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889回复:0
31班
一、神奇的艾灸疗法简介:
艾灸是一种无毒负作用的原生态疗法,是中国古代医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所用的主要原料是艾草。通过长期实践,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艾是一种灸用最好的原料。现代研究发现,地球上的植物叶子艾的脉络惟有艾叶最均匀,早在三千年,聪明的中国人就发现了艾用作灸的原料最为适宜。艾是一种效用特殊的草,在中国南北方的农村田头野地随处可见,为多年生草本,叶似菊,表面深绿色,背面灰色有茸毛,性温芳香。端午节前后采集,叶入药用。以河南南阳者为佳,叶厚而绒多,南阳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湿润,艾草繁密旺盛,最适宜艾灸!传统药性理论认为艾叶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等作用。中国南方广东客家人喜欢用艾根煲汤,祛风暖胃;北方,孕妇用艾水洗澡或熏蒸,达到理气血、除寒湿的作用;在农村城市郊区的夜晚,常焚烧驱赶蚊蝇。 古贤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明•杨继洲曾说过:“病在肠胃,非药而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此不能以及;在腠里,非灸、爇(ruo、音弱,点燃的意思)、熨不能以达。”明•李梴《医学入门》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其实,所谓“针药所不及”,是因为针刺需要调动元气,而对于阴盛阳虚的情况是不适合针刺的;而元气虚弱、胃功能极差的情况是很难消化药物的,故而称“针药所不及”。只有灸法,可以避开脾胃而直接将热力作用于经脉以祛除寒邪,通调经脉。 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去调理人体已经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治病祛病的目的。 二、艾灸治病的机理: 中医认为人体是阴阳对立的统一整体,疾病的发生都是阴阳失调,疾病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有某种病理产物的积滞,这种积滞的病理产物,如果能找到出路,病势必然痊愈。中医认为所有人身上都有经络,并总结为十二经络三百六十五穴,而这些经络穴位之间息息相通的。 艾灸和针灸一样都是在人体的信息通路上选择相应的部位,以特定的因子、人工激发感传作用,使良性循环得以恢复和巩固,恶性循环得以折断或者阻滞,从而达到防病和治病的效果。艾灸的作用从补泻意义上讲是补多泻少,先补而后泻,在提高正气的情况下,让邪气自除。 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空调环境、使用冰箱冷冻食物等种种原因,人体健康比古代人加倍损耗,导致阳气亏损。身体易乏,精神无法集中,工作效率低,失眠健忘等亚健康症状,其实这些都是阳气不足所致。 中医养生表示,扶阳的方法有很多种,最有效,最健康的方法便是艾灸疗法,艾灸所用的艾草是一种纯阳性植物,有扶正祛邪的作用。艾之火是纯阳之火,太阳为天阳,艾火为地阳。《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而养生贵在保养阳气,强壮阳气。 艾热之热的特点:1.渗透力强。2.自动找病位。3.通经脉。经中医研究证明,艾灸具有不可替代性。至于艾炷产生的强热,对于身体来说就是“外来力量帮助正气作战”的阳气,这股不断渗入的阳气,一方面温化阴邪,一方面鼓舞脏腑正气,脏腑功能逐渐恢复,就会按照固定的途径,将阴邪逐渐排出。 三、灸法的作用: (一)温经散寒。《素问· 异法方宜论篇》载:“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常用于治疗脏腑虚寒证及实寒证如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寒湿痹痛、痛经、经闭、胃脘痛、寒疝、腹痛、泄泻、痢疾等。(二)扶阳固脱。《扁鹊心书》记载:“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