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楼#
发布于:2016-01-26 08:3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王香香申请签到 2015年1月25日《针灸大成》第88课心得
1耳病治疗:近取穴。耳前三针,耳门、听宫、听会。耳前三穴必须开口取穴,整个过程中用东西把嘴巴撑开,起针后再取出。下直针进,插提不捻针,留针5~10分钟,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长短严重与否。对侧合谷:止痛、麻醉作用。 耳前三针:听宫在耳屏前、耳门在听宫上、听会在听宫下。 2轻微中风,左侧无力,语言有轻微问题。 头上的穴位可以帮助讲话,开窍醒脑,语言恢复;身上的穴位使,肢体功能恢复。舌为心之苗,心开窍在舌,天突+巨阙+关元是心三针,可以治疗舌头发音。前顶:百会前的凹洞处,可以增强百会效果。 廉泉:拇指关节卡住下巴后指尖处下针,方向指向舌根。有利于口齿清楚。 天突:让中风失语讲话,去痰。进针方向斜向下,贴着胸腔向下,以防刺到食道。 先健侧后患侧,从身体上部往下针。取穴有: 肩髃:手阳明大肠经,疏经利节,祛风通络、理气化痰。曲池:手阳明大肠经。 外关或合谷:手指弯曲有问题扎合谷,弯曲没问题扎外关(祛风)。风市:足少阳胆经,外膝关节上7寸,要扎到骨头上。足三里 ,阳陵泉透阴陵泉。绝骨透三阴交:髓会绝骨,脑病在绝谷下针。巨阙:心募,针一寸,心蔽骨和中脘中间。关元:脐下三寸,小肠募,心与小肠相表里。 17年前车祸受伤做脊椎手术,全身瘫痪,不能说话。已经针灸三周,每周两次。 一般情况下先针健侧,再下患侧,该患者右边受伤严重,下针右边时会痉挛,所以只下左侧。大穴平补平泻,子母穴才补泻。开窍醒脑、恢复语言功能,去痰(病人久坐伤气,必痰多)、强脾恢复肌肉、肢体功能;强心肺恢复上焦功能;俞募治疗强肾补脑、强骨,肾主骨、主水、主记忆、主脑髓;局部外伤近取穴。遇到母穴补,遇到子穴泻。先下百会,濂泉,天突,合谷(身体上先扎情况较好的一侧),肩髃,曲池,巨阙,关元,足三里,风市穴(下针要到骨头),阳陵泉透阴陵泉(阴阳会交接,气血循环会加速),绝骨透三阴交,涌泉(刺激很强。用于急救,直通脑部。下针时要按住膝盖,防止跳动) 八邪:手十指歧缝中,赤白肉交接处,针对伤科使用的。病人手指呈紫肿,说明里面有瘀血(实症),起针时用泻法,起针时不要按针孔,最好能出血。如果伤在脚上,则针八风穴。 风府:中风大穴。在后脑勺骨下半寸的两个筋的正中间,对着舌根下针,可让中风讲话。 肺俞:第三椎旁开1.5寸。让肺气旺,可以发声,治疗喉咙、声带问题。左右两边从督脉外开一寸向一寸半处斜刺。 心俞:第五椎旁开1.5寸。心肺功能恢复,可使上焦功能恢复,管语言、听力、智慧、记忆。 灵台:第六椎,直针扎在骨头上。管督脉、脑部智力清明。 督俞:第六椎旁开1.5寸。管督脉、脑部智力清明。 肾俞:第十四椎下旁开1.5寸。直针一寸深。肾主骨,脊椎骨受伤,也从肾经上治疗。度骨法:膀胱经多气多血,这两条肌肉是鼓起来的,从上向下摸,从鼓起来到沉下去的地方就是肾俞。 京门:肾募,调理肾经,配合俞穴,是俞募治疗,加强肾脏功能。不要做补泻。度骨法:肾俞两边最后一根肋骨的尖端。 脾俞:第十四椎与第七椎中间,第十一椎旁开1.5寸。管全身肌肉。 阴谷:肾经本穴。先下阴谷再下委中,可以增强膀胱经行走的力量,提高委中穴位的效果。增强腰力腿力。 委中:膀胱经母穴,插提法补泻,可以控制四肢。 承山:非常重要的一针,所谓承山是让肩膀能够承受山的力量,让脚的力量可以控制。方法:穴位在腿肚人字纹两个肌肉中间,正对胫骨下针扎到骨边,这样才能引到肾气。 面部中风:右面部中风14年,右侧不能笑,眼皮合不起来。 眼睛内侧是膀胱经,眼角是胆经,眼睑是胃经。久病为虚,补母穴。下对侧合谷:止痛,面口合谷收。上半身止痛,治疗青春痘。 地仓透颊车 太阳:让眼睛恢复。 阳白透鱼腰:速度要快以减少疼痛。 对侧解溪:足阳明胃经的母穴,在两筋中间顺经下针。 |
|
1126楼#
发布于:2016-01-26 13:04
2016年1月26日17班-惠州-赖惠平《针灸大成》第89课心得
1. 环跳痛:用耳针,5-7天,一般6天。注意防水。 2. 颈项强痛:后溪、申脉、阴谷、委中(快转慢回或慢提紧按3次,留针) 3. 太渊:下针时要切开脉,顺经往下,避开血管。 4. 尾椎骨痛:在山周围找青筋,在青筋处下针火罐放血。 5. 颈项痛:风池、肺俞、灵台、督俞、后溪、申脉、 6. 腿水肿,三年未留汗脸长红疹:三皇穴、太溪、合谷、曲池、太冲。同时下两合谷、两太冲为开四关。 7. 风湿关节炎、喉咙痛:列缺、三间透劳宫、照海、天突(在胸骨与气管之间下针)、复溜、肾俞(1寸针直针下,背部14椎以下可下直针)、京门、心俞。 8. 喉咙痛:所有的喉咙痛都可下列缺、照海。还可下天突、复溜(顺为补或失捻转后提豆许) 9. 大陵(往手心方向斜刺,约15度角),上巨虚、阴陵泉、三阴交、有水肿的加地机,腿无力时下三皇穴也很好。 |
|
1127楼#
发布于:2016-01-26 15:2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郝文慧申请签到
2016年1月26日《针灸大成》第89课心得 35.肩项强痛 【分析】后溪管督脉,申脉管阳蹻脉,同时应用可以解决肩膀项部的疼痛。 【穴位】申脉:外踝下的大筋后方的凹洞,不是外踝正下方,顺膀胱经下针。也可以治疗癫痫。 后溪:在纹头上一点,肌肉和骨头之间下针。 36.腰疼 【症状】腰两侧为膀胱经,久痛为虚。 【穴位】阴谷:肾经本穴。先下阴谷再下委中,可以增强膀胱经行走的力量,提高委中穴位的效果。 委中:膀胱经母穴,插提法补泻,可以控制四肢。 37.肺经痛、脾经痛 【症状】两侧肺经痛;脚掌内侧痛。 【穴位】太渊:治对侧肺经痛。用手把动脉拨开,在动脉下方顺经下针。 太白:脾经本穴。土生金,同时治疗对侧子经虚症。 大都:脾经母穴。治疗对侧脾经虚症。 38.肝病半夜抽筋 【诊断】肝病患者,脚背上有褐色的斑累积,在治愈过程中色斑会褪掉。肝主筋,肝有问题抽筋就会很厉害。抽筋时食甘则缓,吃鸡肉也可以缓解。 【穴位】阳陵泉:筋会。 39.尾椎骨痛(初症) 【方法】承山附近找压痛点下针,然后在承山附近的瘀血的青筋放血拔罐。 40.后项强痛(久症) 【症状】后项很痛,很多年,天柱穴位置最痛。 【分析】近取穴、远取穴。 【穴位】天柱:项后两条大筋与头骨的交点处,天柱穴对项强痛作用很好。 大杼:陶道旁开1.5寸,由内向外斜刺,没有补泻。 灵台:直针碰到骨头。管整个督脉和脑袋。 督俞:灵台旁开1.5寸,针的角度视病人胖瘦而定。 申脉:外踝下大筋后方,沿膀胱经方向下针。 后溪:很容易产生瘀血,要扎在肌肉和骨头之间凹陷的位置,不要离骨头太近。 41.三年不流汗 【症状】小腿水肿、脸上色斑、红疹,脉细而沉,呼吸很短,手抖。 【处方】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症,用麻黄时一定要保证患者心脏没有动过手术。 【分析】所有症状是因为患者长年不流汗,毛孔未开,只能用鼻孔呼吸,导致气短;同时身体累积很多津液,因为汗水不能透发,导致水肿、体重,晚上睡不好。心主五液,汗水没有透发,会导致心悸而手抖。 【穴位】三皇:骨头和肌肉之间。用于消导、利尿,下针后小便量增加。 太溪:内踝和后筋的正中间。 曲池:曲手骨边求。大肠经母穴,上半身郄穴,用于皮肤去热消炎。 四关:面口合谷收,太冲相当于脚的合谷穴。开四关可以加速气血循环,使病人流汗。 42.三间透劳宫 【主治】手指风湿关节炎。 【方法】三间穴在大肠经指掌骨的后方,进针后向着劳宫穴方向进针。 43.喉病 【主治】喉咙疼、发炎、扁桃体炎、慢性咽喉炎、甲亢。 【穴位】天突:向胸腔方向斜刺,从胸骨和气管中间进针,深约半寸。 列缺:手腕高骨之下为经渠,经渠之后为列缺。用指甲把动脉血管拨开,然后在侧面从动脉下方下针,针与手掌平行,而不是垂直。经渠和太渊的下针方法相同。 照海:管阴蹻脉。内踝尖下0.5寸位置,向脚掌方法斜刺。 44.肾虚 【分析】母穴;俞募治疗;水克火,要同时治疗心脏。 【穴位】复溜:太溪上两寸,下针时斜向身体方向(迎随法),捻针,提豆许。起针时在表皮停一下拔出,按一会针孔,避免气跑掉。 肾俞:一寸针直刺。十四椎以下都是直刺,十四椎以上斜刺。 京门:肾募,最后一根肋骨的尖端。 心俞:从旁开一寸的位置向外斜刺。 45.月经后胸胀 【分析】消导。 【穴位】大陵:在手腕两筋之间,下针时要避开血管,从腕横纹上下针,朝劳宫穴方向进针,约15°角。大陵可以疏通胸部的奶水,让奶水向下降。 上巨虚:足三里下三寸。使上面胸腔虚掉,让奶水向下走。 阴陵泉、三阴交:水道系统,治肾脏病时都会治疗脾脏穴位,开水道使尿液不会累积在肾脏里很久,减轻肾脏负担,肾脏就会很快恢复功能。如果有水肿就加地机穴。三皇穴除治疗水肿,还治疗脚无力。 46.红斑狼疮 【穴位】巨阙:心蔽骨到肚脐连线的1/4处,不深针。 关元:肚脐到耻骨连线3/5处,不深针。 |
|
1128楼#
发布于:2016-01-26 16:4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罗飞燕申请签到
2016年1月26日《针灸大成》89课心得 1.【病例】右边环跳痛。 【治疗原则】两边耳朵埋耳针的方式处理。 【治疗】用耳针去按耳朵,找到最痛点,用酒精棉消毒耳朵后,用镊子夹着,对着痛点贴上耳针,埋对了痛当场去掉。一般留针六天,注意保持耳朵干燥,不要进水。只要不沾到水都不会感染。六天用用镊子撕掉就可以了。 其他治疗类似,可以在耳朵上面找压痛点。有压痛点代表身体有东西堵到。治疗好了,耳朵上就没有压痛点了。 2.【病例】病人肩项强痛。 【治疗原则】针后溪,申脉,后溪管督脉,申脉管阳蹻脉,可以同时解决肩膀,项部的疼痛。 【治疗】 申脉:脚大筋后面,顺着膀胱经下针。针对着脚掌的方向斜刺。 后溪:手纹头上,筋肉和骨头中间下针。 背痛在腰椎地方,属于膀胱经的地方。治疗膀胱经的虚症,久病为虚。酸痛都是虚症。虚症取母穴。 【治疗】委中:快转慢回(捻转法),插提法做补。 阴谷:筋的内侧,先委中前先下,肾经的本穴,可以增加膀胱经经气的力度。直针下,无补泻。 3.太渊:手摸着动脉,肺经走向从四肢往身上走,手把动脉扒开,下在动脉旁边。 4.【病例】病人半夜抽筋。肝主筋。 【治疗】下阳陵泉,可以防止他抽筋。 5.【病例】尾椎骨痛。 【治疗】承山穴找压痛点下针。找到青筋后刺破放血,然后拔罐。 6.【病例】强烈的颈项痛。近取穴+远取穴。 【治疗】天柱:对项强效果很好。 大杼:一寸的地方向一寸半的地方斜刺下针。不需要做补泻。 度骨法找,在两肩胛骨连线与督脉交叉点是第七椎。这是近取穴。 手纹头上,筋肉和骨头中间下针。 7.【病例】病人小腿水肿。脸上很多黄斑,三年都没出过汗,脉细而沉,呼吸很短,手抖。 【治疗】三皇(天皇,人皇,地皇)消导,利尿的穴道。阴陵泉、地机(骨头和肌肉中间)、三阴交,平补平泻就可以了。 太溪穴:内踝和后筋的正中间。 合谷(面口合谷收)+曲池(曲肘骨边取,大肠经母穴,上半身郄穴,用于皮肤去热消炎。)+太冲(脚上的合谷穴)。开四关:双合谷+双太冲(加快病人流汗。) 【处方】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症,用麻黄时一定要保证患者心脏没有动过手术。 8.三间透劳宫:治疗风湿关节炎。 9【病例】喉咙痛,喉咙问题。 【治疗】列缺:把手上动脉扒开下,侧面从动脉下方下针,针与手掌平行,而不是垂直。 照海:管阴蹻脉。脚高骨下五分的地方,向脚掌方法斜刺。 天突:向胸腔方向斜刺,治疗喉咙的病。 10.【病例】肾虚 【治疗】肾俞:第十四椎下(命门)外开一寸半,下针一寸深。肾主骨,脊椎骨受伤,也从肾经上治疗。从十四椎向下针都可以直刺。 京门:肾募,调理肾经,配合俞穴,是俞募治疗,加强肾脏功能。不要做补泻。 复溜穴:肾经母穴。虚者补其母。内踝裸大筋上两寸,对着身体的方向斜刺。顺经为补。捻转,提豆许。起针时在表皮停一下拔出,按一会针孔,避免气跑掉。 心俞:从旁开一寸的位置向外斜刺。 11.月经后胸胀,涨奶。 【治疗】大陵:心包经。在手腕两筋之间,下针时要避开血管,从腕横纹上下针,朝劳宫穴方向进针,约15°角。大陵可以疏通胸部的奶水,让奶水往下降。 上巨虚:足三里下三寸。使上面胸腔虚掉,让奶水向下走。 阴陵泉、三阴交:水道系统,治肾脏病时都会治疗脾脏穴位,开水道使尿液不会累积在肾脏里很久,肾脏负担减轻,肾脏就会很快恢复功能。如果有水肿就加地机穴。三皇穴除治疗水肿,还治疗脚无力。 12.红斑狼疮 【治疗】巨阙:心蔽骨到肚脐连线的1/4处,不深针。用同身寸来丈量。 关元:肚脐到耻骨连线3/5处,不深针。 |
|
1129楼#
发布于:2016-01-26 17:3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管琴歆申请签到
2016年01月26日《针灸大成》第89课心得 1.环跳痛:按压找到最痛点,用酒精消毒并用干药棉擦干,对着痛点埋耳针。留针六天左右,保持干燥注意防止进水。 2.肩项强痛:申脉(管阳翘)对着脚掌斜刺,下后溪(管督脉) 3.背痛:膀胱经痛,先下阴谷、再下委中(母穴用补的手法)、阴谷、(本穴不用补泻,引到气即可)。治疗膀胱经上的虚证,久病为酸痛。 4.两手肺经痛:下针太渊穴(母穴)、经渠穴和列缺穴顺着经络方向下针。 脚上的脾经痛:下对侧的太白穴、大都。 5.半夜脚抽筋:下阳陵泉,可以防止抽筋。肝病的人皮肤有褐色斑,经治疗后褐色变浅说明好转。肝主筋抽筋是因为肝脏出现问题,食甘者缓,鸡肉也可以缓解抽筋。 6.尾椎骨痛:在承山附近找压痛点下针,找到青筋放血拔罐放1CC就可以了。 7.后项疼痛:天柱穴(对项强的效果很好)、两侧大抒穴、灵台穴(管脑和整个督脉,所以背痛都要下灵台),督腧穴(灵台外开1.5寸,下针时在脊椎外开1寸处向1.5寸处斜刺)、申脉穴、后溪穴。 8. 无汗造成下肢水肿:下三皇(阴陵泉、地机、三阴交)、开四关(两侧合谷、太冲,能加快气血循环,起到出汗和利尿的作用)、太溪穴、曲池(因脸上长了许多斑点去热消炎)。经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没有心脏问题才能用麻黄)。心主五液,因皮毛不开汗流不出,全靠呼吸来泻,故呼吸短促。 风湿性关节炎:列缺、三间透劳宫穴,治疗风湿关节炎 9.肾病:复溜穴用补法顺经的方下针。肾经的母穴,拔针时要揉一揉,气不外走。肾俞、京门(俞募疗法),治疗肾脏一定要治心脏,下心俞穴,斜刺。阴陵泉、三阴交。治肾脏病时都会治疗脾脏穴位。如果有水肿就加地机穴。三皇穴除治疗水肿,还治疗脚无力。 10.喉咙发炎:下列缺、照海,近取穴用天突穴(用一寸针,斜刺,只进入0.5寸)治疗一切喉病。 11.经后胸胀,下奶:下大陵穴、上巨虚穴。 |
|
1130楼#
发布于:2016-01-26 17:4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罗红梅签到
2016年1月26日《针灸大成》89课心得 1.【病例】右边环跳痛。 【治疗原则】两边耳朵埋耳针的方式处理。 【治疗】用耳针去按耳朵,找到最痛点,用酒精棉消毒耳朵后,用镊子夹着,对着痛点贴上耳针,埋对了痛当场去掉。一般留针六天,注意保持耳朵干燥,不要进水。只要不沾到水都不会感染。六天用用镊子撕掉就可以了。 其他治疗类似,可以在耳朵上面找压痛点。有压痛点代表身体有东西堵到。治疗好了,耳朵上就没有压痛点了。 2.【病例】病人肩项强痛。 【治疗原则】针后溪,申脉,后溪管督脉,申脉管阳蹻脉,可以同时解决肩膀,项部的疼痛。 【治疗】 申脉:脚大筋后面,顺着膀胱经下针。针对着脚掌的方向斜刺。 后溪:手纹头上,筋肉和骨头中间下针。 背痛在腰椎地方,属于膀胱经的地方。治疗膀胱经的虚症,久病为虚。酸痛都是虚症。虚症取母穴。 【治疗】委中:快转慢回(捻转法),插提法做补。 阴谷:筋的内侧,先委中前先下,肾经的本穴,可以增加膀胱经经气的力度。直针下,无补泻。 3.太渊:手摸着动脉,肺经走向从四肢往身上走,手把动脉扒开,下在动脉旁边。 4.【病例】病人半夜抽筋。肝主筋。 【治疗】下阳陵泉,可以防止他抽筋。 5.【病例】尾椎骨痛。 【治疗】承山穴找压痛点下针。找到青筋后刺破放血,然后拔罐。 6.【病例】强烈的颈项痛。近取穴+远取穴。 【治疗】天柱:对项强效果很好。 大杼:一寸的地方向一寸半的地方斜刺下针。不需要做补泻。 度骨法找,在两肩胛骨连线与督脉交叉点是第七椎。这是近取穴。 手纹头上,筋肉和骨头中间下针。 7.【病例】病人小腿水肿。脸上很多黄斑,三年都没出过汗,脉细而沉,呼吸很短,手抖。 【治疗】三皇(天皇,人皇,地皇)消导,利尿的穴道。阴陵泉、地机(骨头和肌肉中间)、三阴交,平补平泻就可以了。 太溪穴:内踝和后筋的正中间。 合谷(面口合谷收)+曲池(曲肘骨边取,大肠经母穴,上半身郄穴,用于皮肤去热消炎。)+太冲(脚上的合谷穴)。开四关:双合谷+双太冲(加快病人流汗。) 【处方】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症,用麻黄时一定要保证患者心脏没有动过手术。 8.三间透劳宫:治疗风湿关节炎。 9【病例】喉咙痛,喉咙问题。 【治疗】列缺:把手上动脉扒开下,侧面从动脉下方下针,针与手掌平行,而不是垂直。 照海:管阴蹻脉。脚高骨下五分的地方,向脚掌方法斜刺。 天突:向胸腔方向斜刺,治疗喉咙的病。 10.【病例】肾虚 【治疗】肾俞:第十四椎下(命门)外开一寸半,下针一寸深。肾主骨,脊椎骨受伤,也从肾经上治疗。从十四椎向下针都可以直刺。 京门:肾募,调理肾经,配合俞穴,是俞募治疗,加强肾脏功能。不要做补泻。 复溜穴:肾经母穴。虚者补其母。内踝裸大筋上两寸,对着身体的方向斜刺。顺经为补。捻转,提豆许。起针时在表皮停一下拔出,按一会针孔,避免气跑掉。 心俞:从旁开一寸的位置向外斜刺。 11.月经后胸胀,涨奶。 【治疗】大陵:心包经。在手腕两筋之间,下针时要避开血管,从腕横纹上下针,朝劳宫穴方向进针,约15°角。大陵可以疏通胸部的奶水,让奶水往下降。 上巨虚:足三里下三寸。使上面胸腔虚掉,让奶水向下走。 阴陵泉、三阴交:水道系统,治肾脏病时都会治疗脾脏穴位,开水道使尿液不会累积在肾脏里很久,肾脏负担减轻,肾脏就会很快恢复功能。如果有水肿就加地机穴。三皇穴除治疗水肿,还治疗脚无力。 12.红斑狼疮 【治疗】巨阙:心蔽骨到肚脐连线的1/4处,不深针。用同身寸来丈量。 关元:肚脐到耻骨连线 |
|
1131楼#
发布于:2016-01-26 20:3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陈丽娟申请签到
2016年01月26《针灸大成》第89课心得 针灸实例: 38.【右边环跳痛的耳针法】在耳部相应区域找到压痛点,先用酒精棉擦拭,再将耳针下到对应的位置,留针时间一般为6天,夏天为5天,冬天为7天,在此期间避免下针区受潮,以免感染。其它位置的病痛也可在耳部对应区域找到压痛点并下针。耳诊可用于治疗和诊断,当压痛点无法消失时可确认病已痊愈。 39. 【肩项强痛】扎溪、申脉同时用,再加阴谷+委中。 a. 后溪:管督脉,位于手腕横纹后的上方,不在横纹头处下针,稍往上的位置。 b. 申脉:管阳踽,与后溪同时使用时可解决肩膀基部的强痛。位于外脚踝裸下大筋的后方,下针时顺着经的方向下针。用处很多,还可治癫痫。当采用灵龟八法下针后溪、申脉时不需要在穴位上做补泻。 c. 阴谷+委中:阴谷为肾经的本穴,当先下阴谷是起加强委中的作用,位于腘中内侧大筋的内侧。再下委中,是膀胱经的母穴,用于治疗膀胱经的虚症,采用补的手法。当扎左脚时采用快逆慢顺,紧提慢按均为补。 40. 【病便】肝病引起的双侧肺经及双侧脾经痛,晚上睡觉腿抽筋。 a. 太渊:下针时先将动脉拨开,下针到动脉下方。经渠、列缺的下针法类似。 b. 太白:脾经的本穴,根据土生金,脾土可补肺金,下左侧的太白补右侧肺经的虚症,右侧太白补左侧肺经虚症。 c. 大都:脾经的母穴,用于治疗对侧脾经的虚症,两边均痛,下两边的大都穴。 d. 阳陵泉:胆经的合穴,用于治疗腿抽筋。 肝有问题时在脚上会出现褐色的斑,肝病越严重斑点累积越严重随着治疗的进行,斑会慢慢退掉。因为肝主筋,甜的食物,鸡肉可防止抽筋。 41. 【尾椎骨痛】在承山附近找到压痛点下针。同时也可按在承山穴附近找到瘀血点(青筋处)用三棱针刺破用火罐放血。血色偏淡是因为脚部本身有点积水,是血与水混在一起的结果。 42.【长久的肩项强痛】前两次扎完已经好很多。第三次针天柱、大杼、灵台、督俞、再加后溪申脉。 a. 天柱:位于颈部大筋与骨头的交界处。是病人最痛的地方。对后项强痛效果非常好。无所谓补泻,引气即可。 b. 大杼:骨之会,位于第二椎即陶道外开一寸半处。下针时从一寸斜刺向一寸半处。 c. 灵台:位于第六椎上,下针时将皮肤提起,针类碰到脊椎骨。 d. 督俞:除管脑筋(神灵所上)外,还管督脉,位于灵台穴外开一寸半处的督俞。下针时从一寸处斜刺向一寸半处,针的角度看病人的胖瘦决定。为近取穴法。 e. 后溪、申脉为远取穴法,专治颈项问题。申脉位于脚外踝裸下大筋外侧的凹洞距踝裸约半寸处,斜刺下针。下后溪时很容易产生瘀血,下针时要扎在肌肉与骨头的中间,不要离骨头太近。 43. 【病例】三年不流汗,脚水肿无利,睡眠不好,面部长黄斑、红疹,病人脉细、沉,呼吸短。 a. 三皇穴:阴陵泉、地机、三阴交为天地人三皇穴,是消导利尿的穴道,平补平泻即可。加大病人尿液量。 b. 太溪:位于内踝裸关节与大筋的中间。 c. 开四关:双合谷、双太冲,加速气血循环,让病人流汗。 d. 曲池:大肠经的母穴,上半身的郄穴,用于治疗面部的红疹,是去热消炎的作用。取穴时曲肘取,下针时不要离骨头太近。 同时采用桂枝汤和麻黄附子泻心汤。使用麻黄时病人一定是没有心脏的问题。 44. 【病例】喉咙发炎化脓喉咙痛,同时有风湿关节痛、肾虚 a. 天突:喉咙问题的近取穴,斜刺向胸腔的方向,用一寸针进针半寸即可。用于治疗喉咙痛、扁桃体发炎、甲状腺亢进等。配合列缺照海可治一切喉咙的问题。 b. 列缺、照海:远取穴治疗任何的喉咙问题。列缺下针时要先将动脉拨开,下针时要离动脉一段距离。照海穴位于内踝裸高骨下五分处,下斜针。 c. 三间透劳宫:三间是大肠经的母穴,劳宫是心包经的穴,专治风湿性关节痛。 d. 复溜穴:是肾经的母穴,位于内踝裸与大筋中间的太溪穴往上两寸处。向着身体的方向下针,即顺着肾经的方向下针,是补的效果。下母穴起针时稍微停一下,不让气往外走。 e. 肾俞+京门:肾俞取穴时顺着膀胱经走,在下凹处即是。用一寸针直针。京门是肾之募穴,沿站最后一根肋骨的尖端。与肾俞并用为俞募治疗法,专治内科病。治肾病时一定要治心,否则肾病不会好。 f. 心俞:位于第五椎外开一寸半处,下针时从一寸处斜刺向一寸半处。不直针。 45.【病例】妇人月经前后胸部胀满。 a. 大陵穴:是心包经的穴们,位于手横大陵下针的方式纹两大筋中间,要避开血管,针尖对着劳宫的方向成15°轻推,沿皮针没有效果。用于输通胸部奶水,使其下降。 b. 上巨虚: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足三里下三寸处。目的是使奶水往下走。 46. 【阴陵泉、三阴交的作用】是水道系统,治肾时都会治脾脏开水道,减少肾脏的负担,加速肾脏功能的恢复。如果有水肿时再加地机,三皇穴也可治脚无力。 47. 【巨阙、关元的下针法】治疗红斑性狼疮时必下穴。 a. 巨阙:心之募穴,位于中脘与心蔽骨的中间。不用深针。 b. 关元:小肠之募穴,位于肚脐与曲骨连线间靠近肚脐五分之三处。 |
|
1132楼#
发布于:2016-01-26 20:48
@教官-徐州-杨诚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黄萍申请签到
2016年1月26日《针灸大成》89课心得 1右边环跳痛。两边耳朵埋耳针 2.病人肩项强痛。针后溪,申脉,后溪管督脉,申脉管阳蹻脉,可以同时解决肩膀,项部的疼痛。 申脉:脚大筋后面,顺着膀胱经下针 背痛在腰椎地方,属于膀胱经的地方。治疗膀胱经的虚症,久病为虚。酸痛都是虚症。虚症取母穴。 委中:快转慢回(捻转法),插提法做补。阴谷 4.病人半夜抽筋。肝主筋。 下阳陵泉,可以防止他抽筋。 5.尾椎骨痛。 承山穴找压痛点下针。找到青筋后刺破放血,然后拔罐。 6.颈项痛。近取穴+远取穴。 天柱:对项强效果很好。 大杼:一寸的地方向一寸半的地方斜刺下针。不需要做补泻。 手纹头上,筋肉和骨头中间下针。 7.病人小腿水肿。脸上很多黄斑,三年都没出过汗,脉细而沉,呼吸很短。三皇(天皇,人皇,地皇)消导,利尿的穴道。阴陵泉、地机(骨头和肌肉中间)、三阴交,平补平泻就可以了。太溪穴,合谷(面口合谷收)+曲池(曲肘骨边取,大肠经母穴,上半身郄穴,用于皮肤去热消炎。)+太冲(脚上的合谷穴)。开四关:双合谷+双太冲(加快病人流汗。) 8三间透劳宫:治疗风湿关节炎。 9喉咙痛,喉咙问题。列缺:把手上动脉扒开下,侧面从动脉下方下针,针与手掌平行,而不是垂直。 照海:管阴蹻脉。脚高骨下五分的地方,向脚掌方法斜刺。 天突:向胸腔方向斜刺,治疗喉咙的病。 10.肾虚 肾俞:第十四椎下(命门)外开一寸半,下针一寸深 京门:肾募,调理肾经,配合俞穴,是俞募治疗,加强肾脏功能。不要做补泻。 复溜穴:肾经母穴心俞:从旁开一寸的位置向外斜刺。 11.月经后胸胀,涨奶。大陵:心包经。在手腕两筋之间,下针时要避开血管,从腕横纹上下针,朝劳宫穴方向进针,约15°角。大陵可以疏通胸部的奶水,让奶水往下降。 上巨虚:足三里下三寸。使上面胸腔虚掉,让奶水向下走。 阴陵泉、三阴交:水道系统,治肾脏病时都会治疗脾脏穴位,开水道使尿液不会累积在肾脏里很久,肾脏负担减轻,肾脏就会很快恢复功能。如果有水肿就加地机穴。三皇穴除治疗水肿,还治疗脚无力。 12.红斑狼疮 巨阙,关元 |
|
1133楼#
发布于:2016-01-26 20:4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巩菲申请签到
2016年01月26号,《针灸大成》第89课心得 根据耳朵上的穴位,找压痛点,哪里痛,相应的肝脏就有问题。 肩项强痛,痛到手臂:后溪+申脉 后溪通督脉,申脉管阳跷脉,后溪+申脉同时用的时候,可以解决肩膀和督脉的痛。 申脉在外踝尖下,两个大筋中间的凹陷,下针时在穴位上5分,对着脚掌的方向斜刺。 后溪穴不在纹头上下针,在纹头上,骨头和肌肉的中间下针。 坐骨神经痛,因为是膀胱经的位置的痛,所以可以下针膀胱经的阴谷+委中,先下阴谷穴,可以加强委中的作用,不需要做补泄。再下委中穴,可在此做补泄。然后留针。补法治疗膀胱经的虚证。 手腕处肺经痛: 下太渊,用手指将动脉拨开,在下针,方向对着手掌的方向。 脚上脾经位置痛:虚证取大都和太白穴。 晚上抽经可以下阳陵泉。 肝病的人,脚上及脚踝处都有褐色的色素沉着。 尾椎骨痛---在承山附近找到有淤血的青筋,用点刺放血的方法。急性的尾椎骨受伤,可在承山放血,可减轻伤痛。 后项强痛----下针天柱+大杼,灵台(管脑子的问题和督脉,下针下到第六椎的骨头上,不是地六椎下??) 腿部水肿------三皇穴(阴陵泉,地机,三阴交,平补平泻,引到气就可以),太溪 脸上班多(出班是因为多年不流汗)-----合谷,曲池,太冲,开四关可以加快气血的流通。 开四关+三皇穴 可使病人流汗。 汗为心之液,经常不出汗的话,会对心脏有损伤,造成心悸,手会抖。 手部的风湿性关节炎------三间透劳宫 喉咙肿痛-----列缺(直刺)+照海,天突(只用1寸针,向下斜刺,下再胸骨与器官中间。在皮肤里有5分的长度) 在膀胱经下针,从14椎下的肾俞穴开始都是直刺,上面的都是斜刺。 治疗肾脏的时候,一定要治疗心脏,否则肾病不容易好。 喉痛------列缺(直刺)+照海(斜刺,向下20度左右),因肾经的虚证引起的喉咙痛,可在下针肾经的母穴—复溜穴,顺着经气的方向为补,左右捻转,稍提一些,留豆许。 大陵穴可以疏通胸部的奶水,改善涨奶。还可以加上上巨虚。 治疗肾脏的疾病,都要加上脾经的穴位,开水道,让水不至于滞留在肾脏太久。 |
|
1134楼#
发布于:2016-01-26 20:4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陶原签到
2016年1月26日《针灸大成》89课心得 环跳痛:最痛点埋耳针。留针六天左右,保持干燥防止进水。 肩项痛:针申脉(阳跷),下后溪(督脉)。 背痛膀胱经:下阴谷(肾经本穴不用补泻)、再下委中(母穴用补),治疗久病酸痛为膀胱经上虚证。 两手痛肺经:下太渊穴、经渠穴和列缺穴顺着经络方向补。 脚痛脾经:下对侧的太白穴、大都穴。 半夜脚抽筋:下阳陵泉。肝病的人皮肤有褐色斑,经治疗后褐色变浅说明好转。肝主筋抽筋是因为肝脏出现问题,食甘者缓,鸡肉也可以缓解抽筋。 尾椎骨痛:承山附近压痛点下针,找到青筋放血拔罐放1CC。 后项疼痛:下天柱穴、斜刺大抒穴、灵台穴(督脉),督腧穴、远取申脉穴、后溪穴。 下肢水肿:下三皇(阴陵泉、地机、三阴交)、开四关(两侧合谷、太冲)、太溪穴、曲池穴(去热消炎)。经方用桂枝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 风湿性关节炎:列缺、三间透劳宫穴。 肾病:针肾俞穴、京门穴(俞募疗法),斜刺心俞穴,复溜穴用补法顺经经络方向下针。阴陵泉、三阴交。有水肿加地机穴。脚无力加三皇穴。 喉咙发炎:下列缺穴、斜刺照海穴,天突穴。 经后胸胀,下奶:下大陵穴、上巨虚穴。 红斑性狼疮:下巨阙(募穴)。 |
|
1135楼#
发布于:2016-01-26 20:5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孙钦粉申请签到: 2016年1月26日《针灸大成》第89课心得: 肩项强痛: 后溪管督脉,申脉管阳蹻脉,同时应用可以解决肩膀项部的疼痛。 申脉:外踝下大筋后方有凹洞,对脚掌的方向斜刺,顺膀胱经下针。也可以治疗癫痫。 后溪:在纹头上一点,肌肉和骨头之间下针。 腰疼:腰两侧为膀胱经,久痛为虚。阴谷:肾经本穴,不做补泻。 先下阴谷再下膀胱经母穴委中,可以增强膀胱经行走的力量,提高委中穴位的效果。 委中:膀胱经母穴,快转慢回,快插慢提法补泻。一般坐三次就可以留针了,严重的九次。 肺经痛、脾经痛:两侧肺经痛,脚掌内侧痛。 太渊:治对侧肺经痛。用手摸到动脉拨开,在动脉下方顺经下针。 太白:脾经本穴。土生金,同时治疗对侧子经虚症。 大都:脾经母穴。治疗对侧脾经虚症。 肝病半夜抽筋: 肝病患者,脚上有褐色的斑累积,在治愈过程中色斑会褪掉。肝主筋,肝有问题抽筋就会很厉害。抽筋时食甘则缓,吃鸡肉也可以缓解。阳陵泉:筋会。 尾椎骨痛:在承山附近找压痛点下针,然后在承山附近瘀血的青筋上放血拔罐。急性受伤当场就会好。放血时不能离开,不用放很多出来。 强烈后项强痛久症: 天柱穴位置最痛。 天柱:项后两条大筋与头骨的交点处,天柱穴对项强痛作用很好。 大杼:第二椎陶道旁开1.5寸,由内向外斜刺,直刺会扎到肺,不用做补泻,捻捻就好。 灵台:第六椎灵台直针碰到骨头。管整个督脉和脑袋。 督俞:灵台旁开1.5寸,从一寸的地方开始下,针的角度视病人胖瘦而定。以上是近取。 申脉:外踝下大筋后方凹陷处,沿膀胱经方向下针。 后溪:很容易产生瘀血,要扎在肌肉和骨头之间凹陷的位置,不要离骨头太近。这是近取。 脚、小腿水肿: 三皇:骨头和肌肉之间。平补平泻。用于消导、利尿,下针后小便量增加。 太溪:内踝和后筋的正中间。 三年不流汗: 脸上色斑、红疹,脉细而沉,呼吸很短,手抖。所有症状是因为患者长年不流汗,毛孔未开,只能用鼻孔呼吸,导致气短;同时身体累积很多津液,因为汗水不能透发,导致水肿、体重,晚上睡不好。心主五液,汗水没有透发的时候,会导致心悸而手抖。 曲池:拱手取骨边。大肠经母穴,上半身郄穴,用于皮肤去热消炎。 开四关:面口合谷收,太冲相当于脚的合谷穴。开四关可以加速气血循环,使病人流汗。 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症,用麻黄一定要保证患者心脏没有动过手术。 三间透劳宫:列缺:手腕高骨之下为经渠,经渠之后为列缺。用指甲把动脉血管拨开,然后在侧面从动脉下方下针,针与手掌平行,而不是垂直。经渠和太渊的下针方法相同。 治疗风湿关节炎。三间穴在大肠经指掌骨的后方,进针后向着劳宫穴方向进针。 喉咙疼、发炎、扁桃体炎、慢性咽喉炎: 下天突、列缺、照海治疗一切喉病:内踝尖下0.5寸位置,向脚掌方法斜刺。 肾虚 下复溜:太溪上两寸,下针时斜向身体方向(迎随法),捻转针,提豆许。起针时在表皮停一下拔出,按一会针孔,避免气跑掉。 肾俞:一寸针直刺。 京门:肾募,最后一根肋骨的尖端。 心俞:从旁开一寸的位置向外斜刺。 俞募治疗通常用在内科,要同时治疗心脏。 月经后胸胀: 大陵:心包经上在手腕两筋之间,下针时要避开血管,从腕横纹上下针,朝劳宫穴方向进针,约15度角。大陵可以疏通胸部的奶水,让奶水向下降。 上巨虚:足三里下三寸。使上面胸腔虚掉,让奶水向下走。 阴陵泉、三阴交:水道系统,治肾脏病时都会治疗脾脏穴位,开水道使尿液累积在肾脏里不会很久,减轻肾脏负担,肾脏就会很快恢复功能。如果有水肿就加地机穴。三皇穴除治疗水肿,还可以治疗脚无力。 |
|
1136楼#
发布于:2016-01-26 21:1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刘炳环申请签到
2016年01月26号,《针灸大成》第89课心得 1、右侧环跳穴痛,髋关节处痛 埋耳针,在耳朵相应区域找到按压最痛点,酒精消毒,再用干药棉擦干,然后埋上耳针,如果埋的对,痛当场会去掉。 耳针手法,痛点处用酒精消毒后用干药棉擦干,埋耳针,留针六天左右,注意防止进水,六天(夏天五天,冬天可以到七天)后自行取针即可,取针时直接揭下来,用干药棉擦拭消毒,如果不慎沾水化脓,针刺放脓后,可以下针双侧曲池消炎。 按压时有压痛点,说明对应部位有实在积到,如果治疗过程中,与其他部位一样的感觉了,则表示已经治愈。 2、肩项强痛,背痛在腰椎处 后溪(管督脉),申脉(阳跷脉,进针后对着脚掌方向斜刺)同时使用时可以同时解决肩膀和项部的疼痛。 治疗膀胱经的虚症,先针阴谷(不做补泻,加强委中),在针委中穴,做补法,捻转法+插提法,一般做三次,留针。 3、大拇指手太阴肺经处痛, 扎太渊穴,对侧治疗,手摸到动脉,将其切开,针随着经络方向下。 4、半夜抽筋 扎阳陵泉,肝主筋,糖类的,鸡肉可以防止抽筋 5、肝病的人在脚部有褐色的斑,随着治疗,肝病好转,斑会慢慢推掉。 6、尾椎骨痛 在承山附近找压痛点下针,并在附近会发现青筋,用放血针将其刺破,火罐放血。 7、强烈的后项强痛(远取穴+近取穴) 天柱,对后项强痛很好。 大抒穴,第二椎外开一寸半,从一寸的地方下针,斜刺进入,直刺容易扎到肺,不需要补泻,引到气即可。 灵台穴,第六椎下,管督脉,用于脊椎上的疼痛,直接针到脊椎骨上。 督俞穴,灵台外开一寸半,从一寸的地方下针,斜刺进入,病人如果比较瘦,针的斜度就大些,如果比较胖,针的斜度就小些。 申脉(阳跷脉),从上五分的地方,斜向下向脚掌方向针入(17:00) 后溪(督脉),进针后对着脚掌方向斜刺 7、腿部水肿,脸上很多红斑,三年多不流汗(病的根源),呼吸短促,脉细,病人汗水不能透,身上累积很多津液,体重增加,腿无力,晚上不能安眠,手会抖(心主五液,汗水没有正常透发,就会心悸,所有手抖)。 针法: 利尿消水肿:三皇穴,阴陵泉、地机、三阴交,平补平泻,引到气即可。 太溪,外踝裸和大筋的中间,利水肿。 合谷,面口合谷收, 曲池,大肠经母穴,上半身的郄穴,针对脸上的红斑湿疹,皮肤去热消炎 太冲,脚部的“合谷穴”,太冲与合谷即为“四关穴”,四针同下,即为开四关穴,会加快气血循环,病人会容易流汗。 上述针法再加经方——桂枝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促进病人流汗),在经方中使用麻黄时,必须保证病人心脏没有问题,没有开过刀,没有动过心脏,否则不能使用麻黄。 风湿关节炎时,心脏不好时,用乌头汤或者无头桂枝汤,确定病人心脏没有问题时,可用麻黄。 8、指头的风湿关节痛炎 三间透劳宫,从三间直接透到劳宫,对手指的风湿关节炎非常好。 9、喉咙发炎,有白脓 列缺+照海+天突 10、肾虚 复溜,肾经母穴,针略倾斜进入,朝向身体的方向,即为应随法,随着身体的方向,即为补法,还可与捻转,插提,提豆许合用,用于肾虚治疗,起针时,到皮下稍微停一下(一般母穴如此)。 肾俞,一般用一寸针直针入,胖子才会用一寸半针,十四椎一下都用直针,十四椎以上采用斜刺。 京门,最后一个肋骨的尖端,肾经的募穴,与肾俞合为俞募治疗。 心俞,第五椎外一寸半,从一寸的地方斜刺进入,不能直针,会扎到肺,治疗肾脏时一定要治心脏,否则肾脏病不会好。 11、涨奶,月经结束,胸部仍然很涨 大陵穴,属心包经,针法,避开血管,以15°斜向手掌心的劳宫穴轻推进入,角度太小,沿皮刺,无效果,角度太大,会伤到韧带,疏通胸部的奶水,使其向下走,用在涨奶,月经过了,胸部还是很涨的时候。 上巨虚,消导 阴陵泉+三阴交,疏通水道,消肿利尿。 |
|
1137楼#
发布于:2016-01-27 06:5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胡林波申请签到
2016年1月26日《针灸大成》第89课心得 病例1:耳针 依照耳针图,在耳朵上找到痛点,消毒后埋下耳针,要对准痛点,一般针下去痛就好了,可做诊断跟治疗用。治到压痛点没有了,就可确定好了。 病例2:肩项强痛,痛到手臂 最常用后溪(管督脉),申脉(管阳跷)。此两穴同时用可管肩项部的疼痛。 申脉:足外踝下方有个大筋,筋后方凹洞是穴,可顺着膀胱经的经络下针,针下去后对着脚掌方向斜刺。 后溪:在纹头上方的肌肉和骨头中间下针,不在正纹头上,不可离骨太近。 背痛在腰椎部位,属膀胱经,要下委中,下之前先下阴谷(肾经本穴),可增加委中效果。 委中用补的方法顺着经络快转慢回,插提法快按慢提,一般做三次补泻就可以,补泻做完留针就可治疗膀胱经的虚证,久病和酸痛都是虚。 病例3:病人收太阴肺经某处痛 太渊,下针对侧。太渊经渠列缺下针手法都一样,用手摸到动脉,把动脉拨开,针顺着经气下到动脉下方,要下到大筋跟脉的中央。 此病人双足被黑斑覆盖,基本上全是黑的。这是肝病引起的,恢复时会慢慢退掉。 肝主筋,病人抽筋问题在肝,下阳陵泉,防止抽筋。 食甘则缓缓可吃甜食。 病例4:尾椎骨痛 在承山附近找淤血,青筋,压痛点,在此处点刺放血拔罐,上罐后可在附近轻轻拍打。急性的痛一般放血当场就会好,有时痛在某一条腿,有时会在两腿。放血最多1一2ml就可以。 病例5:后项强痛多年 此病人已来第三次,已经好很多。下针天柱(枕骨下与大筋两边交界处),也是病人最痛处,天柱对项强效果非常好。 大抒,大椎下第二椎陶道外开一寸半处,针从一寸处斜刺到一寸半处。 灵台,第六椎下,让脑筋可思虑,下针在脊椎骨上。 督俞,灵台外开一寸半。斜刺,针的角度看病人胖瘦定。 远取穴后溪,申脉。 病例6:下肢水肿 起因:此病人三年来不出汗。 下针三皇穴(阳陵泉地机三阴交),下完后病人小便量会增加。 太溪,足内踝高骨与大筋中间。 合谷:病人脸上很多斑,面口合谷收。 曲池,屈肘骨边求,但不要离骨太近。因病人脸上有红疹,曲池是大肠经母穴,有是郄穴,是上半身的解毒穴,可消炎退热。 开四关,即双太冲双合谷。开四关后气血循环速度加快,病人会容易流汗,因病是不流汗造成的。 病人脉沉细,症状:呼吸短,喘,原因是汗流不出,脉微细是桂枝汤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症。 心脏病人最好不用麻黄。 用此方病人会流汗,一流汗症状就会缓解,病人因不流汗,呼吸短促,因毛孔未开,身上累积很多津液,故水肿,因汗水不能透发。 双腿无力,夜卧不安,体重增加,因有太多水。手抖因汗水没透发,会心悸。 病例7:喉咙病 列缺,针下在脉的下方,不能直着下。高骨之下为经渠,经渠之后为列缺,先摸到脉,脉在指头下方,针进去时跟脉隔一点距离就不会扎到动脉。 照海,内踝高骨下凹缝中,高骨下五分斜刺进去。 天突,下在胸骨跟气管的中间。 一切喉咙病都可这样下针。 肾脏虚则补其母,下肾经母穴复溜,大筋跟内踝之间是太溪,太溪上两寸是复溜,顺着经气的方向下针是补,捻转补泻完后提豆许。针直刺没效 |
|
1138楼#
发布于:2016-01-27 08:1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薛绍展申请签到
2016年1月26日、 《针灸大成》第89课心得: 肩项强痛,痛到手臂:下针后溪(管任脉)、申脉(管阳跷),申脉在脚踝骨下方一寸,下针时顺着膀胱经,对着脚掌方向斜刺。 肺经上的痛,太渊,大都穴,太白穴,半夜抽筋下阳陵泉,当有肝病的时候脚就会有褐色的斑,肝主筋,所以肝不好就会抽筋,糖果,肌肉可以防止抽筋 尾椎骨痛,在承山穴附近找压痛点,下针,在承山附近找青筋,然后刺破放血 很多年的后项痛,天柱穴,大抒穴二椎下旁开一寸半,第六椎灵台穴旁开一寸半督俞穴,申脉,后溪穴, 常年后项痛:下天柱、大杼(斜刺)、灵台(斜刺)、督俞、申脉、后溪。 脚水肿,脸有癍,不出汗:下针三皇(阴陵泉、地机、三阴交)、太溪。后开四关( 合谷、太冲,气血加速)、下曲池,服麻黄桂枝汤(麻黄心脏病禁忌),出汗利尿。 手指风湿关节炎: 下列缺,三间透劳宫。 肾俞穴,京门穴肾募穴,治肾一定要治心 喉咙痛,列缺,照海,,天突,复溜穴,虚补母,实泻子 大陵穴,女人胸部胀满,疏通奶水,月经胀痛,都可以 |
|
1139楼#
发布于:2016-01-27 08:3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王香香申请签到 2015年1月26日《针灸大成》第89课心得
1病人双脚水肿 治疗方法:阴陵泉,地机,三阴交,太溪。阴陵泉,地机,三阴交是有名的消导利尿的三皇穴。 2病人脸上很多癍:三年没有流汗所致。下针合谷,太冲,曲池(去热消炎)。合谷,太冲一起下就是有名的开四关,下针后气血循环会加速,病人会流汗。 3风湿关节炎,针列缺,三间穴透劳宫穴。 4喉咙发炎(里面有白脓,喉咙痛)下针列缺穴,照海穴,天突穴,复溜穴,肾俞,京门,心俞。 任何的喉咙痛,列缺跟照海。再加天突穴可以治疗一切的喉咙病。天突穴:向胸腔方向斜刺,只入半寸;复溜穴:内踝裸上两寸,往身体的方向斜刺,随补法,做完随之后提豆许。肾俞:一寸的针直针下;京门穴:肋骨顶端。心俞穴:第五椎外开一寸半,斜刺。 5月经完后乳房胀满 1.针大陵穴,往手掌的方向斜刺15度,不要扎到血管,针进去之后往劳宫穴的放向推。2.上巨虚,足三里下三寸(让胸腔上面虚掉,奶水下导)3.下针阴陵泉、三阴交开水道,让尿液不会累积太久。4.如果脚有水肿加地机穴。 6红斑性狼疮1.针巨阙2.针关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