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936回复:1
气海
气海 本穴与肺气息息相关,当腹部统气之根本。苟气海处不作吸引,则中气不能达于 脐下。男子腹呼吸,全赖气海为之鼓荡,乃有吐纳也。养生家调息,绵绵若存动 而愈出者,全在于此。故养生家以本穴为大气所归,犹百川之汇海者,故名“ 气 海” 。又以本穴能助全身百脉之沟通,凡气之所至,血乃通之,故中医常云,气 为血之帅。 按海字之义,又可喻为事物广泛,作无边无际解之。试观海水之化云升腾,降为 雨露,即天地间之气化循环也。在人身凡属气息升降失调,其治皆以本穴为主。 余见裴廷辅治一气逆患者,呃咯不休,先刺膻中,微取之,以开行气之路。再刺 本穴,使引上逆之气下达脐下,立即生效。犹导川入海,则水不横逆矣。古人定 膻中为气会者,盖以后天之气鼓荡于胸,以促脐下之气相与送迎,即老子之喻元 气升降,犹橐籥也。 《道藏》服元气法,略谓气海与两肾相属。肾属水,气与水互为子母。水在人身 为阴,独阴不能升化,必须济之以阳。心属火,火在人身为阳。《书经◎洪范篇》 云: “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 ” 合之人身阴阳不可偏盛。人之饮食、呼吸、寐寤、 动静,只是调停自身水火而已。故养生家以心意之阳,下降肾宫,而温存以守之, 则犹天日之阳下照江海。阴水得阳火之照射,则化气升腾,云行雨施,泽被大地。 其于人身则正气流行,邪气自不干搅。视此水火升降,则知地天之所以为太也。 在医理上,亢热之症,得辛凉而汗解者,即水火交而得既济也。亦即《内经》: “ 身若燔炭,汗出而散” 之义也。若稍涉辛温,则犹浇油救火矣。则其为败必可 致也。故于此症,古圣有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之戒。王太仆又扩充斯意,谓“ 寒之 不寒,是为无水,热之不热,是为无火。 ” 三复斯言,可发深悟。养生家以动静 调寒热,以寒热平水火,同此一理。气海之义,岂可轻忽。宋代大儒邵康节,冬 不炉,夏不扇,盖即深得此理,而善调自身水火者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