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目前的收费不合理,病人支付的主要是廉价的中药费。有这么一则故事:美国一家企业的电机出现故障,许多行家束手无策。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在电机上划了一条线,指明问题出在那里的线圈上。企业拆开一看,果然如此,遂佩服之至,问需多少报酬。科学家的回答令人大吃一惊:这条线值1000美元。划线手工费1美元,能够判断出在哪里划线的技术含量999美元。药费与药方的价值也是同一道理。按照以药养医的逻辑,于是有很多医生去欺骗病人用了多少名贵药材、开大处方。这些人心思用在牟利上了,对药方的斟酌就少了。药方相当于医生克敌制胜的兵马,能不加以砥砺么? “药有专任之功,方有合群之妙”。药物相当于各种不同的才器,药方相当于由各种才器配合而成的团队。药方配伍得好,各显英雄本色,否则为乌合之众。就像每个人都有个性、心机,发展成为不同的才器,药物的才能也是由其性情、精神所赋予的。所谓才能指的是药物主要的功用,例如酸枣仁补益肝胆、助安眠。所谓性情,指的是药物的四气五味,例如酸枣仁气平味酸略兼甘。气之多少,温热寒凉都有相应的机用。味之厚薄,味所入脏与对气血的影响也有相应的予夺。如酸入肝,酸收。所谓精神,指的是药物与天时地利如何相应,得何造化,入何经脉宣何旨意。得贤则治,失贤则亡,因此对药物的选贤任能非常关键,需要潜心领略药物的性情、精神,以确知其才能之所在。前人的本草著作很多,提纲挈领而又心会精微,可是众说纷纭、相互抵触,我们必须博采众说,删繁就简,确定可领受的,搁置似是而非的,在心里模拟出一个药物的精性来。如果能够拟于卦象,则能穷理尽性、真知灼见。每一个团队都有纲领、有制度,药方的配伍也是由内在的宗旨、法度所赋予的。所谓配伍,就是以君臣佐使的搭配来组方。所谓宗旨,就是药方的意图。所谓法度,就是如肝虚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得神势则昌,失神势则亡,因此这个组方是否凸显宗旨,井井有法,就是成败的关键。 确定了治病法则之后,就要组织药方了。这和写诗差不多,心中有意,有神韵,要传神地表达出来。名方(多是经方)就等于最经典的诗作。写诗要先读诗,打油诗、蹩脚的诗不值得读,只有名诗才值得吟诵玩味。好诗读多了,下笔有神,名方读多了,开出的方子就得神势。最著名的名方有桂枝汤、金匮肾气丸、逍遥散、龙胆泻肝汤、白虎汤、承气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温胆汤、青龙汤等。只要读懂十个名方,就初具大家风范了。 前人呕心沥血,已经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药方,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只要具有眼睛,善于检索,就已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千金方》、《和剂局方》、《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都有很多经过了甄别的收录。不要说动用这些财富,就是对很多名方、经方领会了,能够套用,或者取裁加减,一般已能游刃有余。除非我们没有眼睛、没有神意,那才会“无方可用”。只要心中有意,眼中有明,几千年来的大医、良医就都站在我们身后了。 例如群方之首桂枝汤,药用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水煎服。服法讲究,首先是药煎成取汁,“适寒温”服,“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同时“稳覆令一时许”,避风助汗,待其“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肺胃之气已合,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益佳”;至于服后汗出病瘥,停后服,不效,再服,“乃服至二、三剂”,以及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尤其是“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服解表剂应该注意的。这个方子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神效。从汗出恶风知道卫气阳虚,也就是表虚,在后天八卦是离卦不足,致使先天乾卦太阳之气受邪。离卦之虚意味着肺气不足。头痛发热代表邪中于上,邪之中人也高,风寒也,风寒在上郁阻太阳之气故头痛发热。鼻鸣表示肺气不利。干呕表示胃气逆。脉浮缓,浮表示太阳失治,缓表示阳不足而阴盛之象。故用桂枝辛热疏散太阳经风寒之阴邪,解肌发表,助于卫阳,为君药。肺气不利,肝胆当挟火起,甚至冲犯脾胃而致干呕,故用芍药为臣既安肝胆之逆动,又摄营阴,并用生姜为佐平胃降逆兼化阴湿。再用大枣、炙甘草补脾益气,以助于肺,此虚则补其母也。用粥助胃阳,则邪去正复而愈。若大汗,是损阳气也,必不愈。大枣、甘草有坤土之德,得桂枝达之于阳,自然内闭于风矣。在桂枝汤上的加减出入又能有很多妙用。会得这一个方,立刻胜过抄方百首。
药方由药物组成,对药物的相知是最基本的功夫,这与知人善任一个道理。药有气有味,这是药的体性;得天地之精神而有其用,这是药的精性。犹如一个人,有他的性情禀赋,也有他的技能专长。这二者又是不可分割的,体性为本,精性为用,故言药物必言其气味、归经、用处。对于精性致用,八卦言之是有长处的,故常有本草著作用卦象说药。历代本草著作很多,争讼也多,明智的做法是通过本草全收录的搜索、查询,对药物的体性、精性加以领会,然后言简意赅地归纳出它的神用,并写意似地言之。就像《三国演义》中评判一个人,一句话就入骨三分。 例如黄芪、柴胡、麻黄、鸡子黄、石膏、附子为六合之正精,就是最入神的写照。“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雀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春气散寒解冻,夏气阴向外荣,秋气收热降火,冬气阳向内守,昼则升阳,夜则助阴,正合六味药物的性情。一年春夏秋冬,十二个月,依次是太阳、厥阴、阳明、少阴、少阳、太阴当机。依照洛书分布可知,水精主于冬,木精主于春,金精主于夏,火精主于秋。一二月春,故麻黄应太阳之治;五六月夏,故石膏应阳明之治;七八月秋,故鸡子黄应少阴之治;十一十二月冬,故附子应太阴之治;三四月春夏之交,阳气当升明,故黄芪应厥阴之治;九十月秋冬之交,阴气当扶正,故柴胡应少阳之治。 药举例地黄、桂枝、附子、柴胡、芍药,能知此五味常见药也就能知百药;方举例金匮肾气丸、逍遥散,能知此二名方也就能知万方。深入研究一二方,胜于遍览群方;泛泛多闻十年,不如一日之精进。常见有人遍读医书,笔下空有千言,临病全无一方,这就是务博学而失精要。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博学是得了精要之后的事情。应思张仲景、扁鹊、华佗、孙思邈那时能有几部医书,后世何尝有人能及。医学迫需删繁就简,直证菩提。 例如地黄,古人对药物的命名都有深意,名字就已经透露天机。地黄,坤德兼坎化,这是其精性。地黄味甘色黄,略兼苦味,这就是坤土。坤为土地之正德,又是数二不足之火,故兼苦味。坤至阴而坎为阴兆,故兼寒性。肾之功用为坎水,故地黄之坎能代其用,并引坤入肾,与坎合则有师卦之象。师卦则使肾气作强应战,暗合于乾卦强肾之意。缺点是水土合而生湿,补肾须佐去湿之品。故地黄为壮水之主。坤是制离而明夷的,坎与离是相枯荣的,故地黄以制阳光。合而言之,地黄尤治少阴之热。 例如桂枝,离德兼巽使,这是其精性。味辛属金,又大热,故为离卦。巽性发散,上行枝末,故为其使。若肉桂下行,则是兼震而培相火。离主卫外,桂枝用其气,按洛书,离治于巽,又有巽为向导,因此桂枝才能驱表之风。 例如附子,乾德兼离化,是其精性。味辛大热,辛为金,热为离,乾合金德,为至阳,离为阳之兆,故为乾德无疑。按洛书,乾治于心火,而主肾水作强,故附子具真武之德。乾与坎相和合,离多则既济而坎减,因此附子才能温里散寒。离治于巽,乾用又巽减,巽减而后震安;乾治于兑,兑减则震多,因此附子才能回阳救逆。故附子尤治少阴之寒、命火之弱。 例如柴胡,巽德兼震使,是其精性。味苦兼辛,苦为火,辛为金,弱金应火,故为后天巽卦所值。味苦气平兼见微寒,阳气方少,故有震。巽、震兼备,故入手足厥阴、少阳。按洛书,巽治于震,而又得震为向导,因此柴胡才能发启阳气、推陈致新。柴胡尤治少阳郁火。 例如白芍,艮德兼坎化,是其精性。味酸为木,为艮,气寒为坎。兼苦味而色白,是兼有火性而应金也,有兑泽之象。艮与震相和合,泽中之坎水屯于震龙,因此白芍才能收敛相火。白芍尤治相火之动。
我们组织药方,就像组织一个团队,必须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因此一定要讲究君臣佐使的严明法度,再三推敲,使自己都能分明感知到药方中具有某种神势,进而具有成竹在胸的感觉。不如此,不能必胜。 例如金匮肾气丸:熟地黄、干山药、山萸肉、白茯苓、丹皮、泽泻、肉桂、附子。 仲景原方是干地黄、桂枝,后世改为熟地黄、肉桂,这个改动是有利弊的。在这里不加论述,只就原方而谈。干地黄就是生地黄晒干。一个名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个境界都有相应的见解,低一层的就看不到高一层的知见,因此必须追根溯源。 既名肾气丸,就是补肾虚的。那个时候没有肾阴虚、肾阳虚之类的说法,所谓肾阴、肾阳实际上是指肾中的一和六。后世进一步发展到五脏皆分阴阳,然而言之不明,渐废《内经》规矩。发展到今天,更变成了五脏阴阳虚实的八股文。肾虚要怎么治?按仲景之法度,应该补肾水、助肝木气味、略加助心火之品以调之。这是法度。从宗旨而言,则当依洛书而观之。肾虚应坎,则坎象重于乾象。坎象有余则见离之不济。故肾虚之人不作强、常欲寐,甚至水火未济。制约肾水的是湿气。自然之道是水虚后木当递王以转化之,艮即代表肝木有余。结合二者,加以推究,然后选贤任能,进行配伍。 第一须补肾水,并除客热,去肾水之湿困。因水虚则必有余热,水虚则必有脾乘之湿。于是以干地黄主之益肾水凉血,而用泽泻为佐,去除湿气使肾水不受制克。 第二须补肝木之气味。于是用山茱萸得木之气味最厚者,酸涩而温,大助于木。然而阴中若有震火,则减于肝木之艮,木不能强,故用牡丹皮去除血中之火。强肝木是为了胜脾土而且不索取于肾水。 第三须略加助心火之品以调肺。于是用山药佐附丽于松之茯苓淡渗痰湿以明心气。 第四须在气机上为肾水的壮大造势。以上三步立足于五脏的生克之机,是阴,是德化,是根本。还需针对阳、针对政治、针对外势铺垫肾水的当机。由于肾虚,坎象当政,故需以离象减之,因此用桂枝发散外界之风寒,使肾气幽暗不足之象减,使肝气舒展。用附子之乾主持之,使肾气作强而变实。桂枝、附子之辛热又胜于湿,夺去困顿肾气之湿的权令。肾气丸如若久用,则需去附子用五味子,因其合德于乾、离,兑减、巽减,震火将盛而肝将变虚,带来不利。五味子味酸咸能敛肺气而滋肝肾,安命门之龙火以生生不息。 故干地黄为君,山茱萸、山药为臣,泽泻、丹皮、茯苓为佐,桂枝、附子为使。此方法度森严,宗旨硬朗,配伍精当,给人势大力沉的感觉。 又如逍遥散:芍药酒炒、当归、白朮炒、茯苓、甘草炙、柴胡。
逍遥散这个名字恰如其方,不舒展了、不条达了、略感抑郁了,用过此方后身心快畅。逍遥散究竟是对应什么病机的?是木郁之病。木郁是因为有湿气相侮的缘故。按洛书,湿气为艮,于是坎将减少,表现在阴血虚上;湿侮于木,艮多则震将治之,加上坎少当见离热之象,震得热而相火兴。火兴既治湿,又耗肝木,有利有弊,成了需要调和的问题。 于是用柴胡为君,入肝胆疏散其火,兼助肝气条达。用芍药为臣,收屯其震火,兼有实肝之意。然而又需震治湿,故加酒炒,使震意在祛湿流通筋脉。用当归佐芍药,当归生血活血,温行血脉,纳芍药招安之震而为活血,肝血活、肝气疏则湿气化去。用炒白术为臣,以减脾土之湿。白术有泽动下水之象,助胃匹脾,正治湿气在中。茯苓佐之渗湿。用炙甘草为使,既益气化湿,又缓解震火,成调和协济之功。使药既可指引经报使的,也可指诸药之使节。 此方法度简明,宗旨清醒,配伍优良,给人行云流水的感觉。
我有一个朋友,是个少白头,四肢冷痹,上肢肘关节已变形,下肢膝关节常痛,吹空调就很痛。应该怎么来治这个病呢?先从阴阳角度来看,躯干为阴,四肢为阳,故四肢是诸阳之本。阳弱而四肢当见寒厥之状。他这是寒痹,寒气多故痛,知其少阴标象有余而本气热不足。风行四末,诸筋皆属于节,四肢关节之有风寒,故知厥阴盛而见阳衰。病在少阴厥阴,故有寒风也。在上为阳,在下为阴,风留上肢关节故桡曲变形,寒留下肢故痛剧。因此当补少阴之本热而又搜厥阴风。再从五行角度来看,发白,是失肾水之荣、肝血之滋,肾气不足并影响肝血是肯定的。脾主四肢,四肢有痹,知为脾湿浸淫。一脏不足气迫,则相克者来乘而所生受病,故肾虚当见脾之湿淫和肝气受病。如此当补肾理脾,同时调治于肝。又从八卦角度来看,肾虚则坎象重,故生寒。其天性洁齐、进退,即有巽风气质。其精神常在隐伏、加忧而不言,知为肾虚坎象。又时变躁怒,知为震卦当机,因肝受病之故。据以上分析来选药组方。病在下肢关节,足少阴肾经所主、足厥阴肝经所之。故以独活搜少阴伏风为君,以杜仲之强腰膝下元之乾品主湿为佐,以细辛离品散少阴肾经之寒为佐,以牛膝之顺而健者引入膝关节利血水之气为使。以桑寄生去厥阴之风湿为臣,以秦艽去湿清虚火止痹痛为佐,以芍药、当归益肝血安火为佐,以川芎搜风活血、防风去风疏达、茯苓渗湿为使。肝病先实脾,故又臣以人参、佐以甘草,理脾益气,并助四肢之阳。肾虚肝受病,故又臣以干地黄以补肾,以肉桂心补少阴肾经之热为佐。这是一个大制之方,没有清晰的章法不能驾驭。朋友服用后,病势大减。如果病势较重,我认为可以在肝火已宁的时候加入几滴白酒以助力。若有残余的顽固痹症,应该考虑加入一点川乌,使大队人马有一个先锋猛将领队攻入,以获成功。 记得当时费了很长时间的斟酌,我拟了一个方,有五六味药物相合,后来看到了独活寄生汤,才自愧弗如。如果病人采用我的方,效果肯定差一大截。我们训练的机会不多,也没有明师指点,这样上来就开方等于是以乌合之众而临战阵。我们平时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这种被动?我们是否也有拟出名方的才能?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出题目假设一个病人的病机、病形,或者仅说症状,我们精心模拟出药方,最后来对照应该对治的名方,这样就知道差距和怎样去修正自己了。或者出一些古代良医杰出有效的医案,隐去方子,自己出方之后再与良医对照。未来的中医出师考试估计会这样。现在如果行之,所有的南郭先生就没法混下去了。 药方看到了神势的,就一定会得到相应的预期。例如我妈妈素来肾水虚便秘,春节牙齿痛,这是明显的少阴不足、阳明有余,这个火当是肾之真火浮游合并于胃燥而成。我立刻想到了玉女煎,只用石膏6克不先煎,取其折下之意,一付而愈。石膏折阳明火,牛膝引下,熟地滋肾水以涵之,知母润胃燥制无根之肾火,麦冬滋肺胃之阴液泻隐伏之火,针锋相对。第二年春节又犯,而且便秘较前严重,已经立春,再用玉女煎,石膏9克先煎的,牙痛得更厉害。我急忙改方为生地、玄参、知母、芍药、瓜蒌仁、火麻仁(缺)、肉桂1克,爸爸不相信有用。我却肯定地说,最多两付,一付牙就不痛了。结果真的应验。立春少阳当王,这又是肾之真火失藏应阳生而出,故不能寒以折之。生地、玄参急救肾水,知母润燥泻在胃之肾火,芍药养阴安火。瓜蒌仁、火麻仁润肠通便,则阳明之邪火自伏。又以1克肉桂引火归原以招安,真火岂不宾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