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229回复:4
拒绝猝死 从现在开始
【防猝死关键要自我关爱】
猝死多是由心脑血管意外引起的,但这些病并不是毫无征兆的,猝死前往往有疲劳、昏昏欲睡、自我感觉心力不济、经常感冒等。如果此时认识到危险正在袭来,及时去看医生、调整心理状态或休息,就可能避免生命之虞。预防猝死关键在于自我放松,看淡名利,要摆正身体与工作的关系。工作再重要、对社会贡献再大,也是建立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的。一个人能力再强,没能报效社会就英年早逝,这是最大的损失。 【六类原因造成猝死】 过度劳累 经常熬夜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处于功能失调的状态;吃饭、作息不规律会引起低糖低钾,电解质紊乱,导致心律不齐,这是引发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 抽烟喝酒 吸烟的人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是常人的3倍。酒精能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史扣动心脏病发作的扳机,长期饮酒还可导致心脏衰竭等疾病。 压力大 焦虑、高压、惊恐、抑郁等情绪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还会增加心律失常、血管痉挛的风险,甚至诱发猝死。 肥胖 心血管病最爱胖子。肥胖人群几乎把所有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都占全了,而且易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冠心病时容易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 三高 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都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血液变稠,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一旦破裂,就会形成血栓碎块堵塞血管,引发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打呼噜 打鼾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一个征兆,如果“睡眠呼吸暂停”时间一次超过120秒,很可能发生睡眠中猝死。 【猝死前5大征兆】 猝死的发病征兆并不多,特别是有特异性和有价值的征兆。也正因如此,猝死易出现在年轻人身上。年轻人大多认为自己身体素质好,不太在意健康状况,有点儿难受的感觉,通常不会立即就医,而一旦出现恶性病因,往往猝不及防。那么,在危险来临前,有没有征兆呢?小编我将逐一为您解答。 征兆1、疼痛 相比较而言,疼痛反应是猝死的发病征兆中,最易被我们抓住和感知的信号。当感到胸部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就要提高警惕。 征兆2、潜在病因 除了疼痛,还要警惕可能导致猝死的潜在病因。比如,是否有易形成血栓的病史。例如一位骨折病人,他曾在一段时期内被限制运动,那么他就容易发生静脉血栓,而静脉血栓一旦掉下来,则可能发生肺梗死。 征兆3、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 如果工作性质是久坐或长期站立,血液循环不好,当病情发作时,除了疼痛外,若还有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等,就要高度怀疑可能是肺栓塞。 征兆4、重度的血压升高 对于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征兆是剧烈疼痛,而且在疼痛的同时会伴有重度的血压升高。 征兆5、胸痛 大家都知道,心绞痛和心梗都是包括在冠心病里面的,冠心病的猝死率最高。典型的冠心病表现是胸痛,一般发生在胸骨后方,整个边界不是很明确,它的面积会适当大一点儿(跟手掌面积差不多),或者说不清到底哪疼,主要是闷痛的感觉。心绞痛服药后,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症状就会缓解。而针扎的刺痛或者是“按着疼”的感觉往往跟心脏关系不大。 |
|
沙发#
发布于:2015-10-20 20:14
【十大猝死恶习】
骑车穿行闹市很伤心脏,大吃一顿就能引发猝死,喝醉一宿可能再也醒不过来……这不是危言耸听,不久前,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首次对导致心脏病发作的“最后一根稻草”做了排名。猝死会有的“十大恶习”,如果你有的话,一定要改掉。 第一位:在闹市骑车 比利时哈塞尔特大学研究人员发现,无论开车、骑车或步行上班,只要经过车辆密集的路段,都会增加心脏病的发作危险,主要原因是空气污染。其中骑车上班者的危险最大,因为这些人吸入的尾气最多、“受污染”最严重,他们同时还要耗费一定体力踩踏自行车,容易引发供血不足。这两方面都是诱发心脏病发作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拥堵的交通很容易让人紧张、焦虑,引发血压升高。 因此,不建议心血管高危人群在交通拥挤的高峰期骑车上下班。虽然骑车是一项很好的运动,但穿行在污染严重的马路上,弊大于利。老年人,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老人,最好能避开交通高峰出行。 第二位:用力解大便 解干大便、搬桶装水这些突发动作,让人从静态中突然发力,内血压迅速升高,心脏承受的压力也会随之剧增。此外,血压不稳时,血管斑块的活动性会增加,容易脱落。 老年人、习惯久坐者、高血压患者以及有心脏病史的人,都应避免突然发力。如果必须要进行,应提前做热身运动。平时多吃蔬菜,避免大便干结,必要时用点开塞露等辅助药物。 第三位:大量喝酒或咖啡 过量饮酒以及喝咖啡,弊大于利,会让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扣动心脏病发作的扳机。如果是长期酗酒的人,会破坏心肌,久而久之导致心脏衰竭。 因此不论是喝咖啡还是饮酒,都要有节有度。正常成年男性每天喝啤酒不宜超过750毫升,换算成葡萄酒、低度白酒、高度白酒分别为250毫升、75毫升和50毫升;成年女性每天喝啤酒不宜超过450毫升,换算成葡萄酒、低度白酒分别为150毫升、50毫升。心脏不好的人尽量少饮酒和咖啡,以不引起心脏不舒服为宜。 第四位:心情抑郁 坏情绪是心脏大敌,而抑郁首当其冲。因为抑郁通常和焦虑相伴,夜晚的睡眠质量会很差,而心脏得不到休息,血压和心率都会升高,对心脏健康非常不好。建议有困难时多和家人朋友沟通,避免发怒、大悲大喜,控制好情绪。 第五位:暴饮暴食 人在过量进餐后,胃肠道需要大量的血液来消化食物,而流入心脑血管的血液大大减少,对于血管本来就有供血不足的人,一顿饱餐很容易就诱发心梗、脑梗。因此,不要轻易放纵自己的食欲,一顿饱餐就可能会夺走一条生命。平时吃饭最好吃七八成饱,或是少食多餐,而且要营养均衡。 第六位:性生活纵欲过度 适度、愉悦的性生活会让人心情舒畅,但放纵的性欲会让心脏衰竭。过度兴奋时,心脏血管会突然痉挛,造成心肌缺血,引发心脏病。对于已经患有心脏病的人而言,在急性期、急性恢复期之后也可以有性生活,但要避免过度兴奋。 第七位:吸食毒品 吸食可卡因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是常人的23倍。 第八位:吸烟或被动吸烟 虽然很少有人因为抽一根烟突然心脏猝死,但吸烟对于心脏的损害是长期且顽固的。吸烟的人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是常人的3倍。从现在就开始戒烟吧,8小时内,血液中的一氧化碳就会减少到正常水平;24小时内,心脏病发作几率减少;戒烟1年后,患心脏疾病的风险将会减少一半;戒烟15年后,各种风险和不抽烟的人一样。 第九位:吃得太咸、太甜 吃盐多不仅可以升高血压,同时还能使血浆胆固醇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饮食中含大量甜饮料或爱吃甜食的孩子,成年后心脏病危险会大大增加。 第十位:久坐不动 越来越多的“宅男宅女”和办公室“久坐族”,在享受“坐”得舒坦的同时,还要防止“坐”以待病、甚至“坐”以待毙。因为久坐会导致人体内新陈代谢的改变,影响脂肪代谢,减弱酶的活性,使得血液中的脂肪及甘油三酯含量上升,血黏度升高,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增加患心脏病风险。 |
|
板凳#
发布于:2015-10-20 20:15
【易猝死的高危人群】
有数据显示,中国每天至少有1000人猝死,如今死神的这种召唤方式更爱找上年轻人。在如今猝死频率高的行业中,广告狂人、白衣天使、淘宝店主、it民工、无冕之王、警察蜀黍、蓝领工人、演艺明星甚至运动健将和大学生群体都是猝死的高危群体。年轻人为未来奋斗不用以失去健康来埋单。 |
|
地板#
发布于:2015-10-20 20:15
【猝死抢救黄金时间】
“70%以上的猝死发生在院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急诊科主任王正维说,心脏骤停,抢救的黄金时间是4分钟。如果能在一分钟内进行正确规范的人工心肺复苏,成功率高达80%;在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有32%能救活;但如果超过4分钟,只有17%能救活。 因此,患者一旦预感到自己会发生心脏骤停或心率严重失常,应在第一时间求救。他说:“最关键的是得到周围人的帮助。” 王正维还提醒,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时,每分钟频率至少为100次,而且,按压力量应足以使胸骨下沉大于5厘米,压下后放松,但双手不要离开胸壁;按压30次后立即开放气道,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两次,反复操作。在施救完毕后,要将患者侧向复位。 他说,出现下列三种情况可以终止心肺复苏:一是病人已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二是确定病人已死亡;三是心肺复苏进行30分钟以上,检查病人仍无反应、无呼吸、无脉搏、瞳孔无回缩。 人工心肺复苏三步骤 王正维说,当一个人突然昏倒,施救者首先应判断患者有无意识,可以轻拍病人面部或肩部,并大声喊叫名字,如果没反应,可用手指掐其人中,同时立即高声呼救,呼唤其他人前来帮忙,并尽快拨打120。如现场只有一个抢救者,则先进行1分钟的现场心肺复苏后,再联系求救。 步骤一、胸外心脏按压 施救者要马上将病人置于平卧位,触摸颈动脉,若未触及,立即施行胸外心脏按压。实施心脏按压首先要找准按压的位置,正确位置在胸骨中下1/3交界处,抢救者将一手的中指沿病人一侧的肋弓向上滑移至双侧肋弓的汇合点,中指定位于此处,食指紧贴中指并拢,以另一手的掌根部紧贴食指平放,使掌根的横轴与胸骨的长轴重合。 此掌根部即为按压区,固定不要移动。此时可将定位之手重叠放在另一只手的手背上,双手掌根重叠,十指相扣,使下面手的手指抬起。按压时上半身前倾,腕、肘、肩关节伸直,以髋关节为轴,垂直向下用力,借助上半身的体重和肩臂部肌肉的力量进行按压。 步骤二、开放气道 主要采用仰面抬颌法。动作要领为:用一只手按压伤病者的前额,使头部后仰,同时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及中指将下颏托起。 步骤三、人工呼吸 在开放气道后,要马上检查患者有无呼吸,如果没有,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包括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口对鼻人工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时,要用一手将病人的鼻孔捏紧,深吸一口气,屏气,用口唇严密地包住昏迷者的口唇,注意不要漏气,在保持气道畅通的操作下,将气体吹入人的口腔到肺部。吹气后,口唇离开,并松开捏鼻的手指,使气体呼出。 观察人的胸部有无起伏,如果吹气时胸部抬起,说明气道畅通,口对口吹气的操作是正确的。对于婴幼儿和口腔外伤者,在采用口对鼻的人工呼吸时,方法跟口对口人工呼吸类似。 |
|
4楼#
发布于:2015-10-20 20:15
【预防猝死全攻略】
猝死看似不可预防,但从生活习惯、情绪方面做调整,培养良好生活方式,保持身体健康,就有可能降低猝死的发生几率。 1、保持生活规律:日常生活应注意保健,要讲究科学,不可由着性子和个人喜好来安排衣食住行。尤其是“白骨精”,更要注意劳逸结合、量力而行,不要自恃身体条件好而经常熬夜。 2、饮食结构要合理:多吃水果和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及蔬菜,少吃胆固醇高和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多食含维生素C丰富的蔬菜、豆制品等。烹调多用植物油,菜肴少放盐,口味清淡为好。 3、定期体检:应随时检查血压、血脂。因为血压过高不仅可突然诱发中风而导致猝死,同时也会增加心脏猝死的危险。血脂过高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硬化常可导致冠心病和心肌梗死。要坚决控制体重。有资料显示,体重超过标准20%,则冠心病突发的危险性增加1倍。 4、保持情绪稳定:加强自身修养,努力做到情绪乐观、性格开朗、随遇而安。脾气暴躁、易发火动怒的人,血压波动剧烈,易引发急性心肌梗死。 5、预防心梗:首先要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根本、最重要的措施就是远离和消除如下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等。 |
|