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绍展
侠客
侠客
  • UID20187774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53
1200楼#
发布于:2016-02-01 20:0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薛绍展申请签到
2016年2月1日《黄帝内经》第3课心得:
四气调神论:
人生长于天地之间,依照天地的规律作息,谓之顺应天道;如果逆天而行,必然不得长寿。天地有四季,了解四季的性,让身体跟着季节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三月,发陈。要晚睡早起,广步于庭,逆之伤肝木,夏天到来的时候会出现寒的症状。夏三月,蕃秀。要晚睡早起,有汗一定要发透,身体里的燥热会随汗的透发排出体外。反逆伤心,到秋天咳嗽,冬天加重。秋三月,容平。要早睡早起,冬三月,闭藏。要早睡晚起。情志方面也要收敛,做到无欲无求。不适合出大汗。不适合行房、刮痧等一切引气外行的事情。
正常的人冬天要避寒保暖,常年脚凉的人可以用冷水冲脚,因为寒极生热,真正有心脏病的人可以,心喜寒。
天气不好的时候,称作日月不明,这样的天气易受到风寒的侵袭,注意背部俞穴不要受到伤害。

春夏秋冬,分别对应着肝心肺肾四个脏腑,季节交替的前后一周称作长夏,对应人体的脾脏。
阴和阳的关系:阳没有阴的牵扯,就会向外长,阴没有阳的固住,他就会向外散。阴在内,阳在外,阴阳平衡阳能固表,阴虚,阳向外,就会表现处热盛,如果阳虚,阴就会向外散,汗水不停的外流。难经第3难,左手高骨处称关,上九分为寸,下一寸为尺。
一天中的四季:一日之中,晨为春,阳气生发,午为夏,阳气最盛,午后为秋,晚为冬,适合藏,不易于运动、散发阳气。
孙钦粉
侠客
侠客
  • UID20184903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6
1201楼#
发布于:2016-02-01 21:5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孙钦粉申请签到:
201621日《黄帝内经》第3课心得:
四季调神大论(一)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三月,春天:要晚睡早起。广步于庭,春天,不要发脾气,春气之应,赏而勿罚,应春天的季节。一定不能发脾气。春天主肝脏,逆之伤肝,肝伤到的话,到夏天的时候就会得寒性症状。

 
夏三月:蕃秀,夜卧早起。夏天,天地之气相交,万物华实,晚睡早起。即使夏天很热,流汗也要当作享受。夏天一定要得汗。
体内的阴阳气血的循环是随着四季在走。夏天时,身体自然调试成夏天的状态,这时汗和津液要让其从体内透发。流汗后要等汗透发后再去到冷气间,如果汗未透发,身体会受到伤害。反逆就会伤害到心脏,心脏受伤后,到秋天就会有咳虐现象。

 
秋三月:容平。收的时节。秋天天气很急,金气主肃杀,非常干燥。要早睡早起,与鸡同步。情志安宁。这样才能降下秋天的肃杀之气。秋天反逆动怒、过喜等会伤害到肺,冬天就会产生下痢。

 
冬三月:闭藏。冬天要早睡晚起。情志方面要收敛,有失意不好。保持身体温度,不适合出大汗。正常人不可以冬天洗冷水澡,寒极生热。但有心脏病的的人,适合洗冷水。冬天是寒冷之水,水可以克火,一强寒水时,有很多的木进入心脏(火),这叫母能令其虚。治疗心脏病,心脏肥大的,可以冬天洗冷水澡。心喜冷,喜寒。用冷水去冲脚也可以,脚是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寒极生热,越冲越热,心脏的阳就会回头。可以利用冬天养藏来治疗心脏病。反逆就会伤害到肾脏,肾脏伤到后肌肉会萎缩,精神不振的现象。

 
人要跟着二十四个节气走。如果白天应该出太阳,结果是阴天,叫日月不明,白天看起来像晚上。养生之道就是身体不要受到风寒,日月不明时身体最容易生病,邪害空窍。背上很多的俞穴,如果哪个脏腑不强时,在阴雨天最容易受到伤害。天气之间不正的气这时容易伤害到身体空虚的地方。比如忧伤,忧能伤肺,正好碰到日月不明时,又没管好肺窍,就容易受到日月不明的影响得病。

 
随时保持情志平和,不过悲、过喜、过怒,节气变化无常也不会受到其影响,所以说一个人的情志很重要。

春天讲肝脏,夏天讲心脏,秋天讲肺脏,冬天讲肾脏,节气交接前后产生的一两个礼拜之间大约18天是长夏,长夏是脾脏所在。西医认为脾脏没有功能,容易拿掉。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正常阴阳之间的关系是,阳没有阴固住就外散。阴制衡阳,阳制衡阴,阳在阴的外面的作用是固表,阳能固表,正是因为阴在里面,给阳提供了能源,如果阴虚掉,阳就会外浮,造成阳过盛;表面的阳如果虚掉,人毛孔打开,汗流不止,流出来的汗水就是阳,阴就会往外散。阳虚、阴虚都不好。春夏要养阳:让汗透发。秋冬养阴:不适合出汗。

难经第三难,左手高骨为关,关上为一寸(9分)为阳,关下为一尺(一寸的距离)为阴。寸尺之间是阴阳的极限。用手摸脉脉应该从关脉下来一寸的距离,正常的阳是九分,太过了阳太盛,太少了阳不及。
从脉也可以找出阴阳的平衡点。当阴脉太盛时,阳会往外散,超过九分,叫溢脉,溢出来是因为阴脉太盛,如果阴太虚,脉会加长,尺脉超过一寸的距离以上,称覆脉。溢脉往上走,覆脉往下走,这都是阴阳相隔,反顺为逆。
灸友刘炳环
侠客
侠客
  • UID20187358
  • 粉丝3
  • 关注1
  • 发帖数154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1202楼#
发布于:2016-02-01 22:4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刘炳环申请签到
 2016年02月01号,《黄帝内经》第03课心得
 1、真人、至人耆、圣人、贤人
 真人,能知天地之道,知晓掌握阴阳之理,呼吸日月之精华,独自寡居专守神志,身心一体,长寿如天地。
 至人耆,因德行深厚合于天道,顺从于阴阳之消长,调整四时之起居,离世俗而独居深山中,积存体内之精气不泻,神志全而无欲。能畅游天地之间,世间每一角落皆能视及听及,他们以修养生息无欲无求,不食人间烟火而成强者,也是属于真人之颠。
 圣人,能知天地之变化顺势而为,知四季风向之理而不受风寒,又知抑制欲望在人世中,不生贪吝之心,以恬淡安愉为首要,以满足为大功,如此即令外形无法避病邪,但因精神专一,亦可过百岁。
 贤人,能效法天地之法则不反背其道,从知日月星辰之变化推知四时之变化,反阴阳消长之理,利用四时以求生存,能延年益寿。
 2、四气调神大论
 四季分时:
 春季,农历正月、二月、三月,应从立春计至夏至止。
 夏季,始于夏至,止于立秋。
 秋季,始于立秋,止于冬至。
 冬季,始于冬至,止于立春。
 养生之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季,万物自地下藏潜始出芽生长之时,谓之“发陈”。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万物因之而荣盛。养生之道在晚睡早起,缩短睡眠时间,散步于庭院中,全身放松,步履缓慢自然的深呼吸,用无欲以养情志,如反其道而行,则伤肝,因春属木主肝应之,肝气于此时节当旺,此中医情志伤身之始论,如受伤于此春时,则夏季时必易受寒之病。
 夏季,名之“蕃秀”,天地之气相交正旺,万物成长结实茂盛,养生之道在于晚睡早起,不惧或烦躁在日间,日间多热,然使情志不怒,心情开朗清新,当汗则汗,不因多汗而烦怒,应心爱此状,乃得成长之道。如反逆之,则心脏受损,因夏属火应于心,如此心在夏受伤后,则秋季来时必生咳病,往来寒热,以至秋季无法存够充足之营养,免疫系统必弱,到了冬天必生重病,亳无固表能力应对外在气侯之倏变。
 秋季,又称“容平”,天气肃杀,地气渐收,此时人当早睡早起,与鸡同样的起居,应保持情志安静,来缓和外在秋日的肃杀之气,目神内敛,少言寡欲,使秋日肃杀平缓,无事不奔走,使肺气清和,秋之杀气不入肺,此应于秋季乏收养之道。如违反则肺伤,秋主金应于肺故也,肺气受损即令当时不病,到了冬天必生下痢,饮食入胃即下泄,营养必无法吸收完全。
冬季,又名“闭藏”,此天寒地冻之时,阳气潜藏地下深处,无法自地上出来缓和冬寒,人们应早睡晚起,俟日头出来再起床,精神上也应如地下阳气般藏志隐匿不出,如生私欲则当其巳得。在居住环境上应避寒近温暖之地,汗不出皮肤,不过度运动流汗伤身,此应乎冬季,为正确之养藏之道也。如违反它,则必伤肾,春季来临时必生痿病、骨病或四肢麻木冰冷不仁,使新陈代谢减弱。
 正常的人冬天要避寒保暖,常年脚凉的人可以洗冷水浴(水龙头里冷水即可,无需冰水),用冷水冲脚,因为中医认为寒极生热,真正有心脏病的人可以试,心喜寒。中医养生之道,既可养生亦可治病。
 天气不好的时候,白天艺不见日月,即日月不明,这样的天气易受到风寒的侵袭,注意俞穴不要受到伤害。
 春夏秋冬,分别对应着肝心肺肾四个脏腑,季节交替的前后一周称作长夏,对应人体的脾脏。
 违逆春季养生之道,则全身输送养份及宣泄之管道不通,肝脏中堆积之废物无法排出,屯积肝内而生病变。违逆夏季养生之道,则使皮表阻塞,汗液无法正常排出,心脏因动产生之热能无法宣泄而出,以致伤心脏。违逆秋季养生之道,则脾脏无法孕藏足够之津液来润泽肺藏,致令肺中热炼烦满。违背冬季养生之道,则必令肾精不藏,肾阳不升反下沉,而无法固精保元,体力流失,骨骼松弛无力。
 四季与天地阴阳之道,为宇宙万物生长之本源,所以春夏二季养足阳气(吸收足够之营养加强免疫系统之功能),于秋冬二季来养脏内应收存之营养(养阴)。阴阳四季之变化,也就是万物消长终始之理,为死生之大道,顺之得道,逆之则死。
黄萍
贫民
贫民
  • UID20182741
  • 粉丝2
  • 关注0
  • 发帖数164
1203楼#
发布于:2016-02-01 22:5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黄萍申请签到:
2016年2月1日《黄帝内经》第3课心得:
四季调神大论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三月,春天:要晚睡早起。广步于庭,春天,不要发脾气,春气之应,赏而勿罚,春天主肝脏,逆之伤肝,肝伤到的话,到夏天的时候就会得寒性症状。
夏三月:蕃秀,夜卧早起。夏天,天地之气相交,万物华实,晚睡早起。即使夏天很热,流汗也要当作享受。夏天一定要得汗。
体内的阴阳气血的循环是随着四季在走。夏天时,身体自然调试成夏天的状态,这时汗和津液要让其从体内透发。流汗后要等汗透发后再去到冷气间,如果汗未透发,身体会受到伤害。反逆就会伤害到心脏,心脏受伤后,到秋天就会有咳虐现象。
秋三月:容平。收的时节。秋天天气很急,金气主肃杀,非常干燥。要早睡早起,与鸡同步。情志安宁。这样才能降下秋天的肃杀之气。秋天反逆动怒、过喜等会伤害到肺,冬天就会产生下痢。冬三月:闭藏。冬天要早睡晚起。情志方面要收敛,有失意不好。保持身体温度,不适合出大汗。正常人不可以冬天洗冷水澡,寒极生热。但有心脏病的的人,适合洗冷水。冬天是寒冷之水,水可以克火,一强寒水时,有很多的木进入心脏(火),这叫母能令其虚。治疗心脏病,心脏肥大的,可以冬天洗冷水澡。心喜冷,喜寒。用冷水去冲脚也可以,脚是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寒极生热,越冲越热,心脏的阳就会回头。可以利用冬天养藏来治疗心脏病。反逆就会伤害到肾脏,肾脏伤到后肌肉会萎缩,精神不振的现象。
人要跟着二十四个节气走。如果白天应该出太阳,结果是阴天,叫日月不明,白天看起来像晚上。养生之道就是身体不要受到风寒,日月不明时身体最容易生病,邪害空窍。背上很多的俞穴,如果哪个脏腑不强时,在阴雨天最容易受到伤害。天气之间不正的气这时容易伤害到身体空虚的。

节气交接前后产生的一两个礼拜之间大约18天是长夏,长夏是脾脏所在。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正常阴阳之间的关系是,阳没有阴固住就外散。阴制衡阳,阳制衡阴,阳在阴的外面的作用是固表,阳能固表,正是因为阴在里面,给阳提供了能源,如果阴虚掉,阳就会外浮,造成阳过盛;表面的阳如果虚掉,人毛孔打开,汗流不止,流出来的汗水就是阳,阴就会往外散。阳虚、阴虚都不好。春夏要养阳:让汗透发。秋冬养阴:不适合出汗。

难经第三难,左手高骨为关,关上为一寸(9分)为阳,关下为一尺(一寸的距离)为阴。寸尺之间是阴阳的极限。用手摸脉脉应该从关脉下来一寸的距离,正常的阳是九分,太过了阳太盛,太少了阳不及。
从脉也可以找出阴阳的平衡点。当阴脉太盛时,阳会往外散,超过九分,叫溢脉,溢出来是因为阴脉太盛,如果阴太虚,脉会加长,尺脉超过一寸的距离以上,称覆脉。溢脉往上走,覆脉往下走,这都是阴阳相隔,反顺为逆。
赖惠平
侠客
侠客
  • UID20190150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1
1204楼#
发布于:2016-02-01 23:27
2016年2月1日17班-惠州-赖惠平《黄帝内经》第3课心得:
四季调神大论

春三月,春天:要晚睡早起。广步于庭,春天,不要发脾气,春气之应,赏而勿罚,应春天的季节。一定不能发脾气。春天主肝脏,逆之伤肝,肝伤到的话,到夏天的时候就会得寒性症状。

        夏三月:蕃秀,夜卧早起。夏天,天地之气相交,万物华实,晚睡早起。即使夏天很热,流汗也要当作享受,让汗出透。夏天时,身体自然调试成夏天的状态,这时汗和津液要让其从体内透发,如果汗未透发,身体会受到伤害。反逆就会伤害到心脏,心脏受伤后,到秋天就会有痎疟现象。
        秋三月:容平。收的时节。秋天天气很急,金气主肃杀,非常干燥。要早睡早起,与鸡同步。情志安宁。这样才能降下秋天的肃杀之气。秋天反逆动怒、过喜等会伤害到肺,冬天就会产生下痢。
       冬三月:闭藏。冬天要早睡晚起。情志方面要收敛,有失意不好。保持身体温度,不适合出大汗。正常人不可以冬天洗冷水澡,寒极生热。但有心脏病的人,适合洗冷水。冬天是寒冷之水,水可以克火,一强寒水时,有很多的木进入心脏(火),这叫母能令其虚。治疗心脏病,心脏肥大的,可以冬天洗冷水澡。心喜冷,喜寒。用冷水去冲脚也可以,脚是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寒极生热,越冲越热,心脏的阳就会回头。可以利用冬天养藏来治疗心脏病。反逆就会伤害到肾脏,肾脏伤到后肌肉会萎缩,精神不振的现象。
        要保持情志平和,不过悲、过喜、过怒,节气变化无常也不会受到其影响。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少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太阴不藏肾气狄沉。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要养阳:让汗透发。秋冬养阴:不适合出汗。
胡林波
贫民
贫民
  • UID20177526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92
1205楼#
发布于:2016-02-02 06:4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胡林波申请签到
2016年2月1日《黄帝内经》第3课心得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四气:指春夏秋冬四季。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三月,此为发陈。是启故从新的季节,万物开始生长,亦以生为荣。养生要晚睡早起,披散头发,慢慢缓步运动。要多赞赏,不要处罚杀戮。
        生,这是应春天的养生之道。未按春性保养的话,到了夏天会得寒症。
        夏三月,此为蕃秀。成长之道,万物开始茂盛,宜晚睡早起,要透发,流汗,让浊气得泻,使气得以疏泻,无厌于长日。不可过怒,怒则肝气易逆,脾土易伤。
        长,为夏天的养生之道。未按夏性保养者,逆夏长之气,则伤心,至秋天发为咳疟,到冬天病情加重。因水克火。
        秋三月,此为荣平。万物盛实,秋气宜收,秋属金,主肃杀。寒气上升,阳气下降,宜早睡早起,养秋收之气。应情绪安宁,以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以顺秋收之气,而使肺经清净。
        应秋气者,所以养秋气之道。违逆者伤肺,过喜,过忧,过恐,嗜睡到冬天就会产生下利。
        冬三月,此为闭藏。阳气收藏,不可烦扰,以泻阳气。宜早睡晚起,太阳出来后才可起床,以避寒邪。情志尽量收敛,去寒就温,不适宜出汗,要保持身体的稳度。
       现代人冬泳,易寒极生热,不好,但真正心脏病的人适合,因寒水会使肝丢木去生火,此为母能令子虚,用于治疗心脏肥大等,也可用冷水冲脚,寒极生热,心脏的阳会回拢,脚冰冷者可用冷水冲脚。越冲越热。
        应冬气者,所以养藏气之道。逆之则伤肾,到春天发为痿厥之病,易精神不振。
        所以人要顺着节气走。
       在阴天,日月不明时,要把身体固好,不要受到风寒,在这种天气要保护好背俞之空窍,脏气虚者没保护好会使邪气入脏。
        季节交替时,上一季最后一周与下季第一周的时间,都属于长夏,属脾。
       圣人能顺天地四时,修养身心,所以不得病,如果随时保持好的情绪,则不生病。按春夏秋冬来养生,身体就不会有问题。
       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根本。春夏养阳,适度出汗,秋冬养阴,不宜出汗。
        阳如无阴节制会外越,变为孤阳,阴虚阳无限外浮,造成阳太过。这是内格。@教官-徐州-杨诚
郝文慧
侠客
侠客
  • UID20187371
  • 粉丝1
  • 关注1
  • 发帖数160
1206楼#
发布于:2016-02-02 16:5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郝文慧申请签到
2016年2月2日《黄帝内经》第4课心得
(3)溢脉与覆脉
溢脉与覆脉都是太过(格),是阴阳分离的脉,表明胃气已无。
①溢脉:阴盛格阳。当阴脉太盛,会顶着阳脉向外散,使寸脉超过9分,上至鱼际。
②覆脉:阳盛格阴。当阴脉太虚,阳脉顶着阴脉向外散,使尺脉超过1寸,直下尺泽。
(4) 肝肾主吸入、为阴、为尺脉;心肺主吐出、为阳、为寸脉;呼吸之间为脾胃,主谷味、为关脉。
第三篇 生气通天论
1.人与自然
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与天气都是相通的,人与自然是相通的,所以人要顺应自然。
2.呼吸与生气通天
吸气时,空气从鼻子进入人体后,顺着督脉一路向下至命门,命门与关元中间假想一条线,吐气时从关元沿任脉一路向上从鼻子出去。吸气、吐气一个周天一直是小腹振动。天阳进入身体会产生热,人体肾脏为先天之本,与天气相通,此为生气通天。
3.阳气
阳气像天空与太阳一样,失了阳气人会折寿。阳气卫外。
4.津液的形成
由于肺的收敛作用,使心火下沉至小肠,导致小肠很热,食物经胃里后进入小肠,然后进入大肠,大肠里的水就被汽化进入肺,靠肺的功能疏布全身。肺是气之所在,而肺主皮毛,全身皮肤里的津液来自肺,肺的津液来自大肠,而大肠里的水是来自食物的水。喝下去的水在胃里就会被蒸化掉。
5.伤阳的原因
(1)寒:即里寒很盛(小肠火温度不够),阳气不能固表卫外,神气就会向外浮动。
(2)暑:环境过热,体内阳气外溢,毛孔开过量汗流出,肺里津液不够,容易话多,为阳明症。津液丧失后就会使胃和大肠呈现纯热的症状。方法:清除掉干燥的食物残渣,津液就会回来。
(3)湿:久坐湿地,湿盛,诸阳之会是头,头会像戴帽子或被绑住似的。阳气与湿和,豁结体内不散,阳气无法正常运行,湿热停留会伤筋,大筋缩短,肌肉萎缩。去湿后阳气就会恢复。
(4)气:阳气本身停滞不前,则会使人身形臃肿,营养无法布达全身,循环产生不正常的代谢,终至阳气衰竭而生危。
气伤与形伤:十二经脉有脉气(偱行速度)和脉形,脉气受伤,形就会变肿,此时阳气受损,要补阳以使水分发散、蒸化;形受伤后会伤到气,先痛后肿。
6.阳气受损的症状
阳气本身运行速度很快,不会停留在某个地方,一直在循环。形体在但功能失去就是阳气受损
(1)过度操劳导致阳气不够时,阳气会在身体里累积。停滞下来时就会出现昏厥、不出汗、眼睛看不见等症状。五官能发挥功能是因为有阳气在,如果阳气受伤,会突然失去功能,但生理上是正常,只要恢复阳气就可以恢复。
(2)生气时需要很多能量,血随阳气上升,会产生昏厥的现象,甚至中风或心脏病发作。
(3)阳气不足会伤到筋,会出现筋无法控制的症状。能够指挥形的是神,不能动是阳有问题。
(4)阳气受损,汗流出来,肌肉会萎缩。肌肉萎缩的人会汗流不止。
(5)出汗后受湿,生疣;遇到寒气生红疹、化脓。运动出汗一定要马上擦干净,不要留在皮肤上。
【案例】屁股上长痘:长时间坐着流汗,坐的地方又比较潮湿,就会长痘。
(6)吃得太好太营养,就会足生脓疡。
(7)阳气很纯精,就会很有神,柔则养筋,阳气很柔和的时候筋脉柔韧灵活,不会抽筋。阳气不守的时候,如果邪气传到脏使其受伤,就会产生过度的情智问题。
【注意】早上做运动,晚上不要做运动。如易筋经要早上练习。
7.营卫
卫——气;营——血。气和血应处于平衡状态。
脉外是气,即动能、强度、弹性,柔和最好(说明阳气很顺,阴阳调和),刚强不行
脉内是血,脉有虚实,如同葱叶和葱白。
 营气不从:所有身上肌肉里产生的痈疽、脓疡、褥疮,是因为阳气不行,阴和阳是平行的,当阳气不动的时候,阴气就会累积,时间长了,加上湿又很多就会化脓病变。
8.魄
肺藏魄,肝藏魂,心藏神。神管魂和魄。白天看到鬼是魄不守,是肺的问题。 魄汗就是指肺里的汗应该流但是没有流尽的时候。
罗飞燕
新手
新手
  • UID20182212
  • 粉丝2
  • 关注4
  • 发帖数97
1207楼#
发布于:2016-02-02 17:3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罗飞燕申请签到

2016年2月2日《黄帝内经》第4课心得

1.脉应该从关脉下来一寸的距离,正常的阳是九分,太少了阳不及,太过了阳太盛。从脉也可以找出阴阳的平衡点。当阴脉太盛时,阳会往外散,超过九分,我们叫做溢脉,溢出来的原因就是阴脉太盛;阴如果太虚,脉会加长,尺脉超过一寸的距离以上,叫做覆脉。溢脉往上走,覆脉往下走,这都是阴阳相隔,反顺为逆。不管是溢脉还是覆脉都是胃气没有的脉。这是从脉诊来看阴阳。中医观念,人吸入(阴)肝肾,吐出(吸)心肺。寸脉的地方是阳,心肺的位置查寸都是上焦,尺的部位都是指下焦,呼和吸之间是脾胃。

2.中医认为,人和自然界是相通的,所以一定要顺乎自然。

3.为什么叫通天气?人吸气顺着督脉一路往下走,到命门(在第十四椎),命门到关元中间,假象一条线,这是吸,吐的时候从任脉出去。人的一个周天吸气要到关元。肾脏是先天之本,因为和天气相通。

4.什么叫阳气?失去阳气人会折寿。小肠的募穴是关元,当食物进入胃里面咀嚼后进入小肠。心之火能下沉到小肠是因为有肺管着,小肠非常热时,食物的残渣和水遇到火会汽化,水会从大肠回到肺里面,回到肺后,肺是气之所至。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全身上下皮肤里面的津液来自肺,肺里面的气来自大肠,大肠里的津液来自食物的水,和平时喝的水不一样。这时候阳气就会走表,所以会卫外。如果阳气失掉,里寒很甚时,阳气不能走表,不能卫外,神气就会很浮动。所谓里寒,就是心脏和小肠的火不够。如果太热,津液伤掉,这时讲话会很多,在中医讲就是阳明症。因为津液受伤,病人出现的是纯热症,这就是阳明症。

5.伤到阳气的几个原因:A.因于寒(正常的阳是固表,卫外的)。B.因于热。C.因于湿。湿太甚,会伤害到头。头是诸阳之会。D.因于气,会产生肿的情况。十二经脉里,脉有脉气,脉气受伤后,人的形就会变肿。形受伤也会伤到气,先痛后肿。

6.阳气如果受到损害时的表现:所有官能上的作用,眼睛能看,鼻能闻,嘴有味,耳能听等都是因为阳气的作用。阳气受伤的话,官能也会受伤。

7.人生气时也是需要很大的能量的。有些人一发脾气就会出现中风,心脏病或者晕厥的现象。有的人阳气不足时,伤到筋,手就会不受控制的抖动。阳气受损时,汗流不止,肌肉会萎缩。

8.汗出见湿,人体就会生疣。出汗后要用毛巾擦干。多吃油腻之人,容易脚上生脓疡。皮肤病是因为流汗时受到湿(生疣),寒(生疱疹)。

9.早上做运动,晚上不要做运动。阳气炼得很纯会有神,筋柔。人体毛孔开合不正常时,若寒气入里,就会生佝偻之症。阳,也可以称为卫,卫讲的是气,营讲到是血。气血平衡状态下,诊脉时,脉的外面(感受脉的动能,弹性,强度)是气,气柔和最好,代表阳气很顺,脉里面是血。

10.身上长疮,是因为阳气不行,阴气累积在里面,湿气很多就化脓了。
罗红梅
侠客
侠客
  • UID20181765
  • 粉丝3
  • 关注6
  • 发帖数162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1208楼#
发布于:2016-02-02 18:2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罗红梅申请签到2016年2月2日《黄帝内经》第4课心得:
1.脉诊判阴阳:
三难:关以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此阴乘之脉也。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此阳乘之脉也。阳乘阴位,则清气不升,故下覆于尺;阴乘阳位,则浊气不降,故上溢于鱼。溢者,浮之太过而曰阴乘;覆者,沉之太过而曰阳乘。
左手高骨处为关,为阴阳平衡点,向上近腕处为寸,向下为尺
关上为寸、为阳,寸脉正常长9分,太少为阳不及,太过为阳太盛,
关下为尺、为阴,尺脉正常长1寸,太短为阴不及,太长为阴太盛
当阴脉太盛,阴脉顶着阳脉向外散,使寸脉超过9分,即寸部脉超过腕横纹头称为溢脉,即阴盛阳虚。
当阴脉太虚,阳脉顶着阴脉向外散,使尺脉超过1寸,即尺部脉超过关下一寸称为覆脉,即阳盛阴虚
溢脉与覆脉是阴阳相隔的脉,都是胃气已无的脉。
吸入为肝肾、为阴、为尺脉;吐出为心肺、为阳、为寸脉;呼吸之间为脾胃,为关脉。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2.呼吸周天:
人与自然是相通的,所以要顺应自然
人吸气顺着督脉一路向下至命门,命门与关元中间假想一条线,吐气时从关元走任脉一路向上。吸气、吐气一个周天一直是小腹振动。天阳进入身体会产生热,与人体肾脏的先天之本相应。

3.阳气、津液何来:
食物进入胃里进入小肠,因为小肠很热(小肠火来自心脏,是由于肺的收敛作用,使心火沉达至小肠),食物的残渣与水(这个水是食物里的水,而不是直接喝到嘴里的水,直接喝的水在胃里就蒸发了)进入大肠后,水就被汽化进入肺,肺气即来自大肠。肺是气之所在,肺主皮毛,津液靠肺的功能疏布全身。所以全身的津液都来自大肠。同进阳气因而上,卫外。

4.伤阳原因:
1)寒太盛,即里寒很盛(小肠火温度不够),阳气就不能固表卫外,神气就会向外浮动。
2)热太盛,肺里津液不够,容易话多,病都在阳明,是阳明症,纯热症,大肠和胃都是阳明。清除掉干燥的食物残渣,津液就会疏布全身。
3)湿太盛,久坐湿地,湿盛,诸阳之会是头,头像戴帽子似的。长时间会伤筋,大筋缩短,肌肉萎缩。去湿阳气就会恢复。
4)气太盛,人会肿
*十二经脉有脉气和脉形,脉气受伤,体形就会变肿,利水即可;形受伤后会伤到气,先痛后肿。

5.伤阳表现:形体在但功能失去就是阳气受损
1)阳气不够时,会在身体里累积、停滞下来。五官有作用是因为有阳气的作用(眼睛能看远方,舌头尝味道,耳朵能听,鼻子能闻香臭),如果阳气受伤,突然功能失去,但生理功能正常,只要恢复阳气功能就可以恢复。
2)生气时,阳气过分上逆,会产生昏厥的现象;伤到筋骨时,会出现肢体不能动的现象。
3)出汗后受湿,生疣(所以运动出汗后要及时擦干);遇到寒气生红疹;吃太好就会生疔疮。
【提示】早上做运动,晚上不要做运动。
阳气很纯精,就会很有神,筋脉柔韧灵活。阳气不守,即过度的情智问题传到内脏,就会伤内脏。情智问题是内脏在管。

6.何为营卫
卫——阳气;营——血。二者平衡。
脉外是气,即动能、强度、弹性,柔和最好(代表阴阳很顺,调和很好),刚强不行
脉内是血,有虚有实,如葱白和葱叶。

7.肺藏魄,肝藏魂,心藏神。神管魂和魄。白天看到鬼是魄力不守,是肺的问题。
陈丽娟
侠客
侠客
  • UID20187695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7
1209楼#
发布于:2016-02-02 19:3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陈丽娟申请签到
2016年02月02日 《黄帝内经》第4课心得
三、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1.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十节,皆通乎天气。”
人生于阴阳天地之间和六合。六合指天地上下左右四方。人身体的五脏六腑十二经和自然是相通的。
2.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决定人长寿短命的就是邪气伤人。
吸气时沿着督脉顺着脊椎骨下到命门处(位于第十四椎的地方),命门与关元假想为一条线,吐气的时候沿着任脉从鼻子或嘴巴呼去。呼吸的一个周天一直是小腹在震动。
天阳进入身体时会产生热,肾与天气相通,所以肾为先天之本。
3.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阳气产生的原因:食物经过胃和小肠消化后的残渣进入大肠,由于小肠火的作用,残渣里的水会气化进入肺而成为津液,肺主皮毛,所以此时的津液就分布到身体各部分的表面之下起到卫外的作用。
平常喝的水无法进入肺是因为当到达胃的时候就已经被气化。
4.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a. 当里寒很盛时,也就是心和小肠的火不够,阳气就不会往上走,不能固表,神气就会很浮动。
b. 当太热时,肺里的津液会被伤到不够时,此时话会很多,汗出很多,身体温度高。也就是阳明症。津液丧失阳明经胃和大肠就出现纯热的现象。此时的治疗原则是将食物残渣清掉,津液就会恢复。
c. 当湿太重而伤到阳时,会出现头沉似被帽子箍住的症状。会造成人肌肉萎缩,正筋缩短,小筋变长的现象。
d. 当脉气受伤时也就是气的循行速度减缓,就会出现形体变臃肿的现象。
5.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a. 阳气的循行速度很快,一直在动。当阳气耗损很多时,前后不能相济时阳气会停滞累积,病人就会出现昏厥,不出汗,目不能视。
b. 因为有阳气,五官才能有其各自的功能,目能视,耳能听,鼻能闻香臭,嘴能尝味道。目诊时能视眼部功能没问题,但不能看到,是因为阳气受阻的缘故。
c. 生气时需要很多的能量,阳气会往上涌到头,眼睛、头部会变红,会产生昏厥的现象,严重的会产生中风,心脏病。
d. 有时阳气不足时会伤到筋络,造成没法控制其行动。
6. “汗出偏沮,使不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a. 当阳气受损时会不断地流汗会造成肌肉萎缩的现象。
b. 痤疿就是疣,产生的原因是出汗时受到湿气所致。比如跑步出汗遇到湿气停留在皮肤表面而成。不是大病。注意当流汗时一定要擦干,不让其在皮肤上停留很久。
c. “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吃太好的东西,脚上就容易产生脓疮。
d. 出汗遇湿生疣,遇寒生红疹、化脓。比如久坐时,屁股上会生痘是因为流汗以为座位处比较潮湿,或者遇冷时产生。
7.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a. 运动要在早上进行、晚上不要运动。
b. 当阳气练得很纯精时人就会有神。阳气很柔和时,筋会很柔和,不会抽筋。
c. 阳气在该开不开该合不合时,寒气会趁机进入身体,造成身体佝偻的现象。
8.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痿。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a. 当阳气不守时,邪气传到身体里时,加上情志过多会造成内脏受伤。
b. 阳气又称为“卫气”,“营气”为血,气血是平衡的状态。诊脉时,感觉脉里的东西是摸血,脉外是气,感觉的是脉的动能、强度、弹性。柔和最好,刚强不行。柔和代表阳气很顺。与摸葱白处的感觉很象。
c. 肌肉里产生的痈疽,脓痒、褥疮等,均是因为阳气不行,导致阴的积累,从而产生病变。
陶原
侠客
侠客
  • UID20183224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79
1210楼#
发布于:2016-02-02 19:3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陶原申请签到
201622日《黄帝内经》第4课心得:
 
    脉应该从关脉下来一寸的距离,正常的阳是九分,太少了阳不及,太过了阳太盛。从脉也可以找出阴阳的平衡点。
溢脉:阴脉太盛时,阳会往外散,超过九分。
覆脉:阴太虚,脉会加长,尺脉超过一寸的距离以上。
溢脉往上走,覆脉往下走,这都是阴阳相隔,反顺为逆。不管是溢脉还是覆脉都是胃气没有的脉。这是从脉诊来看阴阳。
    人吸入(阴)肝肾,吐出(吸)心肺。寸脉的地方是阳,心肺的位置查寸都是上焦,尺的部位都是指下焦,呼和吸之间是脾胃。
 
    天地上下左右,六合。
    通天气:人吸气顺着督脉一路往下走,到命门(在第十四椎),命门到关元中间,假象一条线,这是吸,吐的时候从任脉出去。人的一个周天吸气要到关元。肾脏是先天之本,因为和天气相通。
    阳气:失去阳气人会折寿。小肠募穴关元,食物进入胃里面咀嚼后进入小肠。心之火能下沉到小肠是因为有肺管着,肺用气把热吹到小肠非常热时,食物的残渣和水遇到火会汽化,水会从大肠回到肺里面,回到肺后,肺是气之所至。肺主皮毛,全身上下皮肤里面的津液来自肺,肺里面的气来自大肠,大肠里的津液来自食物的水,和平时喝的水不一样。这时候阳气就会走表,卫外。阳气失掉,里寒很甚,阳气不能走表,不能卫外,神气就会很浮动。所谓里寒,就是心脏和小肠的火不够。如果太热,津液伤掉,这时讲话会很多,因为津液受伤,病人出现的是纯热症,就是阳明症。
    阳气受伤原因:
1因于寒。(正常的阳是固表,卫外的)
2因于暑。(热)
3因于湿。(湿太甚,会伤害到头。头是诸阳之会。湿热停留大筋,会造成大筋
           缩短。细筋分布肌肉间,湿热停此则会使肌肉萎缩无力)
4因于气。(产生肿,十二经脉里,脉有脉气,脉气受伤后,人的形就会变肿。
           形受伤也会伤到气,先痛后肿)
    阳气受伤表现:
1官能受伤。所有官能上的作用,眼睛能看,鼻能闻,嘴有味,耳能听等都是因为阳气的作用。
2人生气时也是需要很大的能量的。人在大怒之下,血会随阳之上升而贯注于脑,极易昏厥中风,心脏病或者晕厥的现象。
3伤到筋时,无法控制运动,形在神不在,阳有问题。
4半身汗不得出,不得止,肌肉会萎缩。
5汗出见湿,人体就会生疣。出汗后要用毛巾擦干。多吃油腻之人,容易脚上生疔疮和脓疡。皮肤病是因为流汗时受到湿(疣),寒(红疹,疱疹)。身上长疮,是因为阳气不行,阴气累积在里面,湿气很多就化脓了。
 
    营卫:早上做运动,晚上不要做运动。阳气炼得很纯会有神,筋柔。人体毛孔开合不正常时,若寒气入里,就会生佝偻。阳,也可以称为卫,卫讲的是气,营讲到是血。气血平衡状态下,诊脉时,脉内是血,脉外(感受脉的动能,弹性,强度)是气,气柔和最好,代表阳气很顺,刚强不行。
黄萍
贫民
贫民
  • UID20182741
  • 粉丝2
  • 关注0
  • 发帖数164
1211楼#
发布于:2016-02-02 21:0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黄萍申请签到
2016年02月02日 《黄帝内经》第4课心得
三、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1. 六合指天地上下左右四方。人身体的五脏六腑十二经和自然是相通的。
2.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决定人长寿短命的就是邪气伤人。
吸气时沿着督脉顺着脊椎骨下到命门处(位于第十四椎的地方),命门与关元假想为一条线,吐气的时候沿着任脉从鼻子或嘴巴呼去。呼吸的一个周天一直是小腹在震动。
天阳进入身体时会产生热,肾与天气相通,所以肾为先天之本。
3.阳气产生的原因:食物经过胃和小肠消化后的残渣进入大肠,由于小肠火的作用,残渣里的水会气化进入肺而成为津液,肺主皮毛,所以此时的津液就分布到身体各部分的表面之下起到卫外的作用。
平常喝的水无法进入肺是因为当到达胃的时候就已经被气化。
4. 里寒很盛时,也就是心和小肠的火不够,阳气就不会往上走,不能固表,神气就会很浮动。当太热时,肺里的津液会被伤到不够时,此时话会很多,汗出很多,身体温度高。也就是阳明症。津液丧失阳明经胃和大肠就出现纯热的现象。此时的治疗原则是将食物残渣清掉,津液就会恢复。
当湿太重而伤到阳时,会出现头沉似被帽子箍住的症状。会造成人肌肉萎缩,正筋缩短,小筋变长的现象。
当脉气受伤时也就是气的循行速度减缓,就会出现形体变臃肿的现象。
5. 阳气的循行速度很快,一直在动。当阳气耗损很多时,前后不能相济时阳气会停滞累积,病人就会出现昏厥,不出汗,目不能视。因为有阳气,五官才能有其各自的功能,目能视,耳能听,鼻能闻香臭,嘴能尝味道。目诊时能视眼部功能没问题,但不能看到,是因为阳气受阻的缘故。
生气时需要很多的能量,阳气会往上涌到头,眼睛、头部会变红,会产生昏厥的现象,严重的会产生中风,心脏病。有时阳气不足时会伤到筋络,造成没法控制其行动。当阳气受损时会不断地流汗会造成肌肉萎缩的现象。痤疿就是疣,产生的原因是出汗时受到湿气所致。比如跑步出汗遇到湿气停留在皮肤表面而成。不是大病。注意当流汗时一定要擦干,不让其在皮肤上停留很久。“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吃太好的东西,脚上就容易产生脓疮。出汗遇湿生疣,遇寒生红疹、化脓。比如久坐时,屁股上会生痘是因为流汗以为座位处比较潮湿,或者遇冷时产生。
6运动要在早上进行、晚上不要运动。
阳气练得很纯精时人就会有神。阳气很柔和时,筋会很柔和,不会抽筋。
阳气在该开不开该合不合时,寒气会趁机进入身体,造成身体佝偻的现象。
7.阳气不守时,邪气传到身体里时,加上情志过多会造成内脏受伤。阳气又称为“卫气”,“营气”为血,气血是平衡的状态。诊脉时,感觉脉里的东西是摸血,脉外是气,感觉的是脉的动能、强度、弹性。柔和最好,刚强不行。柔和代表阳气很顺。与摸葱白处的感觉很象。肌肉里产生的痈疽,脓痒、褥疮等,均是因为阳气不行,导致阴的积累,从而产生病变。
@教官-徐州-杨诚
孙钦粉
侠客
侠客
  • UID20184903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6
1212楼#
发布于:2016-02-02 21:3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孙钦粉申请签到:
201622日《黄帝内经》第4课心得:
四季调神大论(二)
寸关尺脉,寸脉为阳,尺脉为阴,寸是九分,尺为一寸的距离,是阴阳的极限。寸脉为九分,太少阳不足,太多阳太盛。尺脉是阴脉,当阴太盛,顶到阳,阳外散,超过腕横纹缢出,阴太盛,阳虚掉,称为缢脉。当阴太虚时,尺脉会加强,超过一寸,称为覆脉。溢脉往上走,覆脉往下走,无论溢脉还是覆脉,都是胃气没有的脉。

 
中医认为能够吸入是因肝肾,是阴,能吐出是心肺,是阳。寸脉是阳,是心肺的位置,是上焦,尺是阴,是肝肾,是下焦的地方。中间的位置是脾胃的地方。

 
生气通天论(一)
 
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小如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天气相通。中医里面人和自然是相通的。天气衍生五行,阴阳之气又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如果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麽邪气就会伤害人体。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
吸气顺督脉脊椎骨一路向下到命门,命门与关元假想成一条线,吐的时候顺任脉往上到鼻。
西医认为呼吸只是肺的功能,所以无法治好肺病。

 
2、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阳气固密,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所以圣人能够专心致志,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如果违逆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壅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阳气,如象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假若阳气失却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阳气也应在上在外,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当食物经过胃进入小肠,小肠的火来自于心脏,心脏的火能下到小肠是由于肺的作用,食物残渣和水进入大肠以后,小肠的火在下面烧,水遇小肠的热会汽化从大肠回到肺,肺主皮毛,全身上下的津液都来自肺,肺中的气来自大肠。大肠中的水来自于食物中的水,平时喝的水不同于食物中的水。只有食物中的水才能从大肠进入肺,走表卫外。

 
如果里寒很盛,小肠的火不够,因于寒,心和小肠的火温度不够称之为里寒,里寒时气不能上升,无法固表。
 
因于热,如果过热,会伤到津液,肺的津液不够了,话比较多。纯热症时病毒在阳明上(大肠和胃),治疗时把残余的食物残渣清掉,津液就会回来。
 
因于湿,湿盛伤到阳气时感觉头(诸阳之汇)上像被绑住。把湿去掉,大筋缩短,肌肉萎缩。
 
因于气,人会产生肿的现象。脉气受伤形就会变,伤分为气伤和形伤,气伤而形变。也有形受伤而伤到气,如被撞到,先肿起来也伤到气。

 
阳气本身是不停无限循环运动的,阳气受损不够时阳气会累积在身体里面(没有动能)无法循环。阳气停滞的时候人就会不出汗、眼睛看不见、昏厥等。
我们可以看到别人眼睛瞳孔、眼白但看不到视力,眼睛可以看到、耳朵可以听到、鼻子可以闻到香臭是因为有阳气。眼睛突然看不见是阳气暂时受阻,让阳气恢复实力就会恢复。
  
 
人生气时需要很多的能量,会造成阳气往上冲,一动怒发脾气,出现昏厥、中风、心脏病发作等。
 
阳气不足会伤到筋纵,也会手抖等无法控制的现象。
 
阳气受损时汗流不止、肌肉萎缩。 汗流出来遇到湿气,停留在皮肤上一段时间后会生成疣。汗流出来马上擦干,跑步带上条毛巾,不让汗接触空气的湿气。遇到湿气或寒气都易引发红疹、起泡。
 
早宜运动,晚不要运动。阳气练的纯就会很有神。阳气不守邪气会入内。阳也可以成为卫,营是血, 脉外为气,内为血,外为柔和的最好,内中空为血,硬为实。肌肉里面产生的痈疽、化脓,中风病人躺着阳气不行,阴就会累积生病变。
 
 
灸友刘炳环
侠客
侠客
  • UID20187358
  • 粉丝3
  • 关注1
  • 发帖数154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1213楼#
发布于:2016-02-02 21:4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刘炳环申请签到
 2016年02月02号,《黄帝内经》第04课心得
 1、脉诊看阴阳
 难经第三难,以左手来看,以手外侧高骨定义为关,靠近手横纹处为寸脉,定义为阳;远离手横纹处为尺脉,定义为阴。阳(寸)的长度不过9分(极限),阴(吃)的长度不过1寸(极限),过于此尺寸则为过,太少时则为不及。当阴脉太盛时,会顶到阳脉,阳脉会往外走,有时会超过手横纹,此时称为“溢脉”,也就是阴盛而致的阳虚;阴虚时,尺脉会超过一寸,往手肘方向走,称为“覆脉”;即所谓“溢脉”往上走,“覆脉”往下走,都是阴阳相隔的现象,不过摸到哪种,过去均称为“胃气已绝”之脉。
 吸入,肝肾所主,为阴,均为下焦,肝肾的位置;
 呼出,心肺所主,为阳,均为上焦,心肺的位置;
 呼吸之间为脾,主毂味,关(中间的地方)对应脾,胃气的地方。
 2、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人的生气跟天地之气是一样的,布达全身,各司其职,但皆相辅相成,合而为一,人如果不遵从天地间的法则,起居不节,情志不定,必生病变,这是生命长寿的本源。
 吸气时,气进入身体,顺督脉一路而下,直至命门,再经多个腹腔器官至关元,然后吐气,气从关元起一路自任脉而上,至呼出,整个呼吐一直为小腹在动作。
 3、阳气
 人之阳气如天之太阳,失之折寿。阳气在上,可卫外。
 食物进入胃,再进入小肠(火),肺将心之火导入小肠,大肠内水受热成蒸汽,回到肺(气之所在)内,肺主皮毛,全身上下的津液来自肺。食物水大肠水肺之气全身津液。
 1)因于寒,即里寒(小肠火温度不足),此时阳气上升不够,阳气上浮,不能卫外,寒邪必趁虚而入;
 2)因于暑,太热,肺内津液不足(阳明症),纯热症,会多话,清掉干热的食物,津液就会恢复,身体但热不寒,皮肤炙手,唯汗出乃散。
 3)因于湿,久处湿地,伤到阳气,头好像戴帽子一样,阳气与湿和,黏结体内不散,阳气无法正常运行,湿热停留大筋,会造成大筋缩短。细筋分布肌肉间,湿热停此则会使肌肉萎缩无力。
 4)因于气,阳气本身停滞不前,则会使人身形臃肿,营养无法布达全身,循环产生不正常之代谢,终至阳气衰竭而生危。
 气伤与形伤:
 脉之气受伤时,会形肿,病人无甚感觉,只是臃肿,即气伤导致形变;
 形伤,先痛后肿,即先形伤后气伤,
 阳气特性一:在人体内不停循环,人一旦过于操烦,阳气受损,就会在体内淤结,就会使人昏厥,眼睛失明,不出汗。
 辨症时,所有五官官能上的表现,耳听,嘴巴辨味,眼睛视物,鼻子辨味,均为阳气使之,如果出现问题,则将相应脏器的阳气补足,比如,突然失聪,但无器质损伤,弥补肾阳;突然瞬间失明,但眼睛无器质损伤。
 阳气特性二:一发不可收拾
 人生气,需要很多能量,人在大怒之时,血会随阳气,冲聚于脑部,血会随阳之上升而贯注于脑中,极易造成人昏厥中风,此时阳气不足,无法随意控制筋而使之成弛缓状态,失去自主力;因阳气补足造成半身出汗,则必生偏枯一侧不遂(肌肉萎缩);如出汗时正好遇到外在之湿气,则皮肤必生病变如疣、疹等,所以汗流出时,要用毛巾擦干,不要在皮肤上停留太久;平素太过讲究山珍海味,多食油腻之人,则易生脓疡于足部;人因劳动而汗出,阳虚之人于此时当风,则风邪必进入体内,如为寒风则生皮疱;如阻塞毛孔不出,则生脓疡。例:有人经常屁股上生大痘痘,久坐,流汗,而且所处环境或者位置比较潮湿,或者太冷,即汗遇湿或者寒。
 阳气特性三:纯精之气,养人之元神生命,柔和之气养全身之筋。
 要早上运动,晚上不要运动,阳气白天固守人体外侧,清晨日出时,阳气由里走表,至正午时阳必盛旺至极,日落西山时阳气亦衰弱于表而内敛,毛孔闭锁,固阳于内不使外溢,此阳气之道,因日暮而内敛不出,不在夜间运动筋骨逼阳气与汗出,不与外在之寒露相触,此乃养阳气之正道,如违逆之,阳气必损,会使人日见薄弱多病。
 如遇人体毛孔开阖不正常时,若寒气入里,必生佝偻之症;如入侵经脉,则生瘿肿、淋巴结肿,肿脓会停留肌肉内漫延;如从背部俞穴入体,会造成臓气不足,则必生易惊胆小的神经过敏等情志上的问题;如邪气入血分,血管相抵则生脓肿,肌肉内产生脓疡;
 阳气,也即为卫,讲的是气;营讲的是血,正常情况下,二者是平衡的。摸脉时,摸到很粗,感觉到时脉里面的东西,即脉内是血;脉外是气,感觉到的是脉的动能,强度,弹性,柔和(代表阳气很顺,阴阳调和)最好,刚强不行。虚实感觉如同摸葱叶与葱白。
赖惠平
侠客
侠客
  • UID20190150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1
1214楼#
发布于:2016-02-02 22:3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惠州-赖惠平2o16年2月2日《黄帝内经》第4课心得:
1,脉分辩阴阳

      难经第三难,左手高骨为关,关上为一寸(9分)为阳,关下为一尺(一寸的距离)为阴。寸尺之间是阴阳的极限。用手摸脉脉应该从关脉下来一寸的距离,正常的阳是九分,太过了阳太盛,太少了阳不及。从脉中也可以找出阴阳的平衡点。当阴脉太盛时,阳会往外散,超过九分,叫溢脉,溢出来是因为阴脉太盛,如果阴太虚,脉会加长,尺脉超过一寸的距离以上,称覆脉。溢脉往上走,覆脉往下走,这都是阴阳相隔,反顺为逆。 无论溢脉还是覆脉,都是胃气没有的脉。
       中医认为能够吸入是因肝肾,是阴,能吐出是心肺,是阳。寸脉是阳,是心肺的位置,是上焦,尺是阴,是肝肾,是下焦的地方。中间的位置是脾胃的地方。
 2, "黄帝曰:夫自古以来,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中医里面人和自然是相通的。天气衍生五行,阴阳之气又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如果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麽邪气就会伤害人体。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阳气固密,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所以圣人能够专心致志,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如果违逆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壅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阳气,如象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假若阳气失却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弱。
        阳气本身是不停无限循环运动的,阳气受损不够时阳气会累积在身体里面(没有动能)无法循环。阳气停滞的时候人就会不出汗、眼睛看不见、昏厥等。
我们可以看到别人眼睛瞳孔、眼白但看不到视力,眼睛可以看到、耳朵可以听到、鼻子可以闻到香臭是因为有阳气。眼睛突然看不见是阳气暂时受阻,让阳气恢复实力就会恢复。人生气时需要很多的能量,会造成阳气往上冲,一动怒发脾气,出现昏厥、中风、心脏病发作等。 阳气不足会伤到筋纵,也会手抖等无法控制的现象。 阳气受损时汗流不止、肌肉萎缩。 汗流出来遇到湿气,停留在皮肤上一段时间后会生成疣。汗流出来马上擦干,跑步带上条毛巾,不让汗接触空气的湿气。遇到湿气或寒气都易引发红疹、起泡。 早宜运动,晚不要运动。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