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149回复:3
络却
络却 郤,音隙,同郄。从邑、从谷,义孔隙也,骨肉之交也。《庄子》: “ 批大郤, 道大窍。 ” 谓通至上之隙穴也。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抵顶,由本穴, 左之右、右之左,斜行交百会,即所谓“上额交巅” 也。凡脉之横行者为络,隙 之大者为郄。本穴在经络为横行,在孔窍为大隙,故名“ 络郤” 。 “郤” 有误为 “ (各阝) ” 者。当知“ 郤” 从“邑” , “却” 从“ 部” 也。有取别名“ 络(各 阝) ” 者,乃因误所致。 窃以针灸之道,荒芜已久,音讹字误,不知凡几。欲纠斯偏,着要正误。但中医 文献之误,何只针灸为然。内、难、金、伤诸经,莫不如是。每念及此,感慨丛 生,每思加以校正,奈年矢躜催,岁不我待,空作玄想耳。试观《金匮》首章, 仲景以俞穴募穴,区别人身前后,故曰风中于俞(俞穴在脊背)。寒中子募,(募 穴在胸腹),而后世抄传竟误“俞” 为“前” ,误“ 募” 为“ 暮” 。而注音又依 “ 前” 、 “ 暮” 立注,岂不谬之益谬乎? 如“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也子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 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 索其大意,清浊、上下、浮急、表里、湿邪、雾邪、关节、肉腠、极寒、极热, 伤络、伤经,全是对偶。所云风寒俞募者,即以表示邪中人身前后。且对照下文 伤经伤络,原文本自明白。只是后世抄写传讹,误“ 俞” 为“ 前” ,误“ 募” 为 暮,以致讲解者,舌东唇西,格格难通。若一复其原,作“ 风中于俞” ,寒中于 暮” ,则教者学者,简捷多矣。此言有似节外之枝,但因“ 俞、暮” 二字,有关 针灸穴位,不觉言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