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850回复:0
太乙门
太乙门 本穴简称“ 太乙” 。古“ 太” 与“大” 通, “乙” 与“ 一” 同,又“乙” 曲也。 《河图》以中宫为太乙。养生家脐下为太一君。二意相同,隐喻太乙为腹中央也。 中医以脾为中土,其取意亦与太乙,太一相同。本穴平于下脘,穴底挨近脾脏并 胰而言,内应小肠,小肠多曲,以及横结肠两曲端,亦太乙曲屈之象也。又“ 乙” 字于字义为肠,穴名曰“ 乙” ,即喻肠道多曲也。汇此绪义,故名之为“太乙门” 。 《礼记》: “ 鱼馁必自乙。 ” 注: “鱼去乙则不肥。 ” 大肠俗名肥肠。本着大与 太通,乙意为肠之意研之, “太乙门” 即是‘ 大肠门” 。又观玩其所治症,除肠 疾吐泻而外,如癫疾狂走、心烦。正合中医之阳明府证,弃衣登高谵语等证,正 与中枢神志有关,所谓脏燥则狂者,由于大肠结热。而大肠结热,又多在迂曲弯 转之处,故治取此穴有效。古人命名深意,与疗效有关。本穴又可与足太阳之大 肠俞、小肠俞及督脉之阳关相互参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