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一叶
侠客
侠客
  • UID7
  • 粉丝3
  • 关注0
  • 发帖数17
阅读:1421回复:1

名老中医谈养生——老年进补与长寿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5-07-02 15:54
文/李俊德


周柏耐,男,生于1921年,上海市人。上海市中医门诊部内科主任医师。1942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曾师从沪上名医方公溥,执业于上海徐家汇。1946年曾参加全国中医师考试,成绩合格。著有《谈谈下法的方药配伍》等论文10余篇。对老年进用补剂体验尤深,善于辨证施补,这对于滥用补剂是一种纠偏的良药。


进入老年,由于“五脏皆虚”,所以老年之疾,虚证居多。在治疗上“虚者补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味者,五味也,五味调和,则可补益精气。说明补养之法,既有药补,又有食补,而虚证主要表现为全身气血阴阳的不足,而这些虚象又多体现某些脏腑功能的衰退,一句话“精气夺则虚”。“夫人之虚,非气即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因此在治法上首先要分清“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四类。再与脏腑联系起来,辨别心、肝、脾、肺、肾五脏之虚。《难经》指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通过辨证之后,或用药治,或用食疗,或药食兼施,以达到康复延龄的目的。


1.补药的选择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365味中药中具有补养作用的中药达70味之多。在抗老延龄选用补药方面,历代医家对肾亏易于衰老的观点是一致的。有人初步分析了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1892种药物中,发现明确载有“耐老”,“不老”,“延年”,“增年”作用的药物共117种左右,目前比较常用的约109种,在117种中药中补益药约50种左右,占28%以上,其中补肾药有28种,健脾药13种,养心药6种,说明益肾健脾药占较大比重。在药物的复方组成方面,也有人初步分析了13部有代表性的方书,发现记载有“长生”、“耐老”、“不老”、“延寿”的方剂124首。其中温补肾阳为主的约占87首,占70.2%,其方法多采用温柔而不刚燥的温补药与滋益肾阴、填精补血的药物同用,组成温肾阳、益肾阴、填精补血之剂;以滋补肾阴为主的28首,占20.2%;以健脾益气为主的约11首。可见中药抗老龄方面的作用,重点在于补肾为主,健脾为辅。


2.冬令进补 人们通过长期对自然界四季气候变化的观察,得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又把人体中五脏中的“肾脏”作为冬季的主令,因为“肾为封藏而主蛰”,冬季又为收藏的季节,此时进补,可以藏而不泄。所以人们习惯于冬令进补,如服用“膏滋药”,人参、阿胶、黑白木耳、鹿茸、哈士蟆油、海狗肾、冬虫夏草、蛤蚧、牛鞭子膏和各类成药,以及各种食物进补。由于冬令进补的药品很多,有单味,有复方,可根据病情体质的不同,以及经济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服用。


3.伏天进补 伏天,是一年中气候最炎热的时候。民间服补药习惯上多在冬季,叫做“冬令进补”,因冬至以后,天气寒冷,不会出汗,所服补药,可以收藏吸收,不被汗泄。而热天进补,怕补药成分随汗而泄,等于不补。事实上伏天同样可以进补,其功效并不逊于冬季,因为伏天气候炎热,昼长夜短,夜睡较少,工作辛苦,出汗较多,易感疲劳,体内空虚,加上烈日当空,炎暑伤气,大都出现“气阴两虚”之证,特别老年人更多,此时进补,反易填空吸收,最为适宜。在药补方面,适宜“清补”,不宜“滋补”。清补方面,以服用人参最为理想,因气阴两虚者则人参是补气生津的主要佳品,其他补品可根据病情体质,因人而施,量体裁衣。尤其对季节变化易发的疾病如哮喘、老慢支、冠心病等,可趁伏天病情稳定之时,予以辨证调补,即所谓“冬病夏治”,起到防患未然,达到治本效果,这样夏补与冬补并进,具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之功。

最新喜欢:

此地无银三百两此地无银三百...
让艾灸温暖生命
呵呵
精灵王
精灵王
  • UID20143240
  • 粉丝6
  • 关注1
  • 发帖数1234
沙发#
发布于:2015-10-16 11:37
嗯嗯,有道理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