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钦粉
侠客
侠客
  • UID20184903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6
105楼#
发布于:2015-11-13 22:0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孙钦粉申请签到:
201511月日《针灸大成》第910课心得:
心蔽骨与神阙穴正中间的地方是中脘,神阙上一寸是水分,不同于同身寸,此为上腹寸。
中脘下面是建里、下腕、水分。
6.水分穴。
治疗水肿的穴道。肠鸣。
喝下去的水不会直接进入小肠,只有食物混杂的水才会走到小肠。
喝下的水到了水分这儿就会汽化,进入全身,或汗或小便,这是水分开的地方。
如果小肠温度不够,水和大便混在一块时用针灸把小肠的温度热回来,要管心。
如果水分这里分不开水,直接进入小肠就会造成肠鸣、腹泻、水肿。
水分穴针和灸都可以。
水分是小肠的上口,水病的话,灸比针好。
十四岁以下的孩子流鼻血正常不用治。
7.下腕穴。
下腕在神阙与中脘的中间。
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喷门、幽门常常痛容易发炎。
痛的根本来自压力而不是发炎。
中医改变发炎的环境,而不是杀菌。把压力舒缓掉。
8.中脘,胃的墓穴。
胃病用此穴。针灸都可以,灸的效果非常好。
心蔽骨与神阙的正中间。
身体有八会穴。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气会膻中。
会郄治疗法:身上每一个腑,是消化系统,小肠、大肠、胃、膀胱、胆、子宫、胞户。
脏:心肝脾肺肾。所有腑的病通通在中脘治。常用大穴。
9.巨阙穴,心的墓穴。
心蔽骨与中脘中间是巨阙。巨阙跟中脘的中间是上腕。
上腕是络穴,以中脘为主,上下左右各一寸,成梅花形的灸法为梅花灸。
统治一切胃病。
病人吐血时不要灸。
补泻手法:
酸胀感时气到了,往前推一点为泻,往上拉一点点为补。
气聚集于针尖。
怀孕时,针巨阙,气往上冲,会昏迷。
十四经发挥,肺与心脏中间有横膈膜。心脏有问题时会有穿心痛,
痛为痰水引起,隔膜还可以隔绝肠内沼气。还可以压制肝脏。
肝脏的血跟大肠相通的。
10.鸠尾穴。
不可重打重击,禁灸。危险的穴位。
巨阙上一寸。
11.膻中与天突。
天突穴不可下直针,气管称十二重楼。
天突与鸠尾穴中间是玉堂。
膻中下一寸半是中庭。
玉堂下一寸半是膻中穴。气会膻中穴。气并治此,呼吸短促、气喘等,禁针,用灸。
肺痛、吐脓、呕吐、乳汁变少。都可以在膻中穴。
肺痛有两种,一种是里面化脓,咳出浓稠的脓。咳出白色泡沫,是肺癌。
天突穴有心脏三针,下针巨阙、关元、天突,可去心痛。
尤其治疗心痛彻背,心肌梗塞。
巨阙心脏墓穴,关元小肠墓穴,天突是气脉经过,所以下针效果当即止痛。
甲状腺肿、喉咙痛、都可以用天突来治。
12.廉泉穴。
治疗舌强硬病,不可讲话。下针对舌根方向。一寸到一寸半。
13.承浆穴。
中风,吃饭漏,下承浆。中风脸歪,针承浆穴和人中固定。
蔗糖是碱性的,病毒无法在碱性环境下生存。
牙痛时放蔗糖可以止痛。
任脉最后的一个穴道是承浆穴。
督脉经穴:
督脉阳之海。
跟任脉一样,没有井荣俞经合。
  1. 长强。尾椎骨与肛门之间。
    主治痔疮。是足少阴、少阳之会。
    长强内外痔疮都可以治,下针不用深,斜刺。
    内痔:先血后便,外痔:先便后血。
    痔疮开刀后,很不容易收口,肛门是浊恶经过的地方。
    开刀后会产生瘘管,女人会从阴部排出大便。
  2. 腰俞。
    在尾椎骨上,在脊椎交接的地方,第二十一椎。
    可治不来月经。一般很少用到。
管琴歆
侠客
侠客
  • UID20183087
  • 粉丝5
  • 关注6
  • 发帖数136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106楼#
发布于:2015-11-13 23:1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管琴歆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13日《针灸大成》第9、10课心得
穴位位置如下图:

心蔽骨与神阙的中点是中脘穴,心蔽骨与中脘的中点为巨阙,巨阙与中脘的中点为上脘,中脘与神阙的中点是下脘,中脘与下脘的中点是建里,下脘与神阙的中点为水分
天突与鸠尾的中点为玉堂,玉堂下1寸半是膻中穴,天突与玉堂的中点为华盖,天突与华盖的中点为璇肌,华盖与玉堂的中心为紫宫
 
1、水分---主水病
治疗肠鸣、腹泻、水肿、腹坚如鼓
喝水到了胃以后,到了水分后,水会气化后进入全身,流出来是汗和小便,这是水分开的地方不会入肠。只有食物中的的水正常情况才会进入小肠,小肠吸收水分,剩下部分水到时大肠后被气化到肺到嘴里就成了精液。小肠的火力不够就会有肠鸣、腹泻、水肿的问题。
糖尿病是消渴症。上消主要症状口渴,渴饮百杯不能止渴频尿;中消就是肚子饿,会不断的吃;下消,简单讲就是阳不举。
*流鼻血是疏解压力,流鼻血的小孩不会发高烧,14岁以下的孩子流鼻血不用治,14岁以上才要治。
 
2、下脘 ---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为太阴任脉之会
常有人下脘穴痛,痛根本是来自压力,而不是来自发炎。痛疏解压力改变环境就好。
 
3、中脘---胃之募穴,任脉、手太阳与少阳、足阳明之会、腑会
位于心蔽骨与神阙的正中间,所有的胃病及六腑的问题都可以用此穴。下针和灸都可以。针一寸差不多就到了。
梅花灸统治一切胃病,在以中脘为中心在上下左右各1寸及中脘穴上用隔姜灸,有出血的现象不能灸

4、巨阙穴---心之募穴
治疗心脏病在巨阙、关元下针1寸。
*心脏三针---心脏病人躺平后,下针巨阙、关元、天突,这三个穴道下针,病人的心痛就会去掉。尤其是在治疗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者是心肌梗塞。
巨阙穴——心的募穴。
天突——甲状腺肿,喉咙肿痛等,都可用近取穴天突来治疗。
*补泻手法
针扎下去一开始先捻针,左转右转气到了以后,往前推像绿豆那么大一点就是泻,往上拉一点就是补。这是最基本的补泻手法。

5、鸠尾穴
巨阙再上一寸。是练功夫的大穴,一打会内出血是一个危险的穴道。不可灸,可以针。

6、膻中穴-----气会。
肺痈吐脓,呕吐涎沫,妇人乳汁变少,肺气,肺痈、肺癌等气病都可以在膻中上治。因为气会膻中,气是阳可以强心脏和。

7、廉泉穴---阴维任脉之会
位于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治疗舌强不语等舌头的病,对着舌根下一寸、一寸半就够了,用的。那这个穴道,大部分是用针,不用灸。

8、承浆穴
嘴唇下凹进去的一个点,就是承浆穴。
面部中风,牙齿痛,中风的人吃饭流涎,就要下承浆。下针的时候,要嘴巴张开。我们用针,用灸都可以,没有影响。
面部中风下承浆、人中

督脉----所有阳气之会
1、长强穴---主治痔疮
内痔是先血后便不会痛,外痔是先便后血会很痛。长强穴不管内、外痔都可以治疗。
外痔用三棱针刺肿处放血再用小一点的火罐把痔疮吸住,把脓血瘀血抽出来。
赖惠平
侠客
侠客
  • UID20190150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1
107楼#
发布于:2015-11-14 00:10
 2015年11月13日17班惠州-赖惠平《针炙大成》9.10课心得
(续上)
7.神阙  禁针。传说此处针刺后排便时会死亡。多用隔盐炙。可用于中风,肠方面疾病。
8.水分  取穴时先取中脘(中脘 在剑突与脐连线中点),中脘至神阙间平分四分,下1/4处为水分。饮水时,水分进入胃到水分处就气化进入周身,排出为汗.为尿。正常人是食物中的水才进入小肠。水分可用于腹泻.水肿.消渴.腹坚如鼓,鼻衄等。可针炙,有水病者炙嗫好,以前不针。
消渴:上消  渴饮百杯不能止渴
      中消  饥食百碗不解饥
      下消  阳不举
小儿(14岁以下)流鼻血属正常。会流鼻血的小孩不发烧。
9.下脘 神阙与中脘连线中点
10.建里
11.中脘 胃之募穴。胃病治之,胃有问题引起的印堂头痛可用中脘,妊娠呕吐,恶心,食物不洁引起的胃痛,胃病均可下针。针下一寸即可。《难经》说腑会中脘。身体有八个会穴。会郄治疗法。
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子宫.心包
脏:肝.心.脾.肺.肾
12.上脘   上.下脘都是辅助中脘。
梅花炙:以中脘为中心,上.下.左.右旁开一寸处用五片生姜隔姜炙,如梅花形状故称梅花炙。吐血时不炙,有出血现象不炙。
13.巨阙  心之募穴。心病治此。胸痛可用巨阙.关元.。针下一寸为宜。怀孕妇人昏迷可下针巨匠阙。
补泻手法:气到后现入针一点----泻
          气到后提针一点-----补
14.鸠尾   不可重击,禁炙可针
15.天突,膻中等穴
  先找天突。喉咙前方有洞,进针时不是直接进入,直接进入易扎到气管,气管中医叫“重楼”“十二重楼”。进入不宜深,一寸足矣。太深易扎到肺。找到天突再找鸠尾,两穴连线中点为玉堂,玉堂下一寸半或一寸六有凹洞处为膻中。气会膻中,气病治此,如呼吸急促,气短,肺痈,吐脓等可用。膻中下一寸为中庭。中庭和玉堂都是膻中的辅助穴位。
心三针:心痛时病人平躺下针巨阙.关元.天突。尤其是心痛澈背,背痛澈心,心梗,心绞痛时可迅速缓解疼痛,是最常用的治疗心脏病的穴位。
   天突:近取穴,喉咙痛,声音沙哑,甲状腺肿大等可用。
16.廉泉   病人平躺,拇指于下巴处往脖子方向扣,指尖所指之处为廉泉。下针角度特殊周日针一寸到一寸半。舌强不语等舌头疾病可用,多用针。
17.承浆    下针时要张开口。面部中风可加人中。牙痛亦可针。



督脉      诸阳之海
1.长强(第一穴)   尾椎与肛门中间。针时要斜刺,针地一寸左右。主要治疗痔疮。
2.腰俞
罗飞燕
新手
新手
  • UID20182212
  • 粉丝2
  • 关注4
  • 发帖数97
108楼#
发布于:2015-11-14 00:1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罗飞燕申请签到
2015
年11月13日 《针灸大成》第9、10课心得

  心蔽骨:一手按肋骨,一手按神阙,正中间的地方是中脘穴。神阙上一寸是水分,那一寸不同于同身寸,叫上腹寸。
  心蔽骨与中脘的中点为巨阙,巨阙与中脘的中点为上脘,中脘与神阙的中点是下脘,中脘与下脘的中点是建里,下脘与神阙的中点为水分
  
天突与鸠尾的中点为玉堂,玉堂下1寸半是膻中穴,天突与玉堂的中点为华盖,天突与华盖的中点为璇肌,华盖与玉堂的中心为紫宫。
6.水分穴:治水肿的穴道。“主水病,腹坚如鼓”,肠鸣腹泻。
  水到了胃以后,到了水分这地方,水会气化,气化后进入全身,流出来是汗,小出来的是小便,这是水分开的地方。只有混杂在食物的水才有办法进入小肠。这叫正常人。
正常人,在水分这里分开水。当水不分了,水直接进入小肠,造成肠鸣腹泻、水肿,水分就是一个很好的穴道,针和灸通通可以。
   糖尿病的人,中医称“消渴”,中医有三种:1、上消:口渴,渴饮百杯不能止渴,喝一杯水小便就是一杯水;2.中消就是肚子饿,会不断的吃;3.下消,简单讲就是阳不举。
中医的观念:小孩十四岁以下,流鼻血叫做正常,不要去治它。大人,超过十四岁以上,才要去治。
7、下脘穴
  胃的下口(常容易发炎)、小肠的上口,为太阴任脉之会。
痛根本是来自压力,而不是来自发炎。当有痛在那产生后,压力舒解掉就好,环境改变掉就好,有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处方不是杀细菌,而是改变环境,针灸也是一样。知道穴道的话,可以协助我们做诊断。8、中脘: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胃的募穴,《难经》说腑会中脘。胃病治此。针下一寸,灸效果好。
   用丈量法腹寸,心蔽骨与神阙的正中间。中脘穴在脐上四寸。
   我们身上有八会穴(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八个会 穴,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气会膻中。
   治病法则,叫会郄治疗法。
   每一条经都有一个郄穴。身上每一个腑,包含胆,这是消化系统,小肠、胃、大肠、膀胱、子宫、胞户。所有腑的病通通在中脘上治。特殊治症:印堂痛,胃有问题产生的头痛。怀孕中间的妊娠恶心想吐,通通可以在这治疗,针或灸。
9、巨阙穴:心之募穴。以针灸为主,可以诊断心脏的问题。
   梅花灸,是以中脘为主,上下左右各一寸,成一梅花型,统治一切胃病。只有病人吐血时不要灸,因为吐血时增加温度时,血会增加。外面是吐血,里面可能是胃癌,所以出血的时候,不要去灸。
   上脘、下脘、建里是辅助中脘的穴道。
   治心脏病:针下一寸,下巨阙、关元。
   补泻手法:心的募穴,“得气即泻”。基本的补泻手法呢有“提豆许”。(前推为泻,上提为补)
10、鸠尾穴:不可以重击,是练功夫的大穴,不可灸,可以针。《灵枢》曰:“膏之源出于鸠尾”。
11、膻中穴与天突穴:
  膻中穴: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之会。气会膻中,气病治此,呼吸短促,气喘在这里治,禁针,要用灸的。
  肺痈吐脓,呕吐涎沫,妇人乳汁变少,在膻中穴下针。
  肺痈:1、里面化脓,化脓的时候,咳出来的是很浓稠的脓。
        2、咳出来白色泡沫,完全是白的泡沫,那是肺癌了。
  中医称气管叫重楼。
  心脏三针,病人躺平后,下针巨阙、关元、天突,这三个穴道下针,病人的心痛就会去掉。尤其是在治疗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者是心肌梗塞。巨阙、关元、天突一个是心脏的募穴,一个是小肠的募穴,天突是气脉经过,这个气很强。
12、廉泉穴:治疗中风,舌强不语。是阴维任脉之会,治舌头的病。下一寸、一寸半针要对着舌根,不可直下。
   近取穴的定义是,病发在这边,只要是附近的穴道,都有它一定的功能。
13、承浆穴:任脉的最后一个穴道。用在中风,面部中风。(针灸承浆和人中)中风的人,     如果吃了饭,会流涎,就要下承浆。下针时,嘴巴要张开。
   牙痛的时候吃蔗糖,因为蔗糖是碱性的,所有的病毒无法在碱性的环境下生存。而白糖是酸性,吃白糖就是在喂养病毒。
三、督脉经穴篇
   督脉:所有阳气之会。督脉跟任脉一样,没有井荣俞经合。
   1、长强穴(主治痔疮):是足少阴、少阳之会,这个穴是痔疮的根本。长强穴下针时采用=斜刺。长强穴,无谓补泻,引气到就好了,下针不用太深,一寸左右。
   内痔:先血后便。
   外痔:先便后血。用三棱针刺放血,放血时,用小一点的火罐把痔疮吸住,把脓血抽出来,把痛去掉,痛就是瘀血累积才会有痛。


薛绍展
侠客
侠客
  • UID20187774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53
109楼#
发布于:2015-11-14 01:0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薛绍展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13日 《针灸大成》第9、10课心得
一、任脉穴位
任脉一共有二十四个穴位,上一课讲了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8个穴位。今天讲接下来的16个。
1、水分穴
    心蔽骨跟神阙中间是中脘穴,中脘穴下面是建里、下脘、水分。
    水分是治水肿的穴道,饮水,你喝水不管是热水、冷水,水到了胃以后,到了水分这地方,水会气化,气化后进入全身,流出来是汗,小出来的是小便,这是水分开的地方。水分是小肠的上口。当水不分了,水直接进入小肠,造成肠鸣腹泻、水肿。有水病的话,灸是最好。
    糖尿病的人,中医称“消渴”,中医有三种,上消:上消得主要症状呢,口渴,渴饮百杯不能止渴,喝一杯水小便就是一杯水;中消就是肚子饿,会不断的吃;下消,简单讲就是阳不举。
    这个穴“主水病,腹坚如鼓”,如果腹胀大,灸水分很有效果。 “鬼击鼻出血”。鬼击的意思是没有原因的,突然就流鼻血。小孩十四岁以下,流鼻血这叫做正常,不要去治它。大人,超过十四岁以上,才要去治。
2、下脘穴
    下脘正好在神阙跟中脘的正中间。下脘在胃的下口的地方,这下口的地方常常容易发炎。痛的观念是什么?痛根本是来自压力,而不是来自发炎。当有痛在那产生后,压力纾解掉就好,环境改变掉就好,有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处方不是杀细菌,而是改变环境,针灸也是一样。
3、胃之募穴一中脘
    中脘穴是胃的募穴,胃病治此。下针也可以,灸也可以。
我们身上有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
分别是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气会膻中。另外每一条经都有一个郄穴②。身上每一个腑,所有腑的病通通在中脘上治,所以中脘是大穴,用的非常多。
    比如有些特殊的治症,像印堂痛,中脘一针下去病就去掉了,胃有问题产生的头痛。怀孕中间的妊娠恶心想吐,通通可以在这治疗,针或灸。只要是肠胃方面的病都可以治,因为腑会中脘。中脘往上是上脘。上脘穴是络穴。我们有一个很有名的灸法叫梅花灸,是以中脘为主,上下左右各一寸,成一梅花型,统治一切胃病。只有病人吐血时不要灸。所以上脘、下脘、建里等于是辅助中脘的穴道。
4、心之募穴—巨阙穴
    巨阙是心脏的募穴。我们在治疗心脏病的时候就会用到巨阙穴。
病例1:一个病人动脉血管堵塞,西医手术前发现一个肾脏完全没有功能,西医说不能开刀,放弃了。巨阙、关元,一下针痛就没有了。对任何心脏病都可以针巨阙和关元,针下去不要下太深,差不多一寸。
病例2:我们有心脏三针,病人躺平后,下针巨阙、关元、天突,这三个穴道下针,病人的心痛就会去掉。尤其是在治疗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者是心肌梗塞。巨阙、关元、天突一个是心脏的募穴,一个是小肠的募穴,天突是气脉经过,这个气很强。这三个针下去,心痛就不痛了。临床上可以看到。下针这三个穴位后,这个气会到第十椎下,第十椎下没有穴道,我们再下到脊椎骨上面,把气导出来。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治疗心脏病的三个穴道,几乎无所不治。
5、补泻手法
心的募穴,“得气即泻”。在这介绍基本补泻的手法 “提豆许”,针扎下去,扎到巨阙上面,我们要泻。一开始先捻针,左转右转气到了以后,往前推一点点,推像绿豆那么大就是泻。往上拉一点,这就是补。
    如果是怀孕的妇人,气会往上冲,会让怀孕的妇人昏倒,所以针下巨阙,为什么提这个,因为还有补合谷,泻三阴交。在后面介绍大肠经跟脾经时会再说到。
    按十四经发挥,人心下有膈膜,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这是我们的横膈膜,在我们的身体,肺和心脏中间有一个横膈膜。心脏有问题时,会有穿心痛。我们主要症状叫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6、鸠尾穴
    巨阙再上一寸是我们的鸠尾。鸠尾穴不可以重击,一打会内出血。不可灸,可以针。《灵枢》曰:“膏之源出于鸠尾”。我们身上很多黄油,身上很多的油网就是三焦,这个黄油就是膏,膏的源头呢,来自鸠尾。
7、膻中穴与天突穴
接下来的穴道是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
膻中穴也是八会穴之一,气会膻中。气病治此,呼吸短促,气喘在这里治,但禁针,要用灸的。
肺痈吐脓,呕吐涎沫,妇人乳汁变少,都在膻中治。因为气会膻中,气是阳,强他的心脏、强他的肺气,效果都很好。肺痈有两种,一种是里面化脓,化脓的时候,咳出来的是很浓稠的脓。如果咳出来白色泡沫,完全是白的泡沫,那是肺癌。
平常玉堂、华盖、璇玑都只要知道穴道在这,很少用。
    天突在喉咙旁边,甲状腺肿,喉咙肿痛等,都可用近取穴天突来治疗。
8、廉泉穴
    廉泉穴是是阴维任脉之会,治疗舌强不语用的。这个穴道,大部分是用针,没有用灸,也不好灸。
9、承浆穴
    承浆穴为什么叫承浆,因为喝了豆浆、米浆,有了承浆就不会漏出来。反过来,中风的人,如果吃了饭,会流涎,就要下承浆,
    这个穴道大部分用在中风,面部中风。面部中风时脸歪一边,歪左边或右边。当我们治疗完面部中风后,面孔回正以后,我们一般来说会下承浆及人中。如果面部中风,我们针灸效果非常好,治疗完后承浆人中用几次,就好像把它固定住。
    牙齿痛,在承浆也可以治。有的人糖吃多了,牙齿会腐坏掉,因为糖经过提炼过会变的很小,吃到了身体里面,就是酸,如果吃的是蔗糖,体积很大,细菌病毒没有办法吃它,而且蔗糖是碱性的。如果半夜你牙痛,你拿个蔗糖放进嘴巴进去,嘴巴是碱性的就不会痛,因为所有的病毒无法在碱性的环境下生存。
二、督脉经穴篇
    督脉是所有阳气之会。阳气在流行完全身之后.就会回到督脉。督脉跟任脉一样,没有井荣俞经合。要知任督二脉之功,先将耳、目、口、鼻四门关闭起来。
1、长强穴(主治痔疮)
    督脉第一个穴道是长强穴,是足少阴、少阳之会,这个穴是痔疮的根本。痔分两种,一种是内痔、一种是外痔。内痔时,中医定义它,是先血后便,不会痛。外痔,是先便后血,外痔会很痛。长强穴,不管内、外痔都可以治疗。不管是针、灸或中药都可以。
    下针时内痔看不到,外痔时,肿得很大,用三棱针来刺它放血,然后用小一点的火罐把痔疮吸住,把脓血抽出来,把痛去掉,痛就是瘀血累积才会有痛。
2、腰俞穴
    督脉第二个穴道叫腰俞,在尾椎骨上,脊椎交接的地方。腰俞可治月经不来。
鞠文盈
贫民
贫民
  • UID20186075
  • 粉丝0
  • 关注1
  • 发帖数48
110楼#
发布于:2015-11-14 06:3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鞠文盈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13号,《针灸大成》第9、10课心得
上接任脉穴位:
7、水分穴
【定位】用上腹寸找。心蔽骨与神阙之间,中点也中脘穴。神阙上一寸是水分。
【主治】 水分是治水肿的穴道,是水分开的地方。直接饮用热水或冷水,水到了胃后进入水分,水会气话,气化后,进入全身,流出的是汗,尿出来的是小便。只有混杂在食物中的水,才会进入小肠。水分主水病,腹坚如鼓,治水病针和灸都可以。灸最好。
糖尿病,中医称“消渴”。有三: 一,上消,主要症状渴饮百杯,不能止渴。
二,中消,饮食百碗,不解饥。
三,下消,阳不举。
8、下脘穴
【定位】下脘穴正好在神阙跟中脘穴的正中间。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为太阴任脉之会。此出容易发炎。
  痛的观念   痛根本是来自压力,而不是发炎。处方改变发炎的环境,就不痛了。穴道可以协助我们做诊断。
9、胃之募穴--中脘穴
 【定位】心蔽骨与神阙的正中间,
【主治】 是胃治募穴,胃病治此。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腑会中脘,人体胆,小肠,大肠,胃,膀胱,子宫,胞户生病都可以中脘穴来治之。.肠胃方面的病找中脘,可针可灸。胃有问题产生的头痛,如印堂痛,中脘一针痛可除。怀孕妊娠期间恶心想吐,找中脘,针或灸。
  八会穴   是指脏,腑,气,血,经,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八个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穴,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悬钟穴),血鬼膈腧,骨会大杼穴,脉会太渊。会郗治疗法。    
10、心之募穴--巨阙穴
【定位】从心蔽骨,两个正中间的地方是巨阙穴。巨阙跟中脘的中间是上脘。上脘是络穴。      
【主治】巨阙是心脏的募穴。加上关元穴治疗心脏病。梅花灸,以中脘穴为主。上下左右各一寸,成梅花型,统治一切胃病。吐血时不灸。上脘,下脘,建里等于是辅助中脘的穴道。孕妇,因气上冲而昏倒,可针巨阙。心彻背痛,因痰饮造成。巨阙穴可诊断心脏的问题。
  补泻手法是提豆许。针下得气后,往前推一点点为泻,往上拉一点点为补。
11、鸠尾穴
【定位】巨阙上一寸是鸠尾穴,是一个很危险的穴道。
【禁忌】不可重打重击。禁灸可针。
  膏之源出于鸠尾。我们身上很多黄油,很多的油网就是三焦,这个黄油就是膏,膏的源头来自鸠尾。
12、膻中穴
【定位】
【主治】膻中穴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之会。气会膻中,气病治此。气是阳,强他的心脏,强他肺气,效果都很好。呼吸短促,气喘在这里治。
【禁忌】但禁针,用灸。
13、天突穴
  【定位】天突穴位于喉咙的那个洞。天突穴与鸠尾穴之间的正中间是玉堂穴。玉堂下一寸半是膻中穴,膻中穴下一寸半或六是中庭穴,那里是个凹洞。
   心三针。天突,巨阙,关元,三针一下这是常用的治疗心脏病的三个穴道,几乎无所不治。
14、廉泉穴
   【定位】手握拳,用大拇指指尖顶到下巴处是此穴。是阴维脉任脉之会,会治舌头的病。因为近取穴。近取穴的定义是,病发在这边,只要是附近的穴道,都有它一定的主治。
  【主治】治舌强不语,针下去的时候对着舌根方向。
15、承浆穴
  【定位】在下嘴唇凹进去的那个点就是承浆穴。
  【主治】中风的人,如果吃了饭,会流涎,就要下承浆,下针时,要开口,嘴巴张开来。一般用于中风,当面部中风后,面孔回正后,一般来说会下承浆穴和人中穴,以此来固定。牙痛承浆治,也可用蔗糖。承浆穴用针,用灸都可以。
二、督脉经穴
督脉是所有阳气之会。阳气在流行全身之后回到督脉。督脉跟任脉一样。没有井荣俞经合。
1、长强穴
【定位】尾椎下面,肛门与尾椎骨之间,督脉第一个穴道,也是个大穴,足少阴少阳之会。
【主治】主治痔疮,是痔疮的根本,下针采取斜刺。
张倩
贫民
贫民
  • UID20187917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0
111楼#
发布于:2015-11-14 06:3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张倩申请签到
 20151113 《针灸大成》第910课心得

 
一、任脉之穴位(二)
 1. 神阙穴:位于肚脐,禁针否则无法大便。可隔盐灸,可用于治疗中风、肠鸣。

 2. 水分穴:治疗水肿的一个穴道,有水病时灸比针好。用到比较多

 
糖尿病在中医里称为消渴,分为三种,
上消即渴饮百杯而不能止渴,喝完的水完全被排出。
中消即饥食百碗而不解饥。
下消,即阳不举。
小孩:14岁以下,流鼻血,不用治,会流鼻血,不高烧。
14岁以上,流鼻血,须治。
 
足水病,腹胀如鼓,水分穴是很好的灸的位置。
 3. 下脘穴,在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太阴,任脉之会。炎症最易产生的地方,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大部分都在此处,所以经常有下脘痛。

痛的观念:来自压力,(中医:温度、速度、时间、压力——物理医学),有痛,将压力疏解。处方是改变环境,使正向生存。
 4. 建里穴

 5. 中脘穴(大穴),胃之募穴,腑会中脘。任何胃病,恶心呕吐,妊娠反应,胃下垂等,所有的肠胃病均可用此穴治疗,针灸均可,下针一寸即到。多用之

 
人身之八会穴: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气会膻中,在会郗治疗法中用到。
 
     每一条经,12经络,每一条经都有郗穴
腑(消化系统):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子宫
脏:肝,心,脾,肺,肾,胰  (中医脾,西医胰)
印堂痛——中脘一针下去,痛消,因胃有问题产生的疼痛。
怀孕呕吐,吃坏肚子——可下针,灸均可。非常好用
6. 上脘穴,是胃的络穴
在心蔽骨与中脘的中心即为巨阙穴,在巨阙穴与中脘的中心即为上脘穴。
 
梅花灸:以中脘穴为中心,上下左右各一寸同时进行梅花灸,通治一切胃病。禁忌:当病人吐血时不可用此方,因为灸增加温度会促进血液循环加剧吐血,吐血可能是胃癌或者是胃出血。
上脘下脘起辅助中院的作用。
 7. 巨阙穴(大穴):是心之募穴,治疗心病。得气即泻。

 
横隔膜连接腹前的鸠尾和背部第十一椎,功能很多,可阻止肠中的沼气上升;压挤肝脏,使其运动,使得肝脏中的杂物随血液排到大肠,血液到达大肠将促进其蠕动。肝脏与大肠连接的血管是人体唯一一处没有瓣膜直接相连的血管,所以大肠与肝脏的血液可以回来流动,这也是大肠癌患者经过开刀后可能出现转移到肝脏的原因。
 
穿心痛——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因为在横隔(肺与心脏之间的膜)膜处有痰,痰去痛消。
 
怀孕时气往上涌导致妇人晕倒,可在巨阙穴下针。
 
基本的补泻手法:留豆许,气到后,往前推一点点,补:往上拉,上补下泻
 8. 鸠尾,巨阙穴上一寸,不可重打重击,禁灸可针。重击会导致内脏内出血。膏之源来自鸠尾,也就是说人身上的油网(三焦)中黄油也叫膏都是来自鸠尾穴。

 9.天突——喉咙下的洞里,不能直接扎,一寸即到,角度:胸腔和食道中间。中医将气管称为十二重楼。

心脏三针:病人躺平,下针:巨阙,关元,天突,心痛可止,尤其针对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心肌梗塞,心脏动脉血管病症,强痛时,用上面三针,气往下走,第十椎下,第十一椎上(没有穴道),气会聚集在那边,从脊椎骨上针下去,(在后背,怎么针?)气就导出来。几乎完全去掉疼痛。几乎无所不治。
此穴是气脉经过的地方。离喉咙近,利用近取穴,可治疗甲状腺肿,喉咙肿痛。
 10.玉堂——天突和鸠尾的正中间点。

11.膻中——玉堂穴下一寸半或一寸六。手摸,心壁骨中间有凹洞。
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的汇穴),气病,呼吸短促,气短。禁针(过去针粗禁),现在可针,可灸。肺痈吐脓,呕吐涎沫,咳嗽咳的妇人乳汁变少,可取此穴。气和肺的问题都可以在膻中穴治。
肺——口吐完全的白沫,泡沫,肺癌
气为阳,把气强起来,能够强心脏,强肺气。
12.中庭——膻中穴下一寸半或一寸六。
中庭和玉堂是膻中的辅助穴道,没有膻中穴那么重要。
13. 华盖——玉堂穴与天突穴的中点
 14. 紫宫穴——玉堂穴与华盖穴的中点

 15. 璇玑穴——华盖穴与天突穴的中点

 16.  廉泉穴,可针不灸,下针时针尖指向舌根,手握拳,用大拇指指尖顶到下巴处就是廉泉穴,不用下很深,一寸半,够了 。舌强不语等所有和舌头有关的病都可用此穴治疗。近取穴原则

 17. 承浆穴,下针时嘴巴张开。面部中风,回正以后,一般会用承浆
+人中,急救
牙齿痛,承浆也可以治。
蔗糖放入嘴里,是碱性。饭后吃干蔗。
 
二、督脉之穴位(一)
 
督脉是诸阳之海,没有井荣俞经合。
 1. 长强穴,督脉之络,长强穴下针时,取斜刺,下针一寸,无须补泻,引气即可。位于肛门与尾椎骨之间,是痔疮的根本。

 
痔疮分为两种:内痔——先血后便,完全没有痛感;
外痔——先便后血,很痛。
长强穴可治疗内外痔。
 
外痔先用三棱针放血,用小号火罐将脓血吸出,痛即可去掉。
手术治疗痔疮会引发瘘管后遗病,女人跟阴部连在一起,常常会阴部排出大便,
 2. 腰俞穴
: 督脉第二个穴道,在尾椎骨上,脊椎交接的地方,第21椎,可治月经不顺。
胡林波
贫民
贫民
  • UID20177526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92
112楼#
发布于:2015-11-14 07:5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胡林波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13日《针灸大成》第9   .10课心得
任脉穴行二十四
会阴潜伏两阴间
曲骨之前中极在
关元石门气海边
阴交神关水分处
下脘建里中脘前
上脘巨阙连鸠尾
中庭膻中玉堂里
紫宫华盖运璇玑
天突廉泉承浆止
  
                      水分穴
    在心蔽骨与神阙的中间是中脘,中脘与神阙中间是下脘,中脘与下脘中间是建里,下脘与神阙中间是水分。
    水分是治疗水肿的穴道,喝水到了胃以后到水分就会气化,后进入全身。
    只有混杂在食物里的水才有办法进入小肠。这叫常人。
   水在大肠被气化,回到肺里,成为津液。如小肠温度不够,水便混在一起,针灸时,要把小肠的温度热回来病才会好,所以要去管心脏。
    当水不分了,水直接进入小肠,造成肠鸣腹泻,水肿,可以针或灸水分。水分是小肠的上口,有水病,灸比针好。
     糖尿病,中医称消渴,上消,主要是口渴,渴饮百杯不能止渴。中消是饿,饥食百碗不解饥。下消就是阳不举。
     水分穴主水病,腹坚如鼓。治疗鬼击鼻出血。
    十四岁以下小儿流鼻血是正常抒解热的方式,不需治疗。会流鼻血的小孩不会发烧。
    
                       下脘穴
    在神阙跟中脘的正中间,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太阴任脉之会。胃炎的好发部位。
    痛的关念:  痛根本是来自压力,而不是来自发炎,痛产生后,压力缓解掉就好了。
    
                    中脘穴
    在脐上四寸,心蔽骨与神阙中间,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胃病治此。针灸均可,一寸。
    八会穴:  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脉会太渊筋会阳陵泉,骨会大抒髓会绝骨。
    每条经上都有个郗穴,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八会穴与郗穴合用为会郗治疗法。
    腑包括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子宫,胞户。所有腑的病都可用中脘,印堂痛,胃又问题产生的痛,妊娠呕吐,肠胃方面的病通通可以治。
    
                        巨阙穴
     心蔽骨与中脘之间是穴。心之募穴,可治疗心脏病,针下不要太深,一寸即可。
     上脘穴,在巨阙跟中脘的中间,是胃之络穴,与建里,下脘是辅助中脘的穴道。
     梅花灸,以中脘为主,上下左右各一寸灸,统治一切胃病。吐血时不灸,因温度增加出血会多。
    
   补泻手法:  心之募穴,得气即泻。下针巨阙后,提豆许。
  提豆许,就是引到气后,往前推绿豆大就是泻,往上拉一点就是补。
     按十四经发挥,人心下有膈膜,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这是横膈膜。
    心脏有问题会有穿心痛,主要症状是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是因为痰饮造成的。
    因为有横膈膜在,肠子的食物沼气不会上升。还可压挤肝脏,将肝脏的血到大肠,用金疏木,肝脏的血跟大肠是相通的,全身只有这一条血管没有瓣膜。

                       鸠尾穴
     巨阙上一寸,不可重击,不可灸,可针。
   膏之源出于鸠尾,油网是三焦,黄油就是膏,膏的源头,来自鸠尾。

                   膻中穴与天突穴
     咽喉前下方凹陷是天突,可治疗甲状腺肿,喉咙肿痛。不要直刺,沿骨斜刺,一寸。不要扎到气管(中医名十二重楼)。
    天突与鸠尾中间是玉堂,玉堂下一寸半是膻中,膻中下一寸半有个凹洞即中庭,玉堂与天突之间是华盖
巩菲
新手
新手
  • UID20181906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74
113楼#
发布于:2015-11-14 08:2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巩菲申请签到
20151112号,《针灸大成》第910课心得
 
1.神阙:即肚脐。禁针!可用隔盐灸。中风,肠鸣
2.中脘:剑突下和神阙的中点。胃的募穴,任何肠胃病都可在中脘穴治疗。
腑会中脘:腑为六腑,即所有的消化系统。
印堂痛,可针中脘,为胃有问题所产生的头痛。
八大会穴: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
会郗治疗法则:
3.水分:肚脐上1寸。治疗水肿的穴道。喝进去的水到了胃,再到水分,会蒸发气化掉,通过肺的通调水道功能,变成汗液或尿液排出。混杂在食物中的水,才会进入小肠,小肠因为心火的下沿,具有热量,通过不断的蠕动,吸收食物,进入大肠的只有水和残渣。因为大肠围绕在小肠的周围,所以小肠的热量又把大肠中的水份气化掉,因为大肠与肺互为表里关系,大肠里气化的水会回离到肺里。上到嘴巴里就是嘴里的津液。
如果小肠的温度不够,大便中的水分就和食物残渣一起出来,成腹泻了。
当人体有肠鸣、水肿的时候,水分穴可针可灸。
当小肠的下口有水病的时候,艾灸最好,禁针。
正常在小肠里分清泌浊,糖尿病,即中医讲的消渴,分为上消---渴饮百杯不止渴。喝下去的水,水分穴不能控制,直接小便排出,频尿。中消---饥食百碗不解饥。下消---阳不举。
水分穴主水病---腹坚如鼓,病人肚子鼓胀的非常大,水分穴可灸。
不明原因的流鼻血,14岁以下的小孩子,流鼻血的为正常。因为小孩为纯阳之体,当身体热量增高时,流鼻血可以泄热。流鼻血的孩子一般都不发烧。
14岁以上要治疗。
4.下腕:神阙上2寸。胃的下口,小肠的下口。为太阴,任脉之会。当病人下腕穴痛,大部分为胃溃疡。
痛的观念:痛来自于压力,当人体有痛产生的时候,要把压力疏解掉,根据八纲辨证,进行治疗,祛除压力。用针或灸都可以。
5.建里:神阙上1寸。
6:巨阙:剑突下与中脘的中点。心脏的募穴,治疗心病。
当心脏病发作,胸痛的时候,针巨阙和关元。针不能下太深,1寸左右即可。
补泄手法:提!入!豆许。得气之后,往前进针为泻,所谓泻,就是让气往下走。得气后往上拉,留豆许,为补。
人心下有膈膜,横膈膜前连鸠尾,后面连到第10椎下(心腧)
心脏有问题的时候,会有穿心痛,痛的原因是因为痰饮。把痰饮去掉,心痛就消失。
有横膈膜在,肠子里食物的沼气不会上升,
横膈膜可以挤压下方的肝脏,使肝脏里的血进入大肠,大肠就有力量蠕动。
7.上腕:中脘上1寸,是胃的络穴。
梅花灸:以中脘穴为中点,在上下左右各一寸的地方,进行隔姜灸。通治一切胃病。但病人吐血,或胃出血的时候不能灸。
8.鸠尾:巨阙上一寸,不可重打重击,重击会导致内出血。禁灸可针。《灵枢》上说,膏之源出于鸠尾,也就是说人身上的油网(三焦)中黄油也叫膏就来自鸠尾穴。
9。天突:锁骨中间,喉咙下方凹陷中,斜刺,一寸即到。中医将气管称为十二重楼。
心脏三针:病人躺平,下针在:巨阙,关元,天突,心痛即止,尤其针对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心肌梗塞,心脏动脉血管病症,胸部强痛时,施用心脏三针,心气往下走,第十椎下,第十一椎上(没有穴道),气会聚集在那边,从脊椎骨上针,气就会导出来。
根据就近取穴的原则,此穴是气脉经过的地方。天突穴也可治疗甲状腺肿,喉咙肿痛。
11膻中:玉堂下1寸半。
腑会中脘,气会膻中。为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的会穴,灵枢上讲气病治词,气病包括:呼吸短促,气短。古时禁针,现在可针,可灸。肺痈吐脓,妇人乳汁变少,可取此穴。肺痈:分两种,一种为肺里化脓,咳出的痰比较浓稠,若吐出的完全的白沫泡沫,为肺癌。气病和肺的问题都可以在膻中穴治。
气为阳,把气强起来,能够强心脏,强肺气。
12中庭:膻中穴下1516,手可以摸到心壁骨中间有凹洞。
10玉堂:天突和鸠尾的正中间点。
中庭和玉堂是膻中的辅助穴道,没有膻中穴那么重要。
13.华盖:玉堂穴与天突穴的中点
14.紫宫穴:玉堂穴与华盖穴的中点
15.璇玑穴:华盖穴与天突穴的中点
16.廉泉穴;讲大拇指关节放在下巴,指尖里扣,指尖到达处。可针不灸,下针时针尖指向舌根,下针1手握拳,治疗舌强不语,根据近取穴原则,所有和舌头有关的病都可用此穴治疗。
17.承浆穴:嘴唇下方凹陷处,为任脉的最后一个穴道。下针时嘴巴药张开。面部中风,可用承浆,一般中风后面部回正以后,会用承浆和人中,讲面部固定。中风的治疗要越快越好。
喉咙讲不出话,牙齿痛,承浆也可以治。
蔗糖是碱性的,牙痛时,可以放蔗糖,病毒在碱性环境下不能生存。吃甘蔗对牙齿好。
二、督脉之穴位(一)
督脉是阳脉之海,和任脉一样,都没有井荣俞经合。
1.长强穴:位于肛门与尾椎骨下方之间,足少阴少阳之会,督脉在长强穴与任脉相接。在长强穴下针时,取斜刺,向肚子方向,下针一寸,无须补泻,引气即可。是治疗痔疮的根本。内外痣都可以治。
痔疮分为两种:内痔,先血后便,完全没有痛感;
外痔,先便后血,很痛。外痔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用火罐将脓血吸出,痛即可去除,因为痛为淤血聚集,引发压力产生的痛。
手术治疗痔疮会形成瘘管,瘘管与女人阴部连在一起,阴部排出大便,滴漏不止。
2.腰俞穴: 在尾椎骨上,第21椎下。
灸友王香香
新手
新手
  • UID20187073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77
114楼#
发布于:2015-11-14 08:5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王香香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3日《针灸大成》第9、10课心得

任脉之穴位
 
1水分穴
 
水分是小肠的上口。治水肿的穴道。 主水病,腹坚如鼓,灸最好,也可针。鬼击鼻出血(14岁以上),指没有原因的突然流鼻血。糖尿病的上消症。
 
糖尿病:中医称消渴,有三种,上消:口渴,渴饮百杯不能止渴,喝完后水分穴不能控制直接排出来,频尿;中消:饥食百碗不解饥;下消:阳不举。西医中的第I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根本不存在,打疫苗会使胰脏失去功能,第II型才是消渴症。
 
流鼻血:14岁以下小孩流鼻血正常,不用治,十四岁以上才治。小孩子天生体能很强,发高烧之前一流鼻血就把压力疏解掉,热就退了。所以会流鼻血的小孩不发高烧。这是阻止流鼻血,反而会发高烧。
 
2下脘穴
 
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太阴,任脉之会。炎症最易产生的地方,如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基本都发生在幽门处。下脘穴疼就知道是溃疡的现象。
 
痛:是来自压力,而不是发炎。当有痛产生后,压力疏解掉就好。
 3中脘——胃之募穴

 
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胃的募穴,腑会中脘。针灸都可以,胃的任何病,如怀孕中间的妊娠恶心、吃坏东西呕吐、胃溃疡、胃下垂等。针一寸即可,灸的效果非常好。 包括所有腑的病,腑包含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子宫、胞户。
4 上脘穴,是胃的络穴,辅助中脘。
梅花灸:是以中脘为中心,上下左右各一寸,五点成一梅花型,隔姜灸,统治一切胃病。病人胃出血(吐血或者大便黑)时禁灸,因为增加温度会增加出血。吐血可能是胃癌或者是胃出血。
5巨阙穴——心之募穴 治疗心病。得气即泻
 
肋骨交界处(中庭穴)和中脘穴中间为巨阙穴。 心和小肠相表里,治疗任何心脏病、动脉血管堵塞、胸痛,取巨阙和关元。怀孕时,胎儿的气会往上冲,会让孕妇昏倒,所以针下巨阙。
 
补泻手法:扎针后先捻针,左转右转感觉气到了以后,泻就往扎针方向推一豆许,补就反方向提一豆许(大约绿豆那么大)
 6鸠尾穴

 
巨阙上一寸,没有到心蔽骨。鸠尾穴不可以重击,会内出血。禁灸,可以针。《灵枢》曰:膏之源出于鸠尾。身上很多的油网就是三焦,黄油就是膏,膏来自鸠尾。
 7天突穴

天突在喉咙的洞里,不能直下针,会扎到气管,中医称气管叫重楼、十二重楼。不要直针,要斜下在胸腔和食道中间,下针一寸,太深会扎到肺。
 8膻中穴——气会

 
天突和鸠尾中间是玉堂,玉堂下一寸半是膻中。膻中下一寸半,或一寸六,有个凹洞就是中庭。中庭和玉堂是辅助膻中穴的。玉堂和天突中间是华盖,华盖和玉堂中间是紫宫,华盖和天突中间是璇玑。
气会膻中,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阴少阴的会穴。过去禁针,现在可下针。呼吸短促,气喘,肺痈吐脓,呕吐涎沫,妇人乳汁变少都可以在此穴治。因为气会膻中,气为阳,可强心脏。气和肺的问题都可以在膻中穴治。
 
肺痈分两种,一种是肺内部化脓,吐出的痰很浓很稠,另外一种是吐出的痰很白很清,还有泡沫,那就是肺癌。
 9廉泉穴

 
廉泉是阴维任脉之会,四指握拳,食指抵住患者嘴唇,用大拇指指尖顶到下巴处是穴。 可针不灸,中风舌强不语(舌头强硬不能讲话)所有和舌头有关的病都可用此穴治疗。。
 
下针角度特殊,要对着舌根,不会伤到食道,下一寸、一寸半。
 10承浆穴

 
常用穴道。在下巴的凹坑里,下针时嘴巴要张开。
 
牙齿痛也可用承浆穴(口含蔗糖可镇痛,因为蔗糖是碱性的,任何细菌都不能在碱性环境下生存)。饭后吃甘蔗,牙会很好。
督脉之穴位
 
督脉是诸阳之海。没有井荣俞经合。阳气在流行完全身之后。
长强穴(主治痔疮)
 
足少阴、少阳之会。督脉之络,长强穴下针时,需斜刺,下针一寸,引气即可。在尾椎骨的下端与肛门的中间。
 
痔疮:分内痔和外痔。内痔是先血后便,不痛。外痔是先便后血,很痛。长强穴都可以治疗。下针时内痔看不到,外痔肿得很大,用三棱针放血,放血时,可以用火罐把脓血抽出来就不痛了,因为痛是瘀血累积产生的。
 
②腰俞穴
 
脊椎骨在尾椎上是成三角形的,在尾椎骨上脊椎交接的地方,上面即第二十一椎的地方就是腰俞穴。
管琴歆
侠客
侠客
  • UID20183087
  • 粉丝5
  • 关注6
  • 发帖数136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115楼#
发布于:2015-11-14 13:2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管琴歆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14日《针灸大成》第11、12课心得
督脉的穴道除了治病以外,还可帮助诊断。督脉是诸阳之会,每一个穴道几乎都络到一个脏。
督脉位置图如下图:
命门在第十四椎(对应肚脐的位置),肩胛骨底部平齐是第七椎

1、命门与阳关穴
命门在第十四椎,与肚脐相对应的位置。
命门穴针和灸都可以,剧烈的头痛、脑膜炎 ,在命门上都可以治疗。
命门穴顾名思义是生命之门。练功夫的人先观想关元和命门成一条线。吸气时,这条线往下沉到会阴。吐气时这条气往上升到顶的时候,再吐最后一口气吐到没气了再把肛门提起来,提肛在练功是最后一步。
小便要等到饱满扣不住了才去排。排时要大力尽量排,把气逼出去发一点声音都没有关系,养成习惯时每天都在运动下焦,就会长命百岁。
阳关穴在命门下两椎也就是在第十六椎,阳关穴针灸都可以治腰痛。
2、悬枢穴
在第十三椎下
治症跟阳关差不多,治腰痛等。三焦经会经过。
3、脊中与筋缩穴
脊中在第十一椎下,
这个穴道只能下针,不可以灸。周围是脾脏,这穴道主要是治黄疸 、便血 。
筋缩穴在第九椎下,肝主筋,全身的筋是肝脏在管。这个穴道正在肝的后方。
筋缩用针和灸都可以,像治抽筋、癫痫狂。
*癫、痫、狂之眼诊法
癫、痫、狂,这三个是不一样的东西,在诊断上要看眼睛。
第一种在眼珠的上眼白有像鸡爪的血丝。这三个血丝串穿到黑珠,这种最好治
第二种在眼珠的上下眼白都有像鸡爪的血丝,这种难治。
第三种在眼珠的下眼白有像鸡爪的血丝,就是无法治。
治疗后只要眼白上没有鸡脚一样的血丝,就好了。
像癫症、痫症、狂症,一般来说,只要精神上有问题,百分之九十九都有便秘。把燥粪去掉之后,再来会有很多种治疗方法。这个在筋缩可以治疗,任何的抽筋,吐白沫,发狂奔走都可以治。痫病会不断的讲重复的话。
4、至阳穴
至阳穴第七椎下,在第七椎、第九椎中间是经外奇穴,我们叫消渴穴。有糖尿病的人可以在这治疗,治到压它时不痛就是好了,下针和灸都可以,也可以用来诊断糖尿病好了没有。
至阳穴也是近取穴,治我们的腰脊痛 。实际上腰脊痛分很多种,以命门穴来分上下,命门以下痛都是带脉的病找阳关、腰宜治下面的病。命门以上痛,是阳维脉的病找督脉上面的穴位。
5、灵台穴
灵台穴在第六椎下。 第七椎是血会的地方。病人有血癌时在第七椎都会有压痛点。灵台穴有压痛,就是标准的血癌。灵台有压痛点,代表得到过多的营养,实际就是西医讲的白血球增加。在灵台这边就会有过实的现象。
反过来,治到没有压痛,血癌就好了。
灵台穴在书上说“第六椎下,铜人缺”,治病的缺掉了、遗失掉了。灵台这个穴道禁针。
6、神道
在第五椎下,从七椎往上找最好找。在任何的心脏病都会有压痛点。在治疗后再压不痛了,就是好了。神道一般来说用下针,因为汗水比较多,所以下针。治症你们可以在书上参考一下,我用神道主要用来诊断,下针很少下,我都下旁边膀胱经的穴道。
7、身柱。
在第三椎下,这个身柱骨很有名。假如脊椎骨受伤产生的瘫痪,如果是第三椎裂掉,就完全没办法治。只要第三椎骨还在,第二、第四、五坏,都还有办法救回来。小孩子没事就灸身柱。灸身柱可以长的高大,而且身体非常壮,不容易感冒。 不喜欢看到人、火,就是阴症,可以灸第三椎身柱及第九椎的至阳。
8、大椎与陶道穴
第一胸椎之上是大椎。在发烧感冒时用三棱针放血,挤一点血出来烧就退。因为它是手三阳、足三阳、督脉之会,我们在退烧时可以用大椎穴。前面两个门牙躁、项强,心下痞硬者,在大椎穴治疗。太阳少阳并病就是小柴胡汤症。大椎的主力就是用在高烧放血。
第一胸椎之下是陶道。
陶道穴,是头椎和胸椎的区分点,一个病人背对你的时候,你手按着那个骨头,头椎是会转动的,但胸椎不动。所以在动骨和不动骨之间的就是大椎穴。
陶道穴是大椎的助手,大椎穴是真正的大穴。
9、哑门与风府穴
风府穴在后脑的脑骨下方半寸,是足太阳督脉阳维之会。是中风的大穴。
风府下半寸就是哑门穴,哑门是督脉阳维之会
风府下针对着舌根的方向。下到已经到脊椎骨旁,已经碰到头椎。到位的时候,病人舌头会吐出来。哑门专治声音都发不出来。
哑门跟风府下针手法都一样,对着舌尖下
病人中风舌强,正面的时候下廉泉,趴过来就下哑门
哑门跟风府都不灸,灸哑门的话,一灸就哑了。
风府。
10、脑户和强间
后脑有个枕骨,有点突出的一块骨头,这突骨的上方是强间,突骨的下方是脑户。这两穴位一般都不灸的,都会让喉咙失掉声音,都是用下针的。
11、后顶与百会穴
百会穴在两个耳朵耳尖的地方往上到头顶中心点,再往后半寸的地方有一个凹洞。所有的阳经都会在这个地方。从百会往下一寸半,就是后顶。
后顶跟前顶都是百会的辅助穴,我们以百会为主。一般来说,都是治疗头痛 。
头旋凡顺时钟转的为同性。所谓同性是他妈妈若有生下一胎,如果你是女的,顺为同性,你妈生的下一个就是妹妹;如果你是男的,那你妈生的下一个就是弟弟,如果是逆转的话就是异性。
百会是六条阳经过的地方,所以百病皆治,癫痫也可以治。中风时,百会穴是大穴,必取的穴道。
12、前顶、顖会与上星穴
百会往前找一寸半就是前顶,前顶再往前一寸半就是顖会,顖会再往前一寸半就是上星,从额外头往上一路顺着督脉当你的弧度转上去的第一个凹点就是神庭。神庭与上星距离半寸。百会前、后、左、右各一寸半,都是加强百会的效果。
在治鼻窦炎 、治鼻子发炎时,在上星上用米粒灸,做七壮,九壮,十一壮。灸的时候,会麻麻的一条直接到鼻子。
神庭穴一般来说不针,灸比较多。脑部或头部的穴道,大部分都是治精神病,近取穴原则。
13、素髎、兑端、龈交穴
素髎在鼻头的正中间。通常用点刺放血治酒糟鼻 ,鼻子很红,效果非常好,不扎针也不灸用放血的,这是近取穴,作用就是鼻窦炎,鼻息肉,酒糟鼻。
水沟就是我们的人中, “主消渴饮水无度”,因为在嘴巴旁边嘛,你喝一杯就小一杯出来。癫痫、不识尊卑、胡说八道、面肿。有的人人中是一个缝,像个水沟。有人没有水沟,平的代表没有小孩,没有儿子,有水沟代表有儿子。常常有的妇人,早上起来脸肿,都可以下,效果都很好。
兑端在上唇上面正中间。这是近取穴,平时很少用。
扎针时嘴唇拉开来,在门牙肉正中间,扎针时嘴巴拉开来,一般来说是近取穴,治牙痛,牙周病。这个针你扎上去,捻捻针就出针,一出针血就出来,不留针。
是督脉最后一个穴道,治疗牙龈肿 、腐烂,牙周病 ,用放血的就好了。放血可以流出旧的血,增加新的血,新的血会带来新的白血球。

二、手太阴肺经
肺是“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所有身上的规矩节度是肺脏在管。
肺藏魄。这个“魄”就是白天见鬼。 这个人看到不应该看到的东西,大家都看不到,我却看到了,就是魄不守。看这个人在大白天,他不喜欢出来,怕见到阳光,躲在衣柜里面,看到你很惧怕,就是魄已失。
有这个魄在肺上,我们才知道治节,才知道进退、客气、态度。这是魄的定义。
肺是气之本,气可以表现在很多地方,像头发出油,就是有气才会出油。
陈丽娟
侠客
侠客
  • UID20187695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7
116楼#
发布于:2015-11-14 14:0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陈丽娟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14日 《针灸大成》第11、12课心得
一、督脉之穴位(二)
1. 阳关穴,先找命门穴,从身体侧面看,神阙穴对应到背部即为命门穴,命门穴下两椎即为阳关穴,位于第十六椎,可针可灸。可治腰痛,比较少用。
2. 命门穴,针灸均可, 位于第十四椎,角弓反张即脑膜炎可在命门穴治疗。
3. 悬枢穴,在第十三椎下,是三焦经通过的地方,可治腰痛,水谷不化等。
4. 脊中穴,在第十一椎下,可针不可灸,周围即是脾脏,在此穴一般可治疗黄胆,便血。
5. 筋缩穴,在第九椎下,中医认为肝主筋,在此穴之后即是肝脏。督脉的穴道除治病外还可帮助诊断。筋缩穴可用于治疗抽筋,癫痫狂症。
癫痫狂是不同的,可通过眼睛来诊断。将眼睛切开来看,如果在眼珠的上方可以看到鸡足一样的血丝,为第一种癫痫症,是最易治疗的。第二种是眼珠的上下方均有鸡足一样的血丝,是难治型的;第三种是眼珠下方有鸡足一样的血丝,不治。并非不能治。当鸡血样的血丝消失受益人癫症即已治愈。癫痫狂症大多伴随便秘的问题。
第九椎的确定,两个肩胛骨的底端划线与脊椎的交点为第七椎,找到第七椎往下两椎即是。
6. 至阳穴,位于第七椎下。近取穴,可治疗腰背痛。
腰背痛分为种,在脐下痛为带脉的问题,在脐上一般为阳维脉的病。利用近取穴的原则,根据背痛的位置选择相应督脉上的穴位进行治疗。
消渴穴,位于每七椎与第九椎间,是经外奇穴,可用于治疗、判断糖尿病,可针可灸。
7. 灵台穴,位于第六椎下,是血汇的地方,可用于判断治疗血癌方面的病,灵台穴上有压痛的时候代表得到过多的营养,也就是西医讲的白血球增加即血癌,在有灵台穴上会有过实的现象,禁针。当压痛消失时血癌邓治愈,一般治疗为四周左右,小孩两周。
8. 神道穴,位于第五椎下,任何心脏病在此穴位均有压痛点,有心脏病的人初诊扎完针后痛感减轻,完全治愈时痛感消失。因为有汗水,一般情况下是采用针的方式。
督脉为诸阳之会,基本每个穴位都络在一个脏上。
9. 身柱穴,位于第三椎下,任何非第三椎损坏的瘫痪均有治愈的可能。隔姜灸身柱穴可以让人长高长壮,不容易感冒。
10. 陶道穴,位于第一胸椎之下,是大椎穴的副手,便于后面找其它穴位。
11. 大椎穴,位于第一胸椎之上,发高烧时可用三棱针在大椎穴放血,可迅速退烧,因其是手三阳,足三阳,督脉之会。
颈椎与胸椎的区分点,面对病人背部令其转头,在动骨与不动骨之间即为大椎穴。
12. 哑门,采用度骨法确定穴位,首先找到头骨,在其下半寸的位置即为风府穴,哑门穴位于风府穴下半寸。对着舌根的方向下针,针下至脊椎骨旁。禁灸。
13. 风府穴,可针不能灸,是中风的大穴,舌强不语,正面时可下针廉泉,趴过来下针哑门穴。
14. 脑户穴,在枕骨下方,可针不灸,较少使用。
15. 强间穴,在枕骨上方,可针不灸,较少使用。
北方人因为睡炕,头很平,没有枕骨。
强间穴下来是后顶穴,要找后顶穴先找百会穴,从头顶往下看,沿鼻子往上的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往后约五分的凹洞即为百会穴,所有阳经的交汇点。百会穴往下一寸半即为后顶穴,往前一寸半即为前顶穴。
16. 后顶穴,是百会穴的辅助穴位。
17. 百会穴,是百病皆治,因为它是六条经的交汇点。包括头痛,癫痫,中风时必取之大穴。
阴经只到脖子,不到头。头部只有阳经,所以头部又称“六阳之首。
梅花针,以百会穴为中心,前后左右各一寸半进,是为加强百会穴的作用。
下头针的手法:病人平躺,找到百会穴,在穴前五寸的位置斜刺进针,不能直刺。
放血:因为时间短,直刺百会穴处的头皮即可。
头旋:顺时针时如果其有弟弟妹妹必定与其同性。逆时针时刚性别相反。
18. 前顶穴,是百会穴的辅助穴位。
19. 囟会穴,小孩出生后头顶洞所在的地方。
通过面部的督脉一直往上走,通过发际线之后摸到的第一个凹点即为神庭穴;或者从百会穴往前走一寸半即为前顶穴,前顶穴往前走一寸半为囟会穴,囟会穴往前一寸半为上星穴,上星穴往前五分为神庭穴。这些穴位均较少使用。
20. 上星穴,用米粒灸可治疗鼻窦炎
21. 神庭穴,不针,灸的比较多。根据近取穴的原理头部的穴位大多用于治疗脑部的疾病。
22. 素髎穴,在鼻头正中间的位置,与女人的会阴对应。点刺放血治疗酒糟鼻,使用较多;根据近取穴可治疗鼻息肉,鼻窦炎等。
处女时此处为一处骨头,非处女时此处为两块骨头。
23. 水沟穴,即人中穴,取穴与进针法已介绍,主治消渴,饮水无度。早晨起床有水肿现象可下针水沟穴。
24. 兑端穴,位于上嘴唇上面下中间处。
25. 龈交穴,位于前门牙肉的正中间,下针时需要拉开嘴,根据近取穴,一般治疗牙痛,牙周病,牙龈肿痛,鼻窦炎等,进针后捻动即可出针,达到放血的作用即可,不留针。此穴不灸。
二、手太阳肺经
1. 肺的作用:中医观念里认为是肺是传导之官,起治节作用,管辖整个身体的节度,规矩。肺藏魄,魄即是白天见鬼,白天见到不应该看到东西。心藏神,肝藏魂。
有人喜欢白天躲在不光亮的地方,见到别人比较害怕,喜欢躲躲闪闪,是因魄已失。
肺是气之本,真正气的定义是热气,蒸气,表现在油,比如头发出油是气的一种表现。肺主皮毛,可通过皮毛的情况判断肺功能之好坏。
肺开窍在鼻。
眉毛也是由肺在管,年纪大而且生活有规矩,会比较长寿,相应的眉毛会长长。
黄萍
贫民
贫民
  • UID20182741
  • 粉丝2
  • 关注0
  • 发帖数164
117楼#
发布于:2015-11-14 19:1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黄萍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14日 《针灸大成》第11、12课心得
一、督脉之穴位(二)
1. 阳关位于第十六椎,可针可灸。可治腰痛,比较少用。
2. 命门穴,针灸均可, 位于第十四椎,角弓反张即脑膜炎可在命门穴治疗。
3. 悬枢穴,在第十三椎下,是三焦经通过的地方,可治腰痛,水谷不化等。
4. 脊中穴,在第十一椎下,可针不可灸,周围即是脾脏,在此穴一般可治疗黄胆,便血。
5. 筋缩穴,在第九椎下,中医认为肝主筋,在此穴之后即是肝脏。督脉的穴道除治病外还可帮助诊断。筋缩穴可用于治疗抽筋,癫痫狂症。
癫痫狂是不同的,可通过眼睛来诊断。将眼睛切开来看,如果在眼珠的上方可以看到鸡足一样的血丝,为第一种癫痫症,是最易治疗的。第二种是眼珠的上下方均有鸡足一样的血丝,是难治型的;第三种是眼珠下方有鸡足一样的血丝,不治。并非不能治。当鸡血样的血丝消失受益人癫症即已治愈。癫痫狂症大多伴随便秘的问题。
6. 至阳穴,位于第七椎下。近取穴,可治疗腰背痛。
腰背痛分为种,在脐下痛为带脉的问题,在脐上一般为阳维脉的病。
消渴穴,位于每七椎与第九椎间,是经外奇穴,可用于治疗、判断糖尿病,可针可灸。
7. 灵台穴,位于第六椎下,是血汇的地方,可用于判断治疗血癌方面的病,灵台穴上有压痛的时候代表得到过多的营养,也就是西医讲的白血球增加即血癌,在有灵台穴上会有过实的现象,禁针。当压痛消失时血癌邓治愈,一般治疗为四周左右,小孩两周。
8. 神道穴,位于第五椎下,任何心脏病在此穴位均有压痛点,有心脏病的人初诊扎完针后痛感减轻,完全治愈时痛感消失。因为有汗水,一般情况下是采用针的方式。
督脉为诸阳之会,基本每个穴位都络在一个脏上。
9. 身柱穴,位于第三椎下。隔姜灸身柱穴可以让人长高长壮,不容易感冒。
10. 陶道穴,位于第一胸椎之下,是大椎穴的副手,便于后面找其它穴位。
11. 大椎穴,位于第一胸椎之上,发高烧时可用三棱针在大椎穴放血,可迅速退烧,因其是手三阳,足三阳,督脉之会。
12. 哑门,采用度骨法确定穴位,首先找到头骨,在其下半寸的位置即为风府穴,哑门穴位于风府穴下半寸。对着舌根的方向下针,针下至脊椎骨旁。禁灸。
13. 风府穴,可针不能灸,是中风的大穴,舌强不语,正面时可下针廉泉,趴过来下针哑门穴。
14. 脑户穴,在枕骨下方,可针不灸,较少使用。
15. 强间穴,在枕骨上方,可针不灸,较少使用。
北方人因为睡炕,头很平,没有枕骨。
强间穴下来是后顶穴,要找后顶穴先找百会穴,从头顶往下看,沿鼻子往上的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往后约五分的凹洞即为百会穴,所有阳经的交汇点。百会穴往下一寸半即为后顶穴,往前一寸半即为前顶穴。
16. 后顶穴,是百会穴的辅助穴位。
17. 百会穴,是百病皆治,因为它是六条经的交汇点。包括头痛,癫痫,中风时必取之大穴。
阴经只到脖子,不到头。头部只有阳经,所以头部又称“六阳之首。
梅花针,以百会穴为中心,前后左右各一寸半进,是为加强百会穴的作用。
下头针的手法:病人平躺,找到百会穴,在穴前五寸的位置斜刺进针,不能直刺。
放血:因为时间短,直刺百会穴处的头皮即可。
头旋:顺时针时如果其有弟弟妹妹必定与其同性。逆时针时刚性别相反。
18. 前顶穴,是百会穴的辅助穴位。
19. 囟会穴,小孩出生后头顶洞所在的地方。
通过面部的督脉一直往上走,通过发际线之后摸到的第一个凹点即为神庭穴;或者从百会穴往前走一寸半即为前顶穴,前顶穴往前走一寸半为囟会穴,囟会穴往前一寸半为上星穴,上星穴往前五分为神庭穴。这些穴位均较少使用。
20. 上星穴,
黄萍
贫民
贫民
  • UID20182741
  • 粉丝2
  • 关注0
  • 发帖数164
118楼#
发布于:2015-11-14 19:14

20. 上星穴,用米粒灸可治疗鼻窦炎
21. 神庭穴,不针,灸的比较多。根据近取穴的原理头部的穴位大多用于治疗脑部的疾病。
22. 素髎穴,在鼻头正中间的位置,与女人的会阴对应。点刺放血治疗酒糟鼻,使用较多;根据近取穴可治疗鼻息肉,鼻窦炎等。
处女时此处为一处骨头,非处女时此处为两块骨头。
23. 水沟穴,即人中穴,取穴与进针法已介绍,主治消渴,饮水无度。早晨起床有水肿现象可下针水沟穴。
24. 兑端穴,位于上嘴唇上面下中间处。
25. 龈交穴,位于前门牙肉的正中间,下针时需要拉开嘴,根据近取穴,一般治疗牙痛,牙周病,牙龈肿痛,鼻窦炎等,进针后捻动即可出针,达到放血的作用即可,不留针。此穴不灸。
二、手太阳肺经
1. 肺的作用:中医观念里认为是肺是传导之官,起治节作用,管辖整个身体的节度,规矩。肺藏魄,魄即是白天见鬼,白天见到不应该看到东西。心藏神,肝藏魂。
肺是气之本,真正气的定义是热气,蒸气,表现在油,比如头发出油是气的一种表现。肺主皮毛,可通过皮毛的情况判断肺功能之好坏。
肺开窍在鼻。
眉毛也是由肺在管
罗红梅
侠客
侠客
  • UID20181765
  • 粉丝3
  • 关注6
  • 发帖数162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119楼#
发布于:2015-11-14 20:1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罗红梅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14日 《针灸大成》第11、12课心得

3、命门与阳关穴   肚脐正对面的穴道是命门,第十四椎;命门下两椎就是阳关,第十六椎;腰痛,剧烈的头痛,在命门上都可以治疗,针和灸都可以;阳关不常用.
4、悬枢穴  第十三椎下  治腰痛,三焦经会经过。
5、脊中与筋缩穴  脊中:第十一椎下(周围是脾脏);筋缩穴:两个肩胛骨,这个脊椎骨在中间,两个三角形的底端画条线,交错过去的就是第七椎,往下突起第二段就是第九椎。
脊中:下针,不可以灸,穴道主要是治黄疸,便血;筋缩穴:全身的筋是肝脏在管,用针和灸都可以,像治癫痫 。癫、痫、狂之眼诊法,诊断上要看眼睛。
第七椎下,这个穴道我们称至阳穴。在第七椎、第九椎中间,是经外奇穴,我们叫消渴穴(治糖尿病)。

6、至阳、灵台、神道、身柱  
至阳:第七椎下(作诊断,不下针。可灸);灵台:第六椎下(禁针);神道:第五椎下(作诊断,不下针);身柱:第三椎下(灸)。
至阳:腰脊痛
灵台:灵台的旁边是督俞,诸阳之会,有压痛,就是标准的血癌。反过来,治到没有压痛,血癌就好了;在书上说“第六椎下,铜人缺”,治病的缺掉了、遗失掉了。灵台这个穴道禁针。
神道:心脏病都会有压痛点,通常下旁边膀胱经的穴道,不痛了就代表好了;
身柱:灸灸身柱可长高 ,身体非常壮,不容易感冒。
7、大椎与陶道穴
 大椎:第一胸椎之上; 陶道:第一椎之下  
陶道穴是大椎的助手,大椎穴是真正的大穴;感冒时,用三棱针放血,挤一点血出来烧就退。因为它是手三阳、足三阳、督脉之会。
8、哑门与风府穴         度骨法来找穴道,脑骨下方半寸,是我们的风府穴;(不灸)
风府下半寸,只有一点点,就是哑门穴。(不灸),旁边有风池,下面风门;中风舌强,正面的时候下廉泉,趴过来就下哑门;哑门下针:病人面朝下,下针的时候,对着舌根的方向;风府穴:中风的穴道、头项强痛的穴道,都是近取穴;
9、后顶与百会穴  
百会:两个耳朵耳尖的地方往下到头顶中心点,再往后五分的地方有一个凹洞。所有的阳经都会在这个地方。后顶:从百会往下一寸半。
百会穴百病皆治,是诸阳之会。中风时,百会是大穴,必取的穴道。
此处说到看现有孩子的头旋可判断,下一个是弟弟还是妹妹,顺时针方向为同性,反之为异性。

10、前顶、顖会①与上星穴  
前顶:百会往前找一寸半; 顖会:前顶再往前一寸半;上星:顖会再往前一寸半;
加强百会,采用近取穴原理,通常对应精神上的疾病。治鼻窦炎 、治鼻子发炎时,在上星灸(米粒灸)。
11、素髎、兑端、龈交穴  
素髎:鼻头的地方;兑端:嘴唇的地方;龈交:在门牙肉正中间;
很少扎针在素髎的,通常用点刺放血治酒糟鼻
龈交:治牙痛,牙周病。这个针你扎上去,捻捻针就出针,一出针血就出来,不留针。

三、        手太阴肺经
1 、相傅之官:肺(藏魄),肺主皮毛; 心主神,肝主魂
肺是气之本,真正气的定义,就是热气、蒸气。肺开窍在鼻;木主肝;肝生怒;心主喜;脾主思;肺经主忧,肾管恐。化解就是用相克,忧能伤肺,所以用喜能胜忧。
[罗红梅于2015-11-16 17:34编辑了帖子]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