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015回复:1
脐灸养生法”保健理论探源
“ 脐灸养生法 ”虽然只有一个灸盒、一对灸条、一披艾蓬,但却能够对人体有神奇的保健养生功效,形式虽然简单,但一招一式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养生法的精义,它综合利用了中国传统养生法中的“ 脐疗法”、“灸疗法”、“穴位保健法”、“砭石法”等诸多绿色自然养生法,是这些传统养生瑰宝新的传承和发扬。它外在形式虽然简单,内在理论却博大精深,符合中国传统哲学精神“大巧若拙”、“大繁若简”的精神主旨,下面就“ 脐灸养生法 ”中所掩含的传统养生理论逐一做以简单阐述,以期使用者有更深的参悟。
关于脐疗法:脐疗法,顾名思义,是通过将药物制成适宜的剂型敷于脐部,使药物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药物疗法,为我国中医内病外治领域的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属于现代药学中透皮给药系统的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了许多关于脐疗的论述。在湖南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更有了关于脐疗法的更详细论述,如在书中提到了肚脐填药、敷药、涂药等。 作为脐疗法的施治点——肚脐,为什么能引起如此多的中医人士的重点关注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对自己的肚脐做一个基本的了解: 肚脐,穴名神阙,即神气升降出入,变化消长的地方,属奇经八脉中任脉中的一个重要穴位。任脉与督脉、冲脉、带脉等相连,总任全身气血。内通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外联皮肉筋骨、四肢百骸,故脐和诸经百脉相通,阴阳相济,起着调节各脏腑生理活动的作用。从传统医学理论看,脐部给药有利于归经,药物得以循经直达病所,达到驱除病邪、扶助正气、康复机体的目的。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脐部表皮角质层薄弱,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最易穿透弥散,且皮下无脂肪组织,皮肤各筋膜、腹膜直接相连,脐部皮肤除微循环外,脐下腹膜还布有丰富的静脉网,且脐部凹陷形成隐窝,药物放此后形成自然的闭合状态,这利于药物穿透皮肤而被吸收入血液循环及淋巴免疫系统,发挥药物的全身治疗作用,从而达到驱除病邪、扶助正气、康复机体的目的。现代药动力学证明,脐部比其它透皮给药部位更易于药物吸收,生物利用度高,可做为透皮给药以及缓释长效的理想给药部位,经脐部给药的生物利用度是前臂给药的1-6倍。可见,脐部给药透皮吸收是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给药方式,脐疗是一种有独特医疗价值的药物治疗方法。 在我们的“脐灸养生法”中,要求将灸盒的下出气口对准脐部,正是对以上论述的传统“脐疗法”的继承和发扬,正是利用脐部的这些生理特点,将艾草灸条燃烧产生的纯阳之气送达全身各经脉,逐寒驱痹,通络还神。从下出气口吹出的热灸气在盒顶部小风扇的外力作用下,垂直向下运行,整体成倒“喇叭状”,灸力范围呈一个直径约15厘米的圆形,这样不仅能灸到重要的脐部“神阙穴”,还能灸到脐下的诸多保健穴位,比较重要的穴位比如“关元穴”、“气海穴”(俗称丹田)等,总结以上的各个保健穴位,其位置与主要施灸功效如下: 神阙:位于肚脐中央,主治腹痛、虚脱、中风、水肿等。 阴交:位于脐下正中1寸,主治女性阴痒、带下、小便不利、腹痛、水肿等。 气海:位于脐下正中1寸半,主治男性遗精、阳痿、虚劳、女性月经不调、痛经、 子宫脱垂、崩漏等。 石门:位于脐下正中2寸,主治女性崩漏、闭经、小便不利、乳腺炎等。 关元:位于脐下正中3寸,主治男性遗精、阳痿、早泻、遗尿、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白带、盆腔炎、崩漏、子宫脱垂等。 中极:位于脐下正中4寸,主治男性遗精、阳痿、早泻、遗尿、女性月经不调、白带多、不孕、盆腔炎、痛经等。 四满:位于脐下2寸,正中线旁开半寸,主治女性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 带下、不孕、小腹痛等。 气穴:位于脐下3寸,正中线旁开半寸,主治男性阳痿、女性月经不调、闭经、痛 经、崩漏、带下、不孕、小腹痛等。 天枢:位于脐中旁开2寸,主治女性月经不调、腹痛、盆腔炎、痛经、腰痛等。 水道:位于脐下3寸,正中线旁开2寸,主治小便不利、小得胀满、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疝气等。 归来:位于脐下4寸,旁开2寸,主治女性月经不调、盆腔炎、闭经等。 子宫:位于脐下4寸,旁开3寸,主治女性子宫脱垂、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不孕等。 大赫:位于脐下4寸,旁开半寸,主治女性白带多。 横骨:位于脐下5寸,旁开半寸,主治男性遗精、阳痿、女性经闭、盆腔炎等。 气冲:位于脐下5寸,旁开2寸,主治女性月经不调、各种生殖系统疾病。
在传统的中医脐疗养生中,除了灸神阙、关元、气海等穴位外,还会在脐部填充一些行经走气的药物来加强灸的效果。在我们的“脐灸养生法”中建议在脐中填充一定的药物来增加治疗效果,因为脐部皮肤比较薄,能够填脐的药物多为芳香走窜之物,利于这些药物的进一步吸收,使灸效更加明显。填加了药物后的脐部有如一块悬冰,而经热灸加热后的下腹部更象是一盆热水,由于脐周围的血循环和机体代谢此时都比平时要快,脐内的药物会极易被吸收而快速进入体循环系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