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友17961
精灵王
精灵王
  • UID20157961
  • 粉丝4
  • 关注5
  • 发帖数1409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阅读:787回复:2

肿瘤发热案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5-10-16 19:26

   李某,女,46岁,2007年12月3日晚首诊。tf[u, 百拇医药

   患者患宫颈癌,于2007年10月24日行手术治疗。术后20日行化疗,化疗后出现发热不退,屡更抗生素无效,疑为二重感染叠加抗真菌药物共输注半个月,发热仍不退,患者家属接笔者前往视诊,看有无办法。患者体温一直在38.5℃~39.5℃之间,白细胞2.7×109/L,面色红,有烘然发热之感,唇干,神色倦,情绪低落,时悲欲哭,食欲差,自觉从两腹股沟有热气上冲,动辄出汗。舌质淡苔白,双脉寸口脉滑余沉细数。tf[u, 百拇医药

   诊为阳虚发热,处方:附子90g,干姜50g 炙甘草30g,山萸肉30g,砂仁10g,人参9g,葱白4支。三服。

   频饮之不拘一日一剂,如无不良反应每4~6小时服一次。5q9e, 百拇医药

   二诊(12月5日):患者家属打电话过来诉发热开始下降,体温今晨在38℃以下,精神好转,两腹股间仍有热气上冲感。5q9e, 百拇医药

   处方:附子120g,干姜50g,炙甘草30,山萸肉30g,人参9g,五味子10g,葱白4支。三服。5q9e, 百拇医药

   三诊(12月8日):患者诉自7日夜热退再未升高,腹股沟上冲热气消失,面部烘然亦减,出汗减少,食欲稍增,口中黏,大便稀,夜尿多,舌质淡薄白苔,脉沉细。虚阳虽固,元阳仍虚,脾阳不运。5q9e, 百拇医药

   处方:附子150g,干姜50g,炙甘草30g,白术15g,山萸肉30g,肉桂10g,仙灵脾30g,菟丝子10g,覆盆子20g。七服。5q9e, 百拇医药

   四诊(12月16日):患者诉上药服后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时悲欲哭消失,食欲好转,大便稀好转,口中黏腻的感觉消失,夜尿减少,守上方继服七剂。5q9e, 百拇医药

   后记:患者服上药后再未服药,行第二次化疗期间,出现全身酸疼不适、头昏、头闷、睡眠差、神倦乏、少气懒言、口中淡口水多、无食欲、胃中作疼、舌质淡暗、苔少水滑、脉关滑余沉的表现。5q9e, 百拇医药

   处方:附子150g,桂枝30g,炙甘草15g,砂仁10g,干姜50g,生姜50g,巴戟天10g,仙灵脾30g,菟丝子20g。每日一剂。5q9e, 百拇医药

   并嘱其继续服药,以减轻化疗的副作用,随后的化疗中,患者虽有不适感,但反应轻微,而且化疗后很快消失,身体恢复很快。共行六次化疗,化验肿瘤标志物转阴。5q9e, 百拇医药

   按:该例患者属阳虚发热证。肿瘤患者本为阳虚,又经手术、化疗(期间运用大量抗生素)等方法治疗,屡伤阳气形成元气受损,阳气不固,虚阳外越之发热。以白通汤复其元阳,加山萸肉收敛耗散之正气,人参益气生津,配砂仁、炙甘草运中阳以复后天,为下一步治疗预留后手。待热退后,脾肾阳气虚弱之征毕现。则以温补阳气药物迭进,终于收效。5q9e, 百拇医药

   肿瘤临床表现非常复杂,可见瘀症、痰湿凝聚、气血衰虚以及热毒炽盛等诸多表现,但其根本的原因,仍是阳虚,阳气受损,造成脏腑功能下降,气化不利,阴邪凝聚,而阴邪的凝聚又进一步造成湿邪化痰,血液运行不畅成瘀,寒湿之邪郁久化热,气化不利呈现气血津液的损伤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局面。《内经》云:“阳化气,阴成形”此之谓也。所以治疗肿瘤时,要透过扑朔迷离的表象,去把握“阳气”这一根本。通过种种手段,回阳、固阳、温阳、达到扶助阳气增加气化之目的。阳春一复,自然冰雪消融。治疗时所采取的祛瘀、祛湿化痰、清热解毒等手段也都是为温阳、扶阳开辟道路。肿瘤是一种非常棘手的疾病,预后较差。但是我们采用扶阳法对减轻放疗、化疗带来的副作用以及在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限、带瘤生存等方面能有所作为。得阳气则生,失阳气则死,存得一分阳气,即存得一分生命,与其采取“癌亡人亦亡”的治疗办法,倒不如温阳回阳,增强正气,提高生命力,“与癌共舞”。5q9e, 百拇医药

   扶阳法的理论基础源于清代郑钦安之思想。郑钦安特别重视阳气,认为阳气是生命的关键,也是阴气的根本,阴气的主导。“人身所持以立命者,其惟此阳气乎”,“阳气无伤、则百病不作”,“有阳气则生,无阳气则死。”“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在此基础上,提出万病在一气的观点,说“病有万端,发于一元”,并且以一气分立六气的观点,来阐明《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治疗上提出张仲景四逆汤、回阳饮是温经求阳之法也,理中汤、回阳饮是温中扶阳之法也,附子细辛汤、真武汤是温肾助阳法也。郑氏的重阳思想,本于《周易》、《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通过对阴阳辨证的方法来实现气化的思想,指导临床运用。体现在《内经》里,“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疗必求于本”的思想,其认为万病总在阴阳中。5q9e, 百拇医药

   总之,在临床具体运用中,首先要辨疾病的阴阳属性,分清阳证和阴证。阳证即用阴药,即苦寒清热法、酸甘润燥扶阴法,以及利水育阴法。阴证即用阳药,温阳、扶阳、回阳之法,应用大辛大热之性味极偏的药物。辨证不明即铸大错,定当慎之。另外要在气滞血瘀、痰湿、食滞以及发热等诸多复杂的症候中搜出阴阳真本质来,这是用药的前提,也是医者运用扶阳法的前提。确定阳虚之法,首先是辨体质的有余与不足。其次望神,是有神还是无神;望色:阳虚者,面色唇口青白,目暝,倦怠,少气,舌质淡青润嫩。闻之声低,息短,懒言。自觉身重、畏寒、饮食无味,肢冷自汗。切之脉浮空或细微无力。这些都是阳虚证常见的表现。抓住这些表现,即使见到体温升高,局部有热象亦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另外还要找出瘀滞、痰湿、气虚、血虚、积聚疼痛等背后的真正机制来,治病必求其本。
瞅啥呢
骑士
骑士
  • UID20157124
  • 粉丝4
  • 关注8
  • 发帖数478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沙发#
发布于:2015-10-17 10:36
学习了
╮( ̄▽ ̄")╮( ̄▽ ̄")╮( ̄▽ ̄")╮( ̄▽ ̄")╮( ̄▽ ̄")╮( ̄▽ ̄")我是萌萌哒分割线╮( ̄▽ ̄")╮( ̄▽ ̄")╮( ̄▽ ̄")╮( ̄▽ ̄")╮( ̄▽
灸友35121
会员
会员
  • UID20175121
  • 粉丝4
  • 关注0
  • 发帖数1530
板凳#
发布于:2015-10-17 11:01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