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思不得骑姐
侠客
侠客
  • UID20158481
  • 粉丝11
  • 关注12
  • 发帖数204
  • 社区居民
  • 原创写手
阅读:1056回复:2

医学专家浅谈《伤寒论》中大黄的煎法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5-09-14 15:56
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言精义奥,法简用详,其在汤剂煎煮方面也有严格详细规定。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杀(御览,此下有道字),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它是仲景较常用的一味药,根据在具体汤剂中所起作用,相应的煎煮方法也不相同。《伤寒论》中含大黄的汤剂处方共12张,煎煮方法有四种:后下,汤泡,先煎,同煎。
 大黄后下有三张处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承气汤、茵陈蒿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大黄以逐胃热,止讠 严语”;大承气汤以“大黄、枳实之苦,以润燥除热”;茵陈蒿汤中“大黄之苦寒以下瘀热”。三方均取大黄除热之功,以泻下为验。大黄中所含结合性蒽醌衍生物(游离茵醌类的葡萄糖甙或双蒽酮甙),系大黄的主要泻下成分,其中双蒽酮甙作用最强。双蒽酮甙为番泻甙A,B,C,D
(Sennoside
A,B,C,D)。此外,尚含鞣质类物质约5%,为收敛成分,其中有没食子酰葡萄糖、没食子酸、γ-儿茶素等。近据报道,大黄尚含四种大黄甙(Rheinoside A,
B, C,
D)。亦为泻下成分。大黄中双蒽酮甙在初加热时较鞣质类成分易于溶出,然而长时间煎煮,则大黄鞣质类物质溶出较多。大黄的泻下成分容易分解,泻下作用减弱,收敛作用增强。所以上三方均后下,不宜久煎,在这一点上,现代关于大黄成分研究对仲景的用法解释明确。
 大黄汤泡有两张处方: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两方均以“大黄黄连之苦寒,以导泻心下之虚热。但以麻沸汤渍服者,取其气薄,而泄虚热。莫枚士更明确地说:“此症虽寒痞并见,而痞经大下,仅为余疾不尽,故三味但泡不煎,欲其不甚着力耳。所谓汤泡,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麻沸汤即百沸汤,是煮沸多次的开水,含无机盐类极少。大黄经沸水短时间浸泡,所含成分只有一小部分溶出,只能起到“苦入心,寒除热”的作用,无泻下作用。
 大黄先煎只有大陷胸汤。“大黄谓之将军,以苦汤涤”;成无己以为“……是以甘遂为君……是以大黄为使,莫文泉却认为……”故以大黄而臣以硝,使去结热,而佐以甘遂行水,故其分独轻,观方下煎法自明。成注未免倒置。从方中剂量看,大黄六两,甘遂一钱(匕),大黄是甘遂的60倍或107倍,所以大黄是君药无疑。大黄先煎,即所谓君药先煎,使君药的成分尽可能溶出,臣药或佐使之药,可以次于君药溶出。尤在泾在比较大承气汤和大陷胸汤煎法及临床运用时分析更透彻:大承气专主肠中燥粪,大陷胸并主心下水食;燥粪在肠,必借推逐之力,故须枳、朴;水饮在胃,心兼破饮之长,故用甘遂。且大承气煮枳、朴,而后纳大黄;大陷胸先煮大黄而后内诸药。夫治上者制宜缓,治下者制宜急,而大黄生则行速,熟则行迟,盖即一物而其用又不同如此。
 大黄与方中诸药同煎有六张处方: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桃核承气汤、抵当汤、小陷胸汤、桂枝加大黄汤。各方中大黄或为臣药佐使之药,作用各不相同,或荡涤肠胃,或泻下结热,或下瘀血,或开血闭,或泻实。各随其在处方中所起作用而施用。
 大黄,中医号称“将军”,在现代药理学中仅被列为刺激性泻药一类,其地位和西药的双醋酚汀之类泻药相当,而按中医理论应用大黄则大不相同……大黄的作用是多方面。所以,仅凭大黄的现代药理学药物化学研究来解释大黄在汤剂处方中各种不同的煎煮方法,显然很不完全;鉴于中药物质中所含有效成分的复杂性,中药复方中各药物在不同煎煮方法下所发生反应的复杂性。使用现代研究结论指导中医临床则力所不逮。因此,研究中药必须以传统中医中药基础理论为指导,中药的现代研究只能作为借鉴,不可本末倒置,这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呵呵
精灵王
精灵王
  • UID20143240
  • 粉丝6
  • 关注1
  • 发帖数1234
沙发#
发布于:2015-12-26 11:48
太长,看着头晕!
灸友17134
圣骑士
圣骑士
  • UID20157134
  • 粉丝3
  • 关注0
  • 发帖数750
板凳#
发布于:2015-12-26 15:13
不懂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