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楼#
发布于:2016-01-17 21:4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薛绍展申请签到
2015年1月17日、 《针灸大成》第80课心得: 针灸一般手法: 加强针的力道,可以在表里经的本穴上下针。比如,病人偏头痛,先下肝经的本穴行间穴,再下针胆经的子穴足临泣穴,这样可以加强针灸的效果。肝经本穴用平补平泻,胆经子穴用迎随法或插提法。 便秘的治疗: 便秘,燥矢的大便和湿粘的大便,在针灸上治疗手法一样,支沟、照海、天枢穴,处方上不一样。另外脾主湿,是不是可以在脾上治疗大便?不可!只有一种情况,是便如羊屎,这时是脾约,要在脾上治疗。 导引手法,标本赋 第六椎痛,先在旁开一寸半的地方督俞穴下针,此为导;后溪主督脉,再到后溪下针,此为引。 皮肤病的治疗: 肺主皮毛,所有皮肤病都在肺或大肠上治疗,合谷、曲池、三阴交、血海、筑宾,皮肤病的五大穴。针灸和用药有不同,用药分化更细,针灸是讲究平衡,整本黄帝内经都在阐述一个观念,能用针灸不要用药,是药三分毒。 |
|
1021楼#
发布于:2016-01-17 22:0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孙钦粉申请签到: 2016年1月17日《针灸大成》第80课心得: 一般加强方法:加强针力,治愈的力量。 1、本穴加强。本穴一定是病经的表或里经。 如:病经-胆经,胆经里经是肝经,肝经本穴行间,先针行间,再针胆经(病经)子或母穴。 便秘:无论干燥还是稠湿,用支沟、照海、天枢。便如羊矢:脾约,用麻子仁汤。 导引手法:病兆,第六椎痛,先在第六椎外开一寸半处下针,然后再去看是哪条经病变。 第六椎是灵台穴。导:针天应,引:对侧经上本穴。先引气,再用泻的方法。泻完提针到表,不动气血,引动经气。治病先治心,心脉不断,再强脾胃,病就不会恶化。 皮肤病:皮病五穴(湿疹、风疹):合谷、曲池、血海、三阴交、筑宾。 任何皮肤病都有效,止痒很好。能用针灸不用药。针灸讲究平衡。 针或灸身体会自愈,身体自己治好自己是痊愈。 |
|
1022楼#
发布于:2016-01-17 23:02
2016年1月17日17班-惠州-赖惠平《针灸大成》第80课心得
一、针灸一般手法: 如何加强针力(针的效力,而非力量):可以在病经的表经或里经的本穴上下针。比如,病在胆经,其表经为肝经,所以先下肝经的本穴行间,再下针胆经的子穴或母穴,这样可以加强针灸的效果。在本穴上平补平泻。 二、便秘: 干燥的大便和湿粘的大便,在针灸上治疗手法一样,都是下支沟、照海、天枢穴,处方上不一样。 三、导引手法 比如第六椎痛,先在旁开一寸半的地方下针,此为导;后溪主督脉,再到后溪下针,此为引。 四、标本赋 基本原则是:标急治标,本病后治。 五、皮肤病的治疗: 所有皮肤病都在皮病五穴(合谷、曲池、三阴交、血海、筑宾)上治,任何皮肤病都必取,均有效。 |
|
1023楼#
发布于:2016-01-18 00:2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郝文慧申请签到
2016年1月17日《针灸大成》第80课心得 51.增强下针效果 【方法】先下病经的表里经本穴,平补平泻;再下病经的子穴或母穴做补泻。 【案例】症状:偏头痛。 症状:胆经酸。 辨证:胆经实症。 辨证:胆经虚症。 穴位:行间、阳辅。 穴位:行间、侠溪。 【分析】病在胆经,里经本穴为肝经的行间,那么先下行间,再下胆经的子母穴补泻。 51. 便秘 【辨证】大便有燥矢或者湿粘的。 【穴位】支沟、照海、天枢(不辨证)。 【处方】便如羊矢:为脾约(脾脏受到约束),用麻子仁丸。 52. 导引手法 【原理】导:设立标杆、靶心;引:把 【方法】①先天应穴下针(导,无所谓穴位,在骨缝或沿着经络方向下针);②下对侧病经的本穴做补泻,再提针到表,相当于引动气,使气向前或向后,以实现补泻功能。 【案例一】症状:第六椎灵台痛。 方法:导:先在第六椎外开1.5寸督俞下针,督俞穴是管督脉的; 引:后溪穴管督脉,下后溪。 【案例二】症状:偏头痛。 方法:导:行间。 引:阳辅。 分析:病变经在胆经,先下肝经的行间是在导,然后再引。 【案例三】症状:偏头痛。 方法:导:先下天应穴(无所谓穴位,在骨缝或沿经络方向下针); 引:对侧胆经本穴足临泣,引气后做泻法,再提针到表。 分析:提针即为引动气机。泻法会使气向后走,即胆经往肝经走;补法的话使三焦经往胆经走,来补胆经的麻症。 53.多个脏同时出现问题 【原则】治病先治心,先保住心脏,心脉不断,不能让它有堵塞或者停止的现象;再强脾,恢复胃口,病就会停止下来,不会再恶化。 如果木克到土,基本方法是强土、强水。有的时候土太盛,会反侮到木,则需要泻金,让土往正确的方向走。 54.治病顺序 《标本赋》 :标急治标,本病后治。 【案例】便秘,浊气上升导致头痛,先治头痛,再治便秘。 55.皮肤病 【原则】先止痒。肺主皮毛,一般皮肤病,如湿疹、风疹、蚊虫咬伤、药物过敏等,都是在肺上下手。 【穴位】皮肤痒:合谷、曲池、血海、三阴交、筑宾。 56.针灸和中药的区别 身体自己痊愈,叫自愈。针灸是取平衡,用针或灸的方法去刺激人体,让身体自愈,即是治疗。能自愈,就不要干扰,让身体自愈最好。 任何中药都是有毒性的,以毒攻毒。 57.肺积水 巴豆、黄连治疗肺积水(伤寒结胸、阴毒结胸),作用是去水。巴豆黄连粉做成饼贴在肚脐上可以去腹水和胸腔里的水。 |
|
1024楼#
发布于:2016-01-18 08:3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王香香申请签到
2015年1月17日、 《针灸大成》第80课心得: 针灸一般手法: 加强针的力道,可以在病经的表经或里经的本穴上下针。比如,病人偏头痛,先下肝经的本穴行间穴,再下针胆经的子穴足临泣穴,这样可以加强针灸的效果。肝经本穴用平补平泻,胆经子穴用迎随法或插提法。 便秘的治疗: 便秘,燥矢的大便和湿粘的大便,在针灸上治疗手法一样,支沟、照海、天枢穴,处方上不一样。 导引手法 第六椎痛,先在旁开一寸半的地方督俞穴下针,此为导;后溪主督脉,再到后溪下针,此为引。 标本赋 基本原则是:标急治标,本病后治。 皮肤病的治疗: 肺主皮毛,所有皮肤病都在肺或大肠上治疗,合谷、曲池、三阴交、血海、筑宾,皮肤病的五大穴。针灸和用药有不同,用药分化更细,针灸是讲究平衡,整本黄帝内经都在阐述一个观念,能用针灸不要用药,是药三分毒。 |
|
1025楼#
发布于:2016-01-18 15:1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罗飞燕申请签到
2016年1月18日《针灸大成》81课心得 1.膝盖肿痛膝五针,膝盖的五个穴道。屈膝下针,五穴四针,没有顺序规定先下哪个穴位。 鹤顶穴、双膝眼、阳陵泉透阴陵泉——治疗所有膝盖的痛,如扭伤、膝盖肿胀、痛风、风湿痛。还可以再下膝关,增强膝五针效果。 a.鹤顶穴:奇穴。膝五针第一针。屈膝,髌骨底的中点上方凹陷处。 b.双膝眼:奇穴。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一般用一寸半的针,如果肿的厉害用三寸针,刺到骨边。针进膝眼用插提法——雀啄术,做5秒左右。两根针垂直下针。 c.阳陵泉:属足少阳阳经,膝外侧属阳,腓骨小头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处经气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阳陵泉,筋会阳陵。以髌骨外侧下方两骨头尖为等边三角形的底边,向下找另一个顶点即为阳陵泉。 d.阴陵泉: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在胫骨后缘与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 e.膝关:属足厥阴肝经,在小腿内侧,阴陵泉后1寸,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无所谓虚实补泻,只针对膝盖。 2.商丘透丘墟:有名的治疗风湿关节脚踝、脚踝扭伤、痛风。从筋骨之间下针,从筋下方透过去,即脚踝正前方的韧带下透过去,而不是从关节透过去,两筋正中间就是解溪穴(胃经母穴)。 商丘: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 丘墟:胆经原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 3.下背部痛,没有往左右走(如果有向左右延伸的痛,是带脉痛),督脉和膀胱经痛,久病为虚,补,取本经母穴和表里经本穴。先下阴谷(肾经本穴,平补平泻),再下委中(膀胱经母穴)。俯卧,脚背放平。 委中:足太阳膀胱经母穴,膝后区,腘窝正中,腘横纹的中点。 阴谷:足太阴肾经本穴,膝后区,腘横纹上。 4.阳白透鱼腰:眼科治症大穴。在阳白穴下针,下针比较痛,要把皮提起来,让真皮和骨头离开,透针时离开真皮层,减轻病人痛苦。阳经都络到眼睛上,疏通经络,治疗近视、视物不明、眼睛痛、内障(从上面往瞳孔方向)。 阳白:足少阳胆经穴。在额头和眉毛的正中间,瞳孔直上,眉上1寸。 鱼腰:奇穴,瞳孔直上,眉毛中。 5.治疗眼睛红肿,角膜炎,结膜炎:用三棱针在攒竹、丝竹空、瞳子髎、耳尖处放血,湿热就会去掉。 6.胆经引起的偏头痛:先下肝经的本穴(行间)再下侠溪,顺经络为补。正经下完后有个天应的下法,同时痛的时候做太阳透率谷。先在太阳引到气,提到皮层,把皮拉起来,沿皮刺到率谷。让病人放松。效果是针下痛去。 率谷:属足少阳胆经,足太阳、少阳之会。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 7.明穴取针:留针20分钟,直进直出,手不要抖,不会出血。把针提到皮层时,针在针孔里停几秒钟,再出针。头部血管多容易出血。 8.临泣下针:针头向脚趾方向斜刺。 取穴:病人仰卧把小拇脚趾拉起来,会看到筋会起来,在筋和骨的中间。 |
|
1026楼#
发布于:2016-01-18 16:3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郝文慧申请签到
2016年1月18日《针灸大成》第81课心得 1.膝五针+膝关穴 【主治】所有膝盖的痛,如扭伤、膝盖肿胀、痛风、风湿痛。 【方法】患者采卧姿,屈膝下针,没有特定顺序。 【穴位】五穴四针,鹤顶穴、双膝眼、阳陵泉透阴陵泉严重者加膝关,增强膝五针效果。 【取穴】鹤顶穴:屈膝时膝盖骨正上方与肌肉交汇的点,向下方下针。 双膝眼: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进针后不捻针,采用雀啄术抖动(快速直线进出),做5秒左右。一般用1.5寸针,肿的厉害时用3寸针,刺到膝盖底端到骨边效果最好。膝眼的两根针相垂直。 阳陵泉:以膝盖骨外侧下方的两骨头尖为等边三角形的底边,向下找第三个顶点即为阳陵泉。透针时要扎的深才有效。 膝关:属足厥阴肝经,在小腿内侧阴陵泉后1寸处,无所谓虚实补泻。一般用1.5寸针,肿的厉害时用3寸针。 2.商丘透丘墟 【主治】治疗脚踝风湿关节炎、脚踝扭伤、痛风。 【取穴】商丘:脾经子穴,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 丘墟:胆经原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 【针法】从筋骨之间下针,从脚踝正前方的韧带(筋)下透过去。 3.下背部久痛 【辨证】督脉和膀胱经痛,久病为虚,采用补法(如果有向左右延伸的痛,为带脉痛,下足临泣)。 【分析】久病需要加重委中穴的效果,可以取本经母穴和表里经本穴。先下阴谷(肾经本穴,平补平泻),再下委中(膀胱经母穴,补法)。俯卧,脚背放平。 【取穴】委中:足太阳膀胱经母穴,腘横纹的正中央。 阴谷:足太阴肾经本穴,腘横纹内侧大筋旁边,靠近委中侧。 4.阳白透鱼腰 【主治】眼睛治症大穴。阳经都络到眼睛上,可以让阳经的经气进入眼部,促进气血循环,产生治疗作用。疏通经络,治疗近视、视物不明、眼睛痛、白内障(从上面往瞳孔方向) 【方法】下针比较痛,要把皮提起来揉一揉,让真皮和骨头离开,透针时离开真皮层,减轻病人痛苦。 【取穴】阳白:足少阳胆经穴。在额头与鱼腰正中间。 鱼腰:奇穴,瞳孔直上,眉毛中 5.眼四穴放血 【主治】眼睛红肿、角膜炎、结膜炎。去除湿热。 【穴位】攒竹、眉尾、瞳子髎、耳尖。 【方法】用三棱针放血。 6.胆经偏头痛 【步骤】①先下肝经本穴(行间),平补平泻,再下侠溪,补法(顺经)。 ②下天应:太阳透率谷。先在太阳引到气,提到皮层,把皮拉起来,沿皮刺到率谷。让病人放松。(发病时做立竿见影) 【取穴】率谷:属足少阳胆经,耳尖上方,从根部取穴为上方1寸,从耳尖取穴为上方0.5寸。 太阳:外眼角外侧凹陷处。 7.睛明穴取针 【方法】留针20分钟,直进直出,手不要抖,就不会出血。头部血管多容易出血,把针提到皮层时要在针孔里停几秒钟,再出针,以减少出血。 8.临泣下针 【方法】患者仰卧,把小拇脚趾拉起来,会看到一根筋起来,在筋和骨的交接点取穴,下针时向脚内侧方向斜刺。 |
|
1027楼#
发布于:2016-01-18 16:5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管琴歆申请签到
2016年01月18日《针灸大成》第81课心得 1、膝五针:治关节炎、膝盖肿痛。 膝五针--鹤顶,双膝眼,阴陵泉透阳陵泉,不论顺序 用3寸扎双膝眼进针碰到骨头时用插提法(即雀啄法),3寸针阴陵泉透阳陵泉。严重肿痛可加上膝关穴。 2、脚踝肿、扭伤、风湿痛: 商丘透丘墟,从内商丘下针从筋的下方透向丘墟。 3、腰背痛:在督脉和膀胱经的区域、久痛为虚下针膀胱经的母穴委中穴做补穴,加上表里经的本穴阴谷穴来平补平泻加强治疗效果。 4、白内障:晴明(直进)、阳白透鱼腰,下针有点痛,把病人的皮拉起来揉揉减轻痛,沿皮刺到鱼腰。 5、眼睛红肿、角膜炎、结膜炎:扎攒竹、眉尾、耳尖、太阳穴放血。 |
|
1028楼#
发布于:2016-01-18 19:1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陈丽娟申请签到
2016年01月18《针灸大成》第81课心得 针灸实例: 1. 【膝五针】治疗所有的膝盖肿痛。下针时需屈膝,五穴四针,分别为鹤顶,双膝眼,阴陵泉和阳陵泉,无所谓先下哪个穴位。 a. 鹤顶:位于膝盖顶部两骨头交缝的凹陷处。 b. 双膝眼:位于膝盖下方两侧的凹陷处,内侧为内膝眼,外侧为外膝眼。一般用一寸半的针,如果肿的厉害用三寸针,刺到骨边。下针时不左右捻针,而是采用插提法式的雀啄术,对时间没具体要求。 c. 阳陵泉&阴陵泉:位于膝盖外侧下方以两骨头尖为等边三角形底边的另一个顶点;阴陵泉位于膝盖内侧下方胫骨的凹陷处,从阳陵泉透针到阴陵泉。 2. 【商丘透丘墟】治疗所有的脚踝裸痛,可能是风湿性关节痛、扭伤、痛风等。下针商丘穴从筋骨之间透针到丘墟。 a. 商丘:位于内脚踝下方的凹陷处。 b. 丘墟:位于外脚踝下方的凹陷处。 3. 【膝关】治疗膝盖的问题,无所谓虚实补泻。位于阴陵泉后一寸处,是肝经的穴位。一般下针一寸半的针,肿的厉害时可用长针。 4. 【委中加阴谷】臀部中部痛未向左右两边走,是督脉和膀胱经的问题。如果有向左右延伸的痛是带脉痛。督脉和膀胱经痛,久痛为虚,下针膀胱经的母穴委中,为加强其效果,先下其里经肾经的本穴阴谷,再下委中进行补。下针时采用俯卧脚背放平。 5. 【阳白透鱼腰】治疗近视、视物不明、眼睛痛、白内障(从上面往瞳孔方向)。下针比较痛,先把皮提起使皮和骨头分开,透针时要离开皮层可减轻痛苦。阳经都络到眼睛上,疏通经络。 a. 阳白: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位于瞳孔直上,眉上1寸处。 b. 鱼腰:奇穴,位于眉毛中部。 6. 【眼部放血】用于治疗结膜炎,眼睛红肿。用三棱针在攒竹、丝竹空、瞳子髎、耳尖处放血,湿热就会去掉。 7. 【胆经引起的偏头痛】先下肝经的本穴(行间)再下侠溪,下侠溪穴时顺着经络气血运行方向为补。同时可在天应处采用太阳透率谷,先在太阳引到气,再将针提到皮层,把皮拉起沿皮刺到率谷。 a. 行间:肝经的本穴,位于足拇指与食指交接处往后的凹陷处。 b. 侠溪:胆经的母穴,位于足四指与小指交接处往扣凹陷处。 c. 太阳:位于眼睛后方的凹陷处。 d. 率谷:属足少阳胆经,位于耳尖直上入发际一寸半处。 8. 【睛明穴取针】一般留针20分钟,直进直出,把针提到皮层时针在针孔里停几秒再出针。手不要抖就不会出血。 9. 【足临泣下针】针头向脚指方向斜刺。足临泣取穴时将小指拉起会看到筋,在筋骨的交接点。 |
|
1029楼#
发布于:2016-01-18 19:3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巩菲申请签到
2016年1月18号,《针灸大成》第81课心得 膝五针:鹤顶穴,膝眼穴(奇穴),阳陵泉透阴陵泉。当病人膝盖变形比较严重,可加膝关穴。任何膝盖病都可以下针膝关穴。 病人脚踝痛:商丘穴透丘墟穴(从大筋下穿过) 当病人在腰部到尾椎位置痛的时候,下针:阴谷穴,委中穴 当病人眼睛有问题的时候,可以:阳白穴透鱼腰穴,先把皮肤拉起来揉一揉,减轻疼痛,从阳白下针,透到鱼腰。 眼睛红肿,角膜炎,有湿热的时候,在攒竹、瞳子髎,耳尖,丝竹空点刺放血。 当病人偏头痛在胆经的时候,下行间+侠溪穴。 率谷穴在耳部上部的根部上1寸的位置。 睛明穴取针时,针不能左右晃动,要直进直出,以防伤到眼睛。 |
|
1030楼#
发布于:2016-01-18 20:1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罗红梅申请签到 2016年1月18日 《针灸大成》第81课心得
1、膝盖肿痛膝五针,屈膝下针,五穴四针,没有顺序规定先下哪个穴位。 鹤顶穴、双膝眼、阳陵泉透阴陵泉。治疗所有膝盖的痛,如扭伤、膝盖肿胀、痛风、风湿痛。还可以再下膝关,增强膝五针效果。 a、 鹤顶穴:屈膝,髌骨底的中点上方凹陷处 b、 双膝眼: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一般用一寸半的针,如果肿的厉害用三寸针,刺到骨边。针进膝眼用插提法——雀啄术,做5秒左右。两根针垂直下针。 c、阳陵泉:属足少阳阳经,膝外侧属阳,腓骨小头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处经气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阳陵泉,筋会阳陵。以髌骨外侧下方两骨头尖为等边三角形的底边,向下找另一个顶点即为阳陵泉 d、阴陵泉: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在胫骨后缘与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 e、膝关:属足厥阴肝经,在小腿内侧,阴陵泉后1寸,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无所谓虚实补泻。 2、商丘透丘墟:有名的治疗风湿关节脚踝、脚踝扭伤、痛风。从筋骨之间下针,从筋下方透过去,即脚踝正前方的韧带下透过去,而不是从关节透过去,两筋正中间就是解溪穴(胃经母穴)。 商丘: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 丘墟:胆经原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 3、下背部痛,没有往左右走(如果有向左右延伸的痛,是带脉痛),督脉和膀胱经痛,久病为虚,补,取本经母穴和表里经本穴。先下阴谷(肾经本穴),再下委中(膀胱经母穴)。俯卧,脚背放平。 委中:足太阳膀胱经母穴,膝后区,腘窝正中,腘横纹的中点。 阴谷:足太阴肾经本穴,膝后区,腘横纹上。 4、阳白透鱼腰:下针比较痛,要把皮提起来,让真皮和骨头离开,透针时离开真皮层,减轻病人痛苦。阳经都络到眼睛上,疏通经络,治疗近视、视物不明、眼睛痛、内障(从上面往瞳孔方向) 阳白:足少阳胆经穴。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鱼腰:奇穴,瞳孔直上,眉毛中 5、治疗眼睛红肿,角膜炎,结膜炎:用三棱针在攒竹、丝竹空、瞳子髎、耳尖处放血,湿热就会去掉。 6、胆经引起的偏头痛,先下肝经的本穴(行间)再下侠溪,顺经络为补。 同时痛的时候做太阳透率谷。先在太阳引到气,提到皮层,把皮拉起来,沿皮刺到率谷。让病人放松。效果是针下痛去。 率谷:属足少阳胆经,足太阳、少阳之会。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 7、睛明穴取针:留针20分钟,直进直出,手不要抖,不会出血。把针提到皮层时,针在针孔里停几秒钟,再出针。头部血管多容易出血。 8、临泣下针:针头向脚趾方向斜刺 取穴:病人仰卧把小拇脚趾拉起来,会看到筋会起来,筋骨的交接点就是。 [罗红梅于2016-01-19 08:45编辑了帖子]
|
|
1031楼#
发布于:2016-01-18 20:3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孙钦粉申请签到: 2016年1月18日《针灸大成》第81课心得: 膝五针:屈膝下五针四穴,没有先后顺序。奇穴鹤顶、膝眼、阴陵泉、阳陵泉。 阴陵泉透阳陵泉:一针透两穴,膝盖骨两边的骨头心里画三角形,相交点。下得深才有效果。 膝眼:肿的大用三寸针,平时一寸半即可。膝盖凹陷处,插提法(雀啄术),做5秒左右。 鹤顶:奇穴,膝盖骨上方凹陷处。 商丘透丘墟:治脚踝肿,风湿关节、扭伤、痛风。 商丘脾经子穴,丘墟脾经原穴,从大筋底透针。 膝关:膝盖变形严重,加针肝经膝关,在阴陵泉后1寸。 膝关无所谓虚实补泻,任何膝盖的病症都可用。 痛风、风湿。针下的长是因为病人膝盖肿的大,平时或偏瘦的病人一寸半针就可以。 病人下背部痛,没有往左右走,左右走是带脉,扎胆经临泣穴。督脉和膀胱经痛久虚症, 用补,膀胱经虚症下委中加重效果。先下表里经(肾经)的本穴阴谷,取平补平泻,再下委中。 阳白透鱼腰:阳白在眉毛与额头正中间,鱼腰在眉毛腰部。阳白下针比较痛,先把皮肤拉起来揉一揉,沿皮刺到鱼腰,眼科治症大穴。膀胱经、胆经、三焦经、胃经都络在上面。 治疗眼睛红肿、白内障、角膜炎、结膜炎、赤热时,在攒竹、丝竹空、童子髎、耳尖、放血。 挤几滴血出来,湿热就会去掉。 胆经侠溪: 痛在胆经,先下肝经本穴,行间下针后,再下侠溪,顺经络为补。 天应下法:整侧偏头痛,从眼睛后方凹洞太阳穴透到耳尖上五分率谷,先下太阳引到气,把针提到皮层,把皮拉起来,顺着率谷方向沿皮刺。 精明取针:直进直出以免引起红肿,留针20分钟,取针时停到针孔几秒钟,手不能抖,就不会出血。 临泣穴:小拇指拉开,筋会起来,筋和骨的交接点就是临泣。不能直针下。 |
|
1032楼#
发布于:2016-01-18 21:4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胡林波申请签到
2016年1月17日《针灸大成》第80课心得 阴陵泉与阳陵泉 阳陵泉是筋会,筋的问题通通可以下阴陵泉。注意深浅的问题。 阴陵泉在脾经,属天皇,重点在利小便,利湿,消导作用,水肿问题可下阴陵泉。 加强针力 可下病经之表经或里经的本穴。 例:病在胆经,先下里经肝经的本穴行间,再针病经的子穴阳辅或母穴侠溪,用迎随或提插都可以。 便秘 不管是干燥的还是粘腻的都是下支沟照海天枢,处方上不一样,粘腻的要利湿。 便如羊矢叫脾约便秘,用麻子仁丸。 导引法 例:病灶所在是第六椎痛,先外开一寸半处下针,下完针后再看属于哪条经,如第六椎是灵台穴外开一寸半是督俞,管督脉,此为近取穴,先导,后溪管督脉是引。 加强针力先扎本穴也是导引,例胆经头痛,在天应处下针就是设定导,再在对侧胆经上本穴临泣下针,(天应处有无穴位都可以,找骨缝就好),下针后先引到气,后用泻法,泻完后提针到表,不引动气血,例如泻胆经,泻时胆经气血往肝经走,前面的三焦经气血会向后走。 五脏都虚者,要治心(使脉不断),强脾(胃口壮)。 标本赋 标急治标本急治本。 例便秘造成头痛,先治标头痛,后治本便秘。 有人在治疗气喘期间出现别的病症,如胃痛,胃酸,要先治胃后治气喘。 皮肤病 皮疡五大穴:合谷,曲池,血海,三阴交,筑宾,扎下去就不痒了,对任何皮肤病都有效。 用针或灸的方法让人体自愈,就叫治疗。人身体自己把自己治好就叫痊愈。 任何皮肤病都在肺上下手。 巴豆黄连做饼放肚脐上灸可去腹水,胸腔积水。 @教官-徐州-杨诚 |
|
1033楼#
发布于:2016-01-18 22:2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刘炳环申请签到
2016年01月18号,《针灸大成》第81课心得 1、膝五针:鹤顶、膝眼(左右)、阳陵泉、阴陵泉,治关节炎、膝盖伤痛。 五针不分前后顺序,前三个穴位用1.5寸针,如膝盖肿厉害就用3寸针,阳陵泉透阴陵泉用3寸针。 雀啄术:像鸟吃东西一样,手捏针迅速直进直出,貌似抖动。 下针手法:膝眼下针,要注意针下去角度,要呈八行(上面看是直的,从前面看是八字形),针是直进直出,不左右捻转,因为有油囊在里面,左右捻转会把油带出来,伤害到膝盖,用雀啄术,做5秒钟或几秒钟,根据病情而定,其它穴道直接下针就可。 重病者可以加上膝关,此穴道无所谓虚实,补泻,只针对膝盖,不管是痛、风湿。 踝关节治疗,商丘透丘虚,捻转加插提,商丘是脾经的子穴,丘墟是胆经原穴,治踝关节扭伤、风湿病,痛风,商丘在大筋和骨头中间,透针时,要从筋的下方透过去。 下腰部痛(督脉和膀胱经经过),治膀胱经的虚症,针委中,病重,加强委中,采用表里经的本穴,所以先下阴谷(肾经本穴,平补平泻),再下委中,做补法,左右腿都下。 阳白透鱼腰,此处比较痛,所以要先将皮肤拉起来,揉一揉,会减轻痛感,针从阳白穴进入后,沿皮刺到鱼腰处(在皮肤下痛神经之下),留针。 偏头痛(在胆经),肝经本穴下针后,再针侠溪,顺着经络下,即为补(此为正经治疗),再下患侧对侧合谷(去痛),再在患侧太阳穴透率谷(天应去痛)。 出针时,要直进直出,不能左右晃动,手不要抖,针提到皮层时,提留几秒钟,再拔出,补按针眼,泻不按。 临泣穴找法及针法:在脚小趾,就是第五脚趾骨的地方,把脚趾头拉一拉,会发现有个筋,筋的后方与骨的交接处即是,下针时的角度为斜向下指向指缝。 |
|
1034楼#
发布于:2016-01-18 22:45
2016年1月18日17班-惠州-赖惠平《针灸大成》第81课心得
针炙手法演示 1、膝五针:鹤顶、膝眼(左右)、阳陵泉透阴陵泉,治关节炎、膝盖伤痛。 注意事英: 1.)五针不分前后顺序,一般用1.5寸针,如肿的厉害就用3寸针;阳陵泉透阴陵泉用3寸针。 2.)雀啄术:下针膝眼时不用捻转法,用提插法。可做雀啄术(针至骨边时用提插法手捏针迅速直进直出,像鸟雀啄食故名)5秒左右,时间长短视病情而定。 3.)严重者可以加上膝关,此穴无所谓虚实补泻,任何膝盖病都可下。 2. 商丘透丘虚:治踝关节扭伤、风湿病、痛风,商丘在大筋和骨头中间,透针时,要从筋的下方透过去。 3.下腰部痛:膀胱经的虚症,针委中,要加强委中,可采用表里经的本穴阴谷。所以先下阴谷平补平泻,再下委中,做补法。左右腿都下。 4.阳白透鱼腰:此处下针痛,要先将皮肤拉起来,揉一揉,会减轻痛感,针从阳白穴进入后,沿皮刺到鱼腰处,留针。 5.太阳透率谷:偏头痛效果显著,要先将皮肤拉起来。 6.睛明穴出针时,要直进直出,不能左右晃动,手不要抖。凡出针针提到皮层时,都要稍停几秒钟再拔出。补按针眼,泻不按针眼。 7.临泣穴找法及针法:在脚小趾,就是第五脚趾骨的地方,把脚趾头拉一拉,会发现有个筋,筋的后方与骨的交接处即是,下针时的角度为斜向下指向指缝。不要直针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