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造吗
骑士
骑士
  • UID20158486
  • 粉丝3
  • 关注0
  • 发帖数364
阅读:780回复:0

《龙图论医--宗旨》之八:诊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5-10-10 17:02
诊病是从现象到本质的深入浅出。现象不仅指病人主诉的症状,而且包括病人当前所有的状况和过去发生过的异常。他的病史、他的饮食、他的居处、他的心情等等,都是现象。本质则是病人的症结与根本,不仅要找到致病的病机,而且要理解这个病机的背景,也就是病本。病本就是推究至根本的阴阳五行有何失衡,是什么病因导致了这个病本,继而形成病机。这是一个深入探究的过程。深入之后继而浅出,估计病机在人体寄寓和与正气对垒的形态,也就是病形,以求达到看得见、了然在目的地步。必须探求病本,明白病形,制服病机,针对病因,否则邪气不服而病不可去。因此,知诊者知治,知治者知诊。
中医诊病有望闻问切,西医则借助生物化学检测与物理侦察。西医只能检测到有形的东西,对于功能性的病变往往查不出来。即使检查出了一些名堂,也只是以西医的知识加以解读,而不明白它们究竟意味着什么。例如,发现病人血液凝固系数高,就用肝素,肝素是从肝脏发现的一种物质。然而为何肝素就能活血呢?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观察,提出肝素可能和血液发生一些什么反应,然后就算解释了。中医不这么看,从血流缓慢就知道这是太阴的迟缓脉象,是土气重滞。肝为木,木达土,因此用有肝木之震性的东西就能活血。运动、喝酒等等都会活血,更不要说肝素了。这个时代,西医的检查手段日新月异,病人也可能接受过各种检查,发现了一些异常。这也可成为医生的资助,但是得用中医的眼光重新解读西医的指标与结论。
望诊指看人的面色、形态容貌、舌苔等;切诊指切脉,包括人迎寸口脉、尺寸脉、三部九候等。闻诊指听人的声音,从其五音六律的变化而知病,这已经没人会了。孔子从师襄学琴,三月不知肉味,从乐曲中听出了作者的模样。高山流水已成千古绝唱。现在的闻诊通常指听人的声音有何异常,以及病人喜歌唱、呻吟等,以及嗅病人的气味。我不学医,对闻诊一窍不通,基本不会察色、切脉,只会有限借助问诊之巧。
四诊合参,任何疾病都无遁形。其实,望闻问切四者精通一门,也差不多了然其病。例如望诊,最基本的是看明堂五色而辨五脏吉凶。若深入,则有五脏六腑的报告按分部写在脸上,有人的阴阳五行禀赋见于形体面目,有病情的深浅变化见于气色等等。这就要有知几之明了。知几的人从别人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可能就洞穿他的为人,蒙昧的人则浑然不觉。扁鹊见蔡桓公,就是望诊到了精深境界的写照。为何一门深入也能全察?因为一物一太极,每个显象见情之事物都包含了它的全息。就如人的每一个细胞都有全体的基因,从一根头发或者一滴血同样都能解读人的基因。不同的诊断手段有其偏长,四诊不过是因常人之所长而齐用之。就如人们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感知世界,盲人则耳朵分外灵敏起来,他耳朵感知的信息远比常人听到的要丰富。因此,一个人的疾病其实提供给了医生全方位的大量信息,只看医生能不能抓住要害完成解读。很多时候,信息都是多得奢侈的,也许五分之一的信息就够做出结论了。问题在于这是一本人体现象与本质的天书,不会看的人头绪再多,也不过是一团乱麻。人不能悬其病,有病必定会表现出来,四诊合参,是为了探赜索隐。诊断手段多,信息也多,但是昭昭不欺并且深入本质的关键还是色脉。色脉作为提纲,其余信息作为参考,就能对病情明察秋毫。若知色脉之理,则化复杂为简易。

为何色脉能知人之内情?色以候五行。形精之动,如根本之于枝叶,故在地五脏根本有盛衰,精当上见于天,在地幽晦,在天光明,故五色见于面目。地上五运更迭盛衰,则五星见于天际而有明暗之别,即是类比。色有旺色与败色。旺色,得生机者;败色,失生机者,故见脏真之幽暗。脉以候阴阳。皆以平旦而观之。阴为血、阳为气,气血多少的不同搭配就有不同的动态,对应着三阴三阳的征象。问题是到哪里去候见阴阳,以及三阴三阳对应何种脉象。在人迎气口候之。人迎属于足阳明胃经而在头,气口属于手太阴肺经而在手,位置都处于人近天之位故能明见气交之变化。胃为阳明,象为地气之虚上并于天,为六腑之大市,故人迎候阳。肺为太阴,象为地气之实有余而溢于天,受地气之朝会,故气口候阴。人迎、气口之盛衰不同,即意味着阴阳的偏倾。手足经有太少之别,太为刚健少为柔顺,故手经气象相对见躁、足经气象相对见静。色脉合参,则知病之顺逆。色脉相应相生为顺,如肝病青色得弦脉。色脉相克为逆,则有内乱败亡之忧。色脉与四时相应相生为顺,与四时相克为逆。天地者,生化之本,从天地之政德则生,逆之则死。譬如人依国法与人为善则无忧,违法犯罪与人为恶则受牢狱,大逆则诛。色见五行盛衰,知德之状也;脉知阴阳偏颇之政变,又知当机之脏脉,从枝叶而兆德之根本也。色脉合参,则知病本、病机,病本是病机形成的背景,病机是因为政德有过失而导致的邪淫。

色脉是大明之法,医生即使不能精微会通,也要知道一个最简易的基本作为大略。有此大略,对病情的判断就不逾轨。
五脏是地气,蕴含十天干之精神。正常情况下,五行将按春夏长夏秋冬的次序以递王代谢,木火土金水五星明耀于天际。五色决于明堂,明堂为鼻部。正常情况下五色当顺应春夏秋冬微微映现。这时观察五色的明润、晦暗而知五脏的吉凶。如色明润,知其得天之荣,吉;如色暗枯,知其失天之生,凶。五色微微映现于外,五脏精真则深藏于内,五色是精真的余辉。如果精微化作气色鲜露于外而内不藏,则是精真败露,其寿不久。明堂若有非时之色,就是对应之脏病。色若与时令相克,则是逆难治。与时令相生,则是顺易治。又与五脏脉象相生则吉,相克则凶。与时令之背知其受天之逆,与脉象之背知其受己之戮。天之孽,犹可恕;己之孽,不可逃。五色微见于明堂,脏气当机,或为脏气盛而明润之象,或为脏气虚有邪相并而暗枯之象,结合乘侮病传之义,如此则知五脏情形。这是最基本的色诊。明堂之色,所系最重,其次是面目唇口等色所候,可以通过脏腑分部来品读其意义。某脏太过则其色薄所胜而乘所不胜,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例如颧骨之部是太阳所主,属肾,若见黑色,则知肾之本病,若见赤色,即知心气来侮。又可以五官之应五色而求证病变之脏。例如目青则知肝病,唇黄则知脾病。

色以应日,脉以应月。日者,离也,光彩之见,地气有离热故升见于上,因此从五色知五脏地气所藏精微之当机。月者,坎也,天气有坎寒故降流于下,因此从脉象的动态知天气之变化。天气变化,三阴三阳载奉之,故候知阴阳及气变之状。坎有幽隐不见之义,如地下水之暗流,可以系绳而探之,故以脉法探之。五行之形有盛衰,阴阳之气有多少,能合色脉,则天地嘘吹损益之状尽知。为何又有五脏之脉?五脏为地之根本,经脉为地之支脉,根本有变,枝叶必应,因此五脏之气象若兆于气口,则知在内主持之五脏情状。肝弦、心钩、脾代、肺毛、肾石,是五脏之脉。胃气柔和之象以生养五脏地气,因此失胃气则是真脏脉见而死。五脏之脉来见,意味着某脏的气象有变。或者是脏气有余而外注,或者是脏气虚有邪相并而致不守。四时春夏秋冬,脉当见弦、洪、浮、沉,是正常之脉象以应天地之阴阳推移、五行代谢。除此四时五脏之脉,脉象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对阴阳偏颇和六气淫胜的判断。
脉法通常有三种,人迎寸口脉法、三部九候脉法、尺寸脉法。《内经》三种脉法都存在。前两种几乎失传了,后世用的都是尺寸脉法。希望有人能够实践印证前两种脉法。最简易精要的是人迎寸口脉法。人迎候阳、气口候阴,从人迎气口的脉之大小比例直接就知道病在何经。人迎大一倍于气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病在手少阳;大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阳;大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阳明。气口大一倍于人迎,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病在手厥阴;大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病在手少阴;大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病在手太阴。若大四倍以上则为关格。其次是单纯从气口之脉的脉象中解读阴阳的变化。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个气口之脉的意义。脉是血气流经时的动态,反映的是血气之间的相拥态势。如果看过脉搏波或者心电图的图样,就知道脉的动态有振幅、频率等差别。这种差别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人身有气血周流,气应离阳,血应坎阴,当天地阴阳交汇之象。气血的不同搭配即是三阴三阳之象。从属于天的太阳、厥阴、阳明,故坎象血多;从属于地的少阴、少阳、太阴,故离象气多。阳明因阳盛源于地之故,气也多。属天三者相较而言,厥阴阳衰故气最少,太阳次少,阳明多;属地三者相较而言,少阳阴衰故血最少,少阴次之,太阴又次。天地间三阴三阳之象有六气加临,故类同风寒暑湿燥火的六子卦加临于阴阳之经而得以输布。因此血气者,人之神,主司天之六节变化。气血的不同状态对应着三阴三阳的不同,而这种不同状态又会显示出不同的脉搏动态,因此从脉象能观阴阳。气口所显示的是手太阴肺经的气血动态,由于肺朝百脉,内阁宰相治节之官,相当于司天者,因此肺经的气血动态反映的是主持的阴阳。这个司天的阴阳,或者是得神而昌的,或者是加载了邪气而盛的,总之是当政的。如果是应天时六节阴阳的,就是正气,不应天时六节阴阳的,就有邪淫。因此从脉中我们能看到阴阳的偏倾之状。
怎么来理别阴阳呢?从脉之至去、动静、迟数以别之。脉的至、去、动、静、迟、数的不同,分别对应太阳、少阴、少阳、厥阴、太阴、阳明之象。脉至是脉气应指来迎之象,近似于浮;脉去是脉气应指去遁之象,近似于沉。故亦常言浮沉,描述的是脉搏的位势。脉的动静是描述脉搏的振幅落差,脉的迟数是描述脉搏的频率。从这几个常见的脉则知所病之阴阳。三阳为乾,二阴为坎,应此浮健而至、沉蛰而去之脉象。一阳为震兼离,为明于动象;一阴为巽兼坎,舒而蛰,阳气竭,为卧而静象。二阳为兑、离,悦言而附着,故为烦数之象;三阴为艮、坤,止而濡,故为迟滞之象。病邪中于五脏阴经,则溜于腑,故阴病必兼阳,一个阴脉必定还关联一个阳脉。计有一阳动、二阳数、三阳至、二阳一阴静而数、二阴一阳动而去、三阴三阳迟而至六种明显的阴阳病态。少阴与阳明之象不并见,因二者相敌在中,坎离不相见;少阳与太阴之象不并见,因二者相敌在下,一主阴衰,一主阴盛;太阳与厥阴之象不并见,因二者相敌在上,一主阳壮,一主阳衰。这是判断病在三阴三阳的基本,是《阴阳别论篇》之意。
从脉之至去动静迟数可知当机的阴阳之病。由于三阴三阳加载了六子卦,因此六脉的出现也意味着六经相应的六气发生变化。脉是阴阳之象和六气的结合,故从脉象能知有何阴阳之经发生了何种气化之变。六气司天,风寒暑湿燥火,加临于阴阳之上,一旦总体上有某气淫佚,见于肺经气口,就会对血气的动态造成影响。气帅血行,脉之大小、滑涩、浮沉即兆血气应乎六淫之变化。观乎秋天,燥气为主,人气在表而脉浮;观乎冬天,寒气为主,人气在里而脉沉,因此浮沉者燥、寒所致。兑燥为泽、悦言之义,使阴动下而阳独盛故脉当浮。坎寒为陷、隐伏之义,使气缩血泣故脉当沉。滑则为风,风行条达,又消散其阳气而助长阴气,使阳气少阴气多,巽风为入、不滞之义,故脉滑。涩则为痹,湿行缓阻,为风寒之载体,合而为痹,又胶黏阻滞于阴气而只有阳气能温通,使阳气多阴气少,艮湿为止、阻碍之义,故脉涩。热使气贲张血溢涌,离热为明、附丽之义,故有容而脉大。脉小是血气皆少的本象,通常因为缺火之温;血气若损,则火亦当作,故脉小为火应之兆。这样从脉的大小滑涩浮沉而知当机之六气。这一点我尚不能下绝对肯定的结论,因为没有经验,而后世脉学又失纲领。
又,从左右手的寸关尺脉可以候阴阳及五脏之间的态势。寸应上尺应下,故后世基本以左手寸脉候心,关脉候肝,尺脉候肾;右手寸脉侯肺,关脉候脾胃,尺脉候命门。《难经》精于尺寸,故依其理简化三部九候之法合寸关尺之浮中沉,然非明于尺寸者不能用,三部九候之法遂不传。
后世的尺寸脉法由于一门深入,变得非常复杂,名目繁多渐失真要,既不易于分别脉象,也不易于解读脉象内涵的意义。少则得,多则惑,所以当掌握《内经》所言的最基本脉法,立下简易的原则,有余力再深入,不宜邯郸学步,轻易去涉后世脉学的深水。
以上是我们业余可用的简明脉法。后世脉学不同于《内经》,变三部九候之法为寸关尺扼要法,用指法轻重候五脏之气,等等。有二十几种脉需要分别,一一说其精微。虽然章法大成,却渐渐失去了《内经》脉法直候阴阳的简易纲领。这种局面不利,很多人由于不明大略,不要西瓜专求芝麻,结果在脉意上杂乱混淆。“眼光随指落深坑”,良可叹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物物一太极,望闻问切四诊都有一门深入之道,精通任何一门都可能通于神明。对于常人没有修为的特长而言,当齐四诊而用之,尤以色脉合参为要领。我们若能细心审谛于问诊思考,借用以上简明的色脉观察做点睛之验,并勤求经典和前代医家之言做证鉴,则诊不违矩。不管哪种论断,最后都要与《内经》之言相对照,以经言作为根本。例如经言肝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假若病人有这些征象,则当确定为肝虚。也许自己不能理解经言的所以然,也许自己综合其他现象的判断是不同的,也许西医和前人是另外的理解,那都不能成立,唯有经言是真理。再如,《内经》言一人之病病在一脏,如果说几个脏都有毛病,就是不如法的、错误的。只有不知天高地厚之人才会轻视经言。诸如中医是经验医学、《内经》是战国时人假托黄帝写的这一类论调,必须嗤之以鼻。“彼所小言,尽人毒也”。

问诊之极致,是“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从病人神之得失而知病势的归趋。我没有试过。病人之神是病人最大的调治,如失神则治之无功。这与“病不许治,病必不治”一个道理。医生只是辅相于病人之神的。即使是大医之贤,也帮助不了弃国之君。这就是药医不死人的原理。问诊通常要知道病人的病史、饮食五味之嗜好、睡眠和梦、二便、肥瘦、得病和病情轻重时间、精神状况、性格、得病经过和病情、有何异常等。对病人所说的要紧紧围绕阴阳、脏象、七情六淫、八卦来反应。例如,病人不喜欢吃甜的、不吃肉,在头脑中就应该立刻闪现出病人可能湿气盛的意识。再如,从寒热现象可运用八纲辩证而思其阴阳之偏颇,表寒则阳虚,表热则阳实,里寒则阴实,里热则阴虚。先由病人主诉,然后一项项问,在问答的过程中,有些迹象闪进心里,形成一些意识点,渐渐点连成了线,一条主线出现之后,就反过来尝试去贯穿所有的现象,并引导病人表述某些内容与细节以求证。在用这条线基本确定了病机、病本乃至病因之后,全面地以大略评估病形,形成面的认知,最后再从理性上去精微模拟病在人身的态势而探病邪之心意。若心生神犀,如风吹云,则得之。
例如朋友母亲有一天突然晕倒,说是急性心梗,后来去阜外医院做了手术,要出院时病情反复,有时突然心跳剧增、血压剧动,发作越来越频繁、危险,到了束手无策的地步。她人瘦,没有高血压病史,是一个风风火火的人,身体一向无病。由于时间紧急,我只能简单思考。这时立刻有两点估计产生,她一定不同于一般胖人的心梗,不是湿瘀所致,否则手术也当有点用。刀是白挨的,反而害心。病在心肌,是手厥阴心包经所主的。发作急骤,来去无常,这是风性。“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又天旋地转之眩晕也是风。她的病一定是风中于心包,风邪阻塞于心肌。这与她的个性也是符合的,风与她的气质相召。因此必须去心包之风邪,并且回阳救逆。于是搜索到了孙真人的千金茯神汤,一剂回春。
再如朋友经常口腔溃疡,不能吃辣,消化不好,有慢性咽炎、便秘。已经看到肝火犯胃的病机了。但是这个肝火是因为什么病本而产生的?他的个性在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和犹豫里摆荡,受过挫折而抑郁焦虑,容易生气,睡眠时身体有些躁动,人结实有力,运动后四体通泰。从个性上看到艮卦的特性,他是属狗的,看其八字也是纯艮卦,故知艮卦是其天生的秉赋。这代表肝气实。肝实则生躁怒之震,即为肝火之病本。病因则主要归咎到求发达遭挫折时之焦躁。

对于我们来说,诊病是件很难的事情。对于张仲景等大医而言,通过望闻问切,对病情好像了如指掌。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能合色脉,可以万全”、“万举万当”对于今人而言是天方夜谭。大家都在照着书本套。望闻问切的四诊精要其实已经断代了,目前人们只剩下失真的一鳞半爪。如果还有能人在世,大家不基本都是南郭先生的话,我是不敢谈一个诊字的。我不会观五色,除非谁都一眼就能看出的。我不会闻人五音六律。我也不会切脉,只能装模作样找个最基本的感觉。我等于是个菜鸟。这样去诊病简直就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深感危殆。话又说回来,绝大多数爱好中医的业余人士也像我的情形一样。我们想掌握自己亲友的生命,不肯交付庸医,那怎么办呢?天无绝人之路,只有通过细致的问诊和探询,来求得对病情的洞见。
我们清楚地知道亲友的个性、生活经历、病史、得病经过、症状、痛苦所在以及各种饮食睡眠口味等的细节变化,这是我们的第一点优势。我们肯为亲友的病情花时间精力去学习研究,这是我们的第二点优势。我们没有所知障、门户之见,对于医事怀着天然的敬畏,只要能了解的都会尽力去了解,中西医的说法、书本的印证、互联网的搜索都会去做,这是我们的第三点优势。我们的弱势主要是是缺乏系统知识、经验和思路。知识、经验不是决定性的,思路才是要害。我们如果有了指导性的诊断思路,也就可能勤以补拙。在没有良医的现实情况下,自力更生成了一条可取的路。
我们怎样具体来做呢?第一步,应该把所知道的有关病人的一切清楚地写出来,这样做有好处,既方便咨询,也容易加深印象、理出头绪。第二步,把西医的检查、诊断作为资鉴,进行学习,并圈出一些可能对中医判病有意义的基本判断。第三步,搜索疾病以及与病情相关一切细节的中医看法,能做肯定结论的先做出来,不能肯定或有歧义、看不懂的先放着。第四步,以这些肯定结论做支点,力求相互沟通联系起来,并进一步去思考以前搁置的。第五步,对这些肯定结论以及有疑惑的求证,证于《内经》或古代名医之言。第六步,根据最基本的医理或名言,先确定病机,再对五脏六腑有个虚实或病所在的判断,并对阴阳虚实有个判断,从而勾勒出病本。第七步,从正邪两个角度衡量一下病本、病标寄生的因缘和情势,给一个简明的概括。第八步,在这个概括基础上确定主要矛盾和派生出的次要矛盾,以利于后续治病的纸上谈兵。这个过程的关键在于锲而不舍,对每一个异常现象都不轻易放过,那是可能让你顿悟病机乃至病本的契机,以求一以贯之。只要是感觉到贯通了,每个推演确认环节都踏实了,即使未有色脉之精微,也思过半,诊断就不会离谱。
这实际上是一个强化了的问诊过程。“望而知之谓之神,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望色切脉一下子学不到,这个慢工细活的问在配合最基本医理、互联网信息搜索平台的基础上,还是能够实现的。如果还能配合、印证于最简明的色脉纲领,那就相得益彰了。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