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044回复:2
秋日养生三部曲
秋天,气候由热变凉,人体腠理由疏松转为致密,阳气开始潜藏于内。在暑往寒来、气候变化无常的“多事之秋”,养生须顺应天时,注意以下三个阶段的不同。
初秋:保脾胃 解秋乏 保脾胃 初秋雨水较多,湿气偏盛。湿邪为患,最易伤脾,人常出现头重如裹,四肢倦怠,胸中郁闷,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等脾胃受损的表现。因此应注意在淋雨、涉水后要及时将身体擦干,并避开水湿过盛之地。由于人体脾胃功能较差,饮食应清淡,不宜大量摄入各种肉食以补充夏日的消耗,少食冷饮、秋瓜等寒凉食物,以免损伤脾胃。 解秋乏 由于炎夏的消耗,入秋后不少人会出现浑身疲软无力、精神欠佳、呵欠连连、食欲增强却又消化不良的秋乏现象。对此应从生活起居上进行调整,将夏天的晚睡早起改为早睡早起,注意不要熬夜,切忌过劳。秋乏的原因是“隐性营养失调”,从饮食上进行调理,多吃蔬菜、水果等。此外,还可多喝些茶以醒神。 仲秋:防秋燥 常秋冻 防秋燥 伴随自然万物干枯萎黄,人体也反应出“津干液燥”的征象,如口鼻咽喉发干、皮肤干裂、大便干燥等。对此应从饮食上进行调理,宜常吃梨、柿、葡萄、石榴、甘蔗、萝卜、番茄等新鲜果蔬,以养阴润燥。秋燥甚者可喝些“增液汤”(生地、麦冬、玄参、甘草各10克,水煎)。 常秋冻 仲秋气温开始下降,虽凉却不甚寒,这时是“秋冻”的较佳时期,尤其是青壮年以及一些身体健康的老人和小孩,穿衣要有所控制,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以免身热汗出,伤阴耗气,并为越冬打好基础。秋高气爽,又是爬山登高的大好时节,经常爬山登高,能够提高机体对多变气候的适应能力以及免疫力,增强体质。 晚秋:避风寒 打“底补” 避风寒 晚秋早晚温差变大,气候开始转寒,此时须及时添衣,预防冬季多发的伤风感冒以及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讲,在深秋要格外注意,防止因气温骤降,气血运行不畅,诱发中风和心绞痛。 打“底补” 秋季是调整脾胃,打“底补”的最佳时期。可用芡实、红枣或花生仁加红糖炖汤服,或用芡实炖瘦猪肉。也可经常吃些山药和藕。经过“底补”,脾胃健运,入冬后可放心进补,以此抵御严寒。 |
|
|
沙发#
发布于:2015-10-16 15:58
发的真好,哎呀太好了。 哎呀 真的发的太好了。!
|
|
板凳#
发布于:2015-10-17 10:4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