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593回复:1
扶突穴呃逆肩痹带状疱疹治验【取法】正坐,微仰头,在颈部侧面,结喉旁开3寸,约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取穴。 【主治】⑴呃逆 ⑵肩痹 ⑶带状疱疹 【机理】扶突为手阳明大肠经经穴,阳明经多气多血,肺与大肠相表里,针扶突可疏风散热解毒,可治病毒性带状疱疹。治肩痹属局部、邻近取穴。治呃逆,可能是间接影响了膈神经的功能。 【刺灸法】直刺法,平刺,清刺 【治疗经验】 ◎葛书翰、霍鲁莉:我们采用针刺双扶突穴治疗顽固性呃逆,收到明显疗效。 操作:选用28号1.5寸毫针,由穴位处水平方向刺向颈椎,当出现触电样针感向肩或手放散时,留针10分钟。 典型病例:杨xx,男,59岁。主诉:呃逆反复发作5天。病史:因脑血栓形成致半身不遂,于1985年10月26日入我院内科治疗。5天前突然出现呃逆,几分钟一次,自己不能控制。近2天呃逆发作频繁,几秒钟发作一次,严重影响饮食与休息。曾口服镇静药及静点奴夫卡因2天无效,又针刺天突、内关、中脘、足三里等穴4次,也未奏效。胸透检查:呃逆时见膈肌有逆蠕动。舌质红,苔薄腻,脉弦。辨证:胃膈之气失宣,胃气上逆。诊断:哕证(顽固性呃逆)。治疗:取双侧扶突穴,当出现触电样针感后留针10分钟,每日针1次,针2次后,呃逆次数明显减少,针6次后,呃逆完全停止,观察2周,未见发作。 按语:扶突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穴,胃经与大肠经相联系,刺之可通经活络,降上逆之胃气。从解剖学角度看,扶突穴的深部有3、4、5颈神经的前支通过,而3、4、5颈神经的前支共同构成膈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纤维。针刺扶突穴,能直接抑制膈神经的兴奋性,从根本上解除膈神经痉挛,达到降逆解痉之目的。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效果与针感密切相关,必须达到触电样针感向肩或上肢传导,方能取得理想疗效。 ◎史春印:近20年来运用此穴治疗肩痹效果甚好,轻者1-3次治愈,重者30次治愈。 操作:用1寸长28号毫针,针尖向颈椎直刺5分左右,有触电感经肩麻至手即可出针,不留针。每日l次,10次1疗程。间隔休息3-5天,再继续治疗。 典型病例:苏x,男,46岁。1977年11月14日就诊。诊断:肩痹。患者于1977年10月20日因夜间受凉后出现右肩疼痛,举手抬肩困难,不能穿衣。诊见面色萎黄,舌淡少苔,脉弦缓。右臂活动明显受限,仅能上举80度,不能外展,肩峰及腋后缝有压痛。辨证:肝血不足,筋脉失养,风寒湿痹阻经络。治以驱风除湿,蠲痹止痛。治疗:取扶突穴,针5次,痛减大半,针8次,肩臂疼痛消失,右臂能上举170度,活动已不受限。2年后追访再未复发。 注意事项及禁忌:取穴时勿位置低,以免伤及肺脏,造成气胸。孕妇禁针。有出血性疾患的人禁用。 按语: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走头,经过肩部,针刺其经穴扶突,有疏通经络,调畅气血,通利关节的作用。疗效与针感有重要关系,只有针感理想,气至病所,才能收到较好的疗效。如肩背痛重,针尖稍向上颈后使针感传至背部。 ◎郭效宗: 典型病例:王xx,女,36岁。主诉:打嗝儿20余年。患者在16岁时因家庭包办婚姻,不如己愿,心情抑郁,1940年6月4日吃饭时,突然感到胸堵,吞咽食物时打嗝儿,从此之后每日持续性打嗝不止,经xx医院诊断为膈肌痉挛。服中西药,针灸、理疗、电针均不见效,故前来北京求医。检查:面色暗,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数,心肺正常,其他无阳性所见。诊断:神经性膈肌痉挛。治疗:取扶突穴,用28-30号不锈钢毫针,平刺,气至胸背及手指,约1分钟后打嗝减少,3分钟后停止打嗝儿。每日1次,连续针4次后症状消失。为了巩固疗效,共针12次。停针3个月后亦未复发。 李XX男,48岁。主诉:右胸背及右上肢有红色疱疹,剧痛10天余。胸背、腋窝、右臂内侧及手指的红色疱疹已化脓,服止痛片后疼痛稍缓解,但时间不长又痛。曾在xx医院诊断为:病毒性带状疱疹。服维生素C、四环素,青霉素注射4天病情仍不好转,前来针灸治疗。检查:右胸背及腋窝、臂内侧、右手食、拇指有脓性疱疹,触时痛剧,形状如带状样疱疹,未结痂,皮肤微红。舌质淡,苔白腻而燥,脉浮紧数。血象:白细胞18000/mm3,分类:中性50%,淋巴40%,伊红8%,单核2%。尿检:有草酸胺,其他未见阳性。诊断:病毒性带状泡疹。治疗:取扶突穴,采用清刺法,刺入0.5-0.7cm,气至拇、食、中指为宜。针刺后当时病人自述良好。第2天来诊,手指关节红肿消失,腋、肋、手指疱疹结痂,伸屈时,手及肘有麻木感。第3次针后,右手指仍有肿胀沉的反应。第4次来诊,自觉症状消失,结痂痊愈。连续再针12次(1疗程)。半年后复察,未复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