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文慧
侠客
侠客
  • UID20187371
  • 粉丝1
  • 关注1
  • 发帖数160
1260楼#
发布于:2016-02-06 15:5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郝文慧申请签到
2016年2月6日《黄帝内经》第8课心得
第五篇 阴阳应象大论
1.阴阳
1.1阴阳的关系

(1) 常态是清阳在上(天),浊阴在下(地)。人法天地,横膈膜分清浊。
(2) 阴阳要平衡,一个不平衡就会影响另一个。
(3) 阴阳相互关系:①阴静止不动则阳反生躁,因无阴之津液来润泽,如人在髙空飞行必生躁;②阴要盛则必先令阳气生,阳受损则阴必内藏;③阳如化气而出,则内阴必成形体而堆积,无法分散到全身。
(4) 阴极生阳、阳极生阴。
【举例】①四肢末梢,即手脚指尖是阴经阳经的交汇点,所以经络的井穴都在四肢末梢,阴阳达到极致使就在这里转换。
②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肺法象天,心脏产生的热进入小肠。膀胱在身体的最下面,是阴之极,膀胱里的水被汽化进入肝脏(水生木)清理,残渣从大肠出来,大肠中的水被蒸发出来上升至肺。
(5) 清气在下,泻痢,浊气在上,鼓胀;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向上,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天地的雨就是人身的汗;清阳出上窍(眼耳口鼻),浊阴出下窍(二便)。
(6) 清阳走表、走四肢、运动,浊阴走里、五脏六腑、营养;四肢为阳,身体为阴;脏为阳,腑为阴。
1.2寒和热的关系

(1) 寒冷至极点必反生热,热到极点时反生寒,都是极不平衡时产生的现象。
【举例】一般而言,热病用寒药,寒病用热药;但有些热极的病,越用寒药越热,必须用热药才可以去其热,因为热极生寒。举例:一般瘦为寒、胖为热,如果一个肥胖的人,胃口很好,爱喝冷水,用石膏治疗越吃越热,改用生附子后身体发冷,则是真寒假热。
(2) 寒气是不为身体所受用的废弃物,停留过久则生污秽;热气是生命、身体能量的来源,其清且受用于身体。
(3) 阴阳反其道而行,清气在下,则胃肠不能吸收营养物而产生泻痢;反之浊气在上,废物停留不下行,必胀满气闷。
(4) 寒生浊,有寒气才会生浊累积,所有的肿瘤癌症都是寒;而热有动能,不会累积;癌症治疗要用热药。
1.3气与味

1.3.1气与味的关系
(1) 阳为气,阴为味;精食气,形食味:蔬菜味淡为阳为气归精,肉食味厚为阴为味归形。
(2)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主要应用于中药的气味上,如发汗发表的药气较薄。
(3) 壮火气衰:常年累月的热盛伤气、寒盛伤血,
(寒去血生)。人体很精密,不会瞬间发生问题,但可以从睡眠、手脚温度的变化知道身体的变化
(4) 小火气壮,壮火食气:阳火之气较少则气必强盛,故太过的火也就是太干燥,津液必不足必反蚀气。平时身体壮热的人吃清淡些,气比较少的人可以吃味厚的。
1.3.2中药的气味
辛甘发散是阳,酸苦涌泄为阴;阴盛阳病,阳盛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陈丽娟
侠客
侠客
  • UID20187695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7
1261楼#
发布于:2016-02-06 20:0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陈丽娟申请签到
2016年02月06日 《黄帝内经》第8课心得
五、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1.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从逆也。故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a. 清阳在上,浊阴在下为常态。
b. 人体以横膈分清浊,横膈以上(即上焦)为清阳,横膈以下为浊阴。
c. “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四肢末梢是阳、阴经的相交点,阳经的井穴回头就转为阴经的井穴。
d.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热症一般要寒药,寒症用热药,有些情况下热症用寒药会更热就是已经到了热之极,此时应该用热药。
e. 寒气在身上呆太久就会生浊,浊久就成积,所有的癌症肿瘤都是寒气所致。治疗时应该用热药。
f. 人的汗就象天上的雨。眼泪出自上为清阳。
g. 阴阳随时可以分,以身体分,四肢为阳,身体为阴;以脏腑分,脏为阴,腑为阳。
2.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化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a. 烤肉闻起来香为阳,吃起来香为阴。
b. 蔬菜味淡为气,肉类味厚为形。精神要吃味淡的食物,形体要吃味厚的东西。
3.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阳,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蔳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气薄气厚、味薄味厚是本草用药取舍的基础。发汗发表的药为气。
4.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a. 热伤气,寒伤血。常年累月的积累才会发生,短时的热或寒不会伤气或伤血。
b. 火指内热。
c. 身体壮热之人平常饮食应该偏清淡,身体寒之人平常饮食可以偏厚味。
d. 身体之气的解释:心脏和肺为阳,小肠为阴,阴之极则生阳,所以小肠为火。膀胱位于小肠前,膀胱里的水经过小肠火的加热气化生阳气进入肝用以生木。大肠里的水气化后生阳气进入肺成为肺的津液。
5.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a. 据气味来定本草药性的来源: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b. 阴阳应平衡,当阴过盛时会伤阳,比如食物只偏酸苦味为阴过盛,会伤阳。偏受辣甜为阳过盛会伤阴。
管琴歆
侠客
侠客
  • UID20183087
  • 粉丝5
  • 关注6
  • 发帖数136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1262楼#
发布于:2016-02-06 20:3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管琴歆申请签到
2016年2月6日《黄帝内经》第8课心得
1.阴阳与寒热
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如烧开水,蒸气往上走。
人体的横隔膜是阴阳分界线。横隔膜上的心和肺是清阳呆的地方,横隔膜下面小肠和膀胱是浊阴呆的地方,如果相反就是病态。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会下痢,浊气在上会鼓胀。
 阴(寒)极生阳(热),阳(热)极生阴(寒)。

A.四肢末梢是阴经和阳经的交汇处,阴经到达极点转为阳经,阳经到达极点转为阴经。
B.心脏为阳中之阳(热),肺为阳中之阴,所以肺象天,心脏产生的热进入小肠,膀胱为阴之极,膀胱受小肠热的蒸发水被汽化进入肝脏,肝脏用这水来清理残渣,清理出的残渣进入大肠,大肠中的水被蒸发上。中医认为人体是个圆运动,到了极限会回逆。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云出于天气,雨出于地气,身上出的汗如天地的雨;清阳出上窍(眼),浊阴出下窍(二便);清阳走腠理、四肢,浊阴走五脏、六腑
寒生浊,生瘰积,所有的肿瘤癌症都是寒症。
2. 阴阳与气味
蔬菜味淡为气,肉类味厚为形。精神要吃味淡的食物,形体要吃味厚的东西。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热伤气,寒伤血。辛甘之味和发散性用的为阳,酸苦之味和涌泄性用的为阴
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生热,阴盛生寒。
陶原
侠客
侠客
  • UID20183224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79
1263楼#
发布于:2016-02-06 20:4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陶原申请签到
 2016年2月6日《黄帝内经》第8课心得


阴阳应象大论篇.
 
    清阳在(横膈膜上:心和肺)上,浊阴在下是常态。横膈的功能是分清浊,浊气最多到横膈膜。阳化气,阴成形。阴阳要平衡。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之阴气向上生云,雨出于地气,云出于天之阳气,天地间的雨就是人身的汗;清阳出上窍(眼耳口鼻),浊阴出下窍(二便);清阳走表,四肢,肌肉,浊阴走里、五脏六腑;四肢为阳,身体为阴,腑(消化系统)为阳,内脏在为阴。
    水是阴,火是阳。阳如气一样看不见,但却是动能之源,阴有味可察觉出为津液来滋养全身,津液足则形体成,但形体又靠气之动能来维持。阳为气,阴为味;蔬菜味淡为阳为气归精,肉类味厚为阴为味归形。人的精神要吃淡味的东西,形体壮要吃厚味的东西。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气薄发汗发表,味厚则泄、发热。热伤气,寒伤血。人体很精密,短时间不会发生问题,通过睡眠、手脚温度的变化知道身体的变化。小火(热)气壮,壮火食气,身体壮热的人吃清淡些,气比较少的人可以吃味厚的。过食厚味之物,人体无法完全代谢消化, 形体乃变。气不足则人之精神精力必因而受损,味厚则气必伤。
    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四肢末梢是阴经和阳经的交汇点,所以阴经,阳经的井穴都在四肢末梢。阴经(身体内侧)到极点的就到阳经,阳经(外侧)的极点是阴经。例: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肺为天幕,心藏产生的热气(火)往下进入小肠,膀胱是阴之极,膀胱里的水被汽化后进入肝脏(水生木)清理肝脏,清理出的残渣从大肠出来,大肠中的水被蒸发出来上升至肺。
    寒极生热,寒气生浊。如果浊气在(横膈)上,则生鼓胀。热极生寒,热气生清。如果清气在(横膈)下,则生泻痢。瘦人多寒,胖人多热。里面是寒,外面是胖(真寒假热)。寒气在身上待太久会浊,会累积,所有的肿瘤癌症都是寒。
寒生浊,热生清。
    气味与阴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灸友刘炳环
侠客
侠客
  • UID20187358
  • 粉丝3
  • 关注1
  • 发帖数154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1264楼#
发布于:2016-02-06 22:0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刘炳环申请签到
 2016年02月06号,《黄帝内经》第08课心得
 阴阳应象大论
 
 常态:是清阳在上(天),浊阴在下(地),人法天地,横膈膜分清浊。自然界中所有的阳气累积而成为天,所有的阴屯积而成为地,即天阳地阴。
 阴阳要平衡,一个不平衡就会影响另一个。
 二者关系阴阳间消长定律
 1)当阴静止不动则阳反生躁,因无阴之津液来润泽,如人空飞行必生
 2)阴要盛则必先令阳气生,阳一旦受损则阴必内藏
 3)阳如化气而出,则内阴必成一形体而堆积,无法分散到全身
 4)阴极生阳、阳极生阴。
 例:四肢末梢,即手脚指尖是阴经阳经的交汇点,所以经络的井穴都在四肢末梢,阴阳达到极致就在这里转换。
 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肺法象天,天阳很冷,所以心脏产生的热进入小肠膀胱在身体的最下面,是阴之极,膀胱里的水被汽化进入肝脏(水生木)清理,残渣从大肠出来,大肠中的水被蒸发出来上升至肺。
 清气在下,泻痢,浊气在上,鼓胀阴阳反其道而行,清气在下,则胃肠不能吸收营养物而产生泻痢浊气在上,废物停留不下行,必胀满气闷。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向上,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天地的雨就是人身的汗清阳出上窍(眼耳口鼻),浊阴出下窍(二便)。清阳走表走四肢,为运动浊阴走里五脏六腑,为营养,所以以身体区分的话,四肢为阳,身体为阴;以脏腑区分的话,脏为,腑为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都是极不平衡时产生的现象。
 一般而言,热病用寒药,寒病用热药但有些热极的病,越用寒药越热,必须用热药才可以去其热,因为热极生寒一般瘦为寒、胖为热,
 例:一个肥胖的人,胃口很好,爱喝冷水,用石膏治疗越吃越热,改用生附子后身体发冷则是真寒假热。
 寒生浊,寒气在身上停留过久就会生浊,就会累积,所有的肿瘤癌症都是寒,所以癌症要用热药
 热生清,热气是生命、身体能量的来源,其清且受用于身体,其有动能,不会累积
 气与味之阴阳
气与味的关系
 阳为气,阴为味;精食气,形食味,例:蔬菜味淡为阳为气归精,肉食味厚为阴为味归形,例:闻到肉很香,阳;吃着味道极好,阴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主要应用于中药的气味上,如发汗发表的药气较薄。
 壮火气衰常年累月的热盛伤气,所以寒盛伤血,寒去血生,只有常年累月如此才会
 人体非常精密,不会瞬间发生问题,但可以从睡眠、手脚温度的变化知道身体的变化
 小火气壮,此火是指体内的热。壮火食气阳火之气较少则气必强盛,故太过的火也就是太干燥,津液必不足必反蚀气,所以平时身体壮热的人吃清淡些,气比较少的人可以吃味厚的。
 中药的气,用以决定药的阴阳
 辛甘发散是阳,酸苦涌泄为阴;阴盛阳病,阳盛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孙钦粉
侠客
侠客
  • UID20184903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6
1265楼#
发布于:2016-02-06 22:3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孙钦粉申请签到:
201626日《黄帝内经》第8课心得:
阴阳应象大论()
寒热与阴阳:
人体以横隔膜分界清阳在上,浊阴在下为常态。反之则病态。疾病无论怎么改变。原则是一样的。极阳为天,极阴为地。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四肢末梢是阳、阴经的相交点,阳经的井穴回头就转为阴经的井穴。阳侧阳经下来的时候阳经到底就会生阴。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热之间到了极限就会回逆。正常热症一般要寒药,寒症用热药,有些情况下热症用寒药会更热就是已经到了热之极,此时应该下重手用热药。人是圆形的,寒气在身上待太久就会生浊,浊久就成积,所有的癌症肿瘤都是寒气所致。热不会累积,只有寒会累积,治疗时应该用热药。清气在下就会下痢。如人的汗就象天上的雨。眼泪出自上为清阳。正常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阴阳随时可以分,以身体分,四肢为阳,身体为阴;以脏腑分,脏为阴,腑为阳。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烤肉的味道问道的香味是阳,吃的肉是阴。味归形,形化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蔬菜味淡为气,肉类味厚为形。精神要吃味淡的食物,形体要吃味厚的东西。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阳,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蔳则通,气薄气厚、味薄味厚是本草用药取舍的基础。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发汗发表的药为气。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热伤气,寒伤血。常年累月的积累才会发生,短时的热或寒不会伤气或伤血。

身体壮热之人平常饮食应该偏清淡,身体寒之人平常饮食可以偏厚味。
如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肺像天幕产生的热气(火)往下进入小肠,膀胱的水跟小肠靠在一起,膀胱是阴之极,膀胱里的水被汽化后进入肝脏(水生木)清理肝脏,清理出的残渣从大肠出来,大肠中的水蒸发出来上升到肺里。

药性的来源:气味、形、色,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气味辛味甘味发散为阳,酸味药与苦味药涌泄为阴。阴阳应平衡,当阴太过盛时会伤阳,比如食物只吃偏酸苦味就会阴过盛,伤阳。偏受辣甜也会伤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薛绍展
侠客
侠客
  • UID20187774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53
1266楼#
发布于:2016-02-07 02:0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薛绍展申请签到
2016年2月6日、《黄帝内经》第8课心得:
横隔膜是分清浊的地方,清阳在上,浊阴在下。如果两者反之,清阳在下就会生洞泄,下痢。浊阴在上就会腹胀满气闷。
中医基础知识要强,病态再怎么改变,也能把它解决掉,因为原理是一样的。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阴。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四肢末梢是阴经和阳经的交合点,也是井穴,阳经在外侧,阴经在内侧。阴经到头回不去了就生阳。
热极生寒,例如一个胖子想减肥,给她开寒的药物(石膏加到1斤),她越吃越胖,胃口越大,怎么都减不掉,开热药(申附子1斤),热极了就生寒,肥慢慢减掉。阴极生热,心脏是阳中之阳,肺法像天,心脏把热气导向小肠,当膀胱(膀胱是阴之极)里的水累积到一定时间后,水被小肠气化进入肝脏(水生木)。即为阴极生热。寒的外形比较瘦,热的外形比较胖。
寒气在身上呆久了就会生浊,所有的癌症,肿瘤都属寒。如果一个肿瘤癌症越吃寒的药,他的肿瘤越大,脸色会由青变黑再变白死掉,治病应该是脸由白变黑变青再变红色就会康复。正常的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往上走是云,天气下来是雨,人流的汗就是天气的雨。
正常的人清阳出上窍,目(眼泪是外外走),口,鼻,耳。清阳能使肌肉强壮。浊阴出下窍大小便离开身体。混浊之阴进入五脏,由五脏来消化。
四肢为阳,身体为阴。消化系统为阳,五脏为阴。火为阳,水为阴。 气为阳,味为阴。味归形,形归气。
形食味,吃蔬菜是食气,"精神"要吃清淡的东西。肉类属于味厚是形,要长的很壮要吃味厚的东西。药气薄的用于表发汗,药气厚的用于发泄。
壮热的要吃清淡一点的。气比较少的要吃味厚的,热伤气,寒伤血。这是长年累月在一个环境里才会受伤。例如在冷库工作。
辛味和甘味放在一起的时候为阳气,酸味的药和苦味的药涌现为阴。阴阳互相制衡,当阴太盛时,阳就会生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胡林波
贫民
贫民
  • UID20177526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92
1267楼#
发布于:2016-02-07 06:4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胡林波申请签到
2016年2月6日《黄帝内经》第8课心得
                阴阳应象篇第五
      黄帝内经的整体思想就是阴阳。
     像蒸汽向上跑,就是阳。
      正常状态下:清阳在上,浊阴在下。人体横隔以上上焦之心肺是清阳,横隔是有清浊的作用,浊气最多只能到这里。
      浊气在上,清阳在下是病态,阳化气,阴化形,一定要平衡。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例: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心脏在上面,脚跟等四肢末梢是阴阳交接处,阴在内侧,阳在外侧,阳到底就会转成阴经,阴到极点回头会生阳。
      寒到极点会生燥,热到极点会生寒。寒气在身上太久会生浊,生累积,癌症就是寒,热不会生累积,只有寒会。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就会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满。这是病态。
       所以常人是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往上走就是云,天气往下走就是雨。
       常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眼泪是清的,大小便是浊。
      清阳的性是往外走,到腠理,就是肌肉,浊阴入五脏。
      四肢为阳,六腑就是身体为阴。
      水是阴,火是阳,阳为气,阴为味。精食气,形食味,所以闻到气味是阳,吃到的味道是阴。
      蔬菜味淡,为气,肉类味厚,为形。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故大小便是臭的味重,眼泪是阳味清。
      气薄者发泄,气厚者发热,如发热解表药味薄。
      热伤气,寒伤血,热太盛伤气,太寒伤血。
      身体较热者,可吃味淡的食物,气少者,吃味厚的食物。

用气来说,心为阳中之阳,是火,肺为阳中之阴法天,天阳在上,上面很冷,把热往下传进入小肠,当水在膀胱里,是身体的底部,阴之极,阴极生阳。男人的底部是摄护腺,女人的底部是阴部,前面是膀胱,当小肠水累积到一定程度,膀胱水跟小肠火是累积到一起的,所以水被气化,气化后进入肝脏,所以水就会生木,水进入肝脏后会去清理它,清完后残渣从这里出来。这是阴极生阳,阳就是气。
       气味,形色,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这是以气和味的阴阳属性来决定药物的使用。
      阴阳应该平衡,当阴太盛,阳就会生病。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教官-徐州-杨诚
黄萍
贫民
贫民
  • UID20182741
  • 粉丝2
  • 关注0
  • 发帖数164
1268楼#
发布于:2016-02-07 06:48
@教官-徐州-杨诚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黄萍申请签到
  2016年02月06号,《黄帝内经》第08课心得
  阴阳应象大论
      常态:是清阳在上,浊阴在下,人法天地,横膈膜分清浊。自然界中所有的阳气累积而成为天,所有的阴屯积而成为地,即天阳地阴。阴阳要平衡,一个不平衡就会影响另一个。
        二者关系,阴阳间消长定律:
         阴静止不动则阳反生躁,因无阴之津液来润泽,如人在高空飞行必生躁阴要盛则必先令阳气生,阳一旦受损则阴必内藏;阳如化气而出,则内阴必成一形体而堆积,无法分散到全身阴极生阳、阳极生阴。
        四肢末梢,即手脚指尖是阴经阳经的交汇点,所以经络的井穴都在四肢末梢,阴阳达到极致时就在这里转换。
         心脏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肺法象天,天阳很冷,所以心脏产生的热进入小肠;膀胱在身体的最下面,是阴之极,膀胱里的水被汽化进入肝脏(水生木)清理,残渣从大肠出来,大肠中的水被蒸发出来上升至肺。
        清气在下,泻痢,浊气在上,鼓胀:阴阳反其道而行,清气在下,则胃肠不能吸收营养物而产生泻痢,浊气在上,废物停留不下行,必胀满气闷。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向上,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天地的雨,就是人身的汗,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走表,走四肢,为运动;浊阴走里,五脏六腑,为营养,所以以身体区分的话,四肢为阳,身体为阴;以脏腑区分的话,脏为阴,腑为阳。
      寒与热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都是极不平衡时产生的现象。
     一般而言,热病用寒药,寒病用热药,但有些热极的病,越用寒药越热,必须用热药才可以去其热,因为热极生寒。一般瘦为寒、胖为热,
        一个肥胖的病人,胃口很好,爱喝冷水,用石膏治疗越吃越热,改用生附子后身体发冷。则是真寒假热。
         寒生浊,寒气在身上停留过久就会生浊,就会累积,所有的肿瘤癌症都是寒,所以癌症要用热药;
         热生清,热气是生命、身体能量的来源,其清且受用于身体,其有动能,不会累积。
         气与味之阴阳,气与味的关系,阳为气,阴为味;精食气,形食味,例:蔬菜味淡,为阳为气归精,肉食味厚,为阴为味归形,例:闻到肉很香,阳;吃着味道极好,阴。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主要应用于中药的气味上,如发汗发表的药气较薄。
        壮火气衰,常年累月的热盛伤气,所以寒盛伤血,寒去血生,只有常年累月如此才会。
        人非常精密,不会瞬间发生问题,但可以从睡眠、手脚温度的变化知道身体的变化
         小火气壮,此火是指体内的热。壮火食气,阳火之气较少则气必强盛,故太过的火也就是太干燥,津液必不足必反蚀气,所以平时身体壮热的人吃清淡些,气比较少的人可以吃味厚的。
         中药的气与味,用以决定药的阴阳。辛甘发散是阳,酸苦涌泄为阴;阴盛阳病,阳盛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胡林波
贫民
贫民
  • UID20177526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92
1269楼#
发布于:2016-02-07 07:4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胡林波申请签到
2016年2月6日《黄帝内经》第8课心得
                阴阳应象篇第五
      黄帝内经的整体思想就是阴阳。
     像蒸汽向上跑,就是阳。
      正常状态下:清阳在上,浊阴在下。人体横隔以上上焦之心肺是清阳,横隔是有清浊的作用,浊气最多只能到这里。
      浊气在上,清阳在下是病态,阳化气,阴化形,一定要平衡。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例: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心脏在上面,脚跟等四肢末梢是阴阳交接处,阴在内侧,阳在外侧,阳到底就会转成阴经,阴到极点回头会生阳。
      寒到极点会生燥,热到极点会生寒。寒气在身上太久会生浊,生累积,癌症就是寒,热不会生累积,只有寒会。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就会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满。这是病态。
       所以常人是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往上走就是云,天气往下走就是雨。
       常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眼泪是清的,大小便是浊。
      清阳的性是往外走,到腠理,就是肌肉,浊阴入五脏。
      四肢为阳,六腑就是身体为阴。
      水是阴,火是阳,阳为气,阴为味。精食气,形食味,所以闻到气味是阳,吃到的味道是阴。
      蔬菜味淡,为气,肉类味厚,为形。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故大小便是臭的味重,眼泪是阳味清。
      气薄者发泄,气厚者发热,如发热解表药味薄。
      热伤气,寒伤血,热太盛伤气,太寒伤血。
      身体较热者,可吃味淡的食物,气少者,吃味厚的食物。

用气来说,心为阳中之阳,是火,肺为阳中之阴法天,天阳在上,上面很冷,把热往下传进入小肠,当水在膀胱里,是身体的底部,阴之极,阴极生阳。男人的底部是摄护腺,女人的底部是阴部,前面是膀胱,当小肠水累积到一定程度,膀胱水跟小肠火是累积到一起的,所以水被气化,气化后进入肝脏,所以水就会生木,水进入肝脏后会去清理它,清完后残渣从这里出来。这是阴极生阳,阳就是气。
       气味,形色,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这是以气和味的阴阳属性来决定药物的使用。
      阴阳应该平衡,当阴太盛,阳就会生病。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教官-徐州-杨诚
罗飞燕
新手
新手
  • UID20182212
  • 粉丝2
  • 关注4
  • 发帖数97
1270楼#
发布于:2016-02-07 09:0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罗飞燕申请签到
2016年2月7日《黄帝内经》第9课心得
黄帝内经第五篇——第七篇
目录:
1.五脏化五气——情志
2.治病法则——阴阳平衡
3.天之纪,地之道
4.第77难与第75难经——肝癌治疗
5.病于表——汗法
6.第六篇——阴阳离合
7.三阴三阳之离合
8.第7篇——阴阳别论
9.三阳之病
9.治胆石,鼓阳钜脉
黄帝内经第八篇——第十篇
目录:
1.手之正常色,阴盛阳虚症
2.正常之脏腑——结阳/结阴
3.怀孕之脉
4.第八篇——灵兰秘典论
5.六节脏象论
6.天文——五之数
7.脏象——心肝脾肺肾
8.肾之功能——发色与骨髓
9.五脏之五味
10.第十篇——五脏生成
11.诊——眼辨五脏健康状态
灸友50150
侠客
侠客
  • UID20190150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1
1271楼#
发布于:2016-02-08 17:1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惠州-赖惠平2016年2月8日《黄帝内经》第10课心得: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痕,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寒伤形中的形有两种:一种是极瘦,一种是极胖。寒胜则浮:浮指颜色很淡,清淡。风胜则动:腹部的上、左、下、右分别对应肾、肝、心、肺,腹部对应的部分动悸则表示对应脏的问题。如左腹部动悸说明问题在肝。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努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努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害虫,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阂,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寒、暑、燥、湿、风分别对应冬、夏、秋、长夏、春。
喜、怒、悲、忧、恐分别对应心、肝、脾、肺、肾。只有太过才会伤身。
厥气是指浊气。
所以情绪不稳定,不避寒暑会致病。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多,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民,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 ,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徽,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器,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后羿,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以上与前大致同,不详解。注意哕是因脾胃陈寒不能消化新食,也就是打嗝。脾为后天之本。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也;阴阳者万物之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阴在外,阴之使也。
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这形能也。
阳热重时,如果皮肤毛孔发汗就能退热,如果不能发汗,在冬季或天气寒冷的地方也就不怕,如果是夏天不出法可用发表的药,假如没药或吃了发表的药还是不行时可洗冷水澡。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报忧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结人为无为之事,乐恬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七损八益:女性以七年为生命变化周期,男性是八年。
罗飞燕
新手
新手
  • UID20182212
  • 粉丝2
  • 关注4
  • 发帖数97
1272楼#
发布于:2016-02-15 07:2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罗飞燕申请签到
2016年2月15日《黄帝内经》第10课心得
1.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太冷了,会伤到形,这种形是指极瘦或者极胖的人。胖子多大多数都是热性,但是也有寒症。
热伤气,气受伤会痛,形受伤会肿,又肿又痛是形气都伤到了。
先痛后肿,是指先伤到气,后伤到形,反之,先肿后痛,就是先伤到形,后伤到气。
风太过,会产生动症,风盛则动,热盛则肿,燥盛则干,寒盛则浮(颜色很淡),湿盛则大便洞泄。
以肚脐(神阙)为中心,如果左边有动悸,有肝脏,下方为心脏,右方为肺脏,上方为肾脏。产生动症的时候,不管形怎样,眼睛在飘,是肝风内动,治疗的话是去肝风。
2. 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风暑湿燥寒,怒喜思忧恐。
情绪不可太过,太过则会伤身。
恐能胜喜,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冬天被寒伤,春风会生温病;春天被风伤,夏天会下痢;夏天被暑伤,秋天易发咳疟;秋天被湿所伤,冬天易发咳嗽。


3.表里(此表来自网络)

五位



西



五季


长夏




五气

火(热和暑)
湿




五化







五色
苍(青)






五味







五臭
臊(膻)






五星
岁星
荧惑星
镇星
太白星
辰星


天干
甲乙
丙丁
戊己
庚辛
壬癸


地支
寅卯
巳午
辰、戌、未、丑
申酉
亥子


五行







五脏







功能
藏血
藏脉、主神明
藏营、统血、运化
藏气
藏精、生髓


职位
将军之官
君主之官
仓廪之官
相傅之官
作强之官


五数
8
7
5、10
9
6


五腑

小肠

大肠
膀胱


五官




耳(及二阴)


五体




骨(及齿)


五华

色(面)





五神







五情



悲(忧)



五音







五声







五常







五液
泣(泪)



唾液


五恶
肝恶风
心恶热
脾恶湿
肺恶燥
肾恶寒


五劳
久行伤筋
久视伤血
久坐伤肉
久卧伤气
久立伤骨


五变

忧(厥)





4.打嗝的原因:脾胃里面有陈寒加上新的食物,脾胃太冷没办法消化,就会产生打嗝。【治疗】去新食或者去胃寒。去新食在讲《伤寒金匮》时会讲到。脾为后天之本,肾脏是先天之本,后天之本丧失掉,就会产生打嗝。
5.咸味过盛,用甘味制之。热伤气,寒伤血。贫血是有寒症,把寒去掉,血才会恢复。
6.阴阳平衡
阴在内是因为阳卫外,阳动是因为阴的控制。
阳盛生热,如常年夏天吹空调,体表闭塞,不出汗,能冬不能夏,就会呼吸困难。流汗是常态,解表的药即汗解法,如果没有药或吃解表药还不出汗,洗冷水,用寒极生热来汗解。
阴盛生寒,出冷汗,腹满,易昏厥,能夏不能冬。
7.调整阴阳:
一般人四十岁阴阳各半,五十岁。行动不灵活,耳不聪,目不明;六十岁,阳气大虚,上实下虚。
同症同治,不管内症是否相同。智者察同,愚者察易。
按生理七损八益的生长化收藏调理身体,五十岁后吃保肾的药,保持平常心、恬淡无欲。
陈丽娟
侠客
侠客
  • UID20187695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7
1273楼#
发布于:2016-02-15 08:0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陈丽娟申请签到
2016年02月15日 《黄帝内经》第10课心得

5、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6.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a. 寒伤形,形分为极瘦和极胖两种。胖人多数是热症。

b. 形受伤会肿,脚踝肿为伤形,又痛又肿为形、气同伤。
c. 形伤气和气伤形治症相同。

7.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a. 浮指颜色很淡很清。

b. 湿胜就会出现大便洞泻的现象。
c. 以肚脐(神阙)为中心,如果左边有动悸是肝功,下方有动悸是心脏,右侧有动悸是肺脏,上方有动悸则是肾脏。产生动症的原因都是风,比如头晃动,一只眼珠飘动(肝风内动所致,两只眼珠一起飘动是小人眼)。

8.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a. 四时指春夏秋冬,五行指木火土金水用来管生长收藏。春夏秋冬对应风暑燥寒,长夏对湿。

b. 五藏化五气,肝心脾肺肾分别在情志上对应怒喜思忧恐,任何情志上的过会伤受益人脏器。例:范进中举因过喜致疯,被吓后清醒。
c. 厥气指浊气,情志上也会导致浊气往上走。

d. 当情志不固定的人,加上不懂得避寒暑,都会影响其寿命。
9.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a. 如果冬不会伤于寒,春天就不会得温病。冬伤于寒是春生温病的原因。
b. 暑热会导致津液流失很多,肺里有很多津液像天上的云,当津液不足时会产生痎疟的现象。

10.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有信然乎?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1.化指智化,化成五味之意。
2.玄指广大无边之意。

3.苍指青色,正青色应该是青中带一点黄。
4.肝病(不管是肝硬化或其他)能握说明肝还好。

11.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哕指打嗝,嗝气。产生的原因是胃脾里有陈寒,加上新食物在陈寒的脾胃里不能被消化从而产生打嗝。治疗时要兼顾去陈寒和新食。去新食时要特别注意,不能用强药,因为胃脾为后天之本,强药伤到胃脾时病人会很危险。

12.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野火,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1.过热伤气,过寒伤血。

2.在五脏中,肝为酸,心为苦,脾为甘,肺为辛,肾为咸,是相生相克的。当过咸时通过甘味来制衡,过酸时通过辛来制衡。比如酸辣汤过酸时会伤肝,通过加辣制
赖惠平
侠客
侠客
  • UID20190150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1
1274楼#
发布于:2016-02-15 10:5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惠州-赖惠平2016年2月15日《黄帝内经》第10课心得: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痕,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寒伤形中的形有两种:一种是极瘦,一种是极胖。寒胜则浮:浮指颜色很淡,清淡。风胜则动:腹部的上、左、下、右分别对应肾、肝、心、肺,腹部对应的部分动悸则表示对应脏的问题。如左腹部动悸说明问题在肝。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努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努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害虫,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阂,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寒、暑、燥、湿、风分别对应冬、夏、秋、长夏、春。
喜、怒、悲、忧、恐分别对应心、肝、脾、肺、肾。只有太过才会伤身。
厥气是指浊气。
所以情绪不稳定,不避寒暑会致病。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多,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民,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 ,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徽,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器,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后羿,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以上与前大致同,不详解。注意哕是因脾胃陈寒不能消化新食,也就是打嗝。脾为后天之本。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也;阴阳者万物之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阴在外,阴之使也。
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这形能也。
阳热重时,如果皮肤毛孔发汗就能退热,如果不能发汗,在冬季或天气寒冷的地方也就不怕,如果是夏天不出法可用发表的药,假如没药或吃了发表的药还是不行时可洗冷水澡。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报忧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