警察,情治人员多有膏肓痛。可在膏肓穴放血或多灸,灸膏肓无所不疗,灸一百壮到五百壮都行,灸到胸腔里气旺,再可以灸关元、气海、中极、石门、阴交,或再灸足三里,将热导引到脚。灸膏肓时,胸腔里,肚子里会咕噜咕噜叫,表示灸对了。膏肓是起死回生的妙穴。 |
|
|
89楼#
发布于:2015-12-06 07:1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1班张秀隽申请签到2015-12-63《针灸大成》37课学习心得。 一、肾俞,肾像两个番薯或两个马铃薯,肾主骨,耳鸣,耳聋,记忆不好都是肾脏在管,下半身积水也是肾在管。 二、气海穴与大肠俞穴,第十五椎下的气海,在肚脐正后方第十四椎旁开一寸半,是肾俞,下一椎第十五椎外开一寸是气海,像腰疼,痔疮,都可用,第十六椎下是大肠俞,在督脉左右各开一寸半,是膀胱经。三焦经上的子穴下针治当椎的痛,知道脾经的子穴是商丘,一针下到子穴十一椎就热。 三、关元俞至白环俞穴,第十七椎外开一寸半叫关元俞,背面下针治疗妇科,腰疼,小肠俞下来是第十八椎,第十九椎下是膀胱俞,治疗小便失禁,第二十椎下是中膂俞,肾虚,消渴病,大小便,腰疼,女人赤带白带都可以。白环俞,第二十一椎下,外开一寸半,是白环俞,像疝气,大小便,腰酸背痛,女人白带都可以在这治疗。 四、八髎穴与会阳穴,上髎,从督脉外开一寸是膀胱经,一寸半中间,就是七八分的地方,外面是小肠,治腰疼,八髎统归上髎来管,中髎是中膂穴跟脊椎骨交接的中间,在一寸半距离的中间是中髎,下来是下髎,在白环俞与督脉的中间,治疗大便下血,痔疮漏血。 五、附分穴与魄户穴,膀胱经有两条,一条是一寸半往下走,另一条是三寸往下走,第三椎是身柱,外开一寸半是肺俞,从肺俞外开一寸半从第三椎外开三寸是魄户。 六、膏肓穴,整个膀胱经里面,以膏肓这个穴道最为重要,四椎是膏肓,膏肓穴是起死回生的妙穴,灸完膏肓一定要灸足三里,不然嘴唇都会裂掉。大部分用灸和放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